地理必修一背诵一纸通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和天体系统
(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____和____。天体系统的级别由大到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_____;小行星带是位于___星和___星轨道之间。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维持_______;为大气、水体、生物运动提供_____;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___ __。太阳活动主要的类型是_____和_____,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____和_____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运动特征来,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_____、______、______特点。地球特殊性在于____________,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____条件、大小行星________;②地球自身的条件:______距离适中,__________适中,原始大洋形成,即具备____、____、___等条件。 4、比较自转公转
(1)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均为_______, 从北极上空看呈_____时针方向运动。
(2)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特点____________,角速度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自转周期为_____日,时间为_________.
(3)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个_____年;每年___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_____。 5、地球自转的意义 (1)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由白天进入黑夜的是___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__度;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___度,地方时为___点。昼夜交替周期是一个_____日,时间_______。 (2)产生时差。
同一条经线地方时____。经度每相差15度,时间相差______。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每_____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_______的地方时(东8区的中央经线为______)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国际规定,_____区区时最大,______区区时最小。当中时区8点时,北京时间为____,纽约(西5区)为____。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___一天;日界线与180°经线并不完全吻合。
6、地球公转的意义
(1)地球自转的平面叫______,地球公转的平面叫______。目前黄赤交角为________度,地轴倾角为___ _____度。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由于_______存在,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_之间往返移动,周期为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一个_____年。回归线的纬度是_________,极圈的纬度是___________。 (3)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读右图,当地球位于B处时,正是北半球的____日,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_ __.这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这一天,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纬度越高,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反之。 (4)四季的更替
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___________和________季节变化。四季变化最明显的地区是________. 北半球按气候划分,_________月为夏季。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则寒带范围变__。
二、地球圈层
1、______、____、______、_____圈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岩石圈由_________________和____组成;水圈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生物圈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岩石圈:玄武岩属于____岩,石灰岩属于_____岩,大理岩属于____岩;形成岩浆岩的作用是______ ____;形成变质岩的作用是_______;形成沉积岩的作用是______。沉积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背斜成谷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斜成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地下隧道、采石场应选择___斜部位。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属于_______地带;冲积扇位于___ 地带。黄土高原的成因________,黄土沟壑的成因________。河流__岸(凹凸)侵蚀,__岸(凹凸)堆积。
3、大气圈 (1)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是____,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和____都具有选择性。大气保温原理: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最简单的形式是_________;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叫________;三圈环流形成的条件: 、 和 ;由动力作用形成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南北半球西风带的风向分别是_______、_______,同一半球的___风带和______风带风向相同。
(3)7月,亚欧大陆形成____压,切断_________气压带,空气由____吹向_____,东亚盛行_____风,南亚盛行_____风。东亚季风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南亚夏季风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完成部分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及对应的自然带。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对应自然带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5)冷锋过境时天气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暖锋过境后的天气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形成我国北方夏季暴雨的锋面是_____,形成江淮梅雨的锋面是________。北半球的气旋呈_______方向运动,多____天气;北半球的反气旋呈______方向运动,多____天气。 4、水圈
(1)人类目前比较容易利用的水体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有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类改变地表径流时空分布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 _______。水循环的意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中低纬大洋环流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洋流流向和海洋等温线的弯曲方向____,一般而言,暖流____从流向____,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________。秘鲁渔场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沿岸气候__________。
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地理环境是由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要素组成。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城市绿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山区植被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__;半干旱区植被的作用是_________。
2、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的形成基础是____,在__纬度分布较明显。山地垂直带中,向阳坡垂直带位置偏__ (高 低), 山地迎风坡雪线高度偏___(高 低)。珠穆朗玛峰南坡垂直带丰富的原因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整体性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山区高原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在_____地带;我国南方平原地区聚落形态多呈__状,北方平原地区聚落形态多呈____状。山区交通线路首选____且多分布在__坡,平原交通线选择应少占____。
2、自然资源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其中_____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____________是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3、长江中游洪灾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夏季风势力微弱的年份我国会出现________状况。世界两大地震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球变暖的对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
地理必修一背诵一纸通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和天体系统
(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天体系统的级别由大到小依次是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为大气、水体、生物运动提供能量;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太阳活动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扰乱电离层、磁暴现象、极光现象、气候相关性。
3、从运动特征来,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特点。地球特殊性在于存在生命现象,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大小行星互不干扰;②地球自身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质量体积适中,原始大洋形成,即具备温度、大气、水等条件。 4、比较自转公转
(1)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均为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运动。
(2)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特点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角速度特点除极点外都相等。自转周期为恒星日,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
(3)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个恒星年;每年一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 5、地球自转的意义 (1)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昏线,由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度,地方时为12点。昼夜交替周期是一个太阳日,时间24小时。 (2)产生时差。
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等。经度每相差15度,时间相差1小时。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每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东8区的中央经线为120°E)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国际规定,东12区区时最大,西12区区时最小。当中时区8点时,北京时间为16点,纽约(西5区)为3点。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日界线与180°经线并不完全吻合。
6、地球公转的意义 (1)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面,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面。目前黄赤交角为23°26′度,地轴倾角为66°34′度。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由于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周期为365天5时48分46秒,称为一个回归年。回归线的纬度是23°26′,极圈的纬度是66°34′ 。 (3)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读右图,当地球位于B处时,正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这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这一天,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状况是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反之。 (4)四季的更替
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四季变化最明显的地区是中纬度. 北半球按气候划分,6、7、8月为夏季。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则寒带范围变大。
二、地球圈层
1、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岩石圈由软流层以上地幔部分和地壳组成;水圈的基本特点是连续不规则;生物圈位于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
2、岩石圈:玄武岩属于岩浆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形成岩浆岩的作用是冷却凝固;形成变质岩的作用是变质作用;形成沉积岩的作用是外力作用。沉积岩的特点是具有岩层和含有化石。背斜成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易受侵蚀;向斜成山的原因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实不易受侵蚀。地下隧道、采石场应选择背斜部位。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位于断层陷落地带;冲积扇位于山麓地带。黄土高原的成因风力堆积,黄土沟壑的成因流水侵蚀。河流凹岸(凹凸)侵蚀,凸岸(凹凸)堆积。
3
3、大气圈
(1)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是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都具有选择性。大气保温原理: 近地面大气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并以大气逆辐射形式返还给地面。
(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表冷热不均;最简单的形式是热力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叫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形成的条件:高低纬间冷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和地表性质均一;由动力作用形成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西风带的风向分别是西北风、西南风,同一半球的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3)7月,亚欧大陆形成印度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空气由海洋吹向陆地,东亚盛行东南风,南亚盛行西南风。东亚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夏季风的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4)部分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及对应的自然带。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对应自然带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夏季炎热干燥 亚热带常绿硬叶陆西岸 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 林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带落叶阔叶林终年温和湿润 陆西岸 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35°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 亚热带常绿阔叶陆东岸 冬季低温少雨 林带 (5)冷锋过境时天气特点阴天、刮风、雨雪、降温;暖锋过境后的天气特点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好。形成我国北方夏季暴雨的锋面是冷锋,形成江淮梅雨的锋面是准静止锋。北半球的气旋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多阴雨天气;北半球的反气旋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多晴朗天气。 4、水圈 (1)人类目前比较容易利用的水体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组成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人类改变地表径流时空分布的方式分别是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水循环的意义有:联系四大圈层,促进水体更新;维持全球热量和水量平衡;促进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
(2)中低纬大洋环流的分布规律是北顺南逆,东寒西暖;洋流流向和海洋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一致,一般而言,暖流低纬从流向高纬,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增温增湿。秘鲁渔场的形成原因是上升流将底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沿岸气候洪水成灾。
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地理环境是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净化空气吸烟滞尘;山区植被的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半干旱区植被的作用是防风固沙。
2、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的形成基础是水分,在中纬度分布较明显。山地垂直带中,向阳坡垂直带位置偏高(高 低), 山地迎风坡雪线高度偏低(高 低)。珠穆朗玛峰南坡垂直带丰富的原因南坡上下高差大、纬度低且向阳。
3、整体性表现:任一要素都与环境整体特征协调一致;一个要素改变会导致其它要素改变;一个区域改变会导致其它区域改变。
四、从人地关系看资源和环境
1、山区高原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我国南方平原地区聚落形态多呈带状,北方平原地区聚落形态多呈团块状。山区交通线路首选公路且多分布在缓坡,平原交通线选择应少占耕地。
2、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其中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公众参与是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3、长江中游洪灾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夏季多暴雨;地势低洼,泥沙淤积;河道弯曲,排水不畅;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4、我国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是旱涝灾害;夏季风势力微弱的年份我国会出现北旱南涝状况。世界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5、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毁林。
全球变暖的对策: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保护植被; 全球合作;控制人口增长等。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