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日益增大,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匹配率低的原因之一。 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院刘红波等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因素分析及心理疏导探索》一文中指出:毕业生心理压力来源多种多样,除了市场需求造成直接的、现实的压力外,毕业生对社会、自我的认识不够,以及受到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造成心态偏差,是就业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刘红波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因素包括五个方面:第一,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国家近年从制造型向知识经济型过渡,雇佣人员模式也因此发生转变,对雇佣人才学历要求提高。第二,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高校扩招、教育结构调整和资源重组等原因,毕业大学生数量猛增,同时社会经济成份变化都增加了就业困难。第三,大学生成长环境影响就业。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与社会环境、教学管理水平、个人素质等密切相关。第四,个人能力素质的高低以及家庭经济状况与就业关联。善于沟通有利于尽早融入集体,处理好同事间的关系,从而适应工作。第五,专业和专业成绩的满意度。对所学专业满意程度直接影响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浓厚影响专业成绩,这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求职竞争力。 刘心红在《浅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应对策略》一文中提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分为用人单位的原因、学校的原因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三个方面,同时也指出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对策包括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四个方面。刘心红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用人单位的原因分为三方面:首先,我国企业大多是加工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大学生提供的有效岗位不足。其次,用人单位方面强调应聘人员的工作经验和高学历。再次,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误区。学校的原因也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专业结构不合理,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其次,人才培养质量滑坡。再次,大学生就业指导力度不够。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足,对职业和自己的认知不够产生就业压力。 忻国磊在《“90后”大学生就业压力测试与分析》一文中提出:就业压力的来源主要来自3个方面:组织和工作方面的因素、个体方面的因素和社会家庭方面的因素。组织环境和工作本身的特征是就业压力的主要来源。外部的压力因素并不普遍作用于所有的工作者,某个压力源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是压力,而对另外一个人可能就是动力或优势。同时忻国磊也指出,组织环境和工作方面、社会和家庭方面的因素是在校“90后”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个体方面的因素感知的压力比较轻微。 总的来说,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原因多种多样,来源也各不同,但主要可分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素。大学生自身不能改变客观条件,但可以通过自己对主观条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件的改善来减小就业压力,多从实际行动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应对,同时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等对客观条件的影响也会引起就业方面的问题。 国外研究 在国外,由于各国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校教育发展程度、社会现状各不相同,各国大学生就业呈现出不同特点。国外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是建立在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基础上的。学者们大多基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研究就业问题。劳动力市场理论主要运用工资竞争、职位竞争等理论来分析,完善劳动力市场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步骤。大多数学者分别从毕业生的供应、需求、供需匹配等方面来进行研究。例如,卡诺就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归因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认为是资本主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因为失业大学生的存在有利于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有利于压低工资和提高在岗大学生的生产力。 国外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角度,是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力研究,并围绕这一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的探讨。比方,大卫·皮尔斯的《进入高等教育前的就业力和学生的教育经历》、曼兹·约克的《向高等教育过渡:关于“就业力议题”的一些观点》、曼兹·约克和皮特尔·奈特的《本科课程与就业力》等都从高等院校和学生自身为出发点探讨如何通过学校教育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竞争力。 纵观众多研究,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所取得的进展,他们在很多方面都达成了共识。但是,对大学生就业促进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对此,本文分析现状,抓住矛盾,提出对策。拟采用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等相结合的方法,从大学生目前的就业现状为出发点,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力求有针对性地提出实现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三、主要参考文献〔外文大于2项,中文大于8项〕 [1]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9) [2]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8). [3]王晓松.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大学生就业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1) [4]茹平.论大学生的就业及就业能力教育[J].职业时空,2008(06) [5]张延东,徐志京.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0(02) [6]黄文德.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学理论,2010(15) [7]鄢雪皎.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及对策研究[J].企业活力.2009,(4). [8]刘心红.浅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应对策略[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1(04) [9]张珊,吴珍.大学生就业压力分析与对策[J].才智,2010(16) [10]张磊.大学生就业压力分析与教辅人员的工作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2011(23) [11]刘沙沙.大学生就业压力分析与应对措施[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05) [12]徐莉.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责任策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13]程毅.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与对策研究[J].才智,2008(22) [14]李想.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择业的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5) [15]Bozick,Robert.The Role of Students’Economic Resources,Employment,。and Living Arrangements[J].Sociology of Education,2007(3) [16]Kulm,tracy L.CrameL Sheran.The Relationship of Student Employment to Student Role,Family Relationships,Social Interactions and Persistence[J].College Smdent Journal,2006(4) [17]Riggert,Steven C,Boyle,Mike,etc.Student Employment and Higher Education:Empiricism and Contradiction[J].Ren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6(1)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四、主要研究内容及基本论点: 本论文拟分为三个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 整体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二、大学生就业促进的阻碍因素 分析大学生就业压力产生的具体原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方面的分析。客观方面主要包括了五个方面的原因:①毕业生数量攀升造成就业压力②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变化③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轨④大学生成长环境影响就业⑤招聘单位门槛高。而从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方面也有五个方面:①当代大学生功利化倾向严重②对专业和专业成绩的满意度③个人期望值过高④个人能力问题造成就业压力⑤家庭状况与就业关联。 三、就业促进的对策 解决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方面、用人单位、高校方面和大学生自身上下功夫,并需要政府方面、用人单位、高校方面和大学生自身相互协调统一,共同促进就业。 1.在政府方面要:①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实行高等教育产业化②建立大学生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救济制度③加强调整产业结构④大力拓展就业渠道 2.在用人单位方面要:①摆正用人心态,聘用人才诚信理性②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3.在高校方面要:①更新职业观念,帮助大学生进行社会定位②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掌握更多就业技巧,增强竞争力③积极开展心理教育、心理咨询服务④加强师资培训,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⑤不断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4.在大学生自身方面要:①调整心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就业观②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 拟列提纲如下: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二、大学生就业促进的障碍 ①毕业生数量攀升造成就业压力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②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③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轨 ④大学生成长环境影响就业 ⑤招聘单位门槛高 ①当代大学生功利化倾向严重 ②对专业和专业成绩的满意度 ③个人期望值过高 ④个人能力问题造成就业压力 ⑤家庭状况与就业关联 三、就业促进的对策 ①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实行高等教育产业化 ②建立大学生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救济制度 ③加强调整产业结构 ④大力拓展就业渠道 ①摆正用人心态,聘用人才诚信理性 ②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①更新职业观念,帮助大学生进行社会定位 ②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掌握更多就业技巧,增强竞争力 ③积极开展心理教育、心理咨询服务 ④加强师资培训,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⑤不断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自身方面 ①调整心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就业观 ②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图书馆参阅了大量与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结合自身对过去的研究进行评价,为研究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比照研究法。将有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阻碍因素进行比照分析,更清晰地给指引下文的研究,同时给当代大学生就业促进提供借鉴。 〔3〕数据分析法。在研究过程中,使用各种方法进一步确认数据的真实性。 〔4〕采访调查。对在校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学校就业部门、用人单位进行采访,获取真实可靠资料。 六、研究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和完成时间: 2012.11.10至2013.02.19 查阅文献资料,收集数据,构思课题结构 2013.02.20至2013.02.27 完成开题报告书的内容 2013.02.28至2013.03.28 对在校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学校就业部门、用人单位进行采访 2013.03.29至2013.04.29 确定论文结构,完成论文的初稿 2013.04.30至2013.05.30 修改论文内容,根据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 2013.06.01至2013.06.30 反复修改论文,完善自己的观点并最终成稿 相关实证调研计划: 拟对在校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学校就业部门、用人单位进行采访。 七、指导教师意见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八、指导教师评分 〔注:通过≥70分,不通过:<70分 〕 考 评 项 目 满 分 1、选题依据 2、创新性 3、选题难度和可行性 4、写作方案的合理性 5、实证调研设计 6、参考文献引用 7、文字表述 8、写作态度 20分 10分 10分 10分 10分 10分 20分 10分 分 项 打 分 合计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九、教研室审核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20 年 月 日 十、学院审核意见: 院长签名 20 年 月 日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