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忻州市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忻州市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0-07-14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忻州市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作者:孙守恭

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年第4期

孙守恭

(忻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山西忻州 034000)

作者简介:孙守恭(1964—),男,农学学士,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摘要:对忻州市杂粮产业现状做了详尽的阐述,通过对杂粮产业发展问题的分析,提出来杂粮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建议

忻州市地处山西省北中部黄土高原区,境内山丘连绵、平川相间、起伏不平、高差悬殊。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带,是一个以大秋作物和小杂粮为主的一年一熟制农业区。杂粮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广泛、种类繁多、品质优良、远近闻名。2014年被命名为“中华杂粮之都”。

1 杂粮生产情况

1.1 近年来杂粮生产情况

2014年农业技术部门统计全市杂粮种植面积21.49万hm2,总产量31.033万t;其中豆类5.66万hm2,总产量4万t,粟类6.74万hm2,10.65万t,谷子4.88万hm2,9.132万t。

1.2 忻州杂粮的种类与分布

忻州主要杂粮产品可归为:“一薯、三麦、四米、五豆”,分布为10个区域。

1.2.1 一薯即马铃薯:主要集中在五台、静乐、神池、五寨、岢岚、河曲、保德、偏关等地,种植面积5万hm2左右,总产7亿kg左右。忻州马铃薯是春种秋收,生育期较长,主产区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生产的马铃薯质优、个大、形圆,耐拉运、易贮存、常保鲜。尤其是淀粉含量较高,宜直接食用和加工淀粉、全粉。部分有夏季马铃薯菜用。

1.2.2 “三麦”(即莜麦、荞麦、藜麦):莜麦是晋西北的传统作物,主要集中在静乐、宁武、神池、岢岚等地,种植面积2万hm2以上,产量3000万kg以上。荞麦主要集中在黄河沿岸的保德、河曲、偏关等地,种植面积0.1万hm2,藜麦是新型作物种类,2014年我市种植面积在0.13万hm2以上,主要分布在静乐县,被称为中华藜麦之乡。其他县市区也有少部分面积试验种植。

1.2.3 “四米”(即小米、黄米、糜米、甜糯玉米):谷子在忻州14个县市丘陵旱地均有种植,常年面积3.33万hm2左右,产量9500万kg左右,2014年全市谷子面积达到4.67余万hm2,其中杂交谷子3.33万hm2左右,其中尤以偏关、定襄、神池、五寨、静乐、忻府区为最多,偏关、定襄、神池、五寨主要种植杂交谷子,产量高,产量最高达到700多kg,平均产350kg/667m2左右。甜糯玉米作为一种特殊的杂粮,忻州在全省以至于领先种植,年种植面积在1.2万hm2以上,年产甜糯玉米鲜穗3.2亿穗左右。其中尤以五寨、忻府区、定襄种植面积最大,五寨0.53万hm2、忻府区、定襄各0.23万hm2。糜黍是忻州的特色风味农产品。

1.2.4 “五豆”(即红芸豆、大豆、豌豆、蚕豆、绿豆)。红芸豆主要集中在岢岚、五寨、神池、代县等地,种植面积1.87万hm2左右,产量2500万kg左右,其中尤以岢岚种植面积最大,达到0.87万hm2。大豆、豌豆在忻州种植面积0.67万hm2以上,另外忻州小面积种植的杂豆还有:豇豆、小豆、红小豆、白芸豆等,均具有潜在发展优势。

分布的10个区域为:忻定盆地甜糯玉米区、东部山区大豆谷子区、五台山土豆莜麦豌豆区、繁代黍子杂豆区、宁静莜麦杂豆区、神池土豆莜麦区、五寨土豆甜糯玉米区、岢岚红芸豆区、河保土豆糜黍区、偏关土豆谷子区。

2 主要杂粮种植新技术

2.1 谷子

2.1.1 以“机械化作业,地膜覆盖,半精量播种,选用适应品种”为主要内容的杂交谷子生产集成技术(偏关模式)。即:西部选用不同生育期的张杂3号、6号等品种,东部选用张杂5号、10号等品种;2014年忻州市杂交谷子推广面积达到了3.47万hm2。半精量播种,用种量0.3kg/667m2(10万粒)杂交谷子,与2kg炒熟的黄芥混合,进行种植。每穴28粒谷种,一穴保苗3株。

2.1.2 宽幅渗水地膜多V型覆盖机械化探墒沟穴播技术:渗水地膜宽度为1600mm,一膜覆盖4行,6200穴/667m2(25cm×43cm),7个有效粒/穴,43400穗/667m2,2014年忻州市谷子地膜覆盖面积为2.3万hm2。

2.2 红芸豆

主要采用地膜覆盖技术:2014年忻州市红芸豆地膜覆盖面积达到1.12万hm2。普通地膜:选用80cm宽的微膜。1m一带,采取机械铺膜播种,在膜上种两行,行距40cm,留苗密度7000~10000株/667m2。

2.3 莜麦

垄盖沟播:用小麦铺膜播种专用机械一次作业完成,每60~65cm一带,中间微起一条小垄,垄上铺膜覆一幅40cm宽的专用膜,同时在膜两侧各种1行莜麦,膜上宽行距40cm,膜间窄行距20~25cm。播量4~5kg/667m2。

2.4 马铃薯

起垄覆膜:起垄前用行宽100cm的划行器沿等高线划线,起垄底宽60cm,沟宽40cm,垄高15~18cm。用宽120cm、厚0.008cm的地膜覆盖,覆膜时膜与膜间不留空隙,两幅膜相接在垄沟间,在下一垄沟取土压膜。覆膜后在垄沟内大渗水孔,利于集雨渗入,用膜5kg/667m2。播种时采用2GM—2A型地膜覆盖机,每亩播种100kg。

3 存在问题

概括为:大面积小单产,大规模小基地,大生产小加工,有加工没龙头,有龙头没品牌,有品牌没市场,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体系。特别是忻州市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景区----五台山所在地,应该在特色农产品打造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没有产品展示交易市场,也没有忻州的土特产展示交易区,使得忻州的特色农产品走不出忻州,闯不出市场,更不可能打出国门。

4 今后的工作思路和建议

继续组织实施杂粮振兴工程,完善建设以定襄、五寨为中心的集产品研发、加工、贮藏、物流、食品、展示、交易为一体的环五台山、环芦芽山现代农业综合体,完成招商及后续开工建设任务。

1)建议省、市政府加大对忻州市杂粮流通体系的政策支持。总体思路是,建立以忻州市命名的统一的杂粮品牌,召集社会力量参与,政府相关部门把好企业参与的质量关;以忻州市统一宣传忻州杂粮产品,一致对外,面对全国杂粮市场,加快忻州杂粮流通速度,做大做强忻州杂粮产业。

2)总结、研究和制定涵盖我市所有杂粮作物的生产集成技术操作规程,使得杂粮生产标准化,并力争使这些标准通过地方标准公布实施。这些操作规程涵盖了忻州市的所有大宗杂粮作物,包括马铃薯、甜糯玉米、燕麦、谷子及杂交谷子、红芸豆、大豆、蚕豆、豌豆、荞麦、穈黍、高粱等十余种作物,制定操作规程十余份。

3)加大优种研发力度,推广优种优法、农机农艺、覆盖旱作等集成技术,有机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并形成各自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特别要加强杂粮新品种的研究、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忻州杂交谷子推广的经验说明,一个新品种可以带动一个产业。杂粮的种类繁多,品种的适应性各不相同,需要我们研究适应各个地区的各个杂粮种类的优良品种。建议政府加大杂粮优种的研究和引进的投入,并建立专门单位或抽调专门人员对此项工作负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