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与质量控制
李茂兴
天津开发区建设工程监理公司,天津 300457
摘要:自密实混凝土是高性能混凝土的一种,其最主要的性质是能够在自重下不用振捣,自行填充模板内的空间,形成密实的混凝土结构。它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与耐久性能,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耐久性,避免漏振、过振等施工中的人为因素以及配筋密集、结构形成复杂等不利条件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降低作业强度,节省劳力、振捣机具和电能消耗;可消除振捣噪声,改善环境,缓解施工扰民的矛盾;简化工序,缩短工期,提高效率等。本文通过对劲性自密实混凝土组合技术的模板、钢筋、混凝土的施工,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介绍了在天津市第一中学滨海学校综合教学楼工程中的应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为同类工程所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自密实混凝土;质量控制;劲性混凝土结构 中图分类号:TU528.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59(2015)09-0147-02
1 工程概况
天津市第一中学滨海学校综合教学楼工程为框剪结构,抗震等级:框架三级,剪力墙二级,设防烈度80。首层层高4.5米,二~四层层高均为4.2米,综合教学楼大门口结构采用焊接H型钢劲性混凝土结构;主要由6根焊接H型钢劲性混凝土结构柱及焊接H型钢混凝土梁构成框架结构。劲性混凝土结构柱柱顶标高17.1m,H型钢为H500³800³25,劲性混凝土结构柱柱截面1250³1400mm,钢材Q345B,柱脚钢板为960³460mm,柱脚与埋入混凝土基础承台内的4根M24地脚螺栓连接,承台顶标高-1.3m。型钢混凝土梁,跨度21.7m,H型钢为H400³1200³25,混凝土梁截面800³1600mm,钢材Q345B。
本工程质量目标为“国家优质工程奖”,大门劲性混凝土结构柱的施工是本工程施工的重点、难点,同时也是本工程的亮点,为加强质量控制,保证大门劲性混凝土结构柱的施工质量,决定采用一次支模,一次浇筑成型。根据结构特点,一次浇筑高度为17.4m,振捣棒无法触及,超高浇筑普通混凝土易产生混凝土离析等质量缺陷。因此只能从提高混凝土的性能,从加大混凝土流动性、和易性和免振上解决此问题,经综合分析及设计同意,确定采用C35自密实混凝土浇筑方法,正式浇筑前预先做实验柱,根据实验结果调整自密实混凝土配比,保证自密实混凝土浇筑质量。劲性混凝土结构柱配筋和焊接型钢如下图所示。
稳定性,棱角平直光洁、面层平整、拼缝严密不漏浆。因此,专门为劲性混凝土结构柱设计、制作了模板,经计算,劲性混凝土结构柱模板采用6mm厚Q235钢模板,竖楞采用8#槽钢,间距300设置,横龙骨以成对12#槽钢背对背布置,从柱根部9m高度以下横龙骨间距400mm, 9m以上横龙骨间距为800mm。柱子四侧,每侧为一整块钢板,角部采用8#角钢,间距200mm采用16高强螺栓连接。角部横龙骨与横龙骨采用Φ20螺栓杆连接。每节模板竖向高度为3m,每两节模板之间采用8角钢及Φ16螺栓连接,螺栓间距200mm。模板校正及加固采用钢丝绳斜拉撑进行固定,模板四侧,每侧设置3道钢丝绳斜拉撑。
主龙骨@400/80012#槽钢背对背8#角钢连接角部连接φ20螺杆钢模板平面 竖向次龙骨@3008#槽钢 角部连接φ20螺杆@400/800主龙骨@400/80012#槽钢背对背2 自密实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指标
自密实混凝土应具有高流动性,高抗离析性、高间隙通过性和填充性,依靠自重即可充满复杂性模型,能通过密集的钢筋并应在这一过程中保持自身的均匀性,并且在同条件养护和标准 养护条件下其各种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均达到普通混凝土的要求。因此配制自密实混凝土必须解决高流动性和抗离析性的矛盾,即混凝土在高流动性下不离析、稠度适当,从而提高间隙通过性和填充性。同时配制自密实混凝土时需解决好混凝土较高的工作性能与混凝土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的矛盾。目前国内配制自密实混凝土主要依靠掺加高效减水剂(减水率在25%左右),以达到高流动性的目的,掺加高量的高细度水泥和超细掺合料提高混凝土的抗离析性,调节混凝土的工作性,改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以较低的水灰比保证混凝土硬化后的力学性能(对钢筋握裹力、混凝土收缩性、抗渗性和抗碳化性能、抗拉、抗折、弹性模量及其它力学指标等)。
3 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措施 3.1 模板工程
劲性混凝土结构柱观感质量要达到清水混凝土的标准,对模板的要求是:模板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
角部连接φ16螺杆@200
钢模板立面
3.2 钢筋及型钢制作、安装工程
柱主筋采用直螺纹连接规格为Φ36。在有钢梁穿过处,主筋不断,在板内封头。封头要求符合11G101。
箍筋做成八字箍和封闭箍的组合形式。此形式的箍筋作到梁下口,加密区的长度符合11G101。
型钢的制作及安装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单位,按专项方案组织施工。
3.3 混凝土工程 3.3.1 原材料
水泥:使用冀东水泥厂生产的P²O42.5R水泥。 矿粉:生产厂家京裕正大。
砂子:使用中砂,细度模数:2.6。
石子:石子粒径采用5~15mm连续级配。 水:饮用水。
3.3.2 配合比设计
2015年09期 147
施工技术
混凝土的设计强度按C35配制,经计算和试配,确定主要配比为:水165Kg/m3;水泥340 Kg/m3;砂子765Kg/m3; 石
333
子973Kg/m;矿粉60 Kg/m;粉煤灰100Kg/m;外加剂12.5
3
Kg/m;实测入泵坍落度200mm。
3.3.3 自密实混凝土的搅拌和运输 (1)搅拌质量控制要点
(a)搅拌时每盘计量允许偏差不超过±1%。
(b)准确控制拌合用水量,仔细测定砂石中的含水率,每工作班测2次。
(c)搅拌60S后出料。 (2)运输控制要点
(a)罐车装入混凝土前应仔细检查并排除车内残存的刷车水。
(b)自密实混凝土的运送及卸料时间控制在2h以内,以保证自密实混凝土的高流动性。
(c)自密实混凝土运输过程中,搅拌车的滚筒应保持匀速转动,速度应控制在3~5r/min,并严禁向车内加水。
(d)卸料前,搅拌车罐体高速旋转20s以上。
(e)自密实混凝土的供应速度应保证混凝土施工的连续性。
3.3.4自密实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质量控制要点 (1)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要点
(a)检查模板拼缝不得有大于1.5mm的缝隙。
(b)泵管使用前用水冲净,并用同配比减石砂浆冲润泵管,以利于垂直运输。
(c)卸料前罐车高速旋罐20S以上,再卸入混凝土输送泵,由于触变作用可使混凝土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有利于混凝土自密实成型。
(d)保持连续泵送,必要时降低泵送速度。
(e)自密实混凝土浇筑时,尽量减少泵送过程对混凝土高流动性的影响,使其和易性能不变。
(f)浇筑过程中设置专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值班,确保混凝土质量均匀稳定,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g)型钢劲性混凝土结构应对称均匀浇筑。 (上接第 146 页)
术的推广设置了一道门槛。为更好更快的促进建筑工程中节能技术的发展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层层递进:①应该大力宣传节能环保建设理念。让建筑单位或者高层管理人员形成节能环保的意识,明白节能技术是一个潜力股,主动加入到节能环保的行列中。在加强理念宣传的同时应当着眼于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理论研究。目前我国对于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研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因此,邀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加入研究事业中,逐步形成一套成熟的节能技术理论体系。②对于节能建筑材料的创新开发和研究应当引起重视。目前,我国都是购买国外的节能材料,这样会阻碍节能技术的推广。照这样发展显然不是一个长久之策,为了节能施工技术普及之路才走得顺畅,应该拥有自己的品牌。③由于我国建筑行业节能技术起步较晚,可以优先借鉴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经验技术,再联系我们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做出改变、调整、完善,寻找突破点和创新点,进而形成自己的科学理论体系和实践运用体系。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型住
(h)自密实混凝土浇筑至设计高度后可停止浇筑,20min后再检查混凝土标高,如标高略低再进行复筑,以保证达到设计要求。
(2)养护要点
(a)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完毕,柱模板应在混凝土终凝后拆模,拆模后柱面立即洒水养护,并采用双层塑料布包裹,以防止水分散失,不间断保持湿润状态。
(b)养护时间下少于14天。 4 结论和建议
自密实混凝土拆模后观感光滑有光泽,无裂缝,基本上无汽泡,可以验证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措施和控制手段有效,(混凝土观感质量见右下图)。混凝土试块试验结果满足施工所需要的力学性能指标要求,本工程顺利通过“结构海河杯”的验收。
但自密实混凝土存在着造价较高,影响它的推广和大量应用。将来应在掺合料的选择和外加剂的性能上开展研究工作,降低造价,使之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全民.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J].赤子,2013(1):68-69.
[2]赵同生,秦宝和,马俊峰,等.自密实混凝土灌注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J].水利水电施工,2012(1):22-26.
[3]郭兵.浅谈自密实混凝土在南水北调隧道工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5(3):45-49.
宅已经成为首选。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建筑单位喜欢上了节能施工技术。
4 结束语
未来的节能施工技术,应该向着立体化、全方位以及多角度的发展趋势前进,同时创新出非常先进的节能技术与建筑工程紧密结合。建筑工程中节能施工技术具有相当强的前瞻性和突破性,该施工技术具有环保、节能、经济的特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
参考文献
[1]袁源.建筑设计中的建筑节能措施分析[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3(20).
[2]翟天德.工民建中新型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
[3]顾文.浅谈房屋建筑节能施工技术[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31).
[4]陈春明.浅谈建筑工程节能技术的应用及推广[J].科技促进发展,2010(7).
148 2015年09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