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山水诗的风格特征探析
2023-03-30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19卷第1期 鄂州 大学学报 2012年1月 Vo1.19 No.1 Joumal of Ezhou University Jan.2012 孟郊山水诗的风格特征探析 喻学才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摘要:文章在孟郊诗歌风格论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对孟郊山水诗歌的基调分析以及语言特色的概 括.对孟郊山水诗风格特征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寒苦”是孟郊山水诗的基调,“奇险瘦硬”是孟郊山水诗 的语言特征,自造新语、简古概括、改造典故和以方言口语入诗是孟郊最常用的避熟避俗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孟郊;山水诗歌;风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04(2012)O1—0038—06 一、孟郊诗歌风格论综述 系,它既包括形式的独特性,也包括内容方面的某 关于孟郊山水诗的风格特色,前人颇多评论, 些独特性,人们经常称为形式的东西,诸如诗歌的 归纳言之,约有下述诸说:(一)“寒”“涩”说。此说 语言、结构的特色、韵律等等都包括在风格之中. 最早为司空图提出,他说:“郊岛非附于寒涩,无所 除此以外,风格还包括揭示思想、主题的特点,艺 置才”①;(二)宋苏东坡则以“寒”“苦”概括孟郊诗 术作品的语气基调等等。如果以今人的眼光来考 歌。他一则肯定孟诗“苦语余诗骚”,是《诗经》《楚 察古人的论述,将会发现,即使是文豪苏轼提出的 辞》的正脉传承者,②二则说“郊寒岛瘦”③;(三) “郊寒岛瘦”的定评,也只是局部真理,因为它只看 “奇”“苦”说。此说在唐代首先由韩愈提出,他说: 到了孟诗的语气因素或日基调,其他几种见解也 “东野动惊俗,天葩吐奇芬”④,又说“张籍学古淡, 或多或少地犯有同样性质的错误。因此,要想考查 轩鹤避鸡群”⑤。明代的谢榛亦称孟诗“造语奇古”, 孟郊诗的风格,必须从全面联系的角度出发.对其 并指出孟诗之失在于“险怪”和“苦涩”二偏。⑥; 风格特征的全貌及其形成原因作综合的分析.而 (四)奇险高寒说。谭元春在《郊寒辨》一文中指明 不能像前人那样只见其一,不见其余。 “奇险高寒”为孟诗的一贯风格。钟惺也在《唐诗 笔者在《孟郊山水诗的思想深度》一文中,曾 归》中称“孟东野诗有孤峰峻壑之气。其日郊寒者, 经分析过孟郊山水诗创作,通过对抗性冲突的描 高则寒,深则寒,勿作贫寒一例看”。在前人的论述 写来揭示主题、披露思想的特点.在本文中将集中 中,也有为孟郊辩护的,坚决否认“寒”是孟诗风格 探讨孟郊山水诗风格的另外几个方面。 的。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周埏《唐诗选脉会通 二、孟郊山水诗的基调 评林》等著作中都有这类意见。 山水诗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作品的主题和 如何看待古代学者关于孟诗风格的分歧?同 形象,“只有在一定的语气氛围中,在对待创作对 一个作家、同样的作品,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统一 象,及其各个不同方面的这种或那种情绪态度的 的看法?笔者认为这是因为风格是一个复杂的体 范围内才会得到阐发”。诗人摹写物象、抒写情志 收稿日期:2010—07一O1 作者简介:喻学才(1954一),男,湖北大悟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发展规划 第1期 喻学才:盂郊山水诗的风格特征探析 39 的情绪系数首先表现在基调之中。“这种基调是作 为一种完整的统一体的文学作品所不可缺少的东 西”⑦,那么为孟郊所独有,贯串于其诗歌创作中的 统一的基调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个统一的基调 物形象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的主观能动作用 盂 郊早在一千多年前也已接触到这个问题。他说“文 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⑨正是在剪裁物象的时 刻,诗人在景物形象的取舍上打下了自己审美趣 味的烙印。孟郊以前的王维作画多画雪景图,孟郊 以后的钟惺写诗、说诗都推崇“幽深孤峭”的风格 就是“寒苦”二字,征诸作品,如: 日月冻有棱,雪霜空无影。玉喷不生冰。瑶涡 旋成井。(《石淙》) 霜洗水色尽,寒溪见纤鳞。幸临虚空镜,照此 残悴身。(《寒溪》) 尖雪入鱼心,鱼心明愀愀,恍如罔两说,似诉 切割由。(《寒溪》) 四际乱峰合,一眺千虑并。潺溪冬夏冷,光彩 昼夜明。(《分水岭别夜示从弟寂》)。 孟郊对于秋冬景色,对于冰雪风霜,特别有兴 趣,有时写夏景时,他也要从夏天景物中寻找出与 秋冬景物相类似者,如《送无怀道士游富春山水》 诗就有“溪镜不隐发,树衣长遇寒”的句子。《游石 龙涡》诗中也有叫人凛然生寒的诗句。即使是他心 境平静的时刻所写的《立德新居》诗,其中的写景 部分也不例外。如: 疏门不掩水。洛色寒更高。晓碧流视听,夕清 濯衣袍。……远岸雪难暮,劲枝风易号。霜禽各啸 侣。吾亦爱吾曹。 立德坊的景色,春夏秋冬皆有可资人诗者,可 是诗人独取冬天的雪景入诗。这正像大自然气象 万千,而诗人独独捕捉秋冬景物入诗一样,是诗人 审美趣味的反映。因为唯有这种秋冬时节荒寒、苦 寒的境界.易于表达诗人落寞、空寂和酸楚的心 境。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记述大自然之美 的作品是创造出来的,不是抄袭而成的,诗人从心 坎里复制大自然的景象。或是把他所看到的东西 加以恢复。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 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不可能具有绝对的美,这种 美隐藏在创造者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 里,诗人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给大自然景 象添加生气”⑧,别林斯基这段话正确地指出了景 和意境。亦应均作如是观。 孟郊山水诗的这一基调除了表现为对枯寂、 荒寒境界的偏嗜上,还表现为用强烈的悲苦气氛 去渲染景物。在孟郊的笔下。无论什么季节的景 物,只要他有悲苦的情绪需要发泄,他总可以将悲 苦的情绪和美好的事物统一起来,正如他在《春 愁》中所云:“春物与愁容,遇时各有违”。总之,他 对愁苦特别敏感,不管什么样的美景,都不能转移 他对愁苦的感觉,他总是能在别人看来是欢乐的 景物中看到哀愁的一面。《寒溪》《峡哀》《济源寒 食》诸诗中这种情形最为明显。有时诗人在描绘那 些令他激动不已的佳山水.其心情整个说来还相 当不错的时刻,也忘怀不了一个“苦”字,石淙曾是 使他留连忘返的地方.但其中也有像“驿骥苦衔 勒。笼禽恨摧颓。地远有余美,我来采弃怀。乘时幸 勤鉴.前恨多幽霾”这样“读之使人不欢”的诗句。 《越中山水》是他的山水诗中情调高昂、心境愉快 的一首。但诗人在篇末仍忘不了长安给他留下的 痛苦的回忆:“永言终南色。去矣销人忧”。这种用 强烈的悲苦感情色彩去渲染景物,和对枯寂、荒寒 境界的偏嗜,构成孟郊山水诗所独有的基调特色, 这种特色在他以前的山水诗人中很少见到,问或 有,也只是个别篇章,在王维的《辋川集》中的头几 首,其悲愤之情亦很深广。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其 境界亦相当枯寂荒寒,但他们并没有构成王、韦山 水诗的基调特征。 在讨论孟郊山水诗基调的问题时,不能不涉 及贾岛。孟郊年长贾岛二十八岁,盂郊风格的成熟 亦早贾岛二十年,并且贾岛的山水诗数量亦远不 及孟郊。其思想深度亦与孟郊相差甚远。本来这样 鄂州大学学报 第19卷 两个诗人用不着专加比较,但有一点却是可以比 较的.这就是两人山水诗的基调确有相似之处,在 比较孟、贾山水诗的语气基调时有必要作一补充 说明.孟郊山水诗的寒、苦基调,如果按景物形象 中所包蕴的情感因素的浓淡程度来分,似可进一 步分为“清寒”与“酸寒”二类。大体说来,当他心境 较好的时候,所写诗多呈现出“清寒”的基调,如 《旅次洛城东水亭》中的“霜落叶声燥,景寒人语 清”。《游石龙涡》中的“山下晴皎皎,山中阴泠泠”。 他痛苦时所写的基调又不相同,如前面已经引用 过的《寒溪》《峡哀》等诗,刘叉、杨万里等人称孟诗 “酸寒”。大概指的就是这类苦寒气氛极其浓烈的 诗歌。孟郊山水诗中基调”酸寒“的部分,同时也就 是他的最有思想价值的篇章。 贾岛的山水诗也确有选择荒寒、枯寂景象的 倾向。像“林月值云遮,山灯照愁寂”(《宿悬泉 驿》),“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 日下危峰”(《雪晴晚望》)。在这一点上,他和孟郊 有相似之处。贾岛也善于以清寒的基调描摹清寒 的境界。如“茧从枯树出,蛩人破阶藏”(《寄胡 遇》),“澄彻霜江水,分明露石砂”(《寄令狐绚相 公》)。贾岛虽然善于写“清寒”小景,但诚如司空图 所批评的“贾浪仙时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④, 他的诗很难有全篇精彩、意境完整的。前人不察, 每每笼统地批评孟郊、贾岛只重字句锤炼不重篇 章锤炼,这是很不准确的。实际上孟郊和贾岛不 同,他写诗是很注意创造完整统一的意境的。 贾岛虽然写了有名的《朝饥》诗: 市中有樵山,此舍朝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 乃空然。我要见白日,雪来塞晴天。坐闻西床琴,冻 折两三弦。饥莫诣他门,古人有拙言。 但这种“酸寒”的基调在他的山水诗中几乎没 有出现过。他在山水诗中所抒发的哀苦情怀,也远 不如孟郊强烈 孟郊山水诗为什么会形成那样独特的寒苦基 调呢?这得从他的时代和个人遭际说起。孟郊很小 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分担家务的重 担,上要侍养老母下要照顾弱弟。因此仅靠“种稻 耕白水,负薪斫青山”(《退居》)的农耕还不够,他 还必须四出干谒。借以养家糊口。韩愈盛赞他“无 田而衣食(按:这显系夸张其辞,孟集中有多处关 于农耕生活的简略描写,不能说他完全无田),事 亲左右无违”⑩的孝亲精神,也是针对其干谒活动 说的。在唐代,干谒虽是时尚,但天长日久,难免受 人白眼。以此而有“寒衣草木皮,饥食草木根。”@ “生死守一丘,宁计饱与饥”@,宁肯受冻挨饿也不 肯让自己的人格受辱。他不仅早年生计艰难,中岁 又在进士考试和仕途中屡遇不顺。晚年虽得郑余 庆的帮助,在洛阳立德坊定居下来,做着试协律和 水陆转运从事的闲官,生活还过得去,可是又偏偏 身多疾病,加之不数Et连丧三子。因为服母丧。又 失去了官俸,物质生活的贫困和心理上的痛苦将 诗人折磨得憔悴不堪。这终生坎凛的特殊遭际,对 个人的影响是深刻的。因此,要全面认识孟郊诗的 寒苦基调的成因,不能不对中唐这个特殊的历史 时期中知识分子的处境作一考察。“张文潜云:唐 之晚年,诗人类多穷士。如孟东野、贾浪仙之徒.皆 以刻琢穷苦之言为工”。@之所以会出现“唐之晚 年,诗人类多穷士”的现象,是因为安史之乱后,藩 镇割据愈演愈烈,由于他们控制着兵、政、财大权, 唐王朝对他们“欲临之以威武则力未能制;欲责之 以辞让,则其心未喻”,@于是唐王朝只好姑息养 奸。因其利害大者王而相之,小者公而侯之。结果 是藩镇与藩镇之间、藩镇与唐王朝之间的战争此 起彼伏,而当时真正属于唐王朝中央控制的范围 已相当有限,赋税来源无保障。这样财务负担不可 避免地加重到中央所辖州县人民的头上。而诸藩 镇彼此为争夺势力范围,又在老百姓那里敲骨吸 髓。唐王朝的理财家们解决财政困难的另一救急 措施是奖励商人,通过给他们官爵换得他们的赞 助, 由于连年战乱,统治集团选拔人才的标准也 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第1期 喻学才:孟郊山水诗的风格特征探析4l 国朝由篇章以踵贵仕者,相踵而起。兵兴以 还,右武尚功。公卿大夫以忧济为任。不暇器人于 文诗之间。故其风寝息。⑩ t 奇险的一面,还指出了其瘦硬的一面:它不仅指出 了孟诗语言奇险而合于经典,而且指明孟诗语言 锤炼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诗评家许彦周曾对韩愈 刘禹锡所指出的这一情况非常重要。他告诉 我们:(一)唐王朝的人才选拔标准已向“右武尚 功”方面转变;(二)公卿大夫也“不暇器人于文诗 这几旬诗作过很精辟的解释,他说: 韩退之云“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再”。盖能杀 缚事实与意义合。最难能之,知其难则可以论诗 之间”。对引起专攻诗文以谋进取的寒士在物质上 的资助也相应地冷淡下来。这样一来,盛唐读书只 要有文学才华就可以走无田而衣食的道路,到中 唐士子面前就开始走不通了。这批士子的追求和 现实社会的需要的矛盾。构成了中唐时期的文学作 品所特有愁苦之音。加上战乱给时代投下的阴影, 士子们的物质生活的贫乏。中唐诗的时代精神就形 成了。在众多的同时代士子中,又唯孟郊终生困穷, 故与诸中唐诗人相较。其愁苦气氛最为浓烈。 孟郊诗寒苦基调的形成,与其为人的特点亦 有密切关系。唐书本传说孟郊“性孤僻,少谐合”。 他的孤僻不群的性格,是和他“行古道处今世。混 混与世相浊.独其心追古人而从之”⑩的这一对理 想政治、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分不开的。他用先秦儒 家的伦理标准来要求自己,批评社会,因而招来世 俗的诽谤。他的悲剧就在于不明白“古心虽自鞭, 世路终难拗”@的道理。但也正是这种执拗的精神, 使其和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从而形成其独特的寒 苦之音。 三、孟郊山水诗的语言 关于孟郊诗的语言,韩愈有相当中肯的评价, “东野动惊俗,天葩吐奇芬。”“险语破鬼胆,高词媲 皇坟”。@这是说孟诗语言虽然奇险却合于经典。借 用刘彦和的话说,就是“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 不附其实”④。也就是张籍所称道的:“君生浮俗间, 立身如礼经。纯诚发新文,独有金石声”@。韩愈又 曾在《荐士》诗中称孟诗为“冥观洞古今,象外逐幽 好。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界。敷柔肆纡余,奋猛卷 海潦”,这几句诗实际上是用形象的语言对孟郊语 言风格所作的形象概括。它不仅指l斗I了孟诗语言 矣.此所以称孟东野也。∞ 许氏的意思是说,创造奇险瘦硬的语言,这本 身就很不容易。但更重要的是,所创造的语言必须 能够概括、摹写事实与物象,能够准确地表达“意 义”。他认为,韩愈的评价抓住了要领,符合孟诗语 言的实际情形。大略来说,在孟郊的诗集中,横空 盘硬而又妥贴排募的语言风格显得相当突出。这 类诗通常是千锤百炼而成的,语言明白如画,绝不 用怪僻故典和奇字奥语。像他描写自己落第还乡 时的乡居生活:“地僻草木壮,荒条扶我庐。夜贫灯 烛绝,明月照吾书”。@像《洛桥晚望》:“天津桥下冰 初结.洛阳陌上行人绝。榆柳萧陈楼阁闲,明月直 见嵩山雪”。《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诗首六句 云:“一雨百泉涨,南潭夜来深。分明碧沙底,写出 青天心。远客洞庭至,因兹涤烦襟”等诗皆是用白 描手法写成的。读其诗易于使人得到既奇又不奇 的感受。说它不奇,是因为所摹写的客观物象都是 读者熟悉的,或者说是不难理解的;说它奇,是因 为他用如此常见的汉字,通过奇特的构思,竟然创 作出既明白如画又耐人寻味的艺术作品。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说过:“我憎孟郊诗,复作 孟郊语”.又说:“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 苏轼 为什么对同一个孟郊一会儿讥讽他是“寒虫”,一 会儿又盛赞他的诗歌语言呢?苏轼对于孟诗的这 种矛盾态度是颇有代表性的。他之“憎”孟诗,当与 其审美趣味的不同有关,并不是否定孟郊的诗歌 艺术成就。苏轼是一个达观放任、胸怀开朗的人, 对于孟郊那种“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的执着 的胸襟,自然很难共鸣。他之憎孟诗,亦与时代环 境的变异有关。我们知道,宋代知识分子的经济、 42 鄂州大学学报 第19卷 政治地位都很优越,他们对于中晚唐知识分子的 亮从天上看见了泉中自己的形象。 这样生造出来的诗歌语言,虽然初读起来不 大习惯,给人一种奇涩之感,但“初尝讶苦硬,久味 即雄森喝,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句子结构用在山 水诗中倒显得更为接近自然一些。 (二)简古概括。孟郊的诗歌语言概括力强,这 穷愁潦倒境况很难有设身处地的体验。但是孟郊 “诗自肺腑出。出辄愁肺腑”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 力。其“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霁”的语言创造才 能.又不能不使他心服口服。为了全面认识孟诗的 语言特征。为了进一步搞清楚苏轼为什么对孟诗 风格那样推崇,必须对孟诗语言的创新作一初步 探讨。据笔者粗略的考察,从其诗歌语言构成的基 本途径看,有下述三个特征: (一)自造新语。在孟诗中这是一个相当普遍 的现象。其动机当与其力避陈俗有关。自造新语的 手段,主要是将无生命的物质用作主语,赋予这种 无生命的物质以生命的特质。如《陪侍御叔游城南 山墅》中的“日窥万峰首,月见双泉心。松气清耳 目,竹氛碧衣襟”;《蓝溪元居士草堂》中的“木倦采 樵子,土劳稼穑翁”;《喷玉布》中的“天开紫石屏, 山笑康乐岩”。以“木倦”“土劳”联为例,不妨分析 一下它的构成方式。诗人显然是赞美主人的勤劳, 所以接下去便以自己读书与元居士的农耕相比: “读书业虽异,敦本志亦同”,赞美主人以农耕樵采 为荣,不说主人如何披星戴月地辛勤劳作,从土地 和山木的角度设身处地展开想象,既歌颂了主人, 也避免了陈俗。在写法上比传统更进一层,表现力 也更为透辟。“日窥”“月见”一联构想亦与此相似。 那首诗写的是陪人游览的题目,一开始诗人就点 出了这次游览时间的长度:“夜坐臃肿亭,昼登崔巍 岑”。既然夜晚也在山墅,那么下联的“月见双泉 心”也就顺理成章了。不过前联已言“昼登”“夜 坐”,此联若直言万峰顶上见日,双泉心里窥月就 稍嫌呆板.并且不易和其他写类似情景的诗句区 分开来。孟郊将观察者完全隐去,让被观察的客体 “日”和“月”自己出面充当主语。这样无生命的 “日”“月”就被诗人赋予了灵气。“窥”“见”这动作 本来是游览者做出的。现存却变成了“日”“月”的 动作;本来是游人登上峰顶看日出.却说是太阳从 天上窥视峰顶;本来是游人在双泉边看月,却说月 也是他有别于其他山水诗人的地方。“诗骨耸东 野”(《戏赠无本》)、“古骨无浊肉”(《秋怀》),是他 对自己诗歌风格的评价。诗而至于骨,则其坚瘦, 不言自明。坚瘦又安得不奇?无肉之骨,又怎能不 寒?诗瘦到皮包骨.安得不苦?这里专门讨论其坚 瘦的语言特色。清人施补华曾比较过韩愈、盂郊诗 的笔力,他说:“孟东野奇杰之笔,万不及韩,而坚瘦 特甚。譬之偈阳之城,小而愈固,不易攻破也”。@评 语简明扼要,极有见地。孟郊的长处在于他善用极 经济的笔墨写极大的题材。他的诗水分极少.而结 构又极其坚牢。最有代表性的是《泛黄河》一诗。黄 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是一个极便于驰骋想象、 纵情挥洒的大题目。而他只用“谁开昆仑源.流出 混沌河。积雨飞作风,惊龙喷为波”四句就将黄河 粗犷的形象勾勒出来。用笔惜墨如金,却能将如此 壮阔的境界包括进去,真是匪夷所思。《西上经灵 宝观》一诗中有句云:“一片古关路,万里今人行”, 宋人国成德评日:“秦时明月汉时关”.“今人不见 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俱奇巧立意。此二语可 以隐括。⑤清人洪亮吉对孟郊《终南山》一诗的评语 也可看作是对孟诗简古概括特点的认同。他说: “游山诗能以一二语隐括一山者最寡”。而孟郊此 诗却是“以一二语隐括”终南的杰作@.由此不难看 j=f;以简古胜繁冗实为孟郊避俗避熟的又一法门。 (三)改造典故和以方言口语人诗。孟郊山水 诗和其他种类的诗歌一样,并不多用典故,间有一 用时也决不照搬原典。《南史・沈攸之传》中记沈攸 之语“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孟郊《游终 南山》诗末联云:“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沈攸 之有感于宦海浮沉,自己难于把握命运之舟,后悔 第1期 喻学才:孟郊山水诗的风格特征探析 43 不该误人名利场。孟郊用了这个典故。却赋予了他 另外的意义,说自己后悔不该走读书求仕的道路。 以口语入诗在孟诗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如“石龙 关系。旅次湖南泪罗,别人哀吊屈原,他却以儒家 的人生观尖锐地指责屈原自杀的行为@。松树四季 长青,赢得了古来哲人和文学家的礼赞.他却写了 一不见形,石雨如散星”(《游石龙涡》)、“寒江波浪 冻,千里无平冰”(《寒江吟》)、“风吹柳线垂,一枝 连一枝”(《春日有感》)。孟郊在他的部分山水诗中 篇《罪松》诗,批评松树为“不臣木”。因为在他看 来,松树应该法天而行,“荣合随时荣,衰合随时 衰”“天令有四时,荣衰有常期”。这种立意上的新 还将方言融人诗中。《石淙》中的“荒策每恣远,赣 步难自回”、《越中山水》中的“莫穷合沓步,孰尽派 别游”。这两首诗中“赣步”和“派别”都是吴越方 言。“派”意同“流”,而“赣”意为愚而刚直。这类融 方言口语入诗的句子和那些生造的新语,使孟郊 的诗歌语言迥别于流俗。尽管有人指责他的诗歌 语言“直说似语”“生甚不成语”“刻意于造”@等等, 但孟诗奇创生新、戛戛独造的语言创造才能,是任 何人都无法抹杀的。 平心而论.孟郊在诗的语言上避熟避俗的探 索,虽然也有一些矫枉过正的地方,但和他的朋 友、以诗文语言奇涩著称的樊宗师自不可同日而 语。孟郊从日常生活中捕捉诗的语言,从古代文化 中学习语言.生造新奇的字法句法,这条学习语 言、创新语言、力避陈俗的道路,对于今天的诗歌 创作,亦不失其借鉴价值。我们可以要求诗人所创 造的语言能“杀缚事实与意义合”,要求能让别人 看得懂。在这个前提下,语言有个性,生、新一点是 值得欢迎的。否则大家都甜俗庸滥,诗之特质将从何 处体现呢?当然也必须防止重蹈樊宗师的覆辙,那种 极端的简古和生造的不良倾向是应该否定的。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孟郊诗歌语言的尚奇 险瘦硬,是与他的诗歌内容的追求相联系的。如在 笔者的《孟郊山水诗的思想深度》中所看到的,孟 郊的山水诗的立意境界甚高,像《寒溪》《峡衷》二 诗虽然也不乏写景的成份,但其中所寄寓的民胞 物与的儒家理想.是在之前和同时其他人的山水 诗中所看不到的。张籍称他“立身如礼经”,一点不 错.他就是一位执着的儒家学说的宣传家和身体 力行的道德君子。冬日的寒江,他能从表面的冻冰 看到了冰底的潜浪。并马上联想到世间人与人的 奇,乍看不近情理,实际上按之儒家经典无一不合。 注释 ( 唐】司空图语,但不见于《与王驾评诗书》,见于宋人《蔡宽 夫诗话》. 宋】苏轼.《读盂郊诗二首》,见《苏东坡集》. ③【宋】苏轼.《祭柳子玉文》,见《苏东坡集》. @⑤【唐】韩愈.《醉赠张秘书》,见《昌黎文集》. ⑥【宋】谢榛.《四溟诗话》. ( 苏】米・赫拉普钦科.《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的发展》,第 142页. ⑧【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第22l一222页. ( 唐】孟郊.《赠郑夫子鲂》,见《孟东野诗集》. ⑩【宋1严羽.《沧浪诗话》. 唐l韩愈.《与孟东野书》. ⑩【唐】刘叉.《与盂东野诗》. ⑧【唐】刘叉.《答盂东野》. ⑩【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九). 唐】元结.《元次山集・策问进士》. ⑩⑩【唐】刘禹锡.《刘宾客文集・董氏武陵集记》. ⑩⑩【唐】韩愈.《韩昌黎诗集・醉赠张秘书》. ④I梁】刘勰.《文心雕龙》(卷一):《辨骚》. ⑨【唐】张籍.《赠孟郊》. ・ ②【宋】许彦周.《彦周诗话》. ⑦I唐】盂郊.《北郭贫居》. @【宋】苏轼.《读盂郊诗两首》. 宋】舒岳祥.读盂郊语.见《吴兴艺文志补》卷五十二引. ④【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⑤【宋】国材本.《盂东野诗集》. ④【清】洪亮吉.《洪北江诗话》 ◎【唐】孟郊.《旅次湘沅有怀灵均》. (责任编校:李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