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幼儿区域化学习活动材料的投放与指导

幼儿区域化学习活动材料的投放与指导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幼儿区域化学习活动材料的投放与指导

指南指出: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由蒙台梭利首次提出,即尊重幼儿的需要和兴趣,自由组合,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内容和进度,开展适合个别需要的活动。相应地,教室空间分割成几个“活动区”,教育活动在区域中完成。20世纪90年代初,这种盛行于国外幼教领域的区域活动模式才被介绍到中国来,这对以集体活动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幼儿教育而言,是一个“舶来品”。区域活动的特征是自由性、自主性、指导的间接性、个性化。它与以控制性、引导性、指导的直接性、强调共同性为特征的的集体活动相比,二者不仅仅是两种具体的教育组织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不同儿童观、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取向的体现。

一、 提供层次性材料,并适时更换、丰富活动材料。

玩具、材料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直接进行活动的物质基础,幼儿的发展依赖于对材料的摆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内在潜能是在环境的刺激、帮助下发展起来的,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材料的投放是教育教学和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短。同样,孩子间也是有差异的,有的孩子主动性强,有的主动性差一些,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则表达能力强。孩子们各方面的认识和知识水平互不相同,老师就应该很清晰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状况,在材料的投放时要注意材料的层次性、多样性,材料的投放千万不能一刀切,应该通过观察、评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每个孩子有积极探索的愿望和机会,并使每个孩子获得成功,获得自信。

例如在美工区,我们可以同时提供几本难易程度不同的折纸步骤书,有花朵、小猫头、还有钢琴,也有衣服等。又如在泥工区,可引导孩子做油条、小鸡、小人等,这些有着层

次递进的活动内容深深吸引着每个孩子,他们在其中能自由的选择,主动的探索,大胆的尝试,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和快乐。再如:在让孩子通过操作将瓶身与瓶盖配对时,我们还考虑到可以根据瓶子的大小、高低、粗细进行排序。所以在投放材料时,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特征的瓶子,来满足他们不同的需要。在当孩子们以给瓶子配对为目的游戏时,突然发现它还可以进行排序时,他们是多么的开心与骄傲,不停的与身边的同伴介绍和交流,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还有如在生活区提供的串珠,孔有大有小,绳子有粗有细,有硬有软,各种能力的幼儿就可以进行选择。就象伯特兰罗素所说,“理想的教育系统应能够给每一个孩子充分发展的机会。”

二、 另外,充分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制作玩具的做法值得提倡。

在材料的投放上我们没有任何类别的框定,我们的材料观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是安全的、卫生的、简便的,都可以用来做区域角的材料,在我们的宣传下,我们的家长也形成了这样的意识,现在有些家长经常把家里的一些旧包装盒、旧瓶子等作为材料送到幼儿园,以供幼儿操作。如在科学探索区,我们就投放大量的家长带来的废旧材料:如塑料袋、木块、各种小石头、泡沫块、磁铁、纽扣等,这些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幼儿又能时时玩出新花样。

三、让一种材料有多种功能,使幼儿学会创造。

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培养幼儿敢于创新的精神,而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是要让幼儿有思考、选择、怀疑、设问、主动探索的权利和机会。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影响。例如在美工区,我先准备了手工纸、报纸、宣纸、吹塑纸,让幼儿看看、摸摸、撕撕、剪剪,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了解了纸的特征、用途,然后欣赏各种纸制品,最后请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有的剪纸,有的团纸印画,有的

染纸,幼儿在玩一玩中学会了用一种材料进行不同的表现手法。

四、玩具、材料要及时调整。

幼儿在预先设置好的环境中,自主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展开活动,兴趣会不断发生变化,如果环境构成后被固定不变,幼儿自主的活动就不能充分展开。例如在益智区中,我们可以投入了一些拼图材料,一开始,小朋友们参与拼图的积极性非常高,每次活动,益智区中总是挤满了人,可过了几个星期后,孩子们对这些“老面孔”逐渐失去了兴趣,益智区中的人也越来越少。由此可见,活动区中的材料应不断更换,以吸引幼儿的注意。

五、空间的安全性、方便性与活动时间的相对自由性

中班孩子虽然已有参加区域活动的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毕竟是孩子,况且区域活动具有动态性,孩子们经常由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因此,在设置区域时,我们首先考虑到安排的场地空间是否安全,是否便于幼儿自由选择,是否会互相干扰,能否保证光线、色彩、温度、通风等条件,物品摆放的位置是否合适,对幼儿是否容易造成伤害等。针对这些思考,我们可以在活动室的四周、窗户处、午睡室的中间,室外走廊等处安排数学、美工、益智、建构、生活等活动区,由于空间的开放,既便于幼儿自由进出这些固定的区域,不受干扰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便于教师观察与指导。在时间安排上,一方面,我们将完成新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一周内完成活动的时间,只要他们完成即可,教师不作硬性规定。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体区域活动时间外,其余只要是非集体活动,游戏、课间、饭后,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或玩新活动或继续未完成的探索。我们班的几位男孩子,非常喜欢益智区的走迷宫活动,还学会了自己设计迷宫,把自己设计的迷宫让同伴走。这样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绘画能力等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开放的区域活动时间空间,既使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得以实现,又满足了幼儿探索的

愿望,独立的需要。

六、采用开放式指导方式,促进幼儿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只有在自己作主的活动圈子里,在没有来自成人压力的时候,才能真正体现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幼儿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展现的是最真实的自我,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观察和引导。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而观察儿童正是了解儿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只有观察才能了解幼儿,只有了解幼儿才能进行适宜的引导,才有高效的教育。教师的指导目的不是为了干扰幼儿的游戏,而是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丰富自己的行为表现,更好地开展游戏。幼儿活动中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幼儿区域活动中采用开放式指导方法,针对区域活动不同环节,不同幼儿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使幼儿在开放式指导中获得充分的发展。

1.分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

通过观察,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如给幼儿提供的游戏空间是否合适,游戏行为是否发展,还该丰富哪些经验,所投放的材料是否被使用,是如何使用的,没使用的原因是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以便采用恰当的措施给幼儿适当的措施给幼儿适当帮助。

2.采用开放式的指导方法。

针对区域活动的不同环节,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及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采取充分尊重、信任幼儿的原则,将幼儿当作平等的人,尊重幼儿的思想,尊重幼儿的人格,尽可能

让幼儿独立主动地开展游戏,多观察,少干预;多放手,少出手;多鼓励,少指责。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应采用弯腰、半蹲姿势与幼儿对话,把自己当作幼儿游戏的伙伴,要采用建议、协商的口吻,给予幼儿启发和点拨,依靠幼儿的积极活动帮助幼儿学习,但教师的指导语言应是开放式的,如“你是怎么想的?”“你发现了什么?”“请用它来试试,看看会怎样?”等,耐心应引导幼儿寻找答案,幼儿不会时,则教给相应技能,幼儿会时,教师及时退出。对大部分幼儿没有参与的活动结果,不做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留给幼儿探索的空间发散幼儿的思维,引起幼儿的联想,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判断,激励幼儿更积极地投入活动,以激发幼儿的自信心,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挥。但发生特殊情况时,教师必须及时介入(如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进行制止或指导。

3.积极的评价与交流。

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的评价是一种双向交流,提供幼儿交流各自经验、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分享同伴的快乐。幼儿往往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总是积极采用纵向评价,使幼儿活动后都有成功感。幼儿在选择活动区材料是往往受材料的吸引或对操作过程感兴趣,沉溺与一个活动区中,通过交流分享,可以是孩子们关注所有的活动区;通过展示其他幼儿在活动区的活动结果,可促使幼儿幼儿对活动区的积极情感。在区域活动中的评价中,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应该过多的在乎幼儿认知、技能提高了多少,而应在乎活动的过程,幼儿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中多采用鼓励的方式,幼儿出现疑问时,可鼓励幼儿再次探索、查找相关资料,引起幼儿继续活动的兴趣。在评价中多用肯定的方式,肯定幼儿具体的行为,“你真棒”,“坚持了,你就胜利了”“我们真为你感到骄傲”,等。在幼儿活动中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能促进幼儿活动的积极情感,提高幼儿活动的质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