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会计论文会计实务理论论文:中式会计实务与理论的历史流变探
讨
摘要:中式会计实务伴随古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而载入史册,中式会计理论伴随实务的不断发展而演进。经济生活核心操作层面的会计实务与理论,离不开特定的经济土壤和制度土壤,是人类财富创造的展现和符号结晶。 关键词:
中式会计;实务;理论
中国会计(又称中式会计,下同)历史悠久,会计著作古已有之。就会计实务而言,我国在南北朝创造出“朱出墨入记账法”;西周最早设置会计机构;明朝末年产生最早复式记账法。就会计理论而言,我国最早会计记载文字是商代“甲骨书契”;第一部研究会计史著作是南宋《玉海》;最早会计专著是唐朝《元和国记簿》和《太和国记簿》。 1 古中国中式会计实务与会计理论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利特尔顿认为,历史是支持现时理论和实务的源泉;会计是一门反映时代变化和需要的科学,时代变化是其持久的因素;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收入确定是会计的中心目的,通过成本与收益配比过程可以将付出努力和取得成果做出恰当比较。
(1)古中国会计实务。
公元前二千多年,传说“禹会诸侯江南”命日“会稽”,亦即“会计”。
史载先民用“刻记记数”和“结绳记事”来反映渔猎收获数量及其它收支,乃为最原始会计实务。
西周设置了专门负责会计工作的\"司会\"官职;会计部门内设“司书”、“职内”、“职岁”、“职币”四种官职分别执掌财务与出纳。周代官厅会计,不仅采用类似凭证(“书契”、“官契”)、帐簿(“籍书”)和“三柱结算法”等专门方法,而且有叙事式会计报告(\"日成\"、“月要”和“岁会”)。
战国至秦汉,以“入、出”为记帐符号,上入下出为基本特征的单式入、出记帐法形成,以“入-出=余”为基本公式的三柱结算法普及运用。会计帐簿设置分为“恒籍”(汇总登记的会计籍书)、“粮籍”(专门登记粮草的会计籍书)、“苑籍”(专门登记厩苑的会计籍书)进行分类核算,奠定了中式会计方法基础。
隋唐至宋代,会计与出纳、会计与国库、现金出纳与实物出纳、签证单位与财物发放单位,以及审计与会计之间都有明确分工。唐代设置“度支部”,建审计组织机构——比部,设立行使财计监察的御史台及御史监察制度。宋代设置“总计司”、“会计司”、“审计司”、“审计院”等。
明清时期,产生中国独有的两种复式帐法。一是“龙门帐”,把全部经济事项划分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资产)、“该”(各项负债和资本)四大类,遵循“有来必有去,来去必相等”记帐规则处理帐目。二是“四脚帐”,又名“天地合帐”,有两种
结册编制,“彩项结册”相当于近代的“损益计算表”,“存除结册”相当于近代的“资产负债表”。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中式会计改良和借贷复式簿记引进同时并存的局面。 (2)古中国会计理论。
人的活动创造着历史,同时创造着自身的文化符号。有学者认为,“人不可能逃避他自己的成就,而只能接受他自己的生活状况。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与会计有关的古中国符号编制出独特的会计理论。
周代“会计”已有明确含义,即“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制定财计管理制度,如收支报告制度、交互考核制度,宰夫就地稽察制度等。
战国至秦汉,官厅财计组织已具系统,中式会计获初步发展。“编户制度”、“上计制度”以及国家财政收支和皇室收支分别管理制为主干的财计制度得以建立;秦汉建立御史监察制度,采用以“收、付”为记帐符号,以上收下付为基本特征的单式收付记帐法,并对一部分收支以钱币为计量单位进行核算。
唐宋的“四柱结算法”,集中归结了中式会计的基本原理,是中式会计方法体系的核心与精髓,为中国会计从单式帐法向复式帐法的演变奠定了初步基础。计算各项赋税收入的计帐户籍制度,以“量入为出”为原则的岁入岁出预算制度,财物出纳保管制度,自下而上逐级呈递“上计簿”的上计制度,以及监察制度等,成为加强经济控制的基
本财计制度。“四柱结算法”按照“旧管”(上期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结存)这“四柱”特定格式,定期结算帐目。“四柱清册”以“四柱”为基本格式,以“四柱结算法”为基本方法所编制的会计报告。“四柱结算法”中的“四柱平衡公式”(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和“四柱差额平衡公式”(新收-开除=实在-旧管)的建立、运用,比西式簿记的平衡结算法要早得多。 明清时期是中国单式簿记的持续发展和复式簿记产生的时期。龙门帐在年终“合龙”结算方面,讲究凡进项减去缴项等于存项减去该项者,为“龙门相合”,否则为“龙门不合”。“四脚帐”的试算平衡,勾稽全部帐目在“存该结册”上进行,该册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称为天方,下部称为地方。凡上、下两部分数额吻合谓之“天地符合”,否则为“天地不合”。清末,蔡锡勇《连环帐谱》,为中国引进借贷复式簿记之开端;谢霖与孟森合著《银行簿记学》,为引进借贷复式簿记创造了条件。
2 新中国会计实务与理论的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实务与会计理论(学)在继承与引进的发展融合中曲折前进。 (1)会计实务发展。
建国初期,依据革命根据地会计工作经验,借鉴苏联会计工作的模式,建立了与国家财政制度相适应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统一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建立了国营企业会计制度。“大跃进”
使会计工作遭到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使会计工作遭到空前破坏。 上世纪80年代,颁发国营企业会计制度,国营供销企业、国营施工企业、建设单位的会计制度,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制定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条例》。上世纪90年代,《总会计师条例》《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得以颁布,修订《会计法》。2001年12月,加入WTO,推进了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 (2)会计学理论发展。
新中国面临一个百废待兴的局面,会计理论与其它真理一样,随着国门的洞开和贸易的往来,不断进行传播与融合。正如学者所言,“真理不仅是时代的儿女,而且是地理空间的产物。城市是把思想如同货物一样运载的人员周转的转车台,是精神贸易的市场与通衢。” 1979年底成立中国会计学会,随后各地会计学会相继成立,出版各种会计刊物,召开各种理论研讨会,会计理论研究欣欣向荣。各种会计著作、会计学原理、现代会计学、专业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学、经济效益分析学、会计制度设计学、会计史学等纷纷出版。
20世纪80-90年代,会计学理论发展表现为:引进西方经典会计教材与著作;学术界对会计本质、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范围、会计规范、会计体系、会计国际化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在企业会计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计量会计学科,与会计计量学科相适应发
展相关的非计量会计学科;建立“双层”会计学科体系等。 3 中国经济复兴与会计勃兴
站在悠久的中式会计历史土壤上,放眼世界,西方现代会计从开始形成一门自成体系的独立科学到现在只有两百多年历史。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复兴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会计实务和理论必然会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会计将从简单的计算、记录财物收支,逐渐发展成为用货币单位来综合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过程,直到参与经济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等各方面。 20世纪中后期以来,IT技术飞速发展,人类从工业经济时代跨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会动摇整个社会的基础,还将使社会赖以存在的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并会彻底改变社会发展的运行方式。虚拟现实和网络空间已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会计作为国际商业通用语言的功能将得以充分体现。有人预言,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经济的体量已达全球第二,伴随中国经济的全面复兴,中国的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必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美]阿纳尼亚斯•查尔斯•利特尔顿.会计理论结构[M]. [2][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2004年第一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