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思维训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论思维训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论思维训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摘要:本文结合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实例,通过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思维流程,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具有良好的品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流程;思维训练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培养和提升中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的重要任务,是教学的主攻方向。

一、要善于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思维流程 1、略读初思

略读就是通读全文,初步熟悉课文,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和敏捷思维的能力,达到“初读课文,攫取大意”。要使学生通过快速略读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中心,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要采取开门见山,直奔中心的方法,可启发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中心句段,也可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如《背影》,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后回答:本文主要人物和反映中心主题是什么?紧接着问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当学生回答了“是文中的哪一段点明这个中心”时,就提示学生学会寻找文章中心的几种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能力。 2、熟读深思

熟读就是反复阅读,以致牢固记忆,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思维精确性、深刻性,把学生思维的触觉引向教材的难点和知识的深处。如

教学《春》,先让学生聆听《春》课文录音,并展现一幅春美景图,让学生领略春的美好时光,然后用大部分时间,让学生有感情地模仿“录音朗读”,并指导学生读出生机勃勃的效果。最后根据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提问。如问学生:“第三自然段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作者为什么用‘偷偷’、‘钻’这样的动词来描写小草呢?”一个同学饶有兴趣地回答说:“用‘偷偷’这样的动词,写了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冒了出来,既说明春天来得快,又说明人们特别忙碌。用‘钻’不用‘长’,是说明小草特别顽强,又显示小草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效果!用不着老师讲,他们却意会!学生的聪明才智,给了我很大启发。高尔基曾说过,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带着感情熟读课文,实际上就是品味语言过程,语言品味好了,对作家的写作思路、精巧构思、语言运用,以及各种表现手法就能够达到不学自通。 3、精读创思

精读就是仔细、深入地揣摩和研讨课文,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以了解文章的精微。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愤”“悱”之际,正是启发学生质疑的最佳时机。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中心内容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学生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用词确切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如《故乡》中有一句子:“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

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有个学生读到这里,提出问题:“老师,这句话中有三个辛苦,他们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要重复这个词呢?”这些问题,都体现着学生的独立性思维。这样,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精读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二、要善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 1、引导学生步上思维新台阶

读懂课文、会读课文是语文教学大纲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明确阅读理解活动的思维目的,其实质就是通过分析未知和已知的矛盾,为最终解决矛盾找到恰当的途径。高明的教师,不可能把问题的答案一下子交给学生,也不可能生拉硬拽、把学生捺入自己设定的标准答案中——其艺术就在于善于为学生架设“台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思维的新“楼层”,让学生“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美味的果实,让学生在“系列目标”的指引、激励下,在不断的成功中实现从未知到已知的飞跃。比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阅读理解的难点是文章的论证方法,尤其是文章中的辩证分析的方法。如果直接问学生本文的论证方法有什么特点。学生的思维可能一下子跟不上,教师可以从学生原有思维基础入手,先分析这篇驳论文章的结构:哪里是“树靶子”、哪里是驳论;哪里是直接反驳、哪里是间接反驳,然后将内容联系起来,要求学生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本文对“中

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这一论点作了辩证分析的结论,体会到本文的论证严密深刻的好处。 2、启发学生巧用逆向思维

用传统逻辑(顺向思维)去分析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如果单纯用传统逻辑思维去研究问题,往往会把人的思维引向死胡同,导致思维能力的衰退。伽利略曾说:“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用这名言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教学阅读中,我们应不断地改变思维方向,阅读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逆向性阅读分析,这往往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如指导学生阅读《愚公移山》,引导学生思考:有人说愚公若没有神的帮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走太行、王屋二山,他为什么不搬家呢?这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教师逆向而指导学生思考,容易触发学生的阅读求知欲和探索欲,制造一种矛盾,学生能够在思考后,产生一种质疑的品质。逆向阅读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精神。 3、指导学生体验想象的神奇

想象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训练方法。想象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开展简单想象训练,

如作文仿写,在透彻理解范文的结构特点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如从路边的碎石想象到教师是教育大道上的铺路石,由粉笔联想到老师的献身精神。还可以开展想象专题训练,如:以“未来的我”为系列想象自己长大后的情景,以“环境的发展”为系列想象地球的明天,以“电脑世界”为系列想象科学的未来等。当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后,他们想象的奇特、高妙、深远令我自叹弗如。有一学生想象未来的自己成为第一个与外星人对话的人,有一学生想象自己在火星上模拟地球生态环境实验,还有一学生想象到未来的书有“会说话的、电视唱片型的、立体的、微缩型的、遥感型的”等等,其思维的广阔度如行云流水,更包含着宝贵的创新精神。(作者单位:广东河源紫金黄塘中学) 参考文献:

[1]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语文出版社.2001 [2]马玉杰.语文创新教学[m].延边教育出版社.2001

[3]梅友成.中学语文思维训练刍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29期

[4]李华彬.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03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