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准集团化改革研究——基于中外出版集团的经营模式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25卷第5期 2012年10月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1.25 No.5 0ct.2012 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准集团化改革研究 基于中外出版集团的经营模式 唐银辉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江苏南京211169) 摘要:在介绍励德・爱思唯尔集团、Nature出版集团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的集团化发 展之路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学术期刊出版集团化改革面临的困境,并针对这种困境提出了学术 期刊出版的准集团化改革构想:通过设立学术期刊集群及其经营运作公司来增强学术期刊的 市场生存能力。当学术期刊能真正面向市场获得生存与发展时,最终以股权形式组建学术期 刊出版集团。 关键词:学术期刊;准集团化;出版集团;学术期刊集群;经营运作 中图分类号:G23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12)05—0073—09 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启动非时政类报 一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 、中外出版集团的集团化发展之路 期刊界面临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早在去 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就制定了非时政类报刊出 自20世纪6O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出现了 出版企业的并购、重组热潮,在不断的兼并、合并 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出版集团。为了顺应国 际出版业集团化发展趋势,应对人世后外国出版 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将 学术期刊划归“非时政类”纳入改革范畴,同时又 将单独为学术期刊“另行制定具体改革办法”。 集团对中国出版市场的冲击,我国也从2O世纪 90年代开始组建出版集团以应对挑战。通过介 绍涉及学术期刊出版的中外出版集团的集团化发 展之路,笔者期望找到我国学术期刊的改革方向。 由此可见,总署已充分认识到学术期刊不同于其 他类型的期刊,对其改革需要在深入调研基础上 谋定而后动。随后,在2012年的两会上,学术期 刊的改革问题成为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问题,全 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和全国政协 1.励德・爱思唯尔集团(Reed Elsevier) 励德・爱思唯尔集团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科技 医学出版商,但在130年前它还是一个家族小公 司。1880年Jacobus Robbers在荷兰创办了一家 委员白世伟等人都在会上明确表示对学术期刊的 改革宜缓不宜急,不要搞一刀切,国家应加大对学 术期刊的支持力度。目前,学界也对学术期刊的 改革展开了各种不同视角的研究。本文在介绍了 中外出版集团的发展历程基础上,试图提出一种 小型的出版公司,将它命名为Elsevier。Robbers 及其家族4代人一直把Elsevier公司的目标定位 为:出版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和文学名著,从1930 年开始Elsevier公司放弃了出版文学名著而致力 学术期刊出版准集团化改革构想,作为其集团化 改革的过渡形式。 于出版优秀的学术著作。20世纪30年代,德国 科学家的学术研究在很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水 平,很多英、美科学家也希望研读他们的德文作品 收稿日期:2012—08—25 作者简介:唐银辉(1978一),女,四川绵阳人,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讲师;研究方向:编辑学和应用社会学。 一73— 以了解科学发展前沿。希特勒上台后,德国许多 一注重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力开发基于Internet的数 字出版平台,在继续发展传统纸质期刊出版的同 时,积极开发数字出版和网络出版平台,成为国际 上从纸质出版物向电子出版物转化最为成功的出 流的科学家逃往荷兰避难,荷兰顿时成为科学 家和科学思想新的聚集地,但当时并没有人用英 语出版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Elsevier公司抓住 了这一机遇,将这些科学家的作品、论文翻译成英 版商。1997年,Elsevier在TULIP项目基础上成 功研发了功能强大包括海量数据的全文数据库 Science Direct,它成为Reed Elsevier的核心产品, 为24个学科2500多种电子期刊提供网上检索下 语出版,成为荷兰颇有威望的英语科学专业出版 社。二战结束后,Elsevier发展势头迅猛。1947 年,Elsevier创办了第一本国际性期刊BBA(Bio— chemica et Biophysica Acta)。该刊多年来备受学者 推崇,引用率一直处在所有期刊的前20名,它成 载服务。该数据库汇集了全球领先的科技、医学 期刊,得到了130多个国家1100万科研人员的认 可,也是中国用量最高的外文数据库。 Science Direct现已成为Reed Elsevier重要的利润来源。 此外,Reed Elsevier还开发了Scopus,这是全世界 为Elsevier办刊的典范。…1951年,现代意义的爱 思唯尔出版公司(Elsevier NV)在荷兰成立。从 2O世纪60年代开始,Elsevier开始了兼并重组和 国际性的扩张,其先后与Noah Holland、Excerpta Medica合并。合并后的公司开始进入美国医学 最大的文摘和索引数据库。目前,全球范围的大 学和研究性图书馆都主要使用Reed Elsevier的产 品。 领域,20世纪70年代后期,Elsevier获得第一批 大型医学学会期刊“肠胃病学”的出版合同。 1991年,Elsevier收购了英国Pergamon出版社将 其400多种期刊纳人麾下,使其出版的期刊涉足 社会科学领域。后来Elsevier又获得了著名的英 2.Nature出版集团 Nature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PG)成立于1999年,是知名的国际性出版机构 麦克米兰出版有限公司(Macmillan Publishers 文版医学期刊—— e Lancet(中文译名:《柳叶 刀》),这本期刊是目前国际医学界最权威的学术 刊物,其影响因子在SCI刊物中名列前茅,堪称很 Ltd)①的成员。1843年,来自苏格兰岛的麦克米 兰两兄弟在英国创立了麦克米兰出版社。后来, 麦克米兰出版社推出了享誉国际的出版品牌—— 多医学研究者之梦,Elsevier借助The Lancet一跃 成为医学出版领域的领头羊。1993年,荷兰的爱 思唯尔公司(Elsevier NV)和英国的图书、报纸、杂 志综合出版商励德国际公司(Reed International Nature(《自然》科学杂志),Nature从创刊开始就 致力于满足科学家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需 求,是一本反映科学研究前沿的国际性学术周刊。 PLC)合并组成Reed Elsevier,开始了大规模的商 业运作,并于2002年开始在英国伦敦证交所和泛 欧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Reed Elsevier集团以 Reed Elsevier PLC和Reed Elsevier NV为母公司, 1869年,天体物理学家诺曼・洛克耶(Norman Lockyer)和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建议亚历山大・麦克米兰(Alexander Macmillan)出版一本科学杂志,因此,麦克米兰出 版社推出了 re——一本图文并茂的科学周 母公司联合控制下属两个实体公司——励德・爱 思唯尔出版集团(Reed Elsevier Group plc)和爱思 唯尔・励德金融集团(Elsevier Reed Finance 刊,诺曼・洛克耶成为该周刊的第一位编辑,赫胥 黎撰写了Nature出版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该杂志 的办刊宗旨至今没有改变。经过143年的发展, Nature始终保持自身在科技期刊中的领头羊位 置,其最成功的地方就是Nature品牌的塑造以及 BV)。前者是全球领先的学术出版商和信息提供 商。目前Reed Elsevier出版2000多种期刊,其中 包括著名的The Lancet,cell,BBA等,这些期刊的 作者、编辑、读者、编委会成员都来自世界各地,真 正实现了期刊的集约化、规模化、国际化出版。 从20世纪9O年代开始,Reed Elsevier开始 ①Nature品牌的延伸即创办Nature的一系列子刊。 为了积聚Nature品牌旗下各刊物的优势,形成集 团化、规模化、国际化的运营模式,麦克米兰出版 1995年,麦克米兰出版有限公司70.5%的股份被德国家族企业霍尔茨布林克集团(Verlagsgruppe Georg yon Hohz— bfinck)收购,1999年,霍尔茨布林克集团又收购了麦克米兰剩余的股份,自此麦克米兰出版有限公司成为德国媒体 巨头霍尔茨布林克集团的子公司。 ..———74---—— 有限公司成立了Nature出版集团。Nature出版集 团坚持为科学、技术、医学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最前 成立。该集团是以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为基 础,以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人 民邮电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等单位参股设立。 沿的研究成果、权威评论、科学参考材料和科学信 息,依靠世界顶级的科学家和科学团队、一流的员 工、著名的品牌和拼搏精神,立志打造世界领先的 科学出版公司。 它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整合各子公司的出版资源, 通过上市融资,逐渐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 的国家大型出版传媒骨干集团。作为科技出版资 Nature出版集团以Nature为核心品牌,出版 一源和企业资产整合平台,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 有限公司将按资源互补、产业结构合理、先易后难 的原则,采取行政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 分批分阶段对中国科学院及其他中央部委拥有的 系列在各自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权威性学术期 刊,包括Nature、《自然研究》、《自然评论》、NPG 专业杂志和NPG参考。1992年,当人类越来越关 注生命科学时,Nature杂志社创办了Nature的第 一科技出版资源进行整合,以形成集图书、期刊、文 献信息与服务、网络出版、进出口、印刷等为一体 的,国内一流、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科技出版“航 母”0[4 3’ 份发表原创研究成果的子刊Nature Genetics,随 后推出了一系列子刊,包括Nature Structural& Molecular Biology,①Nature MedicineNature Bh>一 ,technology,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Cell Biology, Nature Immunology,Nature Materials,Nature Meth—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基础与核 ods,Nature Chemical Biology,Nature Physics,Na— 心是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科学出 版社),科学出版社现在每年出书7000余种(含 重印书),期刊200多种,其竞争力居全国科技类 出版社之首。科学出版社一直秉承“高层次、高 水平、高质量”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优良传统 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otonics等自然研究 杂志。1999年,Nature杂志社为了向相关领域介 绍最新研究进展和相关评论,实现科学信息共享, 又推出了自然评论系列期刊,包括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Nature Reviews Genetics,Nature Re— 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Nature Reviews Immu— nology,Nature Reviews Cancer,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Nature Re— 与作风,不仅在图书领域出版了众多的精品力作, 而且在科技期刊领域也成绩斐然。科学出版社出 版的期刊大都是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期 刊,其中许多期刊被世界权威检索系统SCI收录。 为了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形成科技学术期刊集约 化出版,科学出版社投资1000万元在原科学出版 社期刊出版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中科期刊出 版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10年6月经国家行政主 viws Cardiology,Nature Reviews Clienical Oncology, Nature Reviwse Endocriolnogy等等,目前共有15种 自然评论杂志。NPG专业杂志是Nature出版集 团与英国及其他国家的著名学会合办的高水平科 学、医学杂志,其目的是为了在更多的专业领域为 管部门批准成立,专门从事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 投资管理、广告、发行、培训和数字出版等业务,是 国内专业从事科技期刊出版的机构。该公司现有 研究者提供发表学术成果的平台,扩大读者群,实 现出版物的商业利益。NPG参考则是主要利用 网络平台,为各类研究者、学习者提供自然科学领 域的参考资料。Nature出版集团就是这样围绕 Nature这个核心品牌,不断创办子刊,扩展品牌, 形成了一个刊群,这个刊群在共享Nature品牌的 同时,又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了巨 大的商业利益。 编辑业务部、期刊出版部、业务发展部、市场部、生 产业务部、数字出版部、综合管理部七个部门,专 业服务于科技期刊出版全过程。 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 期刊)承担科学出版社200多种科技期刊的出版 经营工作,旗下已形成了一个期刊集群,包括数学 期刊6种、物理期刊12种、化学期刊9种、天文期 刊4种、地学期刊7O种、技术科学期刊42种、生 3.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2011年7月19 t3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 命及生态环境科学期刊42种、高校期刊9种、综 合期刊6种、科普期刊6种、《中国科学》杂志16 限公司暨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 ①原名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1994年创刊,2004年1月更名。 一75— 种、自办期刊2种。 5 其中《中国科学》系列期刊 和《科学通报》是中科期刊的品牌杂志,2003就被 SCI收录。《中国科学》系列期刊包括《中国科学》 的数学、物理学(含力学、天文学) 化学、生命科 学、地球科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等中英文月刊 14种和《科学通报》中英文旬刊2种。《中国科 学》系列期刊不仅报道的内容是高层次、高水平、 高质量的,而且其封面设计也独特醒目,体现了其 系列性、统一性和连续性,如同《读者》的封面设 计一样具有较高的辨识度。中科期刊依托中国科 学院和科学出版社的品牌优势,以“汇集科技期 刊精华,促进学术出版繁荣”为使命,为旗下期刊 提供全方位的出版经营服务,包括录排、平面设 计、校对、质检、审读、发行、广告、营销、培训等等。 中科期刊秉承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坚持多元化、多 层次的发展方向,必将成为中国科技期刊出版旗 舰。 二、我国学术期刊的现状 与集团化改革的困境 1.我国学术期刊的现状 学术期刊是以发表经同行专家评审的专业学 术论文、研究报告、综合评述为主要内容的期刊, 它以各专业领域内的学术共同体为作者群和读者 群,主要承担发布与展示科学研究成果,促进学术 传播与交流,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等任务。我国的 学术期刊在改革开放以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最 明显的特征就是数量成倍增加,但是其总体的质 量、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却与之并不匹配。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数量 众多,但比较分散。据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公布 的((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我国现有期 刊9849种,其中学术期刊占大半壁江山,自然科 学学术期刊已达近3000种,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已 达2800余种。l6 从数量对比上来看,我国的学术 期刊队伍庞大,但从集约化程度来看,却非常分 散,有学者曾指出,我国期刊出版单位平均每家编 辑出版的期刊不到3种。(2)学术期刊出版单位 条块分割明显,区域性色彩浓厚。目前,学术期刊 出版单位大致分为几大系统:一是高等学校,这是 我国出版期刊种数最多的一类,目前,2000多种 学术期刊基本都由高校出版;二是中国科学院、中 一76一 国社科院以及各省的科研院所;三是各种学会、协 会;四是出版社和其他出版单位。这些出版单位 有归属中央部委的,也有归属各省、市、自治区的, 条块分割泾渭分明。(3)学术期刊市场化程度 低,经济效益差。在图书、报纸、大众消费类期刊 纷纷面向市场去获取效益的时候,学术期刊就像 一块自留地,各出版单位基本都各自为政,采用小 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由于大多数学术 期刊出版单位的主要办刊经费都由主办单位提 供,不存在生存危机,且学术期刊的读者范围较 小,发行量少,所以学术期刊一直都没有真正面向 市场,除了版面费和少量的广告费、订购费以外, 基本没有其他渠道获取经济收益。(4)学术期刊 的结构不合理,质量下滑。我国的学术期刊很多 都是综合性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基本都是综合 类,即便有的高校分别有理科版和人文社科版,但 各版也都是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的学科大拼盘学 报,这类期刊就占了整个学术期刊的近30%,而 欧美国家的刊物却基本都是专业类学术期刊。科 学研究的专业性使得学术期刊的传播只限于特定 专业领域,而这种综合性的学术期刊无法象专业 期刊那样获得研究人员更多的关注,自然很难吸 引高质量的原创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我国不合 理的科研管理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导致了大量 高水平创新性研究成果流向国外。目前,我国科 研人员发表在国外SCI收录刊物上的文章数已位 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每年在自然科学领域, 我国大约流失10万篇左右的优质稿源,就连国内 顶尖的《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也面临前所未 有的稿源荒,更遑论其他学术期刊。 (5)学术期 刊的国际影响力低,品牌期刊少,品牌意识弱。尽 管我国相关部门先后实施了多项促进政策(如建 设“中国期刊方阵”、“名刊”工程、“名栏”工程) 激励学术期刊做大做强,做出品牌,但始终收效甚 微,即便品牌建设堪称典范的《中国科学》系列期 刊、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不 高。众多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满足于封闭的办刊 现状,毫无品牌意识。我国被SCI、EI等著名检索 机构收录的期刊数量也十分有限,2011年被SCI 收录的期刊仅186种,被EI收录的仅245种 J, 这与我们这样一个科研大国、这样一个学术期刊 总量极不相称。(6)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规模小, 且很多不具有法人资格。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出 版单位大多是其主办单位的一个下设机构,既非 企业法人也非事业法人,而是非法人编辑部。由 于只是下设机构,办一两种刊物,所以人员配备也 比较有限,大多都在10人以下。此外,我国学术 期刊还存在发行量小,出版周期长等问题。 2.我国学术期刊出版集团化改革的困境 近十几年,出版社、报社等出版单位的集团化 改革风起云涌,因此,不少学者提出学术期刊也应 该推向市场,进行集团化改革,但是就学术期刊的 现状而言目前还不适宜进行集团化改革。(1)从 集团的概念来看学术期刊不具备改革的必要条 件。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订的《企业集团登 记管理暂行规定》,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 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 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 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 联合体。中外出版集团也基本是按这种普遍意义 上的构建方式,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 核心出版企业为龙头,为实现集约化经营,降低出 版成本,形成规模经济而组建的出版企业法人联 合体。从这个概念的内涵来看,出版集团是出版 企业法人联合体,成立出版集团首要的条件就是 各出版单位是各自独立的法人,但是我国大多数 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既非企业法人也非事业法人, 而是主办单位的一个机构,如何从各主办单位把 这个机构抽出来组建期刊集团是一个很复杂的问 题。主办单位的行业不同、性质不同、主管单位不 同,牵扯方方面面的利益,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关 系,并且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数量众多,分布在我国 各地,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另一方面,即便 把各期刊编辑部抽出来,剥离主办单位,数以千计 的编辑部是否都可以获得法人身份也是一个疑 问,如前所述,这些编辑部很多都不足十人,有些 甚至只有一两人,更甚者没有专职编辑,而由主办 单位其他部门的人兼任。这种复杂情况无论是国 外还是国内出版集团在建立之初都不曾遇到,至 少这些出版集团在成立时都具有法人资格。(2) 目前学术期刊没有市场生存能力。建立学术期刊 出版集团是为了将学术期刊市场化,但是学术期 刊能否在市场上获取资源,求得生存是一个问题。 学术期刊的专业性注定其读者范围狭小,发行量 低,它不同于《读者》、《知音》、《三联生活周刊》这 些大众文化类期刊,有广泛的读者群,可以获得不 菲的发行收入。201 1年仅有14种期刊平均期印 数超过100万册,其中没有一种是学术期刊,大多 数学术期刊的期印数只有几千册,而且这几千册 基本也是用于交流、赠送和发放作者,只有少数办 刊质量较好的专业期刊能有少量发行收人。如果 真正面向市场大多数学术期刊将无法生存,也许 有些期刊会提高版面费,增加载文量,毕竟我国有 一个庞大的论文发表市场需求,但这会使得本就 质量下滑的学术期刊雪上加霜,最终沦为“学术 垃圾场”,大量优质稿源也只能流向国外。其实, 象美国这样一个市场化、商业化很成熟的国家,也 只有40%的学术期刊实行了商业化。(3)没有足 够的品牌期刊来引领期刊集团的发展。组建学术 期刊集团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规模优势,增加我 国学术期刊的国际竞争力,但如前文所述,我国学 术期刊结构不合理,综合性刊物过多,不利于学术 研究专业化发展,导致大量优秀研究成果纷纷外 流。学术期刊内容为王,没有高质量的文章就不 会有高水平的期刊,更不会有品牌期刊。没有品 牌期刊那么组建的期刊集团就很难参与市场竞 争,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Nature能吸引160多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论文,最主要的原因是 Nature乃国际公认的一流学术期刊,Nature品牌 不仅可以吸引世界顶级的研究成果而且可以提高 研究者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目前 我国正缺少这样的品牌期刊,也缺乏品牌意识。 (4)现有的出版管理体制不利于学术期刊集团化 发展。《期刊出版管理规定》要求期刊由依法设 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 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 出版物号,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由此可见, 我国对期刊出版实行的是审批制,要获得刊号必 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而国外对期刊出版实行 的是登记制和追惩制,只要拥有出版资源就可以 出版期刊。我国的期刊出版业基本还处在计划经 济时代,期刊出版资源基本是由行政配置而非市 场配置,总署对刊号管理甚严,即便拥有良好的出 版资源也很难申请到刊号。这与企业集团面向市 场配置资源完全相悖。与此同时,我国学术期刊 办刊分散也导致了刊号资源分散,且总署规定刊 号不可买卖、转让,这就决定了有实力的学术期刊 出版单位或其他投资单位难以按市场需求和市场 法则实现学术期刊的规模化扩张和集约化经营。 一77— f5)学术期刊集团的兼并、重组困难重重。从中 外出版集团的发展史来看,集团化就意味着兼并、 重组,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条块分割明显,一个 系统内重组还可以实现,但跨行业、跨系统的重组 不言而喻会因为利益纠葛面临巨大阻力。 三、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准集团化改革构想 从学术期刊的现状和中外出版集团的发展历 史来看,我国学术期刊目前还不具备集团化改革 的条件,但是,不可否认规模化、集团化是学术期 刊最终的改革方向,因此,在成立学术期刊出版集 团前需有一个准集团化阶段加以过渡,如同建设 社会主义一样,需要经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组建学术期刊集群 我国的学术期刊分散在全国各地,大多数编 辑部都集编辑、印刷、发行于一体,这种出版模式 很不利于学术期刊实现专业化、集约化的生产与 经营。鉴于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规模较小,归属 于不同行业、系统且比较分散,因此,建议各学术 期刊先组建期刊集群,打破现有的封闭办刊状态, 加强之问的交流与合作,为将来的合并与重组打 好基础。具体的组建方式可以省为单位,按行业 和学科分类组建几大期刊集群。以省为区域单位 是考虑学术期刊分布的地域特点,学术期刊原本 就有天然的地缘关系,一省一个行业内各学术期 刊过去就有交流与联系,这样更有利于出版资源 的集中与共享。在一省的地域范围内,按出版单 位的所属系统即高校系统、研究院所系统、学会和 协会系统、出版社和其他系统,由本系统内较有权 威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牵头组建期刊集群,在获 得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后在这四大集群内设立各专 业系列期刊,如前文所述的Nature系列期刊和 《中国科学》系列期刊,除保留少量办刊质量较 高、获得公认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外,其他综合性 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则可按主办单位学科优势办学 科专业期刊。作为过渡形式,这些期刊集群成员 依然归原主办单位管理,由各主办单位按原渠道 提供办刊经费和办刊人员,但在各自系统内所有 学术期刊应共同向各主办单位开放,成为本系统 内传播与交流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的平台。 这种期刊集群模式首先可以降低来自主办单位的 改革阻力,因为并没有将期刊从主办单位剥离,相 反,主办单位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展示本单位科研 一7R一 成果的平台。其次,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还可以从 原主办单位获得办刊经费和人员经费,暂时不会 面临生存危机,为学术期刊面向市场赢得了适应 时间。再次,各学术期刊集群可以在编辑出版业 务上共享优质资源,比如可以共享专家资源、共享 所有成员单位相关的专业研究成果。最后,以权 威期刊作为品牌期刊组建系列期刊,各刊既可共 享这个品牌,也可延伸这个品牌,如Nature系列 期刊在享受这个品牌带来的名与利时,又扩展了 Nature的影响力,使Nature在自然科学研究的多 个领域都成为领头羊,其知名度因此也获得了巨 大的提升。 组建学术期刊集群主要是为了做实学术期刊 的内容。所载文章的学术质量是期刊的生存之 本,各期刊集群的专业系列期刊比原来的综合性 期刊更能吸引专业研究人员的关注,更能扩大读 者群,更有利于知名度的提高。学术期刊有了知 名度,则可以吸引到更多的优质稿源。在做实学 术期刊内容上,我国的行政管理机构也应该改革 相关的科研评价和人才评价机制,不能再言必称 SCI,这样只会丧失我国的科研前沿,导致国家投 入的科研基金间接流向国外,因此,建议在科研结 题、职称评定时规定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文章发表 在国内期刊上,并且质量方面也要提出要求。这 种措施将会为国内学术期刊挽回一部分外流的高 水平研究成果。 在做实内容的基础上,学术期刊集群还应该 提高系列期刊的形象识别度。原来分散的学术期 刊有各自的编排体例,各自的封面设计,放在一起 显得十分杂乱,组建学术期刊集群以后,在同一集 群内应规范编排体例,统一封面设计,在这方面 Nature系列期刊和《中国科学》系列期刊值得学 习。这两种系列期刊的封面设计在突显Nature 品牌和《中国科学》品牌的同时又有一定的变化, 即在一个大的统一设计中求得各自特色,以“大 同小异”来彰显系列期刊的品牌和整体形象。透 过这样的封面设计,大众读懂了其传播意图,也深 化了对其的认识和记忆。 2.组建学术期刊集群的经营运作公司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术期刊几乎没有专业的 经营运作机构,学术期刊基本都是编、印、发一体, 以编辑工作为主,发行工作基本都由编辑兼任。 很多学术期刊发行量少,其出版单位缺乏学术期 术期刊的数字出版业务。2010年,中国移动手机 阅读基地和中国电信“天翼”数字阅读基地正式 成立,紧随其后,2011年,中国联通“沃”阅读基地 也正式开通数字阅读业务,学术期刊集群的数字 运营部门可与这三大电信运营商合作,推出学术 期刊手机阅读业务。鉴于手机屏幕较小,分辨率 不高,这种阅读业务的内容可以主要是经二次开 发部门提取的各项研究结论和科研信息。另一方 面,针对目前手持阅读器(如iPad、kindle)的使用 热潮,学术期刊集群的数字运营部门也可与相应 的厂商合作,通过手持阅读器来传播学术期刊的 研究内容,既可是学术论文的全文也可是论点、结 论摘编。 (4)成立专门的市场开发部门。学术期刊背 后有一个庞大的科研队伍,其中不乏知名的专家、 学者,学术期刊就是反映他们的研究思想和研究 成果的。学术期刊集群的市场开发部门可与其他 媒体合作,拓宽学术期刊传播渠道,如与电视台合 作,冠名推出“学术讲坛”,邀请学术期刊的知名 作者走进讲坛,传播学术,这在造就学术名人的同 时也提升了学术期刊集群的知名度。市场开发部 门还可以经营学术期刊集群的排版、印刷、发行、 广告、营销等传统业务,通过集约化的经营,不仅 可以降低出版成本,提高专业化程度,还可以使学 术期刊编辑从这些繁杂的业务中摆脱出来,更加 专注于学术期刊的内容生产。北京中科期刊出版 有限公司就以集约化的方式为旗下期刊提供出 版、发行方面的各项专业服务,包括基础服务(录 排、平面设计、校对等)和增值服务(发行、广告、 营销、培训等)。 四、结语 纵观中外出版集团的发展历程,基本都是以 核心企业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化的方 式逐渐合并、重组而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出版集 团。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励德・爱思唯尔 集团和《Nature>>出版集团都是经过一百多年才逐 渐发展起来,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在政府的推 动下也经过了十年才发展起来,因此我国的学术 一80一 期刊出版集团化改革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 过渡阶段——准集团化阶段。 我国的学术期刊在经过准集团化发展后,规 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生产与经营运作方式必将 极大提高学术期刊的市场生存能力,当学术期刊 能真正面向市场获得生存与发展时,国家有关部 门可以赋予学术期刊集群法人身份,使之成为学 术期刊的内容提供商,并以内容为资本与其经营 运作公司以股权形式组成学术期刊出版集团,而 原主办单位则以持股方式成为集团的股东,分享 集团的经济收益。这样的组建方式首先可以在省 内进行,当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同行政区域的学术 期刊出版集团还可以跨区域整合,形成更大的出 版集团,这将是学术期刊最终的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刘金铭.Elsevier出版社评介[J].中国科技期刊研 究,2009(2):225—230. [2] 杨海平,焦灵芝.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赢利模式研 究[J].中国出版,2011(9):43—45. [3]李彦,王秀峰.(Nature)出版集团简介[J].中国科 技期刊研究,2003(2):231—232. [4]刘然.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在京成立 [EB/OL].(2011—07—20)[2012—05—12].ht— tp://scitech.people.eom.cn/GB/15204673.htm1. [5]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网站.期刊集群[EB/ OL].[2012—05—12].http://zkqk.alljournalsys— tern.com/ch/index.aspx. [6] 朱剑.我国的学术期刊现状与发展趋势——兼论学 术期刊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传媒,2011(10):7— 10. [7]朱诚,周建阳,李晶,等.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中 国期刊年终大盘点(2011)[J].科技导报,2012(5): 93. [8] 牛怀岗.数字化背景下学术期刊的转变与问题[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2):110—113. [9] 郭磊,王顺.数字出版去年总产出超千亿[N].人民 日报(海外版),2011—05—28(04). (责任编辑:陈东林校对:臧莉娟) A Study on the Quasi——grouping Rearm in the Academic Journals Publishing of China ——Based on the Management Mode of Publishing Groups Home and Abroad TANG Yinhui (Department ofJournal Editorial,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Jiangsu,211169) Abstract:Based 0n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grouping development of Reed Elsevier,Nature PubliShing Group and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cation Media Group,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lemmas faced up with grouping reforms of China ̄ac’ ademic joumals.It then accordingly brings up some conceptions concerning the quasi—grouping refomsr of academic journal pub— licati0n.It is advisable to establish academic iournal clusters and their operation companies to enhance the market viabilities of these academic journals.Academic journal publishing groups can ifnally be set up based on equity only when these market—ori— ented academic journals can survive and develop. Key words:academic journal;quasi—grouping;publishing rgoups;academic journal clusters;operation , 、 ∥ (上接第49页) measured by Tobin’s Q and ROE.Data are categorized and analyzed in terms of managerial ownership,stock option incentive policies。annual cross section data。and overall sample size.Test resuhs indicate that,as time goes by,there is a corresponding。 ly signiifcant and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ock option incentive policies and a company’s long—term Tobin’s Q・While the relationshiD between its portion in the whole stock used for incentive policies and the corporate performance measured by Tobin’ S Q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Key words:stock option incentive;corporate performance;managerial ownership 一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