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洪洞大槐树:延续六百年的乡愁

洪洞大槐树:延续六百年的乡愁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文化Culture洪洞大槐树:延续六百年的乡愁

从1370年到1417年,明朝政府在山西组织了18次大的官方移民,近百万人迁往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移民遍布中原地区。而传说移民多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汇集转迁,当地因此成为了知名移民遗址,延续着移民后裔的乡愁。文/王菲菲 王劲玉

你去一个地方,当地人一般会说欢树孝文化节暑假期间在洪洞大槐树寻根“洪洞大槐树移民在正史中没有记迎来我家,但到了山西洪洞大槐树,人祭祖园举行,大型实景演出《大槐树移载,主要是各地家谱、碑文等有记载。”们说的却是:“欢迎回家。”

民》感动了不少观众。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文化顾问樊德昌从1370年到1417年,明朝政府“他们太可怜了。”一个7岁的小女说,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大槐树移民是在山西组织了18次大的官方移民,近孩看得入神,看到老百姓被官兵带走,官方组织的规模最大、移民人口最多、百万人迁往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移更是哭得不能自已。“暑假带孩子过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移民。民遍布中原地区。因传说移民多在洪洞是想让她了解祖先故事,学会感恩、孝而洪洞是一个集散地或说是办理手续的大槐树下汇集转迁,此处也成为知名移顺。”孩子的母亲梁女士说。

地方。

民遗址,成为移民后裔共同的乡愁。

王明明是剧中官兵首领扮演者,由于演得太逼真,还曾被看演出的小孩子

关于大槐树的那些传说是真的吗?

再现600多年前的那段悲壮历史

打过。“这也是对我表演的认可。”王明移民是被骗到大槐树来的吗?“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明说,“每次演出都有人落泪,甚至有有传说认为,人们不愿离开故土,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人常坐不起。”

明政府便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窝。”在悲戚的歌声中,演出开始了:明朝初期,频繁的战乱使中原地区迁移者,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愿迁移人们扶老携幼来到大槐树下,却被告知人口骤减,为巩固统治,恢复生产,明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消息赶来后,要迁往外地。儿子拜别老父,兄弟砸锅朝政府决定从人口兴盛的山西向中原地却发现被骗了,只能被迫移民。

各取一份以便日后相认……第二届大槐

区移民。

樊德昌认为,这只是个传说,并没

78 小康 INSIGHT CHINA

大槐树移民是官方组织的规模最大、移民人口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移民。

有根据。大槐树移民前后持续了近50年,老乡。

明政府不可能总骗老百姓,而是提出了“解手”一词来自大槐树移民?很多优惠政策,如减免税赋,发放银两、在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所有的卫种子、耕牛等。

生间都叫“解手场”,而当地人也称如移民后裔小脚趾指甲都是复形?厕为“解手”。有人认为,为避免移民据说,官兵在移民的小脚趾指甲上,逃跑,官府下令将所有人从背后捆手,用刀子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至用长绳联结在一起。在押解途中,要上今,移民后裔的小脚趾指甲都是复形的。

厕所就得让解开手。后来,“解手”也来自浙江省乐清市的游客金康焕就就成了如厕的代名词。

是跟着传说而来的。“我们家人都这样,樊德昌认为,这也应当是后人的所以就总想自己会不会也是大槐树移一种编排、演绎,没有可靠依据。“关民,就过来祭拜。”

于大槐树的很多传说都是没有根据的,樊德昌说,从遗传学角度来讲这是但有趣动人,具有传奇色彩,对此,不可能的,之所以会有这种传说,是大家不用去计较其真实性,听之一笑人们想通过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辨认

即可。”

Culture文化寻根祭祖诉乡愁

数百年沧桑轮回,明代古大槐树早已毁于水患,现存的是与古大槐树同根生的二、三代大槐树。陆续有人回到大槐树下寻根问祖,慎终追远。

赵志旭是河南封丘县姚务村农民,在三代大槐树处驻足良久后,他将红、黄色的祈福带系了上去。

“老祖宗就是从这里移民到河南的,还定下了世代耕读的祖训。”赵志旭说,姚务村有2000多人姓赵,都是大槐树移民后裔,“寻根祭祖荫蔽子孙”是根植在人们心中的一个信条,因此,来这里祭祖也成了姚务村村民们共同的心愿。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每年收到大量寻根问祖信函,人们希望能在这里找到自己血脉的故事。“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最多,还有香港、台湾等地寄来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工作人员说,有一年,江苏丰县张氏来信寻根,工作人员将其

家谱与洪洞县冯张村张氏家谱比照后发现,二者记载的方位、距离和迁移时间正好一致,两地张姓本是一家。

为满足人们祭祖愿望,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每年在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都要举行祭祖大典。平日里,寻根祭祖园也有祭祖仪式展示。“洪洞大槐树祭祖习俗”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人们来大槐树不仅是游玩,更是感受文化,了却寻根的心愿。”樊德昌说,大槐树移民文化有着强大感召力,这种挥之不去的“同宗共族,天下一家”的情结,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厚重的亲情文化和根祖文化。

编辑/麦婉华

79 小康 INSIGHT CHIN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