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公共课课程体系建设——多维度视角下的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公共课课程体系建设——多维度视角下的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16卷第3期 2018ff-8月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0I.16 No.3 Aug.2018 公共 课课程体系建设 主持人邓果丽(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主任,研究员): 最近两年,国家多部委联合发文强调: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 会。2018年9Pl,人民网再次发专文阐述: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人文情怀是社会健康发展的粘合剂,文化素质教 育是所有青年学以成人的必修课。 产业在不断更新、行业在不断更替。高校对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经典与前沿、规范与艺术等公共选修课程的需 求也在迅速发生变化。 本栏目两篇文章,通过对政策的剖析、对现状的调研、对问题的分析,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角度研究探索了公共选 修课的建设与体系构建。既有体系的规划与设计、又有具体案例的深度分析与剖析;兼顾学习与借鉴、注重创新与特色。 高校公选课面向每一位学子,希望研究实践的成果,最终能以课程的形式呈现给大家。 多维度视角下的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邓果丽,朱文明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广东深圳518172) 摘要:本文通过对政策导向背景、客观需求背景、国内外公共选修课开课情况的分析,从多个维度剖析了当前 高校公选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了改革公共选修课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关键词:多维度;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2—6332(201 8)03—0024—07 1研究背景 (教政法[2018]1号)中强调:加强语言文字工 产业在不断更新、行业在不断更替。高校对传 作,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加快建设学习型  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经典与前沿、规范与艺术 社会。等公共选修课程(或通识课,后续简称为公选课) 的需求也在发生不断变化。 2018年,六部委联合发布《职业学校校企合 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l号)的文件中再 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未来经济发展, “改 次强调:职业学校和企业可以在人才培养、技术创 革”、“创新”是重点。智能时代,个性化教育、 育主管部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化能养心、文 化亦能养德。 1.1政策导向背景  定制化学习被提到日程,人文素养的地位更是被教 作。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 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 意见》,强调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 2018年,教育部在《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 [收稿日期】2018—07-03 【基金项目】深圳市2018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项目编号:zdfz18005) [作者简介】邓果丽(1962一),女(汉),湖南人,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教研究、项目分析与管理。 第3期 邓果丽,朱文明:多维度视角下的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传统文化。 2017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 2.2兄弟院校情况分析 从公选课开课内容分析,国内高校偏重传统文  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中国 学和艺术审美,以国学和艺术类为主,前沿技术、人打底色的工程。应做好教材体系建设、拓展校园 职场规范、世界文化及体商财商方面稍显不足,主 文化、加强研究阐释、推进国际传播四件事。 1.2客观需求背景 要原因在于人文艺术类课程素材资源比较丰富,而 与时俱进的前沿技术、技能拓展更新速度快,课程 高校公共课教学部负责学校人文素质课、专业 建设无法保持持续更新,课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受  公共基础课、公选课等建设工作;负责学校数学建 到一定的限制。模、普通话测试、汉语言文字普及的推广与竞赛组 织工作;负责学校人文素质教育面向社会、区域的 服务与推广应用工作。随着形势的变化,公选课所 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如:天文地理、国学经典、 哲学智慧、前沿技术、艺术鉴赏、职场规范、世界 文化、身心健康、体商财商、名家名篇等。通识教 育成为学生了解世界、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就业广 度不可或缺的部分。 1.3需破解的核心问题 目前,公选课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 1)如何预测学生对公选课的需求? 2)如何顶层设计优化公选课课程体系,以匹 配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 3)如何设计公选课评价标准、强化课程资源 建设、实现课程资源整合? 4)如何顺应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学习模式,提 升公选课课程的维度? 2国内外现状分析 2.1国外院校情况分析 在这个学习力就是竞争力的时代,著名的哈 佛有一句格言: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 需要不断地、随时地、深入广泛地、快速高效地学 习。” 哈佛、剑桥等英美名校,在公选课设置上注重 学生知识面、社会经验、综合能力(写作及表达能 力、科学素养)的培养。在制度上为资深教授、著 名学者、行业大咖、领军人才面向学生开设公选课 提供基本的条件保障,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开课形 式多种多样、传播方法线上线下。公选课既是学生 们特别青睐的一块领地,也是行企大枷、名师大师 们传播教育理念、宣传企业文化、展现个人魅力的 重要阵地,亦成为引出学生潜在智能的一个基地。 从学分规定角度看,公选课6—8学分制较具代 表性。经调研统计,国内高职院校对学生公选课的 学分要求普遍为6—14分,调研样本平均为8.5分, 其中信息类示范院校一般为6—8学分。国内普通本 科院校因学制为四年,对公选课的学分要求一般为 8—16分。 从模块划分角度看,职业院校5—8个模块较 为普遍。国内职业院校公选课模块划分一般为5—8 个模块,调研样本平均5.8个,其中信息类示范院 校为5—6个。普通本科院校公选课模块一般按大类 分,调研样本平均为4—6个,其中大部分本科院校 开设人文、艺术、社科、自然四大类公选课。 从师资构建角度看,院部共建、专兼共享方 式较多采用。国内职业院校公选课的师资主要有专 任、兼课、兼职三大类,其中部分信息类院校根据 市场行情,对兼职教师、讲座教师制定了专门的倾 斜政策。普通本科院校公选课师资较职业院校资源 丰富,尤其是985类院校,讲座类公选课讲台成为 行企大咖、著名学者、大师名师集聚的地方,也成 为很多学生竞相申报学习的领地。 从课程体系角度看,统筹兼顾、顶层设计比较 缺乏。国内职业院校主要以国学和艺术类为主,江 苏部分院校把学生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竞赛比赛 等以一定的素养分折算为相应的公选课学分,对前 沿技术、职场规范、世界文化、体商财商、线上线 下等体系的建设与探索明显不足。普通本科院校公 选课因发展历史相对较长,尤其是著名的清华、北 大,一周一推送的讲座类公选课成为学生汲取精神 营养的盛宴,让人目不暇接。 2.3某高校情况剖析 笔者所在的学校,公选课课程体系已初步形 成,相关流程已趋成熟,但与同行标杆院校相比, 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16卷 2.3.1课源与选课需求不匹配,缺乏保障课源的激 发展和要求。 励机制 综上所述,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改革迫在眉 笔者所在的公共课教学部,近三年,平均每学 睫,应从制度建设层面、结构架构层面、课程建设层 期面向1.2万学生开出13o1'1、220个班次左右的公 面、师资队伍建设层面、管理流程层面开展建设。 选课,基本只能满足学生人均1门课的选课需求。 学生普遍反映选课自由度小、开课时段少、心仪的 课程难选到。究其原因,主要是公选课课源小且缺 3建设研究目标 通过对政策及高校公选课现状的研究分析, 乏保障优质课源的激励机制,课源与需求长期处于 对照标杆寻突破、多维重构建体系;依托平台促建 不匹配状态。 设,分层分块创特色、核心支撑谋拓展;线上线下 2.3.2内容与素质要求不匹配,缺少课程体系的顶 层设计 近几年,公共课教学部开设的公选课多达数 百门,虽从顶层上做了模块化设计,但在实际开课 中,彰显学校特色的ICT类课程仅占15%,文艺体 育休闲娱乐类课程占45%,情商、体商、财商、科 学素养、信息素养、天文地理等课程缺口大。由于 部门的主导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多年来采用部门协 同、课程自由申报,结果往往是申报量常常不及需 求量,导致个别知识陈旧、内容粗糙的课程长期存 在,课程体系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设计。 2.3.3师资与队伍建设不匹配,欠缺相对稳定的教 学团队 作为公选课教学体系的核心力量,公选课教学 团队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其他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一方面公选课面向每一位学生开设,需求量大、覆 盖面广,另一方面公选课教学团队兼课教师占比 高,看似一个庞大的师资群,实质大多不在公共课 教学部的管理范畴,由于师资与团队建设不匹配, 导致公选课专任教师编制偏少、专业面偏窄、年龄 偏大,师资队伍建设难度大、管理难。 2.3.4管理与信息化建设不匹配,教学手段和教学 模式单一 公选课面向全校师生,开课种类多、数量大, 受众学生多、参与教师广。由于各种客观因素,教 学管理一直采用手工操作、手工检测,信息收集、 信息分析仍然处于人工操作状态。每学期从通知申 报、统计分析、材料收集、课程评审到结果反馈, 整个过程全靠人工操作,管理效率低、出错概率 高。一百多门课至今没有一门精品线上课程,也没 有引入经典优秀的微课资源,更没有实施信息化的 教学质量管理,公选课课程建设明显跟不上时代的 相结合、信息管理引经典。在同类院校中,实现示 范引领。 具体目标为五个方面: 1)开展实地调研与网络调研,挖掘分析国内 外高校公选课的现状。 2)剖析某一高校的具体情况,依据学情校情 对照标杆寻突破。 3)根据专业供给侧需求分析,重构多维度公 选课课程体系。 4)探索课程分层与功能分块,实施基础、核 心、拓展“三位一体”。 5)顺应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提高信息化管 理效能。 4建设研究内容 4.1实地与网络调研并举,对标分析现状找问题 面向校内校外不同类型高校,运用文献研究、 问卷调查、现场座谈、网络信息收集等调研方法, 针对公选课的客观现状及存在问题,开展需求分 析、寻找业界标杆、提出研究目标。 调研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访谈法和 行动研究法完成。 1)文献研究法:搜集国内外职业教育公选课 有关文献资料,掌握学术界的最新动向,提出本课 题基本观点,做好研究设计、文献综述。 2)调查访谈法:设计调查问卷,面向师生进 行问卷调查,邀请部分师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 公选课体系建设的意见建议;深度剖析国内外标杆 院校的公选课课程体系。 3)行动研究法:开展院部供给侧需求调研, 实地调研与网络调研并举,倾听来自院部的声音, 共同探讨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依专业,探索部分课 笫3期 邓果丽,朱文明:多维度视角Tft',j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7 程定制:如ICT类专业定制文史、艺术类课程,管 校外的兼职教师及专家。师资队伍的组建、资质审 理财经类专业定制信息素养类课程等。 问题主要表现为: 核、绩效评测、培育建设都将直接影响到课程的质  针对调研结果,通过深度剖析,改革所面临的 量,体系建设与师资建设是否 配至关重要。4)维度4:体系建设与专业的契合度 针对高校本身的学情校情特色,通过调研分析 并携手院部,探索面向专业定向推送公选课、面向 课程,使公选课体系建设与专业建设相契合。 结合围家和省市相关政策文件,通过调研分 析、总结归纳、提炼优化,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 整体性系统性不强,公选课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有待优化提升; 教学团队建设不力,专任、兼课、兼职队伍建 学生定向推送名师讲座课的模式,融合线上与线下 设有待统一规划; 法、管理手段有待提高。 4.2依据专业供给侧需求,探索体系建设方法 1)维度1:体系建设与制度的规范统一性 信息化智能化不足,课程呈现方式、管理方 4.3实施横向分块纵向分层,构建多维度课程体系 层面,构建公选课课程体系。纵向从基础、核心到 改革离不开制度的支撑与保障。公选课体系建 拓展,强化课程体系的深度,以满足学生个性化、 设关联到项目建设机制、过程管理机制、师资队伍 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横向版块化,注重课程体系的 建设机制、公选课与专业课的协调机制等制度建设 广度,顺应不同专业方向、泛专业的学生需求;两 与规范,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资源建设、文化 者兼顾、夯实基础、突显核心、注重拓展: 建设密切相关 4.3.1“基础一核心一拓展”三位一体多维度课程体系 弱 需2)维度2:体系建设与学生需求的吻合度 1)基础层:面向学生基本素质的培育开设的 学生需求是公选课体系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学 通识类课程,构成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石,从制度、 生选修公选课是拓展专业知识、充实人文素养、信 文化、信息、素质四个维度强化基础的夯实 息素养、情商智商、财商体商的重要途径。体系建 2)核心层:从基础层衍生而成的版块化课 设中需要兼顾公选课课源、课时、时段与学生需求 程,成为课程体系的核心,主要划分为国学经典与 之间的矛盾.随着科技的进步、产业的变化,需要 传承、信息技术与拓展、文化艺术与美育、创新创 及时调整体系建设与学生需求的吻合度。 3)维度3:体系建设与师资的匹配度 业与管理、身心健康与体商、礼团精品与竞赛、职 场规范与规划、名师讲座与指导等8个版块。 3)拓展层:作为核心课程延伸和拓展,着重 美育等方面的课程。 师资是体系建设的核心要素。公选课师资队 任务的既有来自校内的专任、兼课教师,又有来自 伍构成的特殊性,决定其结构的复杂度,担任教学 学生的情感和理念形态,提供情商、体商、财商、 拓展层 (4个方臼的训练) [ 口[]口 i.. .. {袤心层 (8个扳块的推送) 基础层 (4个维度的夯实) 图l多维度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图 28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16卷 4.3.2预测需求,院部协同定制化 体系的主导者。师资队伍的培育与建设是公选课课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预测,科技的变革一定会 程体系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通过孵化、聘用、培 导致教育的变革。大规模推送式的在线教育,逐步 育、建设,业务主管部门应着力构建一支结构合 被个性化的在线学习定制所取代。目前个人定制、 理、专兼结合、专业类别丰富的教学团队。 4.4.1培养骨干教师,主责课程版块 专题定制式的教育模式已逐渐显现。 对于一个拥有4O多个专业、近1.7万名学生的 借力公选课改革的契机,开展骨干教师培育, 高校,因专业差异较大,学生对于公选课的需求必 规范课程版块建设与管理的责权利。骨干教师既要 然会有所差别。依据课程体系的构架,基础层、拓 参与建设基础课程,又要履行管理课程版块的任 展层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开放,核心层8大版块的课 务,具体包括的工作主要有:开展课程建设、团队 程,可依据调研的结果,定向推送给不同院系的专 业学生。如:面向ICT专业学院,推送国学经典与 传承、文化与艺术类课程,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 面向管理外语类学院,推送前沿技术、科技应用类 课程,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 通过向学生定制课程内容需求、教师定制课程 资源供给、学院定制课程版块需求,提前筹谋课程 建设。依据专业供给侧需求,形成需求管理常态化 机制,适时掌握需求变更动态,提前做好需求的分 解与归类,加大公选课课程体系的建设力度。 4.3.3课程共建,优势互补特色化 改革后的公选课课源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 引入一批经典的线上课程、建设一批特色的品牌课 程、共建一批传统的基础课程。 基于公共课教学部专任教师,构建课程体系 的基础层,打造以信息素养、人文素质、数学应用 为主的基础课程,彰显以经典诗词、传统节日、 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人文素质类公选课。 联合教学院部,着力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培养。 与ICT、制造类、环保类专业合作,为管理人文类 专业提供大数据分析、物联网应用、创意设计、环 保检测等方面的课程。与管理财经文化外语类专业 合作,为ICT类专业提供投资理财、财商管理方面 的课程。 借力校内校外专家学者,以兼职兼课的方式, 夯实核心层和拓展层的课程建设,优化讲座类课 程、启用线上课程,丰富学生可选课程。 通过院部共建、优势互补,实现公选课校级、 市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零的突破。破解公选 课课源紧张、需求不吻合的核心问题。 4.4建立兼职兼课教师库,培育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教师既是课程建设的主角,也是公选课课程 建设、版块管理研究的工作,提升个人及团队成员 的信息化水平,探索微课、MOOC、精品资源共享 课的建设与应用,推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 学。 骨干教师在培养期内,可以获得一定的项目 建设经费,享有参加境内外培训、调研和交流的优 先权,对版块内课程设置、课程质量和优化方案负 责,组织课程版块的开发研究与统筹工作,按需求 与教学院部共研建设公选课相关事宜,并对共建公 选课的实施进度进行过程管理,保证计划按期完 成。 4.4.2培育兼课教师,强化协作互补 依据公选课体系结构,建立兼职兼课教师资源 库并分类加以管理,如基础层的大学语文、应用数 学主要由专任教师承担;核心层、拓展层的相关版 块的课程主要由兼职兼课教师完成;提前对兼职兼 课教师进行师资储备,实施预约申报、入库培育、 定层管理的入库方式,使教学主管部门事先能预知 未来一学期相关事宜,知晓有哪些兼职兼课教师可 以开课、可以开出哪些版块的课、学生可以预约哪 些喜欢的课。 与此同时,建立兼职兼课教师入库出库制度, 对于教学质量连续评测为优秀并承担核心版块课程 的教师,给予优先申报、优先排课的权利,对于教 学质量连续三年评测为基本合格的教师,暂停继续 申报、给予申报教师一定的改进优化课程的时间。 由于兼职兼课教师流动性较大,为确保公选课 的稳定有序,对于同一类型课程,建立AB角授课 协作机制,即一门核心版块的课程,原则上安排2 名以上的教师承担、互为配角,使用同一套课程标 准、课程大纲,共同建课、共同研课,与此同时, 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提供制度保障。以结果 第3期 邓果丽,朱文明:多维度视角下的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9 为导向,建立公平公正的团队激励和奖惩制度,激 构建一个可推广应用的公选课课程体系。建设一批 发团队活力。 4.4.3聚集专家资源,彰显特色质量 有特色的经典课程、教材,试点部分公选微课动态 学习、动态管理、动态评测制度,为学生提供有营 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提升学生的认知、深度 以讲座课为依托,汇集国内知名学者、行企 养的课程。 著名专家、校内教学名师进入教师资源库,以短 聘、长聘等形式定期开设面向全校或特定专业的讲 思考、跨界学习、知识迁移的能力,知晓区域、社 座课,让学生与名师面对面、与大师面对面,让名 会、国际的变化与进步,近距离分享各类大师的精 师大师的声音唱响学校的课堂。同时,加大兼职教 彩;依据国学经典与传承、信息技术与拓展、文化 师管理力度,通过试讲、面试和短期评测,实施有 效退出机制,确保兼职教师教学质量。通过教师资 源库计划和兼职教师引进计划,实施公选课开源工 程,有效减轻课源紧张的压力。彰显名师效应、提 升课程建设质量。 4.5立足校园服务社会,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一个体系缺乏了应用、服务、管理与监督,便 不能称其为完整的系统。公选课从建立体系、确定 课程版块、培育师资团队、组建课程课源、管理日 常教学、开展教学评价。每一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 的人力、物力。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 单一的教学模式、非系统的管理办法,必定会制约 公选课体系的有效运行。因为公选课体系中,最缺 少的是两类人员(课程团队、管理团队),最缺乏 两种理念(共建课程、共享课程),大家习惯了独 立开课、建课,习惯了面对某些专业或校内学生开 课。随着学生的增加、课源的丰富、教师团队的壮 大,对学生、教师、课程、过程、督导的系统化管 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融教、学、管、用于一体 的公选课信息化平台势在必行。 无论是个人自主开发的公共基础课,还是院 部合作开发的共建课程;无论是引进的在线开放课 程,还是引入的经典传承类课程,均可通过信息化 平台,向本校学生、联盟院校、合作企业、服务社 区辐射共享,以达到公选课课程的最大使用价值、 最优的管理效率。提升学校公选课开课和管理的灵 活性与便捷性,立足校园、服务社会。 5预期成效 研究分析当前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 的问题,对标国内外标杆,提出解决的方法,探索 艺术与美育、创新创业与管理、身心健康与体商、 社团精品与竞赛、职场规范与规划、名师讲座与 指导等8个版块构建公选课的核心课程;从制度维 度、素质维度、文化维度、信息维度提供丰富的基 础课程。 提升学生听说写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情商、 体商、财商及技能体验;基于构建的公选课课程体 系,完成相关建设研究的成果总结;面向社会、兄 弟院校、“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推广、传播与应 用活动。 参考文献: [1]【法]劳耐尔.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M】.清华大学出 版社,fRauner,2010). [2】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4] 杨叔子.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关于大学人文教 育之我感与陋见[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65—74. [5]彭振宇.英、德、日三国高职通识教育研究及其对我国 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2(10):87—91. [6】王晶.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 2013. 【7】陈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探索【J].教 育研究,2007(03):87—91. [8】马晓雯.高职网络通识课程实施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 天津师范大学,2017. 【9]薛继红.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学生职业胜任力关系研究 [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0):84—87. 30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l6卷 mort Elective A Study of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orn Courses in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DENG Guoli,ZHU Wenming (Department of Common Course Teaching,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n Techn。1。gY, Shenzhen,Guangdong,China 5 1 8 1 72) Abstract:Bv considering the policy—oriented background,the background of objective demands and the up-settng i0f elective c0mmon c0urses at home and abroad,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courses in co11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everal perspectives.The paper points out the”three in one”line of thinking for the cu133。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fter researching on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reforming comm0n elective courses. Kev Words:muhi—dimension,elective common course,course curriculum system,research construction 。 【责任编辑:羊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