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探讨我国茶叶产业发展路径
石鹏飞
(贵州大学茶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茶产业是我国重要传统经济农业产业,有着非常高的经济价值,是我国非常重视的基础农产业之一。目前,我国茶叶
产业正处于提质增效的转型期,本文从茶叶产业整体产业链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当前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脉络,立足于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针对未来发展路径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全产业链;茶叶;发展路径
茶作为世界范围内深受人们喜爱的饮料之一,有高达20亿人有饮茶习惯。从我国农业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约有268万亩茶园。茶叶产业链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结合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叶产值均在世界首位。从当前我国茶叶种类来看,主要可以分为红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绿茶以及黄茶等六类,当前我国对茶叶产业链的研究仍较少,对其研究深度仍然不够深入。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茶叶产生迅速扩大,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给我国茶叶产业发展带来了一定困难,部分产业链不够完善、个别环节无法实现深加工。本文选取茶叶产业链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的学术文献,分析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脉络,通过对当前我国茶产业的相关问题梳理汇总,为我国茶产业发展提供针对性的建议。11.1
茶产业链概述茶产业链概念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通过农业产业化的整合和完善,茶
类产业由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转变为机械产业化作业模式,这也是我国茶产业生产的重要进步。结合当前茶产业研究学术文献来看,茶产业链主要是指茶叶从最初的采摘到茶叶的深加工、茶叶包装、茶叶运输等整个流程,这一过程是茶产业生产流通的全过程。茶产业链与行业需求密切相关,该行业立足于茶叶种植业,在采摘、生产、加工、运输、包装等环节将整个产业链串联起来,使得生产者与经营者在利益上捆绑在一起,为整个茶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从茶产业链的发展脉络来看,我国茶产业链发展呈现下面几个要素:种植地、茶叶包装宣传、龙头企业带动和茶叶服务。这四个要素是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茶农主要负责茶叶的种植和栽培,茶类企业主要负责茶叶流通、加工技术和资金运转方面,是茶上市交流的媒介,茶树由茶农和科研机关负责研发和培育,茶类龙头企业则负责茶叶方面的深加工和包装,并在媒体上进行宣传推广,实现茶叶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流通。1.2
茶产业链发展相关理论
作者简介:石鹏飞(1999-),男,苗族,贵州德江人,贵州大学茶学院2016级学生,研究方向:茶应用。
收稿日期:2020年1月19日。
发生频率就越高。
相较于非本地产的安全猪肉,消费者对本地产的安全猪肉购买行为发生率越高,受运输和时间距离等的影响,本地生产的农产品通常被消
[6]
费者认为是更新鲜的。
安全猪肉的品牌与消费者购买行为呈正相关。品牌是质量的一个评价指标,因为它允许消费者识别产品,将其与制造商(或销售商)过去的经验或信息联系起来。因此品牌知名度是消费者强化安全猪肉质量的重要线索[7],显著影响消费者的尝试和购买意向和购买行为的发生。
安全猪肉的产品价格与消费者支付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价格是决定购买的关键因素,安全猪肉的价格越高,则其需求量就越低,购买行为发生的概率就越小。3对策建议
从政府角度考虑,有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猪肉安全认证体系,尤其要加强质量安全信息制度建设,一方面是负责发布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有关政府部门,应当准确发布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权威信息,提高信息
[8]
的传递效果和传递效率;另一方面是要监督企业准确实时披露质量安全信息,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猪肉食品质量安全水平,降低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的频率,减轻消费者由于质量安全事件而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以及对安全食品的排斥;其次,有关部门可以借助各方媒体,通过网络宣传安全猪肉的有关知识、开展线上安全猪肉的专题讲座等,对消费者给予更多积极正面的有关安全猪肉的质量信息,拓宽各消费群体获取猪肉质量安全信息的渠道,增强消费者对于安全猪肉的了解,提高消费者对于安全猪肉的信任程度,培养消费者的绿色健康消费理念,增加其对安全猪肉的购买经验。
对企业的建议是,首先,应注重细分市场,准确定位目标客户群。比如从收入来看,收入较高的消费者由于需求层次较高,具备较高的购买能力,愿意为安全食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因此他们应该是安全猪肉市场开拓的目标消费群;其次,为加强较高年龄消费群体对安全猪肉的了解,企业可以以走进社区的形式进行安全猪肉的宣传教育,培养其对安全猪肉的购买习惯;此外,企业还应关注相关营销要素的推进,在努力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以及技术水平的同时,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形成对消费者的正确引导,努力提高消费者对品牌可追溯性的信任水平[9]。最后,由于价格提升会极大程度地打击消费者购买安全猪肉的积极性,因此为保障安全猪肉的价格,企业之间可以通过构建优势产区之间的猪肉市场信息渠道,提高生猪产业链整体价格信息流通效率,完善预警猪肉价格预警48
机制[10]。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消费者首先需要树立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法规和制度建设的了解;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对食品安全认证体系的关注等,提高对猪肉安全认证制度和认证机构的了解程度、熟悉认证标志和内涵等。4讨论
根据研究结果,展望未来消费者对安全猪肉购买行为的研究:一是未来应加强对安全猪肉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的市场细分研究,进一步区分安全猪肉消费者的不同类型,帮助企业针对受不同因素影响的不同类型的消费群体开展更加精准的营销活动;二是进一步展开对绿色、有机、无公害猪肉消费行为的对比研究,帮助完善猪肉安全认证体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晓晗.消费者对猪肉的属性偏好及支付意愿研究——基于可持续供应链的视角[D].江苏:南京农业大学,2016.
[2]ShiZheng,PeiXu,ZhigangWang,etal.Willingnesstopayfortraceablepork:evidencefromBeijing,China[J].ChinaAgriculturalEco-nomicReview.2012,4(2):200-215.
[3]QingHan,JuanQiao,Ling-YunHe.Impactsofpurchasepreferenceofurbanresidentonsafe-certifiedporkinBeijingofChina[J].AfricanJour-nalofBusinessManagement,2012,6(39):10408-10416.
[4]王淑娴.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质量安全属性的偏好与支付意愿的研究:猪肉的案例[D].江苏:江南大学,2015.
[5]王建华,杨晨晨,朱湄.消费者对安全认证猪肉的选择行为偏差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12:147-158.
[6]Wirth,FerdinandF,Stanton,etal.Therelativeimportanceofsearchversuscredenceproductattributes:Organicandlocallygrown[J].Agricultur-alandResourceEconomicsReview,2011,40(1):48-62.
[7]田金梅,张秀娟,麦健鹏,丘瑞芸.品牌知名度和安全认证对猪肉消费行为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04-111.
[8]任建超,韩青,乔娟.影响消费者安全认证食品购买行为的因素分析——基于结构方程建模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13,3:50-55.
[9]刘增金,乔娟,王晓华.品牌可追溯性信任对消费者食品消费行为的影响——以猪肉产品为例[J].技术经济,2016,5:104-111.
[10]尹春洋,白雪娟.我国猪肉市场价格传导与整合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11:46-49.
2020年第02期
本文搜集了相关学术文献,经归纳总结分析认为当前主流茶产业链研究主要有增长极理论、新竞争经济理论以及茶产业链理论等。增长极理论是在外界推动下,经济活动成为产业发展的推动力,这一过程起着促进作用就是增长极。这一理论的诞生使得茶产业发展有了初步的理论指导,在增长极的作用下,可以看出在某一地区出现了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则该地区会因这一产业的引入初步形成关联性较强的产业链,从而对当地的经济增长起到大的贡献。这一理论对茶产业链的诞生进行了初步的解释,且强调了政府干预方式对产业链产生的作用,通过政府方干预使得地方产业形成聚集效应,从而成为产业链;新竞争经济理论认为产业链本质上就是某一区域内有一定关联产业的归集,该理论的创立者波特在深入研究分析产业链的基础上,指出产业链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且政府可以为产业链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国家是产业链发展的外部环境,政府可以为产业链发展提供优越的政策,营造优越的外部环境;产业链理论并不是近期产生的,十八世纪亚当.斯密选择纺织业作为阐述对象,对产业链在经济行业中发挥的作用和形成的原因做了深刻的分析,此后产业链成为经济学家重要的研究对象,并结合实际对产业链给出了相应的定义。结合产业链的相关特点,可以看出产业链的形成与其周边产业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可以看出产业链并不单纯是一个宏观的观念,其还有着内在的结构属性,其内在蕴含着关联产业之间的关系,并将上下游之间的联系对应起来,从而在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对于产业链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茶产业链是茶产业在行业分布中的具体表现,通常在茶叶种植和茶叶流通中有着大量的分布,因此,必须结合产业链理论对茶产业链进行详细的梳理。结合我国现状的茶产业链分布情况来看,茶叶组织表现在三种模式,第一种是茶农个体户作为生产和销售单位,参与到经济活动中。第二种企业+农户模式,该模式下农户主要负责茶叶的生产,企业负责茶叶的上市、包装等。第三种模式更为复杂,由企业、种植基地和农户共同组成,该模式优势在于茶叶种植形成规模化,产业集成度较高。2
我国茶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纵览我国茶叶产业发展历程,我国茶产业链新世纪以来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和发展,茶叶种植面积也排在世界第一位,茶叶出口成为我国重要的外汇来源。但是,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技术不够完善以及产业链内部利益分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诸多问题导致我国茶产业距离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的距离,形成大而不强的发展格局。在茶叶种植方面,无性繁殖方面使用率较低,各采摘环节机械化水平不高,栽培技术缺乏规范化引导,加工技术不够优良,人才培训技术不够健全,茶叶品牌建设意识不强,茶叶的采摘没有集约化意识,缺乏先进的技术引导和支持,难以形成规范化管理机制。在产业链建设方面,农户和企业在利益方面难以形成共同体,广大农户话语权较弱,其利益难以维护。在产业结构方面,茶产业在初级加工方面比重较大,缺乏深度的加工环节和技术,缺乏在产品领域方面的创新。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茶产业百分之六十集中在初级加工方面,在茶饮料等深度加工产品方面只有百分之三十作用,因此可见,我国茶产业缺乏高端附加值产品。此外,集约化生产是我国茶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茶产业缺乏绿色种植技术和环保技术支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人们物质需求不断提升,对茶类饮品的质量要求也随之增加。但是,从我国茶产品深加工现状来看,尚缺乏完善的监督和规范机制,部分地区在茶产品方面监督机制不健全,存在残留农药超标、重金属清理不达标等现象。在我国茶产业链完善发展之路上,必须将绿色集约化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加强茶产品的深加工监管,提升茶产品机械化水平,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打造出符合消费者购物需求的茶类产品,使得我国茶产品在国际上立足脚跟,提升自身产品的附加值,打造出一批世界知名的茶叶品牌。
市场·贸易
3我国茶产业发展路径路径分析3.1
推进茶产业标准化建设
在茶产业标准化建设方面,我国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由各地
方政府制定出台地方产业标准,在标准方面制定茶叶绿色化生产、种植和加工。经过各地方标准化的制定,我国茶产业绿色集约化有着巨大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批的绿色示范基地,机械化示范基地也成功的发挥了引导作用。此外,结合地各方标准的出台,在茶产业园区建设方面,我国也出现了长足的进步,大力建设了多家茶产业加工地区和深加工园区。在产业环境塑造方面,政府应深化营商环境的塑造和改善,使得茶叶企业更为安心的进行茶叶生产和交易,在标准化制定方面要全面,不仅要制定茶产业初级加工产品,还要在深加工产品标准方面有所覆盖。通过政府方面的引导,使得我国茶产业链更为完善,技术层次更为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为我国茶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3.2
建立质量安全溯源管理体系
在茶产业质量平台搭建方面,要将茶产业监管全过程进行控制,对于茶产业的监管和查询做到一体监督,使得茶产品的生产、包装有处可查,对于“茶园”到“茶杯”这一流通过程实现全过程的控制,有效的控制生产到流通这一环节的质量控制,实现全过程管理。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你国多家企业已开展部署了农资监管和生产全过程监管系统,对于茶叶产品实现全过程控制,对生产、销售进行实名制管理,每一件产品都能进行追溯。我国目前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尚未健全,可以考虑使用IC卡登记管理形式,使得每次生产都有自己的IC质量管理卡。3.3
规范茶叶交易市场
茶叶市场在规范道路上必须完善市场机制,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实施“市场兴茶”战略,将企业纳入市场规范化管理机制。在茶叶交易过程中,要规范茶叶交易市场秩序,各市场必须统一交易准则,构建符合茶叶交易规律的市场。在茶叶交易方面,要将茶叶种植作为重要补充,开辟大量的茶叶基地。在茶叶市场中,要将深加工作为茶叶交易的重要考核对象,实现市场的全过程参与,保证整个交易市场的全过程参与。在茶叶总部经济发展方面,要纳入标准化管理,使得整个产业链更为全面,交易秩序更为通畅,从而为我国茶叶走向国外奠定基础。4
结束语
综上,我国茶产业链尚未健全,社会环境都在剧烈变化当中,社会发展对于茶产品有着更为高的要求,因而,必须紧密把握好市场需求,将茶产业规范化发展纳入茶产业链发展路径中。要加强茶叶质量监测力度,突出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时期,排查风险隐患。对检测不合格的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对经查实有违法行为者,从重、从严、从快处罚,并记录信用体系。要开展“茶叶质量安全”专项执法行动,实现重点区域、重点市场、主要品种全覆盖,切实履行好职责,确保农资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刻铭;刘仲华.全产业链视角下我国茶叶产业发展路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9(04):83-88
[2]李吕晋.基于全产业链茶产业产品流通模式运行研究——以浙南茶叶市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6):46-48
[3]申云薛,李璐,杨东香,邓翔,高文相.基于供给侧视角的临沧市茶叶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01):153-154
[4]芦梅.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与经济学分析[J].福建茶叶.2016(09):99-100
[5]何欣,胡云铃,卢亚楠.基于供给侧视角的长沙县茶叶产业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7(18):198-199
2020年第02期
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