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作者:管益君
来源:《经济师》2012年第10期
摘要:随着我国保险业的迅速发展和融入世界保险业程度的不断加深,保险市场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也表现出长期性、普遍性和阶段性特点,规范保险市场成为一项制度性、系统性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找准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准确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把握其特点,为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保险市场 风险意识 竞争 营销策略 诚信 中图分类号:F8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186-02 一、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
1.公众风险意识较弱,投保意愿不高。传统观念是公众保险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在我国公众的传统观念中,人是最重要的,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尤其是当事人不幸身故时,大部分人都持有一种“人都没了,还要钱干嘛”的观念。事实上,保险的重大意义在这时得以凸显,有了保险,生者能够在物质上获得保障,逝者以特殊的方式承担对生者最后应尽的责任。但中国人说话办事都图个吉利,对不好的事情比较忌讳。因而一谈及保险,似乎预兆有不祥的事发生,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将保险纳入自己的考虑范围。有人视上门的保险营销员为“不吉利”,甚至挂出“保险营销员禁止入内”的牌子;有人忌谈或不情愿触及保险条款中的某些风险灾害字眼,唯恐带来晦气。
2.保险行业经营观念上的差距,造成公众对保险的困惑认知。民众的保险意识对保险公司而言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提高民众正面的保险意识是保险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一些保险公司和代理人对民众保险意识恣意践踏,导致民众对保险形成负面认识。所以,保险公司只有从客户的角度设身处地认真体会投保人的需求,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丰富服务内容,才能不断赢得客户,壮大公司实力,最终推动保险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竞争混乱,后果堪忧。目前,降低费率和提高代理手续费是保险业竞争混乱的两大焦点。在全国,保险业上演着激烈的“保险内战”。费率有高有低,投保人就有了保费交多交少的选择,为少拿保费,投保人当然选择费率较低的保险公司。同样是2000万的资产,选择1.5‰的费率和选择1.6‰的费率,保费差别很大,但是保险公司如果都来降低费率,最终受影响的还是投保人的利益。不难想象,国家对费率实行统一规定后,投保人便可以把目光转向保险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司的实力、信誉、规模和服务水平等方面。通过在这些方面的提高,保险公司的整体水平才会得到发展。
另外,各家保险公司互相攀比代理手续费,把国家规定的8%,最高上升到了50%。手续费提高了,便可以吸引代理商为保险公司拉拢更多的客户,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保险公司忍痛割肉,必将有承受不住的一天。不正当竞争还表现为未经人民银行批准,擅自开办新险种;虚假承保、逆向保险。这些不正当竞争、违规经营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加剧了保险机构自身的经营风险,使某些险种隐藏了严重的支付危机。
4.内部管理混乱,内部控制薄弱。一些保险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不合理。有的保险机构对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健全的制度,或虽有制度但形同虚设,不能有效执行。有的公司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甚至默许、包庇、纵容分支机构和员工的违法违规行为。个别公司甚至把因违规经营受到监管处分的人员当作对公司有功的人员进行重用或变相重用。有的保险公司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不能实现全险种、全流程的实时监控。此外,还有的保险公司稽核力量不足,内部稽核流于形式,集中表现在:第一,重要单证管理和使用混乱。第二,账户管理不严格。一些基层保险公司为便于操作,没有按规定在开户银行设立责任准备金存款户,造成保险资金不合理占用,保险财务收益减少,支付能力降低,形成潜在风险。第三,会计核算不真实。有的基层保险公司为完成偏高的任务指标,在会计核算中的未决赔款上做文章。有的为增加利润而增加应收保费,减少未决赔款;有的以贷揽保、发放好处费承保,做假保单搞假理赔。第四,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制度,对承保、理赔、资金运用等一些重要业务环节的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很弱。第五,内部稽核监督力度不够。不少保险公司重业务、轻管理,稽核制度不健全,缺乏对下属机构以及代理机构的日常监督和检查,不能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 5.险种单一,保险产品同构现象严重。目前,保险市场运行的许多险种针对性和适用性差,条款设计缺乏严密性,不能很好地满足投保人多方面的需要,甚至成为积压和滞销的淘汰产品。因此,许多保险公司的经营都集中在数量有限的一些险种上。例如:在寿险中,各大公司都在拼命争夺、抢占少儿险市场;在产险上,各公司的竞争也主要集中在财产、车辆、货物运输等少数几个大险种上。至于责任、信用、保证、医疗保险等,都处在亟待发展之中。
6.职业操守不坚定,法律意识淡薄。保险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有的人知识水平较低,学习能力较差,职业荣誉感不强,缺乏对行业长远健康发展和公司良性永续经营的责任感,机会主义思想盛行。部分高管人员、关键岗位人员和业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不学法、不懂法,或者知法犯法。个别人抱有法不责众的心理,把行业积弊当成惯例,对监管要求置若罔闻,或者敷衍了事。近年来,保险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机构快速增加。人才储备不足、管理经验匮乏,不少公司对高管人员拔苗助长,还有的公司通过相互挖角,炒作人才、哄抬价位,使一些素质不达标的人员处在各级机构的关键岗位。少数从业人员急功近利,惟利是图,缺乏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行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二、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积极引导,着力培养公民的保险意识。公众自我保险意识的觉醒和培养,要从传统的等、靠、要等习惯意识中走出,只有自己去“自担风险”,才会“逼”出保险意识;要对自担风险的客观存在和风险程度有较为合理的认识和评估,才会抑制普遍存在的侥幸心理;要能在防范风险的诸多方法中注意和选择保险,意识到保险防范和转嫁风险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才会激发保险的购买欲望和动机;要让社会公众能意识到保险除有补偿作用又有社会互助功能,从而在未得补偿时能理解花钱买了安心,并体会帮助落难者的快乐。
保险公司在建立社会公众保险意识中应担当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一是在销售前要充当社会公众的风险顾问,向社会公众提示风险点、风险构成及危险程度,借以树立客户的风险意识,向社会公众大力宣传保险的补偿作用和社会互助功能,借以激发社会公众对保险的潜在需求。二是在承保时耐心讲解保险条款,正确引导社会公众的保险消费,充当讲解员的角色。三是在承保后进行服务和沟通,让社会公众体会和享受到保险的关切和服务。四是在理赔时履行合同,兑现承诺,让社会公众亲身体验到保险的补偿功能和保险公司的信誉。五是理赔后的回访和反馈,及时收集社会公众反应,以便完善保险产品和服务。
作为政府机构,应充分全面认识保险的作用,自觉推动保险行业的发展。政府应该充分认识保险所具有的防灾、防损、损失补偿和社会保障功能,应大力鼓励企事业单位增加保险投入,同时推动以“商业保险补偿为主,社会救济为辅”为特征的新型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还应鼓励广大民众在参加社会保险以外,参加医疗、养老、教育和住房等形式的商业保险,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全民风险防护体系。加大保险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保险意识,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2.端正保险公司经营策略。保险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经营目标,要有风险意识、效益观念和法制观念。通过加大保险的宣传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增加保险险种、强化内部管理来开拓市场、发展业务,提高经济效益;严禁以扩大风险和成本为代价发展业务,对展业人员的考核,要注重质量指标,防止潜在风险的产生;加强保险从业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严格依法执法,规范经营,遵守市场规划,消除保险市场的无序竞争。
3.抓好诚信建设。建设保险业诚信体系,必须结合现代化社会信用意识,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展开。因此,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恰逢其时,应把握契机,一方面不断完善自身的诚信体系建设,一方面为全社会的信用建设做出贡献。要建立保险诚信管理制度,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创造条件,一是要建立刚性的诚信管理制度。对经营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有制约制衡机制,用制度保证诚信得以实现。二是要建立信息采集及披露制度。加强对保险公司的诚信考评工作,目前保监会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针对保险公司的诚信行为考评体系,也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与之相对应的考评指标,更没有形成一套常规的考评考核工作程序。保险监管部门和保险行业协会应建立一系列严格的考评体系与科学的考评指标。
4.健全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机制,防范各种风险。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核保核赔制度、财务制度、会计制度等。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承保、理赔、资金运用等环节的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保证公司偿付能力的充足性。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制度,抓紧培训和配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专业的稽核人员,及时开展稽核检查,包括对下属机构和代理机构的日常稽核,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在落实制度中,严格奖惩,对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严肃处理,毫不手软,以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逐步建立独立的保险监管机构和保险评估机构,加强保险行业自律。建立独立的保险监管机构,代表国家对保险业实施监督管理,确保保险监管的质量。尽快建立起保险公司的评估机构,以便定期对保险公司作出评估,使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的时候能够理性地作出选择,保护消费者权利。加强保险行业自律,继续加强保险行业公会在管理保险市场方面的力量和责任,促进保险业的协调发展。
5.保险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对于保险行业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人才的培养和团队的打造。有关研究数据显示,按照保险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我国保费收入将实现翻番,2015年达到3万亿元,这意味着保险人才的需求总量将大幅攀升。即使考虑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因素,要实现3万亿元的保费目标,也需要保险从业人员约1000万人左右。如果以每年12%的增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我国保费收入将达到5.5万亿元,保险从业人员也将达到1200万人左右。到2015年,我国保险高级管理人才需求将超过5.8万名,保险精算人才需求将超过700名,保险核保人才需求将达到1.3万名。而到2015年,高等院校的专业保险人才供给不到1.3万名。这就需要推动完善和改进保险业的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体系,强化市场资源配置,完善行业的人才引进与储备机制,加强高等院校与保险企业之间的联系。
当前无论在人才总量、总体素质还是人才结构上,保险人才的成长速度仍然低于行业的发展速度。面对“十二五”时期行业对各类人才的广泛需求,保险业在人才教育培养方面将面临新的挑战。“十二五”时期,无论从保险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还是从保险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来看,加快保险人才的教育培养迫在眉睫。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保险行业必须加强统筹规划,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举行业之力推进人才教育培养工作,抓紧落实好保险业“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相关部署要求,提升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整体能力和水平,真正使保险业人才队伍实现“够用、适用、被用”,只有加强行业的协同配合,才能从整体上推进保险业的人才教育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绪瑾.保险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陈华,张艳.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与路经研究.保险研究,2010(1) 3.吴定富.保险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盛清才.诚信原则是保险业的立业之本[J].保险研究,2003(7) 5.姜华.论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J].保险研究,2004(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