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建筑史复习

建筑史复习

2023-08-18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中国建筑史重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 材料:木土砖石为主,因是制宜,就地取 材,以木构架为主。 2) 结构形式:主要有穿斗式,抬梁式,井干 式。 3) 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井干式除外)

4) 结构上基本上采用简支梁与轴压柱子,局 部悬挑斜向支撑,使用斗栱,榫,卯,连 接 5) 取材运输方便,加工与建拆方便,但易燃 易腐。

6) 造型:大屋顶,分三段式即屋顶,屋身, 台基,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即多样化的屋 顶, 建筑屋顶等 级由低到高: 硬山, 悬山, 歇山,庑殿。

7) 组群布局:1、对称式,轴线对称,等级 严深,长幼有序,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 (正房,耳房,厢房,倒作)2、自由式, 亲切自由,主要用于园林建筑。

8) 城市规划:政治性强,以皇宫或府衙治地 为中心严谨布局,里坊制。

9) 建筑制度:建筑等级制(以礼制国) ,包 括城市规划,规模,屋顶样式,建筑的开 间,台基,颜色,脊吻,斗栱,装饰。

10) 工官制度:设产专门部门进行建筑(设计 ——材料运输——施工)

木构建筑的优点和缺点:

1) 取材方便; 2) 适应性强; 3) 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4) 施工速度快; 5) 便于修缮.搬迁。

木构建筑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缺陷:

1) 木材越来越稀少; 2) 木构建筑易遭火灾;

3) 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 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 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的继续发展的前 景; 4) 无法保存。

木构架的特色: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 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 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的房架;檩条直 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 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这种木构架 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 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 上,梁的总数可达 3~5 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 梁头搁置于斗拱上。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 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斗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 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折的不可分割性。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屋顶的式样,

例如: 1) 庑殿:又称(宋称四阿顶) ;一条正脊与 四条垂脊组成的, 四面坡式屋顶。 在屋顶 中等级最高,为宫殿,寺庙。重檐庑殿: 太和殿是中国最大的重檐庑殿。 单檐的有 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 共五脊, 所以 又称五脊殿。 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 四条博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2) 歇山: (宋称九脊殿) ;等级仅次于庑殿, 共有九条屋脊,一个正脊,四条垂脊,四 条戗脊。 若加上山面的二条博脊, 则共有 十二条。它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在宫 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 园林建筑中, 又 常使用无脊的卷棚歇山。

3) 悬山:五脊二坡,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 使顶上的檀端伸出墙外, 又称挑山, 多建 于南方, 可防雨水, 民用住宅主要屋顶形 式。

4) 硬山:两侧山墙从下到上把檀头全部封 住,硬山防风火,多用于北方。

5) 攒尖: (宋称斗尖) ;屋顶向上呈尖锥状, 没有正脊, 数条垂脊交于顶部, 上部再覆 以宝顶,平面可以为圆形或各种多边形。

6) 单坡:单坡多用于较简单或辅助性建筑, 常附于围墙或建筑的侧面。 可以说单坡屋 面是斜屋面的最基本单元, 一切较复杂的 斜屋面都可以四它组合而成。

7) 平顶:在我国华北、西北与西藏一带,由 于雨量很少, 建筑屋面常采用平顶。 即在 椽上铺板, 垫以土坯或灰土, 再拍实表面。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唐代建筑的发展:唐朝前期全国统一和相对稳定的局面,为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在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有了巨大的发展和提高 唐代建筑主要有下列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2)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3)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 题,并以已定型化。

4) 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 民间技术人员“都料” 。 5) 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

6)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由于两宋手工业与商业的发达, 使建筑水平也 达到了新的高度, 宋代建筑的发展:

1) 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2) 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数模制。

3) 建筑组合方面, 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的 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 4) 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的发展。 5) 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明朝建筑表现:

1.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应用面更加广泛

3.木结构: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 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清朝来看,建筑上大体是因袭 明代传统,但在下列几个方面有所发展: 1) 园林达到了极盛期。 2) 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3) 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4) 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 平。 5) 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

第2章 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城市三个基本要素:

1.统治机构(宫廷、官署);2.手工业区和商业区; 3.居民区 城市形态的四为阶段:

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 夏、商、周三代。这些城垣都用夯土筑成,技术比 较原始。

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 汉。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规模产生了:把全城分割 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 “市” 中, 统治者们的宫殿, 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和市门,由吏 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战国时成书的《考 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 九纬九经,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 一夫” 。(东祖右社,南朝北寝)

第三阶段是里坊制的极盛期,相当于三国 至唐。 “里”在北魏以后又称“坊” 。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古代都城为了保证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 设置。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有两道 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 。城墙每隔一段间距, 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 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或“马面” 。

八大古都是 西安, 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安阳,郑州 古代城市选址的原则、规律

1.地势较高(防洪、军事防御)

2.交通便利

3.择中而居、城市发展 4.濒临河流或水源地

5.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活物资供应

古代城市的防御

1、人工建筑的防御设施

城垣 , 内城外廓 护城壕、壕沟、吊桥,马面、高台 具体防御设施:

城门、水门,塾,城门楼,角楼 2、利用自然屏障进行防御:

江河湖泊, 悬崖峭壁 高地 外围的防御设施

城堡、军事据点 关隘(函谷关、山海关、伊阙、嵩山等)

第3章 住宅与院落

住宅构筑类型

1) 木构台梁,穿斗与混合式 北方多用抬 梁式,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院落式住宅代 表。南方多用穿斗式,如云南白族住宅的 主体部分。

2) 竹木构干阑式 主要分布地区:广西, 海南,贵州,四川等僮侗语族地区各少数 民族。干阑在民间住房宅中,以竹、木梁 柱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分布广,主要用 于潮湿的山区或水域。

3) 木构井干式 主要分布地:东北,云南 等林区。

4) 砖墙承重式 主要分布地:山西,河北, 河南,陕西。 5) 碉楼 主要分布地:西康,青藏高原, 内蒙古。 6) 土楼 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

7) 窑洞 主要分布地:豫西,晋中,陇东, 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 8) 阿以旺 主要分布地:新疆南部。 9) 毡包 主要分布地:内蒙古,新疆。

我国民居建筑的特征

1.平面形式丰富,空间组合多变 2.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3.造型朴实,群体和谐,环境优美 4.鲜明的民族特色 实用性

北方寒冷,人口相对少——多四合院、三合院,空间大些 南方炎热多雨,人口密集——住宅紧凑,多为楼房

少数民族由于安全因素——以族为单位,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形成各种形状的土搂,便于防御

第4章

宫殿,坛庙,陵墓 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有待详记)(P117) 太和殿外观,11 开间,重檐庑殿,须弥台基座。 (P124) 天坛祈年殿外观(P132) 秦始皇营骊山陵,大崇坟台。汉因秦制,帝陵 都起方形截椎体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 陵墙。北宋陵台亦属此制。 长陵的祾恩殿面积和故宫太和殿相近。是现存古代 建筑中罕见的, 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布局特征

1、象天设都“象天设都”,指模仿天象安排宫殿建筑的布局。 2、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南朝北寝、东祖右社) 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文化心理特征

一.“灵魂不死”观念

二.“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三.“厚葬以明孝”、“媚祖以邀福” 陵寝建筑的布局特征

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寝一般由地下建筑与地面建筑两部分组成。

地下建筑部分主要用于埋葬死者的遗体、遗物和随葬品等,多仿死者生前的居住状况。 地面建筑部分主要用于祭祀和护陵之用。 一、地下幽宫 1、先秦至秦汉时期:“黄肠题凑”; 2、东汉以后:砖石代替木材;

3、明清:“前朝后寝”、地下宫殿。 二、地上陵园

1、春秋以前:不封不树;

2、战国秦汉时期:方锥体、黄土夯筑; 3、唐:以山为陵 4、明清:宝城宝顶

故宫的布局及主要建筑

(1)序曲:天安门、午门、广场、太和门 (2)高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3)过渡: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东西六宫 (4)结尾:御花园

故宫的建筑艺术成就

(1)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巧妙灵活的处理建筑空间

(2)精美华丽的建筑装饰. (宫殿用金、黄、赤色调,民舍只能用黑白灰为墙面和屋顶色调); (3)洋溢着皇权至尊气息的陈设

第5章 宗教建筑

塔身的结构和造型特征,中国佛塔可以分为下列七种类型: 楼阁式塔: 密檐式塔: 亭阁式塔: 喇嘛塔: 金刚宝座塔: 花塔: 过街塔

赵州桥 最早石拱桥

南禅寺大殿 最早木结构建筑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是国内现存唯一最古与最完整之木塔。 北京大正觉寺塔(明) 河南嵩山的嵩岳寺塔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该塔位于登封县城西北约6公里,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内,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距今已有1470年的历史。

第6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

我国园林建筑的审美特征

1.为了满足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游憩生活的需要而兴起和发展的,渗透着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

2.“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3.取法自然,高于自然,容自然美与建筑美为一体,以诗情画意的传统作为创作方法。 4.划分景区和空间,善于“借景”

5.追求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的艺术境界

东晋和南朝时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奠 基时期,也是由物质认知转向美学认知的关键时 期。

唐宋至明清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继承与发 展,其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 i. 理景的普及化; 即由都市向地 方城市扩散。 ii. 园林功能生活化; iii. 造园要素密集化; iv. 造园手法精致化。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园林的第一园。

四大园林: 成德避暑山庄, 颐和园, 北海公园, 圆明园。 四大私家园林: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流畅 园。

皇家代表:避暑山庄。 私家代表:颐和园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区别:

皇家园林:占地大,大山大水,开挖水池,建 鸟屿,象征东海神山,建筑华丽,体现皇家气派, 建筑布局有对称式和自由式两种。

私家园林的特点:占地小,小巧精致,假山怪 石,小桥流水,树木阴蔽,曲径通幽。步移异景, 建筑朴素,格调高雅,建筑布局一般自由式。

汉·建筑特点

3 汉朝的建筑概况

1) 木构架建筑日趋成熟 代表建筑 高颐墓阙 — 穿斗式、叠梁式的成熟 — 斗拱的出现

— 多层木构架建筑的出现 — 屋顶形式丰富多样 2) 砖石建筑的发展 — 砖墓

— 石阙、石辟邪

唐特点:

—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 建筑群处理日趋成熟

— 木构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 木构架、尤其是斗拱部分的用材制度规范化

— 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出现了专门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 — 砖石建筑有了进一步发展 — 建筑艺术的真实与成熟 — 琉璃砖瓦的烧制技术的进步

代表建筑:

• 佛教建筑

• 佛寺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 现存最早的木结构 • 佛塔 西安大雁塔 •

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宋代表建筑:

滕王阁

佛塔 河南开封佑国寺琉璃塔 佛寺 河北正定隆兴寺 东京城 特点: — 三道城 — 四水贯都

— 以街巷代替里坊制 — 多层建筑的发展 — 园林绿化

特点:

— 城市结构和布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 建筑风格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

— 建筑组群或单体建筑都出现了变化丰富的平面和立面 — 建筑构件用材比例缩小、制作精巧

“都料” — 刻画细腻、作风洒脱的艺术风格趋向 — 木构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 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峰 — 园林兴盛

明 特点

建筑概况

1) 木构架注重规整、整体性 2) 严整、平直的形象 3) 民间建筑水平提高 4) 建筑群的组合日益成熟 5) 砖石建筑在民居中的普及 6) 园林的发展 (皇家、私家) 7) “民俗化” 的倾向

清 特点

3 建筑概况

1) 喇嘛教建筑兴盛

2) 文庙等儒家文化的礼教建筑的发展 3) 复杂建筑体系的营造手法日益成熟 4) 住宅建筑百花齐放

5) 园林:尤其是皇家园林的兴盛 6) 木构架建筑的规范做法 7) 有关建筑的相关著作成书

建筑实例

山西芮城永乐宫 北京妙应寺白塔 明清北京故宫 天坛 明十三陵

颐和园 与 北海

四种以上传统住宅形式 明清北京四合院住宅

河北承德普陀宗乘庙大红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