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回忆鲁迅先生》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篇自读课文。节选的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大体上可以分为十四个片断,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读者眼前可以浮现出一个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的鲁迅。《回忆鲁迅先生》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采用中国历代怀人散文的传统手法。撷取凡人琐事刻画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较少,又有一定的时代隔膜,对伟人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知识了解较少,对于鲁迅本人更是知之甚少。非常有必要加强对鲁迅先生本人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更要学习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为此我把教学难点定为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了解生活中的鲁迅,学习鲁迅的优秀品质,感受他与作者萧红之间的真挚情谊。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爱之情。 3、学习鲁迅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读课文了解生活中的鲁迅形象,体会作者与鲁迅之间的真挚情谊。
难点:学习鲁迅的优秀品质。 五、教法与学法:
朗读品味,把握细节,沉浸感悟。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展示《自题小像》学生齐读 1、教师提问:这首诗出自谁之手? 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解释此诗。 3、同学们谁还知道关于鲁迅的名人名言?
4、从鲁迅留下的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和学生亲切聊天,探讨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中鲁迅形象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于生活中的鲁迅形象的探索,激起学生的
学习兴趣。
活动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导语:其实这些只是鲁迅先生性格中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方面,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却是另外一个形象,现在我们随着萧红的笔触,一起走进生活中的鲁迅。
师生具体活动: 1、学生自己读课文。
2、思考问题: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运用批注的方式,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教师巡视,个别交流、指导。
3、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归纳(板书14件事)
设计意图:学生自读课文,通过归纳、批注的方式理解文章内容。 活动二:细读课文,品析形象
1、通过读课文,我们了解到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生活着、工作着,在文章中鲁迅先生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在萧红笔下的呢?
2、老师将上面的14件事分别按照不同身份归纳后,同学之间以小组形式,分组讨论:作为( )身份的鲁迅先生,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具体活动:
(1)学生分组分段研读、归纳不同身份下的鲁迅的性格特点(分六组,每组四人)
(2)教师巡视,个别交流、指导。
(3)学生分享各组的讨论结果 预设: 1、主人
3-13在鲁迅家中做客 关心体恤青年 43鲁迅待客 热情、平易近人 2、朋友
1-11鲁迅的笑声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14-17鲁迅开玩笑 幽默、风趣 18-23梅雨季的一个晴天 向往光明 3、长者
24-26读青年人的来信 对青年人严格要求,行动上却宽容待人,是可亲可敬的长者形象
4、家人
12吃韭菜合子 尊重、充满爱意 35-40看电影的路上 礼让、体贴、关心他人 55-59吃鱼丸 实事求是、严谨 5、学者
27-30鲁迅先生的原稿 随和、淡泊名利 41-42鲁迅先生休息 惜时、勤奋刻苦 44-54工作着的鲁迅 笔耕不辍、忘我工作 63-66拼命工作着的鲁迅 奉献、不惧死亡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组、研读重点段落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
思考探究的能力。
总结:刚才通过我们的梳理,使我们发现文中写的有关鲁迅的事即小又普通,但平凡琐事背后的品格却是伟大而高尚的。这篇文章让我们了解了不一样的鲁迅先生,更了解了伟人之所以伟大的原因——将平凡琐事做到极致方成伟人。
活动三:走近作者,感悟真情
导语:同学们,从这篇文章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篇怀念鲁迅的文章,鲁迅是一位伟人,怀念鲁迅的文章林林总总确实不少,但 萧红的这一篇却独树一帜,它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是献给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零的花圈,那么为何萧红能够还原这样真实、生动,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呢?这与萧红的特殊经历密不可分: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做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三年之后,萧红才从悲痛中舒缓过来,写下这篇回忆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并在鲁迅精神的感召之下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具体活动:
1、学生重读课文,体会文中体现了作者与鲁迅两人之间哪些真挚情谊?
2、教师巡视,个别交流、指导。
3、学生分享思考结果 预设:
12、13段:体现鲁迅对作者的爱护
18-22段:体现鲁迅夫妇与作者是心灵相通的,是互相理解的。并且有着共同的追求和向往。
44-48:体现作者对鲁迅的心疼
本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对鲁迅的敬爱和怀念。
设计意图:学生在了解了本课的写作背景和作者与鲁迅的真挚情谊后,再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涵和作者的感情。
总结:斯人已去,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有82年,而萧红也在鲁迅去世后的第六年,离开了人世,在萧红短短31年的不幸人生中,鲁迅先生带给了她无限的温情,也照亮了她前进的道路。这段伟大的友谊,真挚无私的师徒情,让我们动容。
活动四:课外延展
推荐阅读回忆鲁迅的作品,谈谈感想。
设计意图:向学生推荐不同作家写的有关鲁迅的回忆录,品味鲁迅形象。扩展学生的阅读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