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翻译学院日语二班 刘国强
一摘要
为了摸清目前菏泽牡丹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菏泽牡丹品牌形象,找出菏泽牡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菏泽牡丹自身品牌形象宣传中存在的问题。我“菏泽老乡会经济调研队”实地走访了菏泽三大牡丹园即:曹州牡丹园、曹州百花园、古今牡丹园,并采访了各园区的负责人及牡丹研究人员,而后我们又对菏泽的牡丹生产基地进行了抽样调查采访了部分花农。在将近半个月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菏泽牡丹产业化正处于起步阶段,菏泽牡丹品牌形象更是不及洛阳牡丹。究其原因主要是菏泽市政府对牡丹的支持力度不够没有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菏泽市政府由于资金不足在菏泽牡丹品牌的宣传上力度也不足。但我们也看到了可喜之处,菏泽牡丹生产大户自找销路并成立花卉公司开拓国际市场;从2011年开始菏泽市政府加大了对菏泽牡丹品牌的宣传,如在CCTV、山东卫视等媒体的“好客山东”里宣传“菏泽牡丹甲天下”。 二导论
1.调研背景及目的与意义:菏泽是全世界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生产基地、科研基地、出口基地和观赏基地近年来牡丹作为国内花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菏泽地区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是菏泽对外的一个形象品牌,是菏泽文化的重要代表。据了解,为促进和带动全国牡丹产业的发展,弘扬牡丹文化,经有关专家审定,2006年山东菏泽市被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牡丹城”。虽然菏泽牡丹头戴各种光环,但是菏泽牡丹在发展中也遇到很多问题。就国内而言,虽有句话说:“洛阳牡丹甲天下,曹州牡丹甲洛阳。”(菏泽古称曹州),但是菏泽牡丹在国内的知名度似乎比不上洛阳,对于此种现象值得我们去调查分析,以便于我们找出宣传菏泽牡丹的合理途径提高菏泽牡丹的知名度。就国际而言,国内牡丹种植面积虽是世界第一,单是菏泽市牡丹种植面积就有10万亩。但是国内牡丹生产者却是惨淡经营特别是牡丹花农获利甚微,牡丹产业化并无明显起色。再反观日本我们即能看到自己的落后所在,日本的牡丹产业发达,在荷兰市场上,同是两分枝的牡丹售价是中国产品的2倍以上,主要是因为其产业化的每个环节都很完整。我们进行此次调研的另一重要目的就是,对菏泽牡丹从育种到成花上市销售这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进行跟踪调查,找出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其改正,推动菏泽牡丹产业化的发展,进而促进菏泽以牡丹产业为突破口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2.调研方法:本报告以企业访谈记录、花农访谈结果、国家统计局数据、行业协会数据
为基础,采用多渠道对比校正和抽样统计分析的方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报告撰写以定量分析为主,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深入挖掘数据蕴含的内在规律和潜在
信息。
3.调研对象(1)菏泽三大牡丹园即:曹州牡丹园、曹州百花园、古今牡丹园
(2)菏泽牡丹研究所
(3)生产反季节温室催花牡丹的花农
(4)花卉交易市场
三正文
1.牡丹的属性:牡丹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现在这一地区尚有野生单瓣品种存在。牡丹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间;根肉质,粗而长,中心木质化,长度一般在0.5~0.8米,极少数根长度可达2米。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摘自百度百
科名片)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是古人对牡丹的赞誉,1994年,被评选为我国的
国花,已有2600多年的栽培历史。我国栽培牡丹品种可以划分为4个不同的品种群,即以河南洛阳、山东菏泽为代表的中原牡丹品种群;甘肃兰州、宁夏渝中为代表的西北牡丹品种群;四川彭州、云南丽江为代表的西南牡丹品种群和安徽巢湖、合肥为代表的江南牡丹品种
群;牡丹以洛阳、菏泽牡丹最富盛名。
牡丹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一是观赏价值,暮春时节,牡丹花盛开,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艳冠群芳,蔚为壮观。可做鲜切花,插制插花作品供观赏。二是药用价值。牡丹根中含有药用成份,药名“丹皮”是名贵的中草药,有散瘀血、清血、和血、止痛、通经之作用,还有降低血压、抗菌消炎之功效,久服可益身延寿,。三是食用价值,牡丹花芽、花瓣、根皮都可做茶、做菜、做糕点、做酒之用,花还可提炼香料,牡丹叶还可作染料等,总之用途极为广
泛。
2.菏泽牡丹的种值历史:
菏泽牡丹栽培始于何时已难于查考。早在南宋就记载,至明朝的嘉靖年间,栽培已盛。到了清代更加兴盛,栽培面积已达千亩,曾建牡丹园数处,尤以“桑篱园”“凝香园”“绮园”最为著名,菏泽牡丹在中国牡丹发展史上独领风骚500余年,现在菏泽牡丹栽培面积已达5万余亩。《曹南牡丹谱》载:“至明曹南牡丹甲于海内。”清代即有“菏泽牡丹甲天下”之说。 菏泽牡丹是在明清以来风格不一、大小不等的十几处牡丹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清朝道光年间的赵氏园、桑篱园,创于明代的毛花园,以及当时的铁藜寨花园、大春家花园、军门花园等。当时的县志记载:“每至仲春花发,出城迤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同时,让牡丹冬季开放的技术也在清代道光年间问世,成了菏泽花农的一门绝技。花农通过严格控制温度、湿度、调节光和空气,使牡丹隆冬发育,春节怒放。 菏泽牡丹的种植面积十分广阔,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多时曾达五千亩,一九七六年调查还有三千多亩,单是城东的“曹州牡丹园”就占地一千亩,目前菏泽牡丹种植约二万余亩。每年四月中旬至五月上旬花期时候,千顷牡丹,一望无际,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好似人间仙境
一般。现在全国各地的牡丹,大部分都是由菏泽运去的。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菏泽牡丹不断发展。传统品种延绎不断,新育品种日益增多。如今,菏泽人民又研究成功了“大田催花”技术,人工控制牡丹的花期,可使其四季开花,并通过了国家级鉴定。目前,种植面积已达两万余亩,为全国最大的牡丹生产、科研基地。一九八二年,在赵楼、李集、何楼牡丹集中产地修建了“曹州牡丹园”,王梨庄恢复
了以编制松艺动物为特色的“古今园”,洪庙新辟了具有传统品种的“百花园”。 近年来,菏泽供应外地的牡丹每年都有几十万株,品种达200余个,除销往广州、深圳、上海、北京、洛阳、西安、等各大中城市和港澳地区外,还远销日本、朝鲜、苏联、美国、
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菏泽市牡丹栽培历史悠久,明代已负盛名。蒲松龄在其《聊斋志异》里就有“曹州牡丹甲齐鲁”之说,并写下了葛巾玉版的神话故事,后又有“菏泽牡丹甲天下”之称。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富有历史传统的曹州牡丹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目前,我市牡丹种植面积已达15万多亩,品种多至600余个。历史上形成的包括药物学、植物学、园艺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戏剧曲艺、民俗学等多科在内的牡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摘自百度百科名片)
3.菏泽牡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花乡花农的传统牡丹土地遭到毁坏。牡丹对土壤的要求比较高,最适宜半沙半淤的土壤,而牡丹地大多是从祖辈开始经多年培育才形成的适宜牡丹生长的地块。而近年由于市政府忙着搞开发把一些传统的牡丹地毁了用于建楼用地,而这些毁坏都是不可修复的。花农失去了祖传的适宜种植牡丹的土地,花农无处诉苦被打消了种植积极性,还怎能再去种牡丹。
(王李庄、侯庄、何楼和毛庄有多家花农的牡丹地被毁。)
(2)牡丹的销售价格难以统一,没有统一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花农间存在恶性竞争。菏泽牡丹的生产都是一家一户的,除了这几个牡丹园以外,实行承包责任制以来,每家都种植了几十个品种,区别洛阳市的是菏泽牡丹种植面积大、品种多,以一家一户来种植来种植销售,没有形成一个组织他的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专门单位来宣传菏泽牡丹、来制定价格,来向
国内外进行销售,从而导致花农之间的相互压价、恶性竟争。 (3)盲目发展,开发大量土地,盲目扩大规模,牡丹质量难以提升,成品牡丹难以打入国际高端市场。由于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加之花农自身知识的有限性,很难控制牡丹品种的质量、花农无法准确把握市场需求。
(4)菏泽市政府对牡丹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提升花农的积极性。反观洛阳我们就可知政府重视对牡丹发展的重要性。实际上洛阳牡丹在明朝后就渐渐湮没于历史的潮流,但是从1955年开始洛阳市政府就组织花农来菏泽进购牡丹,洛阳牡丹95%从菏泽购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少资金和缺乏品牌意识菏泽牡丹许多名贵品种大多为独枝许多都让洛阳买走,使菏泽牡丹缺少独特品种,造成现在的品种多而不精,数量大而不奇。洛阳市政府对
牡丹的支持力度大,洛阳的农村每种植一亩牡丹市政府就会给予其相应补贴。 (5)菏泽虽成立了牡丹研究所,但牡丹研究所空有虚名对菏泽牡丹的发展作用不大,研究所内的人员不够专业只是挂名搞与牡丹相关的商业活动从中赚取私利,牡丹研究所形存实亡。
(6)在新品种培育方面,技术人员老龄化,人手不足,近年百花园无新品种推出。(新品种
的培育往往需要10至15年,新品种的培育周期太长。) (7)虽村委会曾组织花乡的花农建立花卉合作社,但是由于花农知识的有限性以及觉悟不够,
花农不积极配合,合作社也不了了之。 4.菏泽牡丹品牌形象竞争中的劣势
(1)菏泽市政府对菏泽牡丹的宣传力度不够。2006年菏泽被评为“中国牡丹城”后对菏泽牡丹的知名度的提升并不大。菏泽市政府不支持花农以及牡丹园参展花卉博览会或展销会之类的大型赛事,而如果牡丹园自费参展则得不偿失,因为所得奖项或荣誉尽归市政府。 (2)菏泽牡丹的花期晚于洛阳牡丹。由于地理纬度的原因,牡丹是自南向北次第开放。洛阳比菏泽的纬度低,菏泽牡丹在谷雨前后开放,而洛阳牡丹的花期一般要比菏泽早一周到半个月,这就造成了观光牡丹的游客大都被洛阳提前吸引去,从洛阳观花归来的游客大都已无兴
致再去菏泽!
(3)菏泽牡丹旅游项目单一,没有很好地做到与当地风土人情相结合,即没有突出菏泽特色。洛阳是中国的一大古都,历史文化遗产相当丰富,旅游景点也就自然颇多,能吸引大量的游客来观赏牡丹;而菏泽虽然亦历史悠久,但由于菏泽地处历史上的黄河泛滥区古代的建筑大都被毁,菏泽旅游景点太少,这就自然不大可能吸引太多游客来菏泽观赏牡丹!(以洛阳牡丹节为例,节庆期间,除了安排赏花、民俗文化庙会、牡丹灯会、牡丹花王大赛、河洛文物精品展、牡丹书市等传统活动外,还增辟了洛阳牡丹婚典、全国旅游城市国标舞公开赛、伏牛山登山节、野外生存挑战赛等活动,使洛阳牡丹的文化内涵贯穿于整个活动。在刚刚结束的26届洛阳牡丹花会活动中,共签订合同项目88个,投资总额达449.7亿元,其中市外资金386.2亿元。)
四发展菏泽牡丹产业的建议
1.菏泽市政府大力支持及引导牡丹产业的发展。外地牡丹产业良好发展的经验表明,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是产业发展的强大后盾。洛阳等地的主管部门不仅充分让企业与农户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企业申报产业化发展项目,同时鼓励企业在技术上投入,在技术上创新。 (1)对于菏泽牡丹发展,可以创造最宽松的发展环境,扶大扶强龙头企业,支持企业挤进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扶持项目,在必要时还可拿出专项资金,奖励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和科研创新项目等,吸引更多的八方来客来菏泽参观、旅游,以旅游带动相关经济的发展,可以
通过招商引资把菏泽牡丹做大做强。
(2)通过政府部门来引导成立专门的销售队伍,比如花卉协会、芍药协会、牡丹专业生产合作社等。政府部门、专业的牡丹机构多渠道获取市场信息并及时反馈给花农,引导花农根据市场需要选择牡丹品种。
(3)政府吸引大量与牡丹相关的专家学者来菏泽工作学习,给予其各种优惠政策,使其为菏泽牡丹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4)政府引导牡丹园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姻,开展技术创新。牡丹园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合作,使牡丹园成为高校学生的实践基地,确保技术上的创新与突破,为牡丹
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动力。
2. 实施企业化运作,壮大发展规模。菏泽牡丹真正的发展与壮大,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立足市场,走企业化运作的模式,以企业为龙头,以农户为种植基础,企业负责市场开拓、技术指导和产品的回收销售,农户负责牡丹种植,利益共享,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企业自身加大对牡丹繁殖、催花、盆栽等技术的投入,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企业自身带来更多的商机。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改变以前只提供商品苗的单一模式,加大对牡丹副加产品的开发,使之系列化、产业化,不断培育和开拓新的市场,走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的路子。
五.提升菏泽牡丹品牌形象的建议 1. 增加对菏泽国际牡丹花会的投资,丰富牡丹花会的内涵将菏泽特有的民风民俗融入牡丹花会中,扩大菏泽国际牡丹花会的国内国际影响力,并以国际牡丹花会为平台与国内外客户洽谈业务。
2.政府出资在国家主流媒体上加大对菏泽牡丹品牌的宣传力度,并拓宽宣传渠道。 3. 发挥品牌优势,注重资源整合。取人之长、补己所短,在制定牡丹总体发展规划时,应充分立足高起点,注重资源的整合,避免出现品牌杂乱内争的局面,引导企业和农户同唱一
出戏,共打一张牌,真正发挥品牌的效应,树立菏泽牡丹对外的良好形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