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MODERN EDlUCAT10N SCIENCE 2006年第4期 浅析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陶小江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型走向“大众化”,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从良性的角度讲主要有毕业生就业绝对量的逐年增长, 毕业生的地域流向、单位流向、岗位流向越来越合理,毕业生考研人数越来越多。存在的不良现状主要有就 业率出现下降趋势,毕业生待业绝对量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存在学科专业、学历层次、院校类型、性别、 家庭背景和地域流向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大学卓业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6)O4一O14O—O3 [作者简介]陶小江,重庆邮电学院光电工程学院(重庆400065) 大学毕业生作为青年储备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 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生人数陡增67万,给毕业生就业市场 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光荣历史使命,对他们的合理配置是 造成巨大压力,加上“非典”等因素影响,当年毕业生就业 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 率比上年下降了1O个百分点,与2001年比下降了2O个百 好坏,直接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着个人事 分点,使毕业就业进入第二次转折时期。从1999年开始,扩 业的前途。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从过去统包统分的 招仍在继续,2004年和2005年分别比上年增加68万和6O 分配模式转变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尤 万毕业生,因而此后几年,毕业生都将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型走向“大众化”,我国 就业工作将面临严峻挑战。 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大学 二、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良性发展状况 毕业生这一重要人才资源如何通过市场机制调节配置到社 会最重要和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 1.毕业生就业绝对量逐年增长 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对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 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145万人,就业 战。本文主要采用实证比较的研究方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 率8O%,就业人数116万人。200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212.2 状况进行了纵向的比较分析。 万人,就业率7O ,就业148.5万人,超过2002年就业总数 约32.5万人。2004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280万人,就业率 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总体状况 73 ,就业204.4万人,比上年增加55.9万人。 1997年高校完成招生并轨,大学毕业生就业逐渐走向 2.毕业生的地城流向越来越合理 市场。从1998年到现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经历了两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下基层或到西部地区发展。据中 次低谷。1997到1998年是第一个转折时期。1997年由于香 国社会调查所2003年6月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 港回归等原因,人们对我国经济形势普遍看好,全国各界特 哈尔滨等地对2 000名毕业生进行的调查表明,有29%的被 别是企业界对人才的需求空前高涨,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乐 访者表示愿意去中小城市或西部地区发展,与往年相比增幅 观,当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1 。而1998年,由于受亚洲 较大。2003年6月,团中央和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大学生 金融风暴、国家机构改革、企业减员增效等因素影响,毕业 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短短的13天内,全国累计有专科毕 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业率降到76.8 。从1999年到 业生31 453人、本科毕业生12 276人、硕士以上毕业生34 2002年就业状况逐渐好转,就业率逐年上升,分别为 人报名,最后确定其中的6 o0o名志愿者赴西部地区服 79.3%、82.O%、9O.1%、8O%。2003年迎来了1999年扩招 务。0 —14O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毕业生的单位流向越来越合理 毕业生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投去了更多的关注目光。 武汉大学就业处的统计表明,从1999年开始,该校毕业生到 非国有性质单位就业的比例一路攀升,到2001年已窜升到 2O%。在武汉大学教务部的学生走向调查表上,学生最新的选 择排序为:商业外贸、大型企业、教育科技单位、党政机关、 财政金融部门、文化体育部门、城市建设环保部门、交通运输 农业部门、自主创业。进入排行榜的新行当越来越多。圆国家工 商局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副司长孙文序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回 答网友提问时说,2004年全国民营经济共吸纳高校毕业生就 业134万人,占当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48 。 4.毕业生的岗位流向越来越合理 为工科、理科,农学、文学、教育学是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较 低的学科。2000年在1O个一级学科中,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最 高的理学为85.64 ,最低的农学仅为52.71 ,2001年就业 率最高的工学为92.1O ,最低的教育学为76.4O ,2002年 就业率最高的理学是87.3O ,最低的文学为7O.86 。 同一学科不同专业的就业状况也存在明显差别。以;00O 年工学为例,当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O.25 ,而在其354 个被统计的专业中,初次就业率低于30%的专业28个,初次 就业率处于30--50 之间的专业33个,初次就业率在50-- 7O 之间的专业4O个,初次就业率在70--90 之间的专业 140个,初次就业率处于9O 以上的专业113个。@可以看 出,尽管工学毕业生就业整体状况良好,但各专业之间的就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在高精设备或现代化生产 线上从事操作、维护等一线工作,软件公司、网络公司中占 员工总数8O一95 的高校毕业生的绝大多数都是从事编写 程序、设备调试和维护、实施工程等一线工作;金融保险业、 法律、审计、财会、投资、心理咨询等一线岗位上也活跃着 大量的高校毕业生。 5.参加考研的毕业生越来越多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考研的毕业生越来越多, 业状况是有显著差异的。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 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机 械、自动化、医药、师范等科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而 哲学、社会学、法学、农学、林学、轻工、环保、管理等科 类专业社会需求则较少。 3.就业状况呈学历层次性差异,专科生就业难 最近几年的各种数据显示,学历越高就业率也就越高。 研究生就业率比较高,本科生其次,专科生就业较难。据北 过去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烈景象又开始在考研中 重现。虽然不少毕业生考研是为了摆脱当前就业的困境,但 考研对提高我国民族文化素质、促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具 有积极意义,是积极应对当前就业状况的表现。来自教育部 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连年创新 大“高等教育扩展与劳动力市场研究”课题组在2003年6月 上旬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调查显 示,不同学历之间差距显著,专科生工作单位落实率为 34.7 ,本科生为77.9 ,硕士、博士分别为90.4%和 8O.5 。回与此结果相似,2003年6月20日教育部统计也同 高,2003年报名总人数为79.9万人,2004年为94.5万人, 2005年突破100万,达到117.2万人。其中应届毕业生报考 人数2003年为38・4万人,到2005年已高达60.5万人,净 增1/3以上。 样表明专科生就业相对难: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签约率约为 50%,其中,专科(高职)生签约率约为30%,本科生签约 率约为60%,研究生签约率约为80%。 4.就业状况呈院校类型性差异,一般院校、地方院校毕 Jb止曲Jb睡 三、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中的不良现象 1・就业率出现下降趋势,毕业生待业绝对量逐年增加 据教育部有关数据统计,2001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0・1 ,2002年为80%,2003年为70 ,2004年毕业生就 业率为73%,比上年略有回升。因为2003年是扩招后有毕业 生的第一年,加上“非典”因素的影响,导致当年就业率过 低。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可以说从2004年开始,毕业生心态 有所调整,更趋适时,但就业率的回升并不表现为一种大的 趋势。到2005年4月底为止,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 一 !据对:_ 2001年全国高校就业率的一项分类统计显示,从 . 院校类型看,在研究生层次上,教育部直属高校就业率 (97.6 )和部委高校就业率(93.8 )的差异并不显著,在 本科生层次上,不同性质的院校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表现 在直属高校本科生就业率(92.1 )高出部委高校本科生就 业率(82.1 )10个百分点,而部委高校本科生就业率又高 出地方高校本科生就业率(75 )7个百分点,在专科层次上, 教育部直属高校、部委高校和地方高校相差不大,分别为 62.2 、62.2 和65 。@ 35 ,要维持73%的目标并不容易。从待业人数看,2001年 为ll・8万人,2002年为29万人,2003年为63.6万人,2004 研究生就业率比较高,表明研究生的就业环境较好,社 会需求旺盛,不论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还是部委高校,只要是 年为75・6万人,2005年按73 计算也有91万毕业生待业。 加上历年来的待就业毕业生人数,2002年7月,待就业毕业 生51・2万人,比上年增加16.3万,增幅达46.7 ,2003年 7月,全国待就业毕业生总数为100万人,到2004年待业生 总数达到了180万人。 2.就业状况呈学科专业性差畀,农学、文学等学科专业 毕业生就业难 毕业研究生就受到社会的欢迎。本科生的就业环境则有一定 的挑战,不同类型院校的本科生在就业时表现出较大的差 异,说明社会对本科生的需求是有选择性的。从整体情况来 看,重点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更为社会所认可。而专科生的就 业环境则较为严峻,现在无论是何种类型高校培养出的专科 生就业率都较低。 5.就业状况呈性别性差异,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从近几年就业情况可以看出,初次就业率比较高的学科 一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几年普遍存在的现象。据2000 】4】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年1—6月对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的三次抽样调查显示, 24 的男生、60 的女生和47 的用人单位认为“存在女大 四、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对策的思考 学生就业难现象,且很严重”。@2002年江苏省妇联针对本省 众所周知,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受社会、学校、家 《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周年情况进行的专题调研显示,有 庭和毕业生自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解决他们就业的 80%的女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 压力和困难,亦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当前要做好下述 的女生有过多次被拒经历 0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表现 两项工作: 在用人单位以各种理由拒用女生,以身高、相貌等苛刻条件 一是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障碍,降低创业门 提高对女生的录用条件,降低工资待遇以及岗位歧视等。究 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整个就 其原因,主要有中国传统性别观念使女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竞 业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建议,要继续深化体制改 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用人单位对女生的偏见、客观的生理条 革,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 件在某些环境下适应性不及男生等客观因素,以及在就业竞 会以下城市都已取消了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进人指标、户口 争中女生的求稳心态更重,思想更保守,心理素质、动手能 指标等限制,但对于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则远非是无 力不及男生等主观因素。 限制的,特别是对那些已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 6.就业状况呈家庭背景性差异,贫困生就业难 若要再回到城市工作,则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不仅 据教育部有关资料调查统计显示,高校贫困生占20%左 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 右,特困生占5—8%。由于家庭背景的差异,这一部分大学 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另外,要降低大学 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由于经济困难,不少贫 毕业生的创业门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既能推动经济增 困生面临包括自荐材料费、通讯信息费、交通住宿费、人才 长,又能增加就业。 市场准入费、考试面试费、保证金,甚至还有人情费等在内 二是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加速培养高素质就 的求职开销压力。由于经济困难,不少贫困生放弃了跨省、跨 业指导队伍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人发展,大学生 地区的求职,而选择本校、本市的人才交流会,加上一些高 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直接,大学毕业生面临越来越 校的信息封锁,再加上存在于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竞争,使 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也就 贫困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越来越迫切,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成立专门的就业 7.毕业生流向呈地域性差异,内地、农村、西部等欠发 指导机构,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 大学生就业指导 达地区吸纳毕业生难 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在结构上应 由于我国的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沿海 体现出跨专业的特色,要求指导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 与内地、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仍存在较大的经济差距。我国 合理的知识结构。建议充分利用高校的知识资源,在高校开 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及广东、江苏、 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加 浙江等省,由于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增长速度快,对人才的 强就业指导的学科建设。 需求十分旺盛,有大量的工作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这 些地区经济活跃,市场发育相对成熟,为毕业生提供了一个 注释: 能充分发挥自己才干的大舞台。因此,许多大学毕业生在职 ①安国启等.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J].高 业选择时把“留大城市、去沿海、进特区”作为地区流向的 等教育,2003,(12). 首选。一些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的毕业生,宁愿缴纳数千乃至 ②黄男等.最大的发现最大的解放——二十年中国大学 上万元的教育补偿费,也不愿回生源地就业。据统计,1999 生就业走势回眸[N].中国青年报,2003一l2一l9. 年教育部直属高校本专科学生及研究生就业人数最多的6 ③刘微.高校毕业生就业分析[N].中国教育报,2001 个省市依次是:上海市、广东省、北京市、江苏省、山东省 —5—30(4). 和浙江省。1998年这些省市人均GDP值在全国的排名分别 ④文东茅等.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N].中 为第1、5、2、7、9、4位。而本专科生及研究生就业人数最 国教育报,2003. 少的6个省市区依次是: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 ⑤王康平等.高等院校各级各类毕业生供需状况的调整 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贵州省和海南省。这些省、区除海南 报告[J].高等教育,2004,(3)。 省外均为国家确定的偏远贫困地区,1998年其人均GDP值 ⑥李家华等.2000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 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29、23、25、16、31、15。④。可以看 告[J].青年研究,2001,(5). 出,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实力的不平衡使大学毕业生就业 ⑦赵霞.女大学生就业的弱势原因与强势关怀[J].青 流向呈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差异。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的这种 年研究,2003,(2). 巨大地域差异,必将使我国在高层次人才的储量上,东、西 ⑧马向东.教育要为西部大开发服务[J].高等教育研 部地区差距进一步加大,西部经济发展也将会因为人才的缺 究,2000,(3). 乏而受到严重影响。 (责任编辑:海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