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飘逸自由的感受与体悟——谈宗白华美学研究的个人特色

飘逸自由的感受与体悟——谈宗白华美学研究的个人特色

2022-12-27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11年第3期 (总75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1.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3 201l General No.75 飘逸自由的感受与体悟 ——谈宗白华美学研究的个人特色 高 蕊 (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抚顺113006) 摘要:本文闻释了宗白华美学的个性特色即飘逸自由的感受。“散步”是宗白华美学研究方法的写照,也是其学术思想的风 格,这一特点造就了宗白华独特的气质。同时,在人生理想及其美学追求上,宗白华又以歌德为模范,体现了歌德式生命永恒追求的 运动创造精神。 关键词:飘逸;自由;散步;歌德 中图分类号: 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011)o3—0o23—o2 一、散步哲学 语言的逻辑,是形象思维的逻辑系统。因此,就其本质来说, 自由随意的感受,这是宗白华的作品《美学散步》的总体 风格。正如小言中所说:“散步即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 散步美学同逻辑是通融和谐的。美学研究艺术的境界,就应 当研究中西艺术,从摹写自然的真实,到表现人格的虚幻的 流动过程和特征,应当从美学史的艺术流派的美学思想,概 括出这些艺术语言,这就是散步学派的特征。宗白华所建立 的中国美学散步学派,并不单纯是从诗化的语言和直觉兴趣 中感受,来阐发艺术美的真谛,而在于他能以精辟的语言,去 点化美学史上所概括出来的形象思维系统。形象的语言逻 辑,包括文学形象的语言、绘画、音乐、建筑、书法形象的语言 动,他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 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在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 德的学派却被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 不相容的。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 像整天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却又在 人世间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 灵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大天才达・芬奇在 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现在竞成为‘画院 逻辑。总之,一切审美心理的形象逻辑,都属于美学散步学 派研究的对象。换言之,散步美学派的对象是情感逻辑。 我们常说,散步出智慧,散步出灵感,散步出学者,散步 的奇葩’。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 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无论鲜 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 回念。”这是闻名于海内外的关于散步学派美学风格的论点, 出健康,散步也造就了独特的学术风格和气质。散步成了创 造性思维的无形诱导者。在宗白华那里,散步还创造了美。 因此,“散步”标明了宗白华美学的个性特征。这种特征一方 面是方法上的,另一方面是境界上的。从方法上来看,宗白 华的美学研究并不局限在抽象的思辨领域。宗白华并不是 不知道一般人眼中“散步”所具有的种种弱点,但如果从滞留 它奠定了宗白华美学的独特性。中国美学的散步学派,由此 而发扬光大,散步学派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它寄寓于偶 尔的知觉和趣味,然而,它的文化背景和学识修养,却是对中 国人美感的深层体味。散步学派所要达到的境界,是“从直 观感相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 三层次”。…这是一个境界深层的创构,不是一座肤浅流俗、 难以相写、玄奥抽象的智识迷宫。宗自华把西洋艺术里的印 象主义、写实主义,比喻为第一境层,相当于中国绘画里的身 于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来看,这种弱点似乎成了优点。更重 要的是,对美学学科而言,“散步”具有某种方法论上的启示。 也许宗白华渗透了美学的对象拒绝逻辑分析而选择了“散 步”,在美学领域里只有“散步”的方法才能接近那玄秘的对 象。 边近境,明代画家李日华所说的“身之所容”的第一层意境; 浪漫主义倾向于生命音乐性的奔放表现,古典主义倾向于生 命雕像式的清明启示,都相当于第二境层。中国绘画里的眺 瞩之景,李日华所谓“目之所瞩”,就是这一层次的境界;第三 境界,如西方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后期印象派,和中国绘 画里传神写生之境,为有限之中见取无限,即无尽空间之远 景,都是映射着人格的高尚格调的境界。【2 这虽然不是概念逻辑的系统,却是美学逻辑,或称艺术 宗白华“散步”的领域非常广,有常人罕至的地方,也有 人多热闹的地方,还有常人不得不身陷其中而不知其乐的地 方。就读书来说,古今中外的都喜欢涉猎,尤其喜欢在一些 鲜为人知的笔记、杂记中“散步”,也常常能发现一些极有意 思的东西。就艺术鉴赏来说,宗自华也有超乎常人想象的胸 怀,既景仰古希腊雕刻中的单纯静穆,又迷醉罗丹雕塑中灵 与肉的跳动;既赞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巧夺天工的技巧,又 倾慕印象派大师光与影的交响;既极力尊崇西洋艺术,又无 收稿日期:2011—04—05 作者简介:高蕊(1977一),女,辽宁抚顺人,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应用文写作教学霹f究。 ・23・ 限珍爱中国文化。一方面热爱古典诗词,另一方面又是著名 的变化之中。所以,一切的情和心,也无不息息生灭。歌德 的白话诗人,宗白华对美、艺术的追求与热爱几乎没有时空 的界限。宗自华的“散步”不仅局限在狭小的书斋和艺术殿 堂里,就是在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他也能自由自在、无拘 的创造欲,使他不能安于一范围,狭于一境界,而不向前开辟 生活的新领域。他弃掉法律,投入文学,弃掉文学,投入政 治,又逃脱政治,走人艺术科学。他尝遍人生各种境界,完成 了一个最人性的人格。宗白华概括说:“歌德的人生问题,就 是如何从生活的无尽流动中获得和谐的形式,但又不要让僵 无束地“散步”。宗白华从不计较名利得失,所以生活中没有 什么事情让他特别烦恼。就是在那些非常的日子里,宗自华 照样能不惊不惧、无忧无虑。表面上看来,宗白华仿佛“混 迹”于平常的生活,实际上,他从没有停止过思考,从不让生 固的形式,阻碍生命前进的发展。这个一切生命现象中内在 的矛盾,在歌德的生活里表现得最为深刻。” 活的尘埃沾染那颗晶亮而高贵的心。不仅在个人的精神世 界里,而且在与人共同生活的物质世界里,宗白华都能从容 悦乐地“散步”,这如果没有一种极高的觉醒是不可能做到 的。只有达到“天地境界”的人,才能如此从容悦乐地“散 (三)宗白华论歌德的第三个特色,是从动的方面去理解 歌德的艺术。他认为,以动为主体,个体生命的动,热烈地要 求与自然造物主的动相接,相融合。这种向上的追求的激 动,与宇宙创造力相拥护的情绪,在歌德的艺术中得到自由 步”。 二、人生体味 一九三二年三月,宗白华经过了十几年的研究,终于完 成了代表他思想转折点的著名论文《歌德之人生启示》。接 着又译了比学斯基的分析作家个性的《歌德论》,十二月,又 完成《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一文。歌德的思想对于宗 白华发生深刻的影响。台湾学者杨牧说:“宗白华以歌德为 人生启示的明灯。”“读宗白华之书,我不得不相信他对歌德 的倾心,实在是他一切文学创作和美学探索的主要动力。” 宗白华关于歌德的研究,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以下三点: (一)他高度评价了歌德。他把这位德国的文化巨人,看 作是人类文化的代表,人类精神文明的光荣,人类文化所结 的灿烂之花。歌德在世界的近代文化史上的意义,是他带给 了近代人生一个新的生命情绪,这就是生命本身价值的肯 定。传统的基督教,认为人类的灵魂,必须依赖于教主的恩 惠,才能得救;人生价值,只在于上帝的信仰。人生的希望, 人生的事业,人生的痛苦的摆脱都只有落脚在这个虚无飘渺 的上帝世界,实际上这是一种静寂的消极的价值观。近代启 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则把理性的规范,理智的指导,看作高于 一切;合理的生活,只有受到理性的检验。歌德则反对十八 世纪一切人为的规范与法律,反抗一切传统的政治束缚,反 抗一切社会人为的礼法,热烈追求生命的自然流露。也就是 说,一切真实的、新鲜的、如火如茶的生命,未曾受理性和文 明矫揉造作的原版生命,对于歌德来说,就是世界上最可宝 贵的东西。因此,他发现了许多绚熳朴质如花的女性,如绿 蒂,玛甘泪,玛丽亚等。这些形象,不但在德国文学上所未尝 见过,连世界文学中也是粒粒晶莹。 (二)宗白华所论歌德的第二个特点,是把歌德的人生观 作为楷模。宗白华的一生,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追求善 德,追求美的境界的中国式的歌德。宗自华认为,歌德的特 征,是和谐的形式,是创造形式的意志。歌德生活中的一切 矛盾之最后矛盾,就是他对流动不居的生命与圆满和谐的形 式,有同样强烈的情感。歌德的人生观,就是把生命与形式, 流动与定律,向外的扩张与向内的收缩,看作是人生的两极, 看作是一切生活的基础。他把自己的小我,扩张为大我,并 纵身于宇宙的大海,与万物合为一体,万物自然,也与他的心 灵合而为一,他就是大自然创造生命之一体。当生命片面努 力伸张时,反而会使生命受阻碍。所以,生命同时要求秩序、 形式、定律、轨道。生命是在永恒的变化之中,形式也在永恒 ・24・ 的展示。他的诗歌的源泉,就是他那鲜艳活泼,如火如荼的 生命本体,他的诗歌的效用和目的,就是他那流动追求的生 命中所产生的矛盾,苦痛的解脱。他的诗是生命的表白,自 然的流露,灵魂的呼喊,苦闷的象征。他的诗句的节律,跳动 着他自己的脉搏。歌德的《浮士德》,将他纷扰的生活和他周 围的世界,描绘成一幅境界清明、意义深沉的图画。他把内 心的冲突,矛盾的意欲,都醇化而升入节奏、形式;组合成音 乐的谐和。混沌混乱的太空,化为秩序井然的宇宙,迷途苦 恼的人生,获得清明的自觉。【6 《少年维特之烦恼》,也不是 一部普通的恋爱小说,而是歌德式的人生与人格的内在悲 剧,是歌德在文艺里面发挥完成他自己人格中这一悲剧的可 能性的展现,以使自己逃避这一悲剧的实现。歌德自己之所 以不自杀,就因他在生活奔放倾注中有悬崖勒马的自制和转 变方向的逃亡。歌德以他的艺术,化泛滥的情感为事业的创 造,以实践的行动,代替幻想的追逐。 宗白华把歌德艺术所 表现的动的精神,与生活流动不息的创造,联系在一起,从 而,抓住了歌德艺术的特色。从生活的流动,到歌德诗的情 景交融,到歌德以新的语言创造这个流动不居的世界,这一 切,都足以证明,歌德的艺术是怎样显现了美作为一个流动 范畴的生命力量,同时也表现了宗白华在研究哲学、写作新 诗、歌德研究的历程中,对于真、善、美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是 非常敏感与深刻的。 总之,从歌德那里,宗自华发现了无限的灵感和生命的 真切感悟!他认同歌德,正如认同了一个晶莹的生命。“这 种强烈的歌德认同,不但在中国绝无仅有,甚至比冯至和梁 宗岱更彻底,即使在德意志日耳曼民族以外的欧洲人当中也 不易多见”。 。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3.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4. [3]杨牧.宗白华的美学与歌德. (4]宗自华.歌德之人生启示.歌德之认识:7—8. [5]宗白华.歌德之人生启示.歌德之认识:14—15. (6]宗白华.歌德之人生启示.歌德之认识:15,23. (7]宗白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之认识:203— 2o4. (8)杨牧.(美学的散步)代序.台北洪范书店,19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