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指导老师
2004级杨婉身
黄泓轲教
授
摘要:本文利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磁性Fe3O4微粒,使用硅烷化试剂APTES(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在乙醇分散的Fe3O4微粒表面进行氨基化修饰,并通过酸碱滴定法测得氨基化Fe3O4微粒表面的氨基含量为0.15mmol/g。采用Frens法合成了粒径在20nm左右的纳米级胶体金,进一步利用Au-N键将金纳米微粒组装到Fe3O4微粒表面。可见光吸收光谱分析表明金磁微粒在520nm—550nm处表现出由于Au存在而产生的特征吸收峰,同时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也获得了金磁微粒的Fe3O4:Au元素构成比例为1:0.97。关键字:金磁微粒胶体金氨基化自组装技术
GoldMagParticlesSynthesizedthroughSelf-assemblyTechniqueandTheirExosyndromeHuangHongke
BiologicalScience,Grade2004
DirectedbyYangWanshen(Professor)
Abstract:Thisarticleaimedtointroduceachemical-coprecipitationmethodtosynthesizemagneticFe3O4microparticle.TheFe3O4microparticledissolvinginalcoholwasmodifiedbyaminationbyusingsilylatingreagentAPTES(3-amino-propyl-tris-exethyl-silicane).ThecontentofaminogrouponthesurfaceofFe3O4microparticlewas0.15
mmol/gdeterminedthroughacid-basetitration.Colloidalgold,synthesizedbyFrensmethod,whoseparticlediameterwasabout20nm,couldbefurtherassembledonthesurfaceofFe3O4microparticlelinkedbyAu-Nvalencebond.ThevisiblelightabsorptionspectrumindicatedthatGoldMagParticlesshowedacharacteristicabsorptionpeakcausedbytheexistenceofAubetween520nm—550nm.Meanwhile,atomicabsorptionspectrumanalysisdemonstratedthattheratioofGoldMagParticleswas1:0.97.
Keywords:GoldMagParticles,colloidalgold,amination,self-assemblytechnique
纳米材料是指晶粒尺寸小于100nm的单晶体或多晶体,由于晶粒细小,使其晶界上的原子数多于晶粒内部的,即产生高浓度晶界,因而使纳米材料有许多不同于一般粗晶材料的性能,如强度和硬度增大、低密度、低弹性模量、高电阻、低热导率等[1-2]。一般在1-100nm之间纳米微粒具有三个共同的结构特点:(1)微粒尺寸在纳米数量级1-100nm;(2)存在大量的界面或自由界面或自由表面;(3)各纳米微粒之间存在着或强或弱的相互作用。纳米材料这些结构特点导致了它具有如下四方面的效应: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由于纳米微粒具有上述特殊效应,使它在光学催化、化学活性等方面具有不同于普通材料的优良性能,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磁性纳米复合微球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使磁性金属或其氧化物微球与包覆材料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磁性及特殊结构的微球。磁性纳米微粒除具有上述纳米微
粒所共有的效应及性质外,还具有不同于常规磁性材料的特性。其原因是与磁相关的特征物理长度恰好处于纳米量级,例如:磁单畴尺寸、交换作用长度以及电子平均自由程等大致处于1-100nm量级,当磁性体
的尺寸与这些特性物理长度相当时,就会呈现反常的磁学性质:超顺磁性、高矫顽力、低居里温度、高磁化率。目前,铁氧磁性纳米微粒由于其成本低廉,合成方便,磁响应性明显等诸多优点,在磁性纳米材料领域独占鳌头。磁性纳米微粒由于其对多种生物分子良好的相容性以及灵敏的磁响应性,已经在细胞分选、固定化酶、靶向药物、DNA的分离、核酸杂交等诸多领域展示了巨大潜力[3-4]。金磁微粒(GoldMagParticles)金磁性纳米复合微粒又称金磁性纳米复合微粒,是指表面包覆层含有金纳米粒,内核为磁性材料的复合纳米微粒。根据结构和组成的不同,金磁微粒可以分为核壳型和组装型两种:在磁性粒子表面将Au3+还原为Au0,可得到核壳型金磁微粒;而先将磁性粒子进行有机试剂的修饰,通过Au-S,Au-N等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纳米金微粒吸附在磁性颗球表面可形成组装型的金磁微粒[5]。金纳米微粒在生物化学上的应用是近十几年来的一个热点。它无毒、化学性质稳定、制备过程简单,不仅能在水溶液中以胶体金的形态存在,亦可在非极性溶剂中形成纳米金,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金颗粒可以通过弱的相互作用与生物大分子结合,也可以通过化学键与生物大分子偶联而不改变生物大分子的活性。长期以来人们已知纳米金可以与蛋白质、酶、生物素等相结合[6]。Lewis等研究发现由于金纳米微粒与氨基和巯基有很强的相互作用[7],带有游离氨基和巯基的氨基酸以及蛋白质或酶等生物分子能够直接组装到金纳米微粒的表面[8],这种结合能力,主要归功于酶表面自由的氨基或半胱氨酸等残基的巯基与金纳米微粒的特异性结合能力。Kumar[9]等研究发现,金纳米颗粒表面的AuCl4-和AuCl2-离子分别与RNH2反应生成了[Aun(AuCl4-)m](RNH3+)m与Aun[AuCl(RNH2)]m两种络合物。金纳米微粒的生物学应用就是利用金纳米微粒与酶游离氨基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将二者组装成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复合体。
目前,金磁微粒的制备主要采用反胶束法(ReverseMicelle)、自组装技术(Self-assemblytechnique)、种子生长法(Seed-mediatedgrowth)等方法。本文采用是通过自组装技术进行金磁微球的合成。自组装技术是指分子及纳米颗粒等结构单元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通过非共价键作用自发地缔造成热力学稳定、结构稳定、组织规则的聚集体的过程。自组装技术具有设计灵活,操作简单,能
在超分子水平控制壳层的组成结构和厚度等优点,已成
为当前化学、物理学、材料学和生物学交叉领域一个令人瞩目的技术,在组装各种不同功能的复合纳米微粒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0]。金磁微粒自组装技术首先分别合成磁性氧化物粒子和纳米金粒子,由于纳米颗粒具有大的比表面积,纳米粒子往往具有高的表面活性。对于分散在中性水溶液中的Fe3O4纳米颗粒,裸露在颗粒表面的Fe与O原子将更易于吸附水溶液中的OH-,H+离子,从而形成了一个富-OH功能团的表面。例如采用硅烷化试剂在Fe3O4纳米颗粒表面与-OH反应则可形成一层氨基功能团。然后通过Au-S,Au-N等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纳米金粒子吸附在磁性颗粒表面可形成组装结构的金磁微粒。崔亚丽等[5]采用3-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磁性氧化物粒子进行硅烷化修饰,在Fe3O4磁性微粒表面进行修饰,合成得到巯基末端功能化磁性微粒,,将经硅烷化修饰形成的Fe3O4聚集体与纳米金粒子相互作用,制备得到组装型金磁微粒。Caruntu等[11]用带氨基的硅烷偶联剂修饰约10nm的Fe3O4微粒并使其表面带正电,再与2~3nm表面带负电的金胶体混合,通过金粒对氨基的强吸附力和静电作用,得到金磁微粒。
制得的金磁微粒的突出特点在于可以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微粒本身具有较高的磁响应性,提高磁响应性最简单的方法是制备大粒径的金磁微粒。微粒粒径增大,其比表面积将降低,蛋白质、酶等物质在其表面的吸附量将减少,而且在实际操作应用过程中易沉降,而小粒径的金磁微粒虽具有高的比表面,但其磁分离需较高的外加磁场,因此,金磁微粒制备的目标是获得高磁响应性、高比表面、低密度、单分散的微粒。
另外,由于铁氧磁性纳米微粒表面能较大,处于高度的热力学不稳定状态,它通过微粒之间的强磁偶极矩的相互作用,有相互聚集使系统自由能降低的趋势。某些纳米磁性微粒如Fe、Fe3O4微粒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导致微粒变性,而且磁性纳米微粒表面的功能基团少,功能单一。针对以上在合成金磁微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实验通过控制胶体金的粒径和结
合数量来制备适当粒径的的金磁微球,并且采用表面包覆制备纳米复合微粒的方式来克服磁性纳米微粒自身的缺点,通过硅烷化试剂APTES(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Fe3O4微粒表面进行氨基化修饰,从而改进、提高和增加磁性纳米微粒的性能。
1实验材料1.1实验药品
FeSO4(AR成都科龙化工试剂厂)、Fe2(SO4)3(AR成都科龙化工试剂厂)、NaOH(AR成都东金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柠檬酸三钠(AR重庆东方试剂厂)、HAuCl4(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
有限公司)、APTES(ARAIDRICH)、95%无水乙醇(AR
成都科龙化工试剂厂)1.2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BT-124S(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恒温水浴锅HH-64(金坛市富华仪器有限公司)、电动搅拌器RW20DZM.n(Kikalabortechnik)、超声波细胞粉碎机JY96-II(上海申源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真空干燥箱DZF-6090(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酸度电势测定仪PH-3V(南京桑力电子设备厂)、透射电子显微镜JEOLH.600(日本电子公司)、振动样品磁强计MPMSXL(美国QuantumDesign公司)、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2000(上海尤尼柯仪器有限公司)、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IRISAdvantag(美国ThermoElectro公司)2实验方法
2.1制备水相分散的Fe3O4微粒(化学共沉淀法)
将二价铁盐和三价铁盐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将碱性沉淀剂快速加入至上述铁盐混合溶液中,搅拌、反应一段时间即得纳米级Fe3O4粒子,总反应式为:Fe2++2Fe3++8OH-→Fe3O4+4H2O理论摩尔比n(Fe2+):n(Fe3+):n(OH-)=1:2:8
称取NaOH固体16.000g,用总计100mL蒸馏水充分溶解转移至四颈瓶中,在63℃水浴条件下不断搅拌300r/min,接入冷凝管封闭同时通入N2保护。称取2.780gFeSO4?7H2O,3.9988gFe2(SO4)3?9H2O,用56mL蒸馏水充分溶解,缓慢将Fe2+,Fe3+混合溶液注入四颈瓶中,转速提高到450r/min,恒温水浴30min,得Fe3O4黑色沉淀。待冷却至室温后,在外加磁场分离作用下,将所得沉淀用双蒸水清洗6-8次,制得Fe3O4微粒进一步超声分散5min,即得水相中分散的Fe3O4微粒。进一步取5mL样品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干燥后称量,进一步计算Fe3O4固型物含量。最后调整浓度为5g/L的Fe3O4微粒胶体溶液。
2.2Fe3O4纳米微粒的表面氨基修饰
由于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得的水相分散Fe3O4纳米微粒,其颗粒具有大的比表面积,裸露在颗粒表面的Fe与O原子将更易于吸附水溶液中的OH-、H+离子,从而形成了富含-OH功能团的表面[12]。此外,又由于硅烷偶联剂的硅氧键与-OH间很容易发生化学偶联。因此可以通过APTES在Fe3O4纳米微粒表面形成一层氨基化功能团[13]。基于NH2-具有与Au0共价结合的能力,对Fe3O4纳米微粒进行表面氨基修饰有利于下一步反应进行。
量取上步制得的5g/LFe3O4纳米微粒的乙醇溶液20mL,加1mL蒸馏水充分混合,再用95%乙醇定容至100mL,然后超声分散5min。所得溶液滴加0.4mLAPTES,室温下搅拌7h。反应结束后得到浅棕色带细微颗粒的悬浊液,
产物即为氨基化修饰后的Fe3O4纳米微粒。由于可能会有部分微粒表面包覆氨基不完全,产物需滴加乙醇溶解的0.1mol/LHNO3溶液清洗4h以去除游离Fe3O4纳米微粒。清洗结束后然后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分离沉淀,
用乙醇清洗4-6次,最后用乙醇溶液配置Fe3O4纳米
微粒浓度为1g/L。2.3胶体金的合成
胶体金是HAuC14在还原剂存在下,被还原而析出纳米尺度的金颗粒,形成带负电的疏水胶溶液。胶体金颗粒由一个基础金核Au0及包围在外的双离子层构成,紧连在金核表面的是内层负离子(AuC1)2-,外层离子层H+则分散在胶体间溶液中,由于静电作用而成为稳定的胶体状态。胶体金颗粒的基础金核并非是理想的圆球核,较小的胶体金颗粒基本是圆球形的,较大的胶体金颗粒(一般指大于30nm以上的)多呈椭圆形。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胶体金的颗粒形态。胶体金颗粒大小多在1~100nm,呈红色,但不同大小的胶体呈色有一定的差别。最小的胶体金(2~5nm)是橙黄色的,中等大小的胶体金(10~20nm)是酒红色的,较大颗粒的胶体金(30~80nm)则是紫红色的。根据这一特点,用肉眼观察胶体金的颜色可粗略估计金颗粒的大小。胶体金在可见光范围内有一个单一光吸收峰,这个光吸收峰的波长(λmax)在510~550nm范围内,随胶体金颗粒大小而变化,大颗粒胶体金的λmax偏向长波长,反之,小颗粒胶体金的λmax则偏于短波长。
为了满足后续组装的需要,我们合成的Au溶胶的胶体颗粒应具有尽可能小的尺寸。因为首先由于空间位阻的原因,尺寸更小的Au颗粒更容易与Fe3O4表面
的NH2-进行络合反应;其次,Fe3O4表面如果结合的Au颗粒如果质量更大,将会对后续的应用带来诸多不利,比如复合微粒磁响应性下降,分散性下降易团聚等等。
参照Frens报道的经典合成方法[14],以下实验研究合成尺寸较小的纳米金颗粒的柠檬酸三钠水溶液用量,在97℃水浴415r/min搅拌15min,还原0.1%HAuCl425mL,实验结果如下:
表1不同柠檬酸三钠反应量制备的胶体金特征Table1
charactersofcolloidalgoldpreparedbydifferentdoseof
trisodiumcitrate
1%柠檬酸三钠(ml)外观呈色色538
520/
60~8020~45
λmax(nm)胶体金粒径(nm)
524518
45~6015~20
15红5
无色
25紫
色/
20紫红10橙红
由以上数据可知,还原0.1%HAuCl4制备胶体金颗粒,使HAuCl4
与柠檬酸三钠浓度比例为25:1时,还原制得的Au纳米颗粒粒径最小,大致在15-20nm左右。
取25mL0.1%的HAuCl4水溶液于四颈瓶中在450r/min97℃条件下搅拌预热5分钟后,迅速加入1%柠檬酸三钠水溶液10mL,反应15min,室温冷却回流15min,可制得粒径约为15~20nm的胶体金,外观呈橙红色。置于棕色瓶中4℃保存备用。
2.4表面氨基修饰的Fe3O4纳米微粒与Au纳米微粒的组装
根据Kumar[9]等人的研究结论,金纳米颗粒表面的AuCl4-和AuCl2-离子分别与RNH2反应生成了[Aun(AuCl4-)m](RNH3+)m与Aun[AuCl(RNH2)]m两
种
络合物。以HAuC14还原得到的Au0原子即符合与
RNH2直接配位结合的条件。
图1组装法制备金磁微粒原理示意图
Figure1blockdiagramofself-assemblytechnique
取1g/L氨基修饰的Fe3O4纳米微粒的乙醇溶液25mL,室温下150r/min搅拌中迅速加入25mL胶体金溶液,混合溶液由开始的棕色逐渐变淡,搅拌反应过夜后即可得浅棕色的金磁性复合微粒。然后用乙醇溶解的0.1mol/LHNO3溶液浸泡微粒4h以除去剩余Fe3O4,再用双蒸水清洗微粒4-5次至中性,所得样品用水定容到1g/L保存。3结果与分析
3.1金磁微粒形态和外观
图2水相分散Fe3O4、氨基化Fe3O4、胶体金、金磁微粒外观Figure2differentappearancesofFe3O4dissolvinginwater,Fe3O4modifiedbyamination,colloidalgoldandGoldMagParticlesA为化学共沉淀法合成水相分散的Fe3O4微粒,经过超声分散后保存,外观呈现黑色胶体;B为乙醇中分散的氨基化Fe3O4微粒,外观与水相分散的Fe3O4微粒无差别;C为纳米金胶,采用Frens法用柠檬酸三钠还原HAuCl4制得Au
纳米颗粒粒径在20nm~45nm,胶体呈现红色;D为组装法制得的金磁微粒外观为红棕色,略有沉淀。将合成的金磁微粒外部添加磁场,可见微粒具有明显的磁响应性。
(a)(d)
图3水相分散Fe3O4(a)和组装法合成的金磁微粒(d)在外加磁场下的运动Figure3differentresponsibilityunderexternalmagneticfieldofFe3O4dissolvinginwater(a)andGoldMagParticles(d)3.2氨基化Fe3O4纳米微粒表面的氨基含量
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取20mL样品,加入0.1mol/LHCl,在35℃的水浴中200r/min振荡4h,然后用0.05mol/LNaOH滴定(酚酞指示剂)测得5g/L氨基化Fe3O4纳米微粒的氨基含量为0.15mmol/g3.3可见光吸收光谱分析
根据胶体金在520nm前后有共振吸收峰的光学性质,我们可以使用紫外吸收光谱研究金磁微粒的光学性质,如下图所示,分别为组装合成法制备的金磁微粒和胶体金的特征吸收曲线。
图4胶体金(C)、组装法合成的金磁微粒(D)在400nm—700nm的可见光吸收光谱Figure4700nm
ofcolloidalgold(C)andGoldMagParticles(D)
由图4可见,组装法制得的金磁微粒的光学性质与20nm左右的胶体金都有一定类似,在520nm—550nm处出现了由于Au存在而产生的特征吸收峰。
Thevisiblelightabsorptionspectrumbetween400nm—
Mie散射理论指出,微球体对光散射及吸收受粒径大小、粒子表面等离子体的导电电子密度影响[15]。因此相同条件下制备金溶胶吸收峰的变化可以来指示胶体金粒子的大小。不同的金磁微粒的特征吸收峰有差异,这是由于粒径变大而产生的最大吸收波长红移现象。这和我们已知的金磁微粒的合成原理
吻合,同时由于Fe3O4本身具有吸收光的性质,粒径
大,Fe3O4相对含量较多的金磁微粒将表现出更高的吸光值。3.4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取少量金磁微粒溶液样品铺展在碳墨涂层的铜网上,干燥后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从图5所示的TEM结果可见:金磁微粒仍有一定的团聚,但已能明显分辨出外部包覆Au的结构。金磁微粒粒径普遍在50nm左右,外形为球型。
(a)(b)(c)
图5表面氨基化修饰Fe3O4(a)、胶体金(b)、组装法合成的金磁微粒(c)TEM照片
Figure5TEMphotographofFe3O4modifiedbyamination(a),colloidalgold(b)andGoldMagParticles(c)
由上图可见,制得的金磁微粒粒径在50nm左右。组装法合成的金磁微粒由于Fe3O4表面的Si-O层的相互交联,有可能将包覆数个Fe3O4微粒,形成团聚体,因此酸处理后不影响纳米磁球的结构,后续组装后复合微粒聚集明显
图6金磁微粒酸处理反应示意图
Figure6blockdiagramofGoldMagParticleshandledwithacid3.5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电镜照片中黑色微粒为包覆有Au的Fe3O4纳米微粒,分别采用王水溶解,进行样品的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下表所示意得到的组分结果:表2原子吸收光谱对金磁微粒的组成分析Table2
compositionofGoldMagParticlesanalyzedbyatomic
absorptionspectrum样品溶液
元素组分
浓度×10-6/mol·L-1
1:0.97
Fe3O4:AuAu203
组装法3.6磁
制得Fe3O4/Au学性质分析
Fe611
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分别测量合成的金磁微粒与Fe3O4微粒的磁滞回线。Fe3O4微粒的饱和磁化强度为60emu/g,组装法合成的金磁微粒饱和磁化强度为63emu/g。对比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数据,进一步说明单位Fe3O4微粒外层包覆Au会导致复合微粒磁化强度的降低,这一结论和其他磁性纳米复合微粒的磁学性质一致。
(a)(b)
图7Fe3O4微粒(a)、组装法合成的金磁微粒(b)磁滞回线Figure7(b)4结论
本文采用组装法制得金磁微粒,合成Fe3O4采用化学共沉淀法使用FeSO4?7H2O和Fe2(SO4)3?9H2O减少了多余离子的干扰,以NaOH为沉淀剂环保稳定,制备出水相分散的Fe3O4微粒。Fe3O4微粒表面进行乙醇改性后,
magnetichysteresisloopsofFe3O4(a)andGoldMagParticles
使用APTES(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在乙醇分散Fe3O4微粒表面进行氨基化修饰,并通过酸碱滴定法测得氨基化Fe3O4微粒表面氨基含量为0.15mmol/g。同时采用Frens法按照25:1合成了粒径在20nm左右的纳米级胶体金,进一步利用Au-N键将金纳米微粒组装到Fe3O4微粒表面,得到组装金磁微粒。在寻找最佳合成条件的同时也对金磁微粒进行了表征,包
括外观、可见光光谱分析、透射电镜观察、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和磁学性质分析。制得的金磁微粒性质如下表:表3组装法合成金磁微粒性质Table3合成方法
charactersofGoldMagParticles外观
特征吸收峰粒径
Fe3O4:Au饱和磁化强度
63emu/g
组装法
红棕色550nm50nm1:0.97金磁微粒除具有磁
性纳米微粒用于磁分离的特性外,同时其外包覆的金层具有金纳米粒具有的生物快速固定化特点,在固定化酶、免疫测定、生物分离分类、DNA的分离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Crumbliss、Stonehuerner等研究了山癸过氧化物酶、黄嘌呤氧化酶、葡萄糖氧化酶、碳脱水酶与金纳米微粒的组装以及合成的复合微粒的活性,他们证明酶分子和金纳米微粒能够紧密结合,并且保持相当高的生物活性[16-18]。由于金磁微粒表面Au0与抗体中游离-NH2和半胱氨酸残基-SH的作用、Au0与抗体之间表面疏水相互作用及静电相互作用等可非常方便地将抗体固定在金磁微粒表面。作为抗体,金磁微粒同时具有磁响应性,方便于分离提纯以及产物富集。习东等[19]通过Au-S共价键,将巯基修饰的寡核苷酸结合在金磁纳米颗粒上,制备纳米级HBVDNA基因探针,所制备的金磁纳米颗粒HBVDNA基因探针,可直接用于HBVDNA的检测。崔亚丽,张连营等[5]对金磁微粒进行人IgG抗体固定化、质量控制及其在免疫学检测中的应用开展
研究。结果表明:组装型金磁微粒符合免疫学检测载体的质量要求;将抗乙肝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和抗白介素-8单克隆抗体分别固定于金磁微粒表面,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对乙肝表面抗原和白介素-8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金磁微粒是一种较好的免疫学检测载体。Saini.G等将所制备的金磁微粒用于磁共振造影,还对其进行了细胞毒性方面的研究。Sebastien.G等利用粒径分布较窄的γ-Fe2O3为种子,合成不同厚度的金包覆γ-Fe2O3@Au,并在其表面标记白蛋白,使成为磁靶向治疗和磁流体热疗的理想载体。除此之外,金磁微粒因其表面的金具有与硫醇基形成Au-S的能力,可以与含硫氨基酸紧密结合。Sun[20]发现金磁微粒对半胱氨酸的结合能为0.738eV,而对蛋氨酸的结合能为0.712eV,对半胱氨酸的结合力高于蛋氨酸,而且两种氨基酸的结合能均处于范得华力和共价键能之间,因此在金磁微粒在磁性分离中可对蛋氨酸和半胱氨酸进行有效的吸附与释放;牛磺酸作为含硫氨基酸的一员,经实验却发现不能与金磁微粒结合,金磁微粒对含硫氨基酸的特异结合能力将有待利用于在含硫氨基酸组分中分离出牛磺酸。
由此可见,本文所制得的金磁微粒具有很广的应用前景,符合生物应用要求,在固定化酶、
细胞分选、靶向药物、DNA的分离、核酸杂交等诸多领
域的具有一定的实验基础,将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材料,在前沿领域发挥很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志琨,崔作林.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135-142
[2]杨剑,滕风恩.纳米材料综述[J].材料导报,1997,11(2):6-10
[3]KimJ,LeeJE,LeeJ,etal.Magneticfluorescentdeliveryvehicleusing
uniformmesoporoussilicaspheresembeddedwithmonodispersemagneticandsemiconductornanocrysta1[J].JamChemSoe,2006,128:688
[4]ZhangH,MeyerhoffME.Gold-coatedmagneticparticlesforsolid-phaseimmunoassays:enhancingimmobilizedanti-bodybindingefficiencyandanalyticalperformance[J].AnalChem.,2006,78:609[5]崔亚丽,张连营,苏婧.组装型金磁微粒的制备及其在免疫学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6,36(2):159-165
[6]邓永沛,赵红秋.纳米金颗粒在仿生学中的应用[J].中国基础科学科学前沿,2000,(9):11-17
[7]LewisLN.Chemicalcatalysisbycolloidsandclusters[J].ChemicalReviews,1993,93(8):2693-2730
[8]MandalS,PhadtareS,SastryM.Interfacingbiologywithnanoparticles[J].CurrentAppliedPhysics,2005,5(2):118-127[9]KumarA,MandalS,PasrichaReta1.Incestigationintotheinteractionbetweensurface-boundalkylaminesandgoldnanoparticles[J].Langmuir,2003,19(15):6277-6282
[10]赵晓鹏,段旭.纳米材料的分子自组装合成述评[M],材料导报,2001,436-443
[11]CaruntuD,CushingBL,CaruntuG,etal.Attachmentofgoldnanograinsontocolloidalmagnetitenanocrystals.ChemMater,2005,17(13):3398
[12]ShenXC,FangXZ,ZhouYH,eta1.SynthesisandcharacterizationofAPTESmodifiedsuperparamagneticmagnetitenanoparticles[J].ChemLett,2004,33(11):1468-1469
[13]贺全国,吴伟,林琳.表面氨基化磁性Fe3O4纳米粒子合成与表征[J].南华大学学报.2007,21(1):56-58
[14]FrensG.Controllednucleationfortheregulationoftheparticlesizeinmonodispersegoldsuspensions[J].NaturePhysSci,1973,241:20-22[15]任智斌,卢振武,朱海东等.微球体光散射的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4,33(4):401-404
[16]CrumblissAL,PerineSC,StonehuernerJeta1.Colloidalgoldasabiocompatibleimmobilizationmatrixsuitableforthefabricationofenzyme
electrodes
by
electrodeposition[J].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1992,40(4):483-490
[17]StonehuernerJ,ZhaoJ,O’DalyJPeta1.Comparisonofcolloidalgoldelectrodefabricationmethods:thepreparationofahorseradishperoxidaseenzymeelectrode[J].BiosensBioelectron,1992,7(6):421-428
[18]ZhaoJ,O’DalyJP,HenkensRWeta1.Xanthineoxidase/colloidalgold
enzyme
electrode
for
amperometric
biosensor
applications[J].BiosensorsandBioelectronics,1996,11(5):493-502[19]习东,宁琴,卢
强华等.Fe3O4(核)/Au(壳)纳米颗粒探针的制备及其在
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中的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12(1):12-13[20]SunQ,ReddyBV,MarquezM,etal.TheoreticalStudyonGold-CoatedIronOxideNanostructure:MagnetismandBioselectivityforAminoAcids[J].JournalofPhysicalChemistry,2007,111:4159-4163
致谢
本论文是在本科毕业导师杨婉身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设计到试验进展,都得到了恩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杨老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宽以待人的品格,深深地感染了我,这些都必将成为我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在此谨向我的恩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感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的王显祥老师、吴琦副教授、单志老师等在我完成本科毕业论文期间,向我传授了宝贵的新知识,提出了新思想和新方法,并在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给予我理论知识和实验技巧的指导。
感谢周毅老师和张云松老师在完成样品的分析表征上所给予的热心帮助和支持。特被感谢黄烁师兄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感谢他在学术上的指导、讨论和富有启发的建议,感谢他在学习和研究工作中的热情帮助。
在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学位期间,郭晓翔师姐、徐金昌师兄、钟娇懿师姐、刘怡师姐、潘凤英、杨中科等同学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特别感谢抚育我成长、始终支持和鼓励我学习的父母和所有亲人朋友!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们!
黄泓轲2008年5月
PAGE13
***[JimiSoft:UnregisteredSoftwareONLYConvertPartOfFile!ReadHelpToKnowHowToRegister.]***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