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三产融合的浙江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究

基于三产融合的浙江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究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区域经济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32卷第9期(总第509期)

基于三产融合的浙江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究

孙 达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浙江茶产业以融合的方式在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引领性作用。从休闲茶业、茶园综合体、三产融合、第六产业、共享经济等方面,围绕如何利用资源优势打造多产交融的新型业态,分析了浙江的建设思路和成功经验,探索了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三产融合;茶旅融合;休闲茶业;第六产业;共享经济[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叶资源丰富,茶文化源远流长,目前,茶饮已经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饮品之一。自茶产生之日,茶就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茶叶的利用也历经了医药、食用和饮用三大阶段。茶的药用价值,自“神农尝百草”中就有一说,后者陆羽《茶经》中也有一叙,演化到今天,茶和酒一样变成了千家万户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茶作为“国饮”,也被广泛应用于轻纺、养殖、医药等领域,茶不仅成为人们日益喜爱的健康饮品,也被开发成各种新型的功能饮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等。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几千年来,茶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今天的茶,在人们心目中已远远不止是消暑、减渴的饮料,而是中国文化的表达元素之一,特殊情形下甚至是种精神图腾。

浙江茶产业在我国版图上独具地位,产值、种植面积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茶产业已是我省乡村振兴战略中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茶叶规模化快速扩张的背后,产业层次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等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在新的视域下实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新的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为人们美好生活添彩已经迫在眉睫。

高山云雾出好茶,我国产茶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为正在兴起的茶文化旅游项目提供了基础,纵观茶叶主产区省份,以浙江省为例,作为“绿水青山”的代表,在中国茶产业的版图上也具有独特地位,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与时俱进的茶产业、广阔成熟的茶市场,让人每每提到“浙”杯茶都会称赞不绝。

2 做好专业布局保障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2.1 以茶叶特色小镇打造综合产业集聚区

近年来,除了观光旅游,浙江通过茶业强镇建设,集聚行业龙头企业与尖端人才,促进茶业发展。龙坞茶镇是浙江省级特色小镇,是西湖龙井最大的产区,被称为“万担茶乡”,茶镇核心区的九街是中国首个茶主题文化产业园,于2018年正式开街,总建筑面积约10万m2,包含了茶叶销售、茶叶研究、科学饮茶、茶衍生品销售、茶学培训等茶主题业态。目前,九街已入驻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工作会议世界茶叶市场分析和贸易促进工作组、中国茶产业联盟杭州办事处等一系列影响力重大的茶机构,同时,浙茶集团、艺福堂等数十家茶界龙头企业和品牌也落户于此。

2.2 以茶业“两会”盛事聚焦行业关注

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于2017年5月18日在杭州开幕,规划将来在龙坞茶镇举办。这一历史经典特色小镇成为了弘扬茶文化、发展茶产业的世界之窗,使“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的口号愈加名不虚传。当前,连续举办七届的中华茶奥会也在龙坞茶镇每年按期举行,未来龙坞茶镇以打造“国际茶产业会展小镇”和“互联网 + 茶产业”为目标,以更高的战略格局和高瞻远瞩的定位,更快更好地实现茶产业三产交融,成为茶产业链全方位发展的标杆。

1 茶文化丰富了人民生活

中国茶和茶文化,承载着几千年的丰厚底蕴,穿越历史,跨越国界,可饮、可品、可食、可玩、可养,深深融进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茶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与茶相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融合在物质和精神两大特性之中,发挥着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养心健身、治国理政六大功能,既在人类的物质生活中坚定了生命的根基,又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散发出馥郁的芬芳。

茶文化的传播有广泛的民众参与,是覆盖全民,影响全社会的文化。它既是特殊文化,又是大众文化;既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文化。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茶文化面向的领域将更为广阔,发挥的功能将更加显赫,影响力也将日益扩大。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茶文化将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的精神财富。

3 政策引导“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现代茶产业

3.1 “三产融合”发展模式的兴起

现如今农业发展包含三大产业,一产指农产品生产,农业生产应做到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致力于发展现代化高水平农业;二产是农产品加工业,指以农产品原料为基础进行的工业

[收稿日期] 2021-03-03[基金项目] 浙江省供销社科研项目(20SSY11)。[作者简介] 孙达(1987—),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专业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茶叶生物化学与茶文化。

-208-

孙 达:基于三产融合的浙江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究

加工生产活动;三产是农业相关服务业,致力于拓宽农业发展渠道,将农产品功能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与多元化。三产融合发展就是通过对三个产业间进行相互融合,扩大产业范围,使产业内容多元化,产业功能多样化,产业水平得以提升,从而实现发展方向的发散性,发展方式的创新性,有助于形成新产业、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空间布局等。

茶产业三产融合中第一产业为茶叶种植;第二产业为茶叶加工商品化生产;第三产业为以商贸服务为主线的茶叶销售、茶文化营销。三产融合使茶产业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共赢的盈利方式来改进和创新融合发展模式。据统计,到2020年,浙江省茶园总面积约20万hm2,茶园和茶厂的规模和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推进了茶产业链的全方位建设,达到了融合发展。同时,茶产业一产达到200亿元、二产达到300亿元,三产达到500亿元,茶产业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朝阳产业,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为目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发挥本省茶产业资源与技术优势,通过“互联网 + ”等新型方式将现代发展理念运用到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鼓励发展“机器换人”“电商换市”、精深加工和全产业链建设,有助于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的开展。3.2 茶产业“三产融合”的主要模式

农业内部有机融合模式。将农牧、农林、循环作为导向,一些资源、废弃物被综合利用,农业潜力激发,如台州方山云雾山庄、松阳大山原合作社。

全产业链发展融合模式。从基地到加工,到仓储智能管理、营销体系打造,形成“全产业链”, 如羊岩山庄、安吉宋茗庄园。

农业功能拓展融合模式。在传统单一农业的基础上将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相互贯通,结合非遗传承、农耕文化,打造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色的旅游点。

科技渗透发展融合模式。鼓励推广引入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无土栽培模式、机器人智能臂等,前沿科技融合产业发展,如仙居台湾农业创业园、采云间九峰山声纳灭虫茶园。

产业集聚型发展融合模式。产业价值的提升主要是通过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促进产业集聚,使产业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共同推进,如绍兴御茶村抹茶小镇、龙游黄茶小镇。3.3 茶产业三产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3.3.1 民宿与茶产业融合为人民美好生活添彩。近年来,浙江茶旅结合、乡村民宿蓬勃发展,为茶产业的发展探出了一条“六茶共舞、三产融合”的新路子,尤以“生态茶园 + 茶旅游”的模式促进了茶产业集群的构建和稳步发展,为打造我国大茶业、实现千亿茶产业提供战略参考。2017年,中国正式进入联合国划分的20%至30%富足区间,2018年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较上年下降至28.4%,这反映出了消费不断升级的趋势。第三次消费结构的升级转型伴随着相关产业的增长,其中休闲旅游业增长势头强劲,到环境优美的郊外养生休憩,成为许多城市居民的节假日首选。截至2018年,浙江省公安在册登记的民宿的总床位数已经超过星级酒店的总规模,年营业收入超过50

区域经济

亿元,相关就业人数超10万人。民宿行业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选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途径与重要载体。

3.3.2 茶园休闲综合功能优势逐渐显现。重点产茶市县区将茶山、茶园的壮丽风景和乡村瓦舍的风土人情相结合,使其互相衬托,形成独具特色的优美茶乡。地处于杭州西湖附近的梅家坞茶文化村,是西湖龙井茶一级核心重点产区之一,茶园面积约200hm2,茶园内主道旁座落了许许多多独特且精致的农家茶楼和民宿,一年四季茶韵飘香,引来大批游客休闲品茗。例如座落于梅家坞2号的浙茶梅坞庄园,将传统元素与轻奢时尚融为一体,集合了生产加工、体验消费、培训服务、文化交流等作用,不仅能向游客展示西湖龙井加工全过程,更为游客提供一个深入直接的了解茶叶、交流茶艺、品味茶生活的平台。

4 以创新前瞻性理念引领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4.1 “接二连三”迈向“第六产业”新高地

由“三产融合”向“第六产业”锐变。“第六产业”由日本学者首次提出,是指通过对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农业附加值的提高,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联动,从而使农业贯通一二三产业,成为综合性产业,并因此而自育、集成、衍生出新的业态。与“三产融合”不同,“第六产业”更注重倍增效益。目前,“第六产业”的发展理念已深深地植根到浙江省茶产业发展之中,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产业体系,走全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已经成为浙江激活茶经济的新利器。

致力于探索打造“第六产业”样板点。样板点位于余杭径山的浙茶集团茶产业博览园,精选茶园核心示范区33.33hm2、辐射区200hm2,引进奥地利乃至欧洲先进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实行茶园智能化管理。博览园通过文创区演示、手工转磨出抹茶互动体验,弘扬宋式点茶和径山茶文化传承和发展,使得中华民族传统的“吃茶”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园区已经成为了浙江省农业“两区”建设暨产业发展大会现场参观样板点。4.2 “共享经济”引领茶产业新发展

现代共享经济理念1978年被提出,指个体借助由第三方创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从涨潮、退潮再到趋于理性的过程中,全社会正在形成一种共识:共享的本质,不是刻意创造闲置,而是合理消化闲置,是将有限资源服务于更多群体,进行闲置物品的交换与传递,分享个人的知识、经验,或者向企业、某个创新项目筹集资金。

茶作为一个体量大、覆盖广、产业链长的传统行业,普遍并长期存在经营运作落后的问题。目前,共享经济具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的特点,能够实现社群共享、渠道共享、产品共享,是茶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比较典型的茶业共享模式有三种。一是F2C茶园,采取“茶园到消费者”模式,提供茶叶产出、旅游度假、高端社群等服务,完成了将土地资源转移并实现了“共享价值”;二是O2O茶业,采取“线上到线下”共享茶空间的模式,即消费者通过线下体验享受服务,再到线

-209-

区域经济

上购买茶品,实现线上、线下互通;三是C2C媒体平台,采取“消费者面向消费者”模式,搭建网络茶社群,让人人都成为茶叶的交流者、消费者、销售者、创作者,如“人人茶”。4.3 依托“农合联”组织为农服务助力脱贫攻坚

*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和关心供销社工作,构建生产、供销与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是*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点题、亲自破题的“命题作文”,是一项惠农兴农的重大任务。浙江省台州市供销社积极发展台州茶产业,传播台州茶文化,全力打造台州农产品公用品牌茶叶子品牌 “江南茶祖”,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助力产销整合、乡村振兴,通过紧紧依托“农合联”组织系统,逐渐提升龙头企业在全省茶产业的引导性和影响力,对接帮扶浙江省及对口帮扶的贵鄂川等西部茶叶主产区的有关合作社、基地和农户,积极构建以股权关系链接的联合合作商业模式,加强省内外交流合作。同时,掌握茶企相关信息,研究其通过并购重组步伐以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 屠幼英,马驰.近50年我国茶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成果及应用进展[J].

中国茶叶,2020,42(12):1-8.

[2] 陈宗懋.新时代中国茶产业的创新与发展[J].农学学报,2018,8

(01):80-8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32卷第9期(总第509期)

[3] 周国富.茶和茶文化要为人民美好茶生活作出新贡献[J].茶博览,

2018(06):28-35.

[4] 徐国英.以龙坞茶镇带动杭州茶产业发展的思考[J].创意城市学刊,

2020(01):59-63.

[5] 莫洲瑾,王丹,曲劼.历史经典型特色小镇的产业联动发展之路—

以西湖区龙坞茶镇为例[J].华中建筑,2017,35(06):84-90.[6] 乔贵星.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J].现代

化农业,2020(12):58-59.

[7] 郑琼娥,雷国铨.三产融合与茶产业转型升级:问题、驱动力与路

径[J].学术交流,2019(05):114-123.

[8] 朱学同,刘锐.茶文化旅游体验价值创新策略研究[J].茶叶通讯,

2019,46(04):495-499 + 523.

[9] 李书魁.浅议茶旅融合发展的意义与途径[J].茶叶,2019,45

(02):93-96.

[10] 黄宁.日本农业第六产业的发展与我国农业产业融合的思考[J].现

代农业,2020(01):80-81.

[11] 李颖慧.共享经济的本质及其资本逻辑—评杰里米·里夫金的《零

边际成本社会》[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12):141-142.[12] 张健华.共享经济背景下我国茶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福建茶叶,

2018,40(03):47.

[13] 周卫兵. 关于“三位一体”农合联帮扶低收入群众增收的实践和思

考[N]. 中华合作时报,2019-01-15.

(上接201页)

推动园区“本土化”运营发展;重视并加强与民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劳务用工方面,让更多的当地人民加入到园区建设中去,解决当地就业问题,改善当地民生,降低当地人的排外感;园区企业在有余力的情况之下,可通过做慈善、建学校来改善、加深与当地人民的关系,由此树立起民众心中友好的园区形象,获得当地民众的支持,推进园区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4.5 重视培养并引进国际复合型农业“走出去”人才

为解决境外农业园区人才资源短缺问题,促进园区正常有序进行,要重视培养并引进精通国际语言、懂农业技术、了解国际规则的复合型国际人才。首先,园区企业可与东道国人才培育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才资源与语言交流环境,进行专门化的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积极培育出一支懂得农业技术、外语交流顺畅的复合型创新国际人才队伍,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其次,园区应当建立并完善科学的人才引进和评选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精准对口引进,提高园区人才福利待遇,加大引进高端技术管理人才力度;再次,国内农业部门应当积极鼓励发展对外农业人才,落实专门的农业人才“走出去”培养项目,加大人才培育方面的资金支持,重点培养在水产养殖、热带作物种植、畜牧、农业灌溉设施等方面的外向型高专人才;最后,教育部门与高校应当积极转变当代大学生对农业的认知偏见,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到现代化农业发展领域中去,培育出懂外语、

懂农业技术、熟知当地政治文化环境、了解国际贸易及其规则的高新型农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前恒,张黎华,王金晶.农业“走出去”:现状、问题与对策[J].

国际经济合作,2009(2):9-12.

[2] 陈伟.中国农业“走出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

2012(1):32-37.

[3] 仇焕广,陈瑞剑,廖绍攀,等.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的现状、

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3(11):44-50 + 111.[4] 周君璧.“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快农业“走出去”的政策建议[J].

价格月刊,2018(11):83-87.

[5] 尤宏兵,成楠和杨蕾.境外产业园区建设特点与发展建议[J].国际

经济合作,2017(2):36-41.

[6] 李祜梅,邬明权,牛铮,等.1992-2018年中国境外产业园区信息

数据集[J].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2019,4(4):68-78.[7] 茹蕾,姜晔,陈瑞剑.“一带一路”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趋势特点

与可持续发展建议[J].世界农业,2019(12):21-26.

[8] 贾焰,王先忠,耿建忠,等.建设境外农业合作开发区研究[J].世

界农业,2016(1):209-214.

[9] 沈正平,简晓彬,赵洁.“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境外合作产业园区

建设模式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8(2):33-40.

-2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