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健康教育”理念下中班健康领域-过马路活动设计

“健康教育”理念下中班健康领域-过马路活动设计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毕业设计题目:

“健康教育”理念下中班健康领域

—“过马路”活动设计

一、 活动设计意图及其分析

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促使我们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幼儿应具备一些危险因素的知识,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大量心理学实验证明,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可通过某些具体的训练提高,从具体训练中强化抽象的意识,达到教育儿童的目的。

活动设计的主要依据是情境教学理论和福禄贝尔的“教学即生活”

福禄贝尔在对待家庭与教学科目时,认为“教学即生活”,强调只有当家庭与学校生活一致时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我们认为一部分教育场景应当和家庭生活中的场景一致诸如交通场景,过马路便是如此。

情境教学理论指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达到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的效果。

综上所述,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对儿童健康教育的目的,设计了这样一节的目的为了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的活动,旨在达到通过具体的活动设计达到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

二、 活动目标设计及其分析

把握《纲要》精神确立幼儿环境教育目标,环境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综合环境素质得到提高,其教育目标包括情感目标、认识目标和行为目标。而作为学前教育这一特殊阶段,我们设计了结合儿童特征实现三个目标的活动。

1、情感目标:对危险和威胁形成正确的情感认知,矫正儿童对危险产生的好奇、顽皮的情感,产生严肃认真的情感,保持正确的情感对待。

根据1964 年 , 美国着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人通过研究发现 , 情感目标可分为依次上升的几个层次。依据这一理论 , 我们可以将幼儿科学情感教育的目标分解得较为清晰、具体 , 有利于操作依照这几个层次进行。

2、认知目标:通过模拟的真实的情况,知道如何评估与应对风险,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育的内容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蒙台梭利沿着儿童敏感期的发展,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研究设计出日常生活练习、感觉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我们的活动设计就是日常生活练习。

的目的。

3、行为目标:能在日常生活中由安全过马路行为,延申至一些基本的危险与规则意识。

蒙台梭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选出符合教育目的、而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作为

日常生活练习的主要内容。作为借鉴,我们采用日常生活中过马路的内容,针对现在的情况实现教育儿童的目的。

三、 活动准备设计及其分析

1、物质准备及其分析:

交通路口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通过交通路口复杂的情况,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认识。如何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认识需要放在实际的情景中实现,路口的车辆通行和红绿灯等是作为教育的基础材料,是接下来阶段中虚拟故事讲述的基础场景。因此选择现实场景中交通路口作为教育的实现场景,让儿童设身处地地体会过马路中存在的问题,注意到危险性和未知性。

2、精神准备及其分析。

设计这个活动时,将目标定位为:了解行人在马路上应该遵守的一些交通规则,培养初步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由于小班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因而活动内容不能过于繁杂,而应简单明确。

为此,我选择了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几个场景,教育幼儿不在马路上玩耍,要走人行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等。

四、 活动教学法设计及其分析

活动设计参考了下列的几种方法:参与体验法、自主探索法、成功激励法。活动建立在参与体验法的基础上,第二运用了自主探索法,让儿童观察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过马路行

为,最后对幼儿的参与进行鼓励。

1、参与体验法;活动建立在参与体验法的基础上,虚拟情景不足以满足对儿童的教育,难以从虚拟的场景中转移到现实的情况中,所以选取真实的十字路口作为教育场景,在场景中进行实际教学

2、自主探索法:十字路口中存在车和行人的通行,先不带领儿童实践过马路的操作,而是先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引导幼儿观察马路上的车辆与行人,激活幼儿的好奇心与观察。

3、成功激励法:让幼儿对自己观察的见解和看法进行互相交流,满足需要。结合幼儿的发言进行总结,鼓励发言,重视和承认幼儿的观察与总结,达到巩固其形成的危险评估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效果,增强对儿童的教育效果。

五、活动过程设计及其分析

活动的具体执行建立在参与体验法的基础上,强调幼儿主动的参与,教师不仅要确保儿童的安全,还必须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探索,并及时对幼儿进行成功激励。

1、运用问题作为引导:首先提问儿童马路上看到了什么 ,行人是怎么过马路的,有没有遵守交通规则,一步步引导儿童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过马路准则。

2、讲述趣味故事寓教于乐:运用比喻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让幼儿迅速将现实情况和课堂知识联系起来。

3、表达看法和见解:引导幼儿主动表达对主动对危险形成评估和判定,并与周围的幼儿交流,验证自己的想法,老师积极回应,矫正看法。

3、鼓励幼儿,形成自然而流畅的观念:儿童产生正确的认识后,及时进行鼓励和肯定,使其形成牢固的记忆,遇到实际情况产生自然联想

六、结论与建议

(一)活动效果

1、目标分析

目标一:情感目标—能对危险和威胁形成正确的情感认知,矫正儿童对危险产生的好奇、顽皮的情感,产生严肃认真的情感,保持正确的情感对待。

目标基本达成。开始时,幼儿对通过安全通过马路尚不严肃认真,抱着玩耍嬉戏的心态,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认识到潜藏的危险,认真地对待马路中发生的情况,并耐心地观察。

目标二:认知目标—通过模拟的真实的情况,知道如何评估与应对风险,形成正确的认识。

目标基本达成,但是有待加强。少部分儿童只停留在危险的认知中,并不清楚危险的来源与原因,缺少正确评估和应对风险的能力,还要加强引导。

目标三:行为目标——能在日常生活中由安全过马路行为,延申至一些基本的危险

与规则意识。

儿童能独立完成安全过马路行为。在接受老师的引导之后,加上儿童的思考和交流,已经能够正确认识马路上存在的危险,并且能够独立地完成过马路行为,并保证自身的安全。

2、内容分析

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红绿灯规则下的安全,同时养成时时注意周边环境,将安全意识贯穿始终,从而扩大到生活的别的方面。但是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即缺少严格的测试标准,并且针对各个儿童的性格未进行针对训练,可能导致效果不一。

3、过程分析

形式:采用真实情景,建立在实际的公开场所—马路中开展。

方法:参与体验法、自主探索法、成功激励法。活动建立在参与体验法的基础上,虚拟情景不足以满足对儿童的教育,难以从虚拟的场景中转移到现实的情况中,所以选取真实的十字路口作为教育场景,在场景中进行实际教学;

途径:让儿童观察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过马路行为,抓住其中的关键-如何保证安全;最后使用讨论交流法进行深化和升华,从红绿灯规则进行延申,延申到生活中其他的危险的场景,引导孩子自己评估环境,建立安全意识。

环节衔接:设计过程较为流畅,主要体现于老师的引导。

教师评价:本次活动有利于儿童在现实情况中的处理,体现健康的教学理念,老师最后进行总结与升华。

幼儿参与程度:幼儿参与积极,相互进行沟通讨论,产生许多积极正确想法,最后由老师总结。

材料利用程度:很好地利用了现有的社会环境,让儿童细致观察。

师幼互动情况:积极互动积极沟通,儿童踊跃地发言,老师积极进行矫正和沟通,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活动反思与建议

依据以上目标 , 以幼儿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 , 采用恰当的方法,确定与不同年龄班幼儿相适宜的教育内容 , 从而循序渐进地实现科学情感教育目标 ,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把科学教育演变成单纯科学知识教育的现象发生。

1、对活动设计的反思

设计活动时未考虑到许多现实遇到的困难,如在生活场景中如何具体而微地保护儿童的安全,针对幼儿的想法,老师的引导词未充分的准备,依靠了现场的临时发挥,可能对教学效果大了折扣

2、对活动实施的反思

活动实施大体完成,即几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完成度,但是在幼儿讨论环节的完成度不

够高,可能是因为在室外时间过长,幼儿已经丧失了专注力,开始分心,这也是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时间把握有要求,应更合理针对幼儿情况把控时间。

(三)研究建议

1、对幼儿教师的建议

应提高对教学方法的应用,不能停留在理论阶段;诸多教学方法理论十分详尽,可是运用到具体场景中会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老师自己主动摸索,在实践中达到真正把握教学方法,避免教学盲区的产生。

2、对幼儿园的建议

增强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在此次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明显不足,安全教育不光是在课本和课堂中进行,更应拓展至现实生活之中,回归健康教育的本源和本质。

3、对家庭的建议

改变侧重点,不能只关注幼儿的心理,更应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从日常过马路行为等教育抓起,给幼儿灌输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只有从家庭开始抓起,才能真正实现对幼儿的健康教育,确保幼儿的自身安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