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说明文阅读(八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说明文阅读(八篇)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一)纬度决定了你什么?

础德

科学家发现,在相同的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区,基本上纬度越低,身高越矮,而湿热地区是身高最低的地区。比如,世界上最矮小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赤道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其次分布在中美洲和中国广东、浙江、四川等湿热地区,而北部非洲由于其气候非常干燥,所以身高普遍不矮。随着纬度的由高到低,人的身高也相应地由高到低,这是世界各地的共同规律。居住在北欧的芬兰、瑞典、挪威和丹麦的人,大多身材高大魁梧,男性平均身高可达178厘米左右;往南到了纬度稍低的中欧国家,身高便有所下降;再往南到了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南部和希腊南部的地中海地域,人的身材便更矮,男性平均身高170厘米左右。就我国而言,如果留心一下,你会发现,随着纬度的升高,人群的身高出现递增的趋势。南方人普遍个子矮小,而北方人则个头高大。

气候为什么会影响人的身高呢?这是因为气候影响人体生长的速度和人体发育的时间,如果气候比较暖,人体新陈代谢就快,人体发育早,则人体骨骼生长的时间相对来讲就会缩短,骨骺闭合就早,骨骼生长就会停止,人体就不容易长高。如果气候比较冷,人体新陈代谢就慢,人体发育迟,则人体骨骼生长的时间相对来讲就会延长,骨骺闭合就迟,骨骼生长时间就会延长,人体就容易长高。但是也有特例,比如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男子平均身高才一米五。印度比中国的四川要炎热,但印度人身材比四川山区的汉族要高。

纬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民族性格。越趋于寒带,阴霾越重的地区,民族性格越严谨、缜密;反之,越是温暖晴朗阳光普照的地区,其居民的性格就越是任性、浪漫。

人类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人类之所以能够从众多物种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人类运用智力创造更适合于自己的环境,相比之下,生活在高纬度的人比生活在低纬度的人要面对更多因为寒冷所造成的不利,这迫使他们在文明化的过程中更为理性,例如爱斯基摩人就被称为“永不发怒的民族”。

我们可以从电影艺术看出这种区别。高纬度性格表现为严谨、缜密、有序,所以,绝望感就更为强烈;不少德国电影是这样的,还有一些北欧电影也是这样的,比如著名的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就以其浓重的终极追问意味,而让人感觉质地十分紧密。而低纬度性格看似混杂凌乱,却有着一种特别的通达和幽默在里面。比如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以阿莫多瓦为首的西班牙电影和一些南美电影,在这些电影中,无论是怎样的境遇怎样的遭遇,中间都有颇为可口的喜剧感。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12A)

1. 文章以“纬度决定了你什么”为题,有什么作用?

2. 阅读全文,概括回答纬度到底决定了你什么?

3. 纬度为什么决定了人的身高?

4.生活在高纬度的人和生活在低纬度的人在性格上有什么区别?

5.把握文中有关信息,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随着纬度的由高到低,人的身高也相应地由高到低,这是世界各地的共同规律。 ( ) (2)印度比中国的四川要炎热,但印度人身材比四川山区的汉族要高。原因是印度的纬度高,四川的纬度低。 ( ) (3)爱斯基摩人之所以被称为“永不发怒的民族”,那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纬度低,气候条件好。 ( )

(二)生肖的故事

刘汉杰

十二种动物,被华夏先民组合在一起,便成了十二生肖。人们用它来记忆时间,如今年是虎年、明年是兔年;也用它来标识一个人的属相,此后每历十二年便是所谓的“本命年”;更用它来钩连人事,如所谓“鸡狗不到头,白马犯青牛”的合庚之信等等。古老的生肖文化传承至今,要想客观地认识这一文化,有必要从生肖源头上找寻答案。

生肖起于何时、源自何处,方家多有探究。有人释读《史记》所记黄帝“获宝鼎,迎日推策”句,称黄帝创造了十二生肖;也有人依据许慎《说文解字》中“巳为蛇,象形”和段玉裁“亥为豕……与豕同,谓二篆之古文实一字也”的注解,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时出现。除了探究生肖起源的时间,人们对生肖的文化源头也多有揣度。有人称生肖起于北方少数民族,“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更有人直言生肖仿自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由汉时“丝路”传入。

20世纪70年代,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秦简《日书》的出土,使得生肖的起源问题渐趋明朗。所谓《日书》,乃古代相吉之书,类同后世的通书或黄历。所列生肖与后世稍有出入,其排列顺序依次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缺兽名)、巳虫、午鹿、未马、申环、酉水、戌老羊、亥豕,其中午鹿、未马、申环、酉水、戌老羊5处与后世有异。据考证,睡虎地十一号墓葬建于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年),表明在先秦时代十二种动物已与十二地支搭配在一起了。

与《日书》生肖内容相佐,成书于春秋时的《诗经》也曾记录有片断的生肖信息。直到东汉王充的《论衡》,才有了与今天完全相同的十二生肖的记载。延至南北朝时,诗人沈炯曾作《十二属相诗》:“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马蔺方远摘,羊负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鸡跖引清杯。狗其怀物外,猪蠡窅悠哉。”全诗语句清新俏皮,生肖俗化痕迹已十分明显。

考古证实殷商时代的人们就已熟练地应用干支纪日了。生肖配地支,二者皆为纪日所用。由此可以断定,以形象化的十二种动物替代地支纪日是生肖起源的最初动因。在其后的历史演化过程中,随着人类时间概念的拓展,生肖纪时的范围也渐趋扩大,除纪日外,既纪年也纪时,这一点从现代民族学材料上也可以得到印证。中国西南凉山的彝族,有十二兽纪日和“十月历”历法。他们以十二种动物纪日,今日为鼠日,明日为牛日,以此类推,三轮为一个月,一个月三十六天,一年为十个月,是为“十月历”。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2A,有删动)

6.这篇文章的标题如果换成“生肖的起源”可不可以,为什么?

7.古人创造十二生肖有何作用?

8.古人男女结婚要“对八字”,你能从文中找出支撑这一做法的理由吗?你认为这一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9.有方家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时出现,其依据是什么?

10.把握文中有关信息,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人们对生肖起源有多种说法,但“生肖仿自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由汉时‘丝路’传入”这一说法比较可信。 ( ) (2)《日书》所列生肖与后世稍有出入,其中午鹿、未马、申环、酉水、戌老羊5处与后世有异。 ( ) (3)以形象化的十二种动物替代地支纪日是生肖起源的最初动因。随着人类时间概念的拓展,生肖除纪日外,既纪年也纪时。 ( )

(三)神奇的“光合动物”

张唯诚

地球上的生命是依靠太阳的能量生存的,而光合作用是唯一能捕捉此能量的重要生物途径。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叶绿素,在光的照射下,将水、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光合动物”呢?未来人们能否依赖那些无需进食的“光合动物”来缓解食物短缺的危机呢?

这个想法听起来很可笑,但大自然却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可以,因为它已经向我们提供了一些有趣的“范本”——依赖阳光生存的“光合动物”。这些动物用光合作用获取“食物”,其中有为人们所熟悉的热带珊瑚、海绵、海葵、海鞘、水螅以及一些双壳类动物,这些动物都能部分地从太阳那里获取能量。事实上,“光合动物”早就在为人类提供食物了,例如巨人蚌,它们出现在人类的餐桌上至少已有十万年的历史了。

“光合动物”的外表和行为是不是很像植物呢?其实并非如此。很多“光合动物”是行动自如的,例如“光合”扁形虫,它们的身长可超过15毫米,在很多地方都有大量存在,再比如倒立水母和海蛞蝓,它们也依赖阳光获得能量。

在这份动物名单上没有脊椎动物,然而事情正在发生变化。科学家们很早就发现有些两栖动物卵的黏稠物质上生长着一些藻类,这些藻以两栖动物胚胎的废弃物为食物,同时又为这些胚胎提供氧气,藻和胚胎在这里相互受益,形成了一种完美的“双赢”局面。现在人们又发现一种螈走得更远。雌性的斑点真螈将藻细胞储存在它们的输卵管里,有些还附着在它们的卵上,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藻并不是仅仅在卵外生长,它们也进入到了蝾螈正在发展着的胚胎细胞中,消耗能量的线粒体簇环绕着这些藻细胞,它们贪婪地吸取着藻细胞上的糖和氧。

科学家们还没有肯定蝾螈胚胎是在从藻上获取食物,而且看上去成年的蝾螈也不大可能从藻那里“讨生活”,它们整天呆在苔藓和石块下,皮肤也很黑,不大容易被阳光穿透。不过这种现象毕竟显示,“光合”过程出现在了一种脊椎动物身上,尽管这个过程可能仅仅只占整个生命周期的一个短小部分。

由此看来,动物们似乎并不是不懂得“光合作用”,但它们为什么不像植物那样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呢?有些科学家说,这是因为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光合作用”不是一个划算的“买卖”,付出超出了所得,对于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进化是不会认可的。但也有一些科学家持不同的看法。

可以肯定的是,一些“光合动物”已经适应了呆在阳光下的生活方式,其中的一些,例如水螅和水母甚至为了接受阳光进化出了半透明的身体;还有一些,例如海葵、珊瑚进化出了类似植物的枝状结构;扁形虫、一些海蛤蝓也有了扁平的,像树叶一样的形状。这些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接收阳光,并从阳光中得到能量。但动物的光合作用面临着很多障碍,例如,即使成年的斑点真螈能用光合作用从阳光中获得一些能量,它们由此而承载的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个风险就是它们白天必须暴露在阳光下,这是一种在生存竞争中得不偿失的行为,所以进化不会让它走得更远。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9B)

11.请你说说这篇文章标题的作用。

12.文章给我们列举出了哪些“光合动物”?

13.“光合动物”的“神奇”表现在什么方面?

14.文中以“范本”、“食物”、“双赢”来说明“光合动物”,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15.把握文中有关信息,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叶绿素,在光的照射下,将水、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 ( ) (2)倒立水母和海蛞蝓也依赖阳光获得能量,它们的外表和行为很像植物。

( )

(3)水螅和水母为了接受阳光进化出了半透明的身体;海葵、珊瑚进化出了类似植物的枝状结构;扁形虫、一些海蛤蝓也有了扁平的,像树叶一样的形状。这些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接收阳光,并从阳光中得到能量。 ( )

参考答案

11.这篇文章的标题既点明了说明对象,又揭示出了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12.热带珊瑚、海绵、海葵、海鞘、巨人蚌、“光合”扁形虫、倒立水母、海蛞蝓、斑点真螈、水螅以及一些双壳类动物等。13.无需进食而是依赖阳光获得能量。14.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光合动物”,使人易于理解。15.(1)√。(2)×。(3)√。

昆虫的感官仿生

冉浩

人类自诩为地球上唯一拥有高级智慧能的生物,在与自然进行生存斗争的同时创建了文明、发展了科技。各种技术和发明弥补了人类的不足,但人类仍然不断遇到难题。而在亿万年的进化中,生物经过无数次失败和牺牲已完美地解决了很多难题。所以,人类应该师法自然,从中汲取灵感。

昆虫最迟在约4亿年前演化成功,截至2005年,全球共记录约92.5万种昆虫。昆虫是生命演化历史上种类最为繁多的动物类群,它们遍布除南极洲以外的各个大陆,它们的总重量超过了其他所有动物 (包括人类)的总和,它们是陆地上的霸主,具有改变地球面貌的力量。如此兴盛的生物类群,理所当然的会成为人类的老师,而人类也正在追随昆虫演化的脚步,不断完善着自身的科技和产生新的发明。

复眼是昆虫最重要的视觉器官,它由多个小眼组成。小眼呈正六边形,边缘重叠组成正六边形阵列。每一个小眼的视野都很小,但很多小眼组成的复眼共视野就很大了。一些昆虫的水平视野可以达到24O度、垂直视野可达360度,而人的视野范围只有18O度。昆虫的复眼对运动的物体很敏感,以蜜蜂为例,其对突然出现的物体反应时间为O.01秒,而人却需要0.05秒。而且这种复眼系统对于测量距离和估算运动速度具有良好的能力。由于昆虫的视觉系统在运动过程中可以发挥出卓越的性能,因此也就成为了现代飞行设备的重要仿生对象。早在1980年,美国科学家就试图将昆虫复眼的原理应用于空对地导弹的制导研究并制成了工程模型。现在,人们则倾向于将其作为机器人导航系统,以提高机器人的自主功能水平。基于复眼原理的各种测速和测距仪也已经开始应用。不仅如此,人们还研制出了一次能拍摄1329张高清照片的蝇眼照相机,广泛应用于军事、医学、航天等领域。

昆虫的触角是嗅觉器官,在很多昆虫中还能起到味觉和听觉的作用。在昆虫的触角上有很多毛状感受器,它们可以感受到环境的刺激并将这些刺激转化成神经信号传导到脑。以蜜蜂为侧,其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就多达3000一30000个,而一些蛾子则更多,它们甚至能对周围几个气体分子做出反应。再如雄蚊通过雌蚊飞行声音的频率寻找配偶,即使相隔数十米,周围噪声如雷,它依然可以准确找到目标。这种灵敏度和抗干扰力让人叹为观止。目前,仿生学在这方面己经取得一些成绩,如仿苍蝇嗅觉器制成的灵敏度很高的气体分析仪,已被用于分析宇宙飞船座舱中的气体成分。此外,各种类似原理的嗅敏仪也在矿井瓦斯监测和火警报警中得以应用。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12A)

16.仿生是模仿生物系统的功能和行为,来建造技术系统的一种科学方法。作为地球上唯一拥有高级智慧能的生物——人,为什么还要仿生呢?

17.从全文看,人类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成功仿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8.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9.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而在亿万年的进化中,生物经过无数次失败和牺牲已完美地解决了很多难题。 ..答:

20.把握文中有关信息,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所有昆虫的水平视野都可以达到24O度、垂直视野可达360度,而人的视野范围只有18O度。 ( ) (2)蜜蜂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多达3000一30000个,而一些蛾子则更多,它们甚至能对周围几个气体分子做出反应。 ( )

(3)雄蚊通过雌蚊飞行声音的频率寻找配偶,即使相隔数十千米,周围噪声如雷,它依然可以准确找到目标。 ( )

参考答案

16.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仍然不断遇到难题;生物在亿万年的进化中,经过无数次失败和牺牲已完美地解决了很多难题;人类通过仿生可以不断完善着自身的科技和产生新的发明。17.①将昆虫复眼的原理应用于空对地导弹的制导研究并制成了工程模型;②依据复眼原理制造各种测速和测距仪并已开始应用;③依据复眼原理研制出了一次能拍摄1329张高清照片的蝇眼照相机;④仿苍蝇嗅觉器制成的灵敏度很高的气体分析仪,已被用于分析宇宙飞船座舱中的气体成分;仿苍蝇嗅觉器制成的嗅敏仪也在矿井瓦斯监测和火警报警中得以应用。18.运用举例子、列数据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昆虫的复眼对运动的物体很敏感”这一特点。19.不能,因为“很多”是指大部分,但不是全部,如果删去,表达的意思就不准确了。20.(1)×。(2)√。(3)×。

巨大西貒

毕役

①一位荷兰科学家在巴西境内亚马逊河东南地区的一处盆地发现了一个体型很大的西貒新科,并将其命名为巨大西貒。

②西貒属于中小型偶蹄目动物,生活在美洲大陆。粗看上去,西貒的外形和习性与猪非常相似,但也有许多地方与猪不同,因此,西貒的祖先可能与猪同属一个家族,以后在长期的生物进化历史中,逐渐与猪分了家,成为偶蹄目中单独的一类。它的体型比猪略小,吻粗糙而坚韧,鬃毛通常呈褐色、灰色或黑色,后肢仅具3趾,尾巴退化。它的上犬齿形成獠牙,但却向下突出而不像野猪那样向上翘起。虽同为杂食性动物,但西貒比猪更适应植物性食物,胃的构造比猪更复杂,适合消化粗糙的食物,肾则可以分解植物中所含有的酸。 ③面对敌害时,西貒经常利用“团结对敌”、“以臭驱敌”两套特殊的本领来转危为安。它们的背腺会分泌出一种具有恶臭味的液体,把丛林中潮湿的空气弄得臭气冲天,使敌害被迫躲开;有时,它们还会纠集数十、数百只同类,用粗大的獠牙向凶猛的美洲虎、美洲狮等展开集体攻击,令这些威风凛凛的猛兽也不得不退避三舍。

④西貒类原有3个物种。其中领西貒又称颈锁貒、麝貒,体型较小,颈部有白环。它是最常见的一种西貒,分布于从美国西南部到中南美洲的广大地区。白唇西貒分布于从墨西哥南部到阿根廷北部一带, 体型较大,呈大群活动,战斗力强。草原西貒栖息在巴拉圭、玻利维亚及阿根廷北部一带,它的尾较长,脚细小,可以在多刺植物间行走。它鼻子的结构也适合在炎热、干旱及多尘的环境中生活。由于最早发现的是它的化石,因此人们当时以为这种动物早已灭绝。直到1975年才发现了仍然存活的草原西貒种群,现存只有大约3000只。

⑤巨大西貒被发现后,通过基因分析证实它的确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新物种。通过测量巨大西貒的身体和骨架,发现它比其他几种西貒的体型都要大,体长可达1.2米,而且具有更长的腿。它身体外表皮毛上的花纹也比较独特。DNA分析结果显示,巨大西貒同领西貒的亲缘关系最近,但两者又有所不同。它们彼此分道扬镳的时间大致是在亚马逊河最重要的支流马德拉河从一条小河变成一条大河的时候。

⑥事实上,当地丛林中的居民——图皮印第安人对巨大西貒是很熟悉的,他们称其为“成双入对的大野猪”。而巨大西貒在科学上的发现则比较偶然。当时,这位荷兰科学家正在野外行走,忽然觉得身后有动物在活动,于是回过头来寻找,结果发现了3只巨大西貒。很快,它们便像幽灵一样消失了,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这个新物种的行为方式也不同于其他西貒,它们的群体较小,通常只是成双入对或以拥有1一2个幼仔的小家庭出现。再者,它们主要以

果实为食,很少有掘地挖根的行为。此外,巨大西貒也没有产生气味的臭腺。科学家解释说,这可能是另一种适应来自大型猫科动物捕食压力的进化方式。

⑦巨大西貒的生活区局限在干燥的森林地带,栖息地范围较小,野外数量十分稀少。因此科学家认为,巨大西貒的数量会很少,对它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事。他们还建议马上将这个新发现的动物列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濒危物种的红色名单中。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12A)

21.用简洁的话概括第②自然段的内容。

22.巨大西貒有哪些天敌?它们是如何对付这些天敌的?

23.领西貒、白唇西貒和草原西貒各有什么特点?

24.巨大西貒与其它西貒有什么区别?

25.把握文中有关信息,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 虽同为杂食性动物,但野猪比西貒更适应植物性食物,胃的构造比西貒更复杂,适合消化粗糙的食物,肾则可以分解植物中所含有的酸。 ( ) (2) 面对敌害时,巨大西貒经常利用“团结对敌”、“以臭驱敌”两套特殊的本领来转危为安。 ( )

(3) 科学家们建议把巨大西貒列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濒危物种的红色名单中,是因为巨大西貒的生活区局限在干燥的森林地带,栖息地范围较小,野外数量十分稀少。 ( )

参考答案

21.运用作比较的方法,概括介绍西貒的外形和习性。22.巨大西貒的天敌有美洲虎、美洲狮等,遇到这些天敌时,巨大西貒的背腺会分泌出一种具有恶臭味的液体,把丛林中潮湿的空气弄得臭气冲天,使敌害被迫躲开;有时,它们还会纠集数十、数百只同类,用粗大的獠牙向凶猛的美洲虎、美洲狮等展开集体攻击,令这些威风凛凛的猛兽也不得不退避三舍。23.领西貒体型较小,颈部有白环;白唇西貒体型较大,呈大群活动,战斗力强;草原西貒,尾较长,脚细小,可以在多刺植物间行走,它鼻子的结构也适合在炎热、干旱及多尘的环境中生活。24.巨大西貒比其它西貒体型都要大,体长可达1.2米,而且具有更长的腿,它身体外表皮毛上的花纹也比较独特。巨大西貒主要以果实为食,很少有掘地挖根的行为。巨大西貒也没有产生气味的臭腺。25.(1) ×。(2) ×。(3) √。

赣南围屋——汉代坞堡的活化石

戴文娟

赣南犹如客家围屋的博物馆,尚存各种类型的客家围屋600余座。行走赣南,透过车窗,青山绿水之间,不经意地就能看到一栋栋古朴的围屋,带给人莫大的惊喜,仿佛听到了一曲美妙的田野交响曲,那围屋便是散落乡野的一个个凝固的音符,讲述着沧海桑田的悠远,见证着历史的厚重。赣南的龙南县以围屋数量多、规模大、风格特别、保存完好,赢得了“客家围屋之乡”的声誉。

赣南客家围屋多以方围为主,但也有圆形、半圆形、马蹄形、八卦形和不规则形等多种格局。据专家考证,南迁的客家先民为了适应赣南的生存环境,为了家族和宗族的安全,便又选择了高墙大院、聚族而居的建筑模式,把中原逐渐消亡的“坞堡”这种建筑形式和技术带到了赣南,因而学术界也把赣南方围称作是汉代坞堡的“活化石”。去关西围,足以领略方围的风采。

关西围分新围和老围两处。关西新围,是迄今国内外发现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一处围屋,堪称客家方围中的经典。新围建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迄今有180多年历史,是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如今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东方古罗马城堡”,也是龙南围屋里面旅游开发较为完善的一座。

关西新围面积巨大,高墙深院,四角都有炮角楼,远看上去像是座微型的正方形城池。围内整体结构像一个巨大的“回”字,围屋的核心建筑在中间的“口”字部位,套建一幢五列14个天井共124间主房的豪华大宅,是客家民居中“九栋十八厅”的典范,整幢围屋以廊、墙、甬道连通或屏隔,少奢华装饰,朴素实用。新围集住宅、祠堂、城堡、书院、花园于一体,既是客家人日常生活居处,碰到战乱时期又可作据守的城池。

去关西围的途中刚好经过栗园围,因此栗园围对我来说可谓是意外的收获。 栗园围建于明代,迄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栗园围是众多客家围屋面积最大的一座,整座围屋占地近5万平方米,全围共有东、西、南、北四道围门,其中西门最为雄伟壮观,围中居民办红白喜事,一般都从西门进出。

与其他围屋不同的是栗园围的正厅和房屋建在东半边,西半边是水井、池塘、晒场和少量的房屋,建筑规模最大、工艺最精的有纪缙祖祠、桔瑞堂等。围内还有学堂、武馆、小商店、食品店和各种摊铺,日常生活用品样样齐全,像是一个被围墙围住了的颇具规模的小城市。西方城堡让人联想到童话,而像栗园围这样的东方城堡则让人沉醉在田园生活中。

栗园围最大的特色在于它是一个八卦围,围内房屋以正厅为中心向后及左右两边伸展,取势定向,接龙脉、定穴位、合阴阳,按照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相生相克的规律演绎成八八六十四条巷道,相生的巷道为生门,可通往正厅至外坪;相克的巷道为死门,四面碰壁路不通。据说,如不懂周易奥秘,不谙八卦奇巧,进入围内则很容易迷路。这让人不禁想到摆下八卦阵困住吴国大都督陆逊的诸葛亮,不知此八卦与彼八卦有什么渊源关系﹖

26.为什么说赣南围屋是汉代坞堡的“活化石”﹖

27.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说明。

28.作者为什么说关西新围碰到战乱时期又可作据守的城池﹖

29.请你以导游小姐的身份,用简洁和生动的语言介绍栗园围最大的特色。

30.把握文中有关信息,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围屋数量多、规模大、风格特别、保存完好,是赣南围屋的总体特征。( ) (2)关西新围迄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是众多客家围屋面积最大的一座。( ) (3)栗园围围内还有学堂、武馆、小商店、食品店和各种摊铺,日常生活用品样样齐全,像是一个被围墙围住了的颇具规模的小城市。 ( )

参考答案

26.因为南迁的客家先民为了适应赣南的生存环境,为了家族和宗族的安全,便又选择了高墙大院、聚族而居的建筑模式,把中原逐渐消亡的“坞堡”这种建筑形式和技术带到了赣南,并且保留至今。27.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是先总后分,先总说赣南围屋的总体特征,接着以“关西围”和“栗园围”为例,分说各自的特点。28.因为关西新围高墙深院,易守难攻,且四角都有炮角楼,在冷兵器时代,确实可作据守的城池。29.示例:各位旅客,现在我们来到了栗园围大门口。栗园围是个八卦围,围内房屋以正厅为中心向后及左右两边伸展,取势定向,接龙脉、定穴位、合阴阳,按照八卦相生相克的规律演绎成八八六十四条巷道,相生的巷道为生门,可通往正厅至外坪;相克的巷道为死门,四面碰壁路不通。据说,如不懂周易奥秘,不谙八卦奇巧,进入围内则很容易迷路。这让人不禁想到摆下八卦阵困住吴国大都督陆逊的诸葛亮,或许此八卦与彼八卦还有什么渊源关系呢。30.(1)√。(2)×。(3)√。

薄胎瓷

薄胎瓷亦称“脱胎瓷”、“蛋壳瓷”。是景德镇著名传统瓷器品种中久负盛名的特种工艺产品之一。薄胎瓷瓷胎薄如蛋壳、透光、胎质用纯釉制成。制作从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绘画、烧制,须经四十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分三次烧成。尤以利坯和艺术加工最为精细。利坯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百次的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胎体厚度大多在1毫米以内,人称之为:薄似蝉翼,亮如玻璃,轻若浮云。

图中所示为玲珑薄胎皮灯,它体高24厘米;最大腹围20厘米;连底坐高42厘米。它轻巧秀丽,做

玲珑薄胎皮灯 工精致,透光性好。对着光看去,玲珑薄胎皮灯象彩

云追月,若隐若现,披光含雾;动中有静,美不胜收,

令人陶醉。薄胎皮灯是一种装饰性、实用性较强的艺术品。把灯插上电源,打开开关,瓷灯会慢慢旋转,实为家居装饰之佳品,是中国景德镇传统艺术名瓷之一。

薄胎瓷分青花薄胎瓷和粉彩薄胎瓷两类。在薄胎上描绘有青花纹样的,称青花薄胎瓷;描绘有粉彩纹样的,称粉彩薄胎瓷。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制出薄胎瓷,成化年间已有较高成就。在明代隆庆、万历年间,景德镇有个自号“壶隐老人”,名叫昊十九的制瓷名家,其所制“卵幕杯”(薄如蛋壳的杯子),“薄如蝉翼,轻若绸纱”,一枚才四十八分之一旧市两重;除“卵幕杯”外,万历年间还生产出“流霞盏”等精制品。建国以后,薄胎瓷工艺得到继承与发展,许多产品的薄度、透光度、白度都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除景德镇外,湖南醴陵、广东枫溪、河北唐山、江苏江阴等地现在也能生产薄胎瓷。

薄胎瓷的品种有各式餐具 、文具 、茶具、酒具和工艺台灯等。1986年品种达百种,产量达20余万件,造型规格发展到能生产口径500毫米的碗和高度达500毫米的

花瓶等大件产品。薄胎瓷的坯体薄、强度低,制作过程中极易破裂和变形。制作时,需具备高超熟练的操作技艺,执行严格的工艺规程。配料时,为了防止薄胎制品在烧成中产生变形,以及提高制品釉面的白度和透明度,需增大氧化铝在坯料中和氧化镁在釉料中的含量。修坯时,要通过粗修与精修操作,将较厚的粗坯修成各部位厚度小于1毫米的精坯。上釉前,将精坯在750~800℃温度中素烧。上釉时,内釉用淌釉法,外釉用喷釉法,釉层厚度约为0.1 毫米。装匣采用特制的垫饼,使精坯平稳地装入匣钵内。烧成温度为1280~1320℃。

中国薄胎瓷器享誉全球,特别是景德镇生产的薄胎瓷器,更是声名远扬,现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友人把制作薄胎瓷器的技艺,称之为“神技”,把薄胎瓷器誉之为“天上才有的珍品”景德镇薄胎瓷器先后荣获国家银质奖和国际博览会金奖。 31.景德镇的薄胎瓷有何特点?

32.概括文章第②自然段的内容。

33.请介绍玲珑薄胎皮灯的特点。

34.薄胎瓷在配料、制作、修坯和上釉等方面各要注意哪些问题?

35.把握文中有关信息,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薄胎瓷薄似蝉翼,亮如玻璃,轻若浮云。 ( ) (2)薄胎瓷制作有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绘画、烧制等四十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分三次烧成。 ( ) (3)薄胎瓷的坯体薄、强度低,制作过程中不易破裂和变形。 ( )

参考答案

31.景德镇的薄胎瓷瓷胎薄如蛋壳、透光、胎质用纯釉制成。32.介绍玲珑薄胎皮灯的外观和特点。33.玲珑薄胎皮灯轻巧秀丽,做工精致,透光性好。34.配料时,为了防止薄胎制品在烧成中产生变形,以及提高制品釉面的白度和透明度,需增大氧化铝在坯料中和氧化镁在釉料中的含量。制作时,需具备高超熟练的操作技艺,执行严格的工艺规程。修坯时,要通过粗修与精修操作,将较厚的粗坯修成各部位厚度小于1毫米的精坯。上釉前,将精坯在750~800℃温度中素烧;上釉时,内釉用淌釉法,外釉用喷釉法,釉层厚度约为0.1 毫米。35.(1)√。(2)√。(3)×。

北京钓鱼台

樊哲理

在北京西郊,有一个湖光潋滟、绿荫蔽日的去处,那就是玉渊潭公园。当你漫步在公园东侧林荫道时,如果留意的话,会看到一座并不十分引人注目的青砖楼台,正面嵌着3个大字——钓鱼台。这就是北京钓鱼台,古称完颜璟钓鱼台。北京钓鱼台建于金代,迄今约800多年的历史,是首都著名的园林古迹之一。

古时,钓鱼台是皇太子的读书之地。公元12世纪末,金章宗完颜璟常到钓鱼台垂钓,并建钓鱼台。故后人有“完颜璟钓鱼台”或“金章宗钓鱼古台”之称。当时著名文人王郁(字飞伯)曾在此隐居,有诗云:“金主銮舆几度来,钓台高欲比金台。”

元初,当朝宰相廉希宪曾在钓鱼台修建别墅,名为万柳堂,也称花园村。公元1421年,

明成祖迁都北京,钓鱼台随之成为内宫庄宅。《明一统志》: “钓鱼台在府西花园村。台下有泉涌出,汇为池,其水至冬不竭。”后来,万柳堂被毁,万历年间,皇戚李戚畹又在这里修建别业。“花石遗墟入战国,蓟门衰草钓台孤。”指的就是明末清初钓鱼台的景况。

乾隆盛世时,清廷对钓鱼台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接连建台、谢、轩、斋、亭、阁等十余所;特别是把钓鱼池疏浚成湖,从香山引来玉泉山水,经玉渊潭,与湖相通,转而东入惠河,为这座古代园林大大增色添辉。

乾隆亲题“钓鱼台”和制诗,分别刻于台西、东门额石匾上,诗云:“钓鱼台水别一源,伙于台下涌冽泉。亦受西山夏秋潦,漫为沮洳行旅艰。迩来治水因治此,大加开拓成湖矣。”诗中浚治成的湖,就是玉渊潭,修建的行宫就是钓鱼台。

在当时建造的建筑群中,就包括这座青砖高台钓鱼台。这座行宫主要是皇帝每年由圆明园到西陵、天坛、先农坛祭祖时,途中进膳、小憩的落脚之地。

道光以后,钓鱼台日益荒凉。直到宣统时,溥仪将其赐给他的老师陈宝琛,才又做了一番修整,为游观之地。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百姓才得涉足之机。鲁迅的手稿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下午同母亲游阜成门外钓鱼台。”

解放后,钓鱼台旧园面貌一新。现在基本上保留了清代行宫的原貌。园门东向,垂花门悬有同乐园匾,入园为小院,养源斋坐北朝南,五楹歇山顶,南面叠石为山,淙淙溪流在斋前汇为一池碧水,池边假山上有一亭,院内回廊围绕。斋西有池,临池北岸建有三楹敞轩,为潇碧轩,传为帝王垂钓之处。西有小山,上有方亭,垂檐四角攒尖顶,为澄漪亭。望海楼位于澄漪亭西北,登台俯视,玉渊潭秀丽景色尽收眼底。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10A)

36.说明事物不仅要言之有物,而且要言之有序。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北京钓鱼台的﹖请把表明这一顺序的关键词语按顺序列出来。 37.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北京钓鱼台的什么﹖老百姓在什么时候才有机会游览北京钓鱼台﹖

38.这篇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古诗句,请说说其作用。

39.文章最后一段写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40.把握文中有关信息,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 北京钓鱼台位于北京西郊玉渊潭公园东侧。 ( ) (2) 北京钓鱼台建于元代,迄今约800多年的历史,是首都著名的园林古迹之一。( ) (3) 古时,钓鱼台是皇太子的读书之地。元初,当朝宰相廉希宪曾在钓鱼台修建别墅,名为万柳堂,也称花园村。乾隆盛世时,清廷对钓鱼台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为这座古代园林大大增色添辉。 ( )

参考答案

36.时间顺序。金-元-明-清-解放后。37.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北京钓鱼台的历史变迁。老百姓在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才有机会游览北京钓鱼台。38.引用大量的古诗句

不仅充实了文章内容,而且还增添了文采,使文章具有可读性。39.文章最后一段写解放后面貌一新的北京钓鱼台, 是按照游览者的参观顺序(空间顺序) 来写的。40.(1) √。(2) ×。(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