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奴娇 赤壁怀古》同步练习
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词的全称是“曲子词”别名“诗余” “长短句”。
大部分词分两段,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 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 词作为一种配乐歌唱的文学形式,最早出现于隋唐,
在宋朝达到了高峰。分成了婉约、豪放两派。
C. 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
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 大。
D. 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 伤
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 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2. 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羽扇纶巾(gu (m) A.
qi eng) 料峭(qi 檣橹酹(Iao)
百)
创伤(chu mg) B. 赤鼻矶(j 1) 蓑衣
对称(ch eng)
(su © C. 针砭(bi *) 差别(ch @ D.
战栗(zh cn) 炽烈(ch i)
3. 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它意义不同的一 项是() A.
故垒西边。 B .已而遂晴,故作此。
C、故国神游
。 D 、故人西辞黄鹤楼。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
句是()
A. 大江东去,浪淘尽。B.檣橹灰飞烟火。
叹。
D.概括写。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 人类
历史。
7.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是(
)
A. —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 残”的气
势。
B. “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 还给人
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C. “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 之貌,
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D 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之气势,更写出波涛给人 的
感觉。
&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欠妥的一项
是(
)
A.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怀古词,怀古词最常用 的
手法是怀古伤今。
B. “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
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C.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
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人生如梦”的感 伤色彩却透露出一丝消极颓废思想、损害了全词的豪 迈气派。
D. 词人讲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
情、景、事的交融。
9.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C.卷起千堆雪。D
.都门帐饮无绪
是()
5.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故国神游”
A.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血色罗裙翻酒污。
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
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虚写。“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淀出历史人物。
B. 是实写。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
A. 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 词
)
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 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 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词便是明证。
B. 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
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 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 ——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
对开头三句分析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
C. 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 了
水里淘金一样,最后沉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 重
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
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传说留在人间。
D. 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
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 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 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 情。
C. 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 视
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 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 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
《念奴娇赤壁怀古》答案
1. B 词最早出现与南朝 2. AB
项峭应读qi coo C项砭应读bi 6。D项称
应读ch eno
3. BB 当“所以”讲,其它都当“旧”讲
4. CC是词的比喻用法,其它都是名作状语 5. B 例句是宾前;A是状后;C是被动;D是判
断
6. C 7. C
“卷”并非拟人手法。
8. C 损害不了
9. D 本项的评价,不足以全部概括本词豪放风 格的全
貌,况且对“把酒祭江”情节的评价也错 误。“把酒祭江”有两个含义:一则表达词人壮 志难酬的郁闷;二则呼应开篇,表现对古代英雄 的仰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