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如何提高艾条悬起灸的临床疗效

如何提高艾条悬起灸的临床疗效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世界中医药2016年l2月第1 1卷第l2期 ・2539・ 如何提 高艾 条悬起灸的临床疗效 赵敏‘ 李 晗’ 吴焕淦 张建斌 黄 艳 包春辉 东红升 吴人照 陈普生 李 壕 (1卜海中医药大学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卜海.200030;2 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纠灸经络研究所,上海,200030; 3南京巾l 药大学.南京,210023;4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杭州,310007;5李时珍药业集团。黄冈,435300) 摘要随着艾条悬起灸在临床上的逐渐推广,其基本作用机制得到初步的证明。如何提高灸法的临床疗效成为如今灸法 研究的重中之重。不同于古代的直接灸和间接灸,艾条悬起灸是近代产物 临床上艾条悬起灸主要分成温和灸、雀啄灸 和回旋灸3种方式。文章通过分析艾条悬起灸的源流,分别回顾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的起源和发展,阐述此3种方式 内在的联系和早期的临床适应证特点,还原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以利于临床医家科学规范使用此3种方式。同时参 考当下关于艾条悬起灸施灸特点的现代科学研究,主要从单次施灸时间、施灸间隔、施灸疗程等角度分析。客观解读艾条 悬起灸的使用方式,以指导现代临床实践,提高艾条悬起灸的临床疗效,促进艾条悬起灸的学术推广,推动艾条悬起灸的 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艾条悬起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施灸方式;临床疗效 How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eficacy of moxa stifck moxibustion Zhao Min ,Li Han ,Wu Huangan ,Zhang Jianbin ,Huang Yan ,Bao Chunhui ,Dong Hongsheng , Wu Renzhao’Chen Pusheng ̄Li Jing‘ ,,(1 Yueyang Hospial ofIntegrative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e,Shanghain 200437,China;2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Acupmwture and Meridian,Shangbxt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esn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China;3 Nanjing University fChio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China;4 Zhejiang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esne Medicine,Zheifang 310007,China;5 Li Shizhen Pbarmaceutk:al Co,Lid.Huanggang 435300,Chia)n Abstract As the in-deep exploration of basic research of moxa stick moxibustion,the mechanism is preliminary investigated.The priority researches in moxibustion academic field is how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moxa stick moxibustion.Different from ancient direct or indirect moxibustion,moxa stick moxibustion is a modem product.The moxa stick moxibustion is divided in・ to three clinical approaches including Wa13Tl moxibustion,bird perking moxibustion and circling moxibustion.In this review,based on analyzing the orig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xa slick moxibustion including warnl moxibustion,bird perking moxibustion and circling moxibustion,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among these three approaches and early clinical applications were explained that was benefit to clinical medicines in practice.Meanwhile in view of current scientiifc studies of moxa stick moxibustion,the intervention time,interval and duration of modern moxa stick moxibustion methods were analyzed.The outcomes contribute to the objective in— terpretation of moxa stick moxibustion,the guidance of clinical practice,th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the academic propag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moxibustion. Key Words Moxa stick moxibustion;Warm moxibustion;Bird perking moxibustion;Circling moxibustion;Moxa stick moxibus・ tion methods;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6.12.007 艾条悬起灸法是当代较为普遍运用的施灸操作 过回顾艾条悬起灸历史发展历程,阐述早年间艾条 读艾条悬起灸的本来面目,以揭示早期艾条悬起灸 技术。《医学入门》强调:“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 悬起灸I临床施灸特点、操作方式、临床适应证等,解 到,必须灸之”。近年来,灸法尤其是艾条悬起灸法 日益受到关注。深入阐明灸法作用机制与科学内 的临床特点,阐述艾条悬起灸的发展历程。同时分 析现代艾条悬起灸的研究成果,围绕单次施灸时间、 施灸温度、施灸间隔、施灸疗程等角度展开论述,基 涵,提高临床疗效,推动艾条悬起灸的发展与应用, 促进其理论创新,已经成为了灸法学界广泛的共识。 如何提高艾条悬起灸的临床疗效?我们首先通 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项目(编号:l5YFI4I1200) 于现代艾条悬起灸施灸研究的成果,总结其内在的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编号:2009CB522900;2015CB5545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81503656);上 通信作者:吴焕淦(1956一).男.汉族.浙江仙居人,E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教授,博上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灸法作用的临 床与基础研究;李璩,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针灸胃肠疾病的临床与基础 ・2540・ WORt I)CHINESE MEDICINE December 2016.Vo1.1 1.No.I2 关联,筛选出一套科学合理的临床施灸方案。 1 艾条悬起灸的起源和发展 在当时的针灸学界,受西医神经理论影响,将针灸手 法分为兴奋法和抑制法 。。对于艾条悬起灸的定 艾条悬起灸主要有3种临床操作方式:温和灸、 位,朱琏认为温和灸属于抑制法、补法,而雀啄灸属 雀啄灸和回旋灸…。温和灸讲究点燃艾条,对准施 于兴奋法、泻法。此后很长一段时问内,在艾条悬起 灸部位,距离0.5—1寸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 灸的介绍中只讲述温和灸和雀啄灸一“ ,并未有回 热感而无灼痛感,一般每处灸5~10 11tiII,至皮肤稍 旋灸的记载。 起红晕为度。雀啄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 1.2.2 回旋灸的起源根据回旋灸的操作方式,最 部位一上一下地摆动,如麻雀啄食一样,一般每处灸 早的回旋灸雏形可见于1955年承淡安《中国针灸 5 min。回旋灸,将燃着的艾条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 学》¨ 中记载“雀啄灸本法施术时将艾条燃着的一 持1寸距离,均匀地左右方向移动或往复回旋熏 灸 。正式独立论述艾条悬起灸的专著,可以追溯 到1954年朱琏出版的《新针灸学》 ’;而其雏形,也 见于古代文献专著。 1.1 “艾条悬起灸”的雏形 艾条最早出现在唐代 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十八卷》:“以熟艾薄 敷布纸上。纸广四寸,后以硫黄末敷布艾匕,务令调 匀,以荻一枚,如纸长,卷之作十枚,先以火烧缠下去 荻,烟从孔退场门吸烟,咽之取吐,止。明旦复熏 ……。”此段文献记载可被认为是“艾条悬起灸”的 雏形,虽然孙思邈认为此法属于熏蒸,而非艾灸 。。 同时期王焘在《外台秘要》里也存在类似现代悬起 灸的记载,但是都会配伍其他中药,共同制作而成。 学术界一般认为艾条成型、发展于明清之时。 如明初朱权《寿域神方》“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 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觉热,汗出即 差。” 但是这个时期主要以艾条实按灸为主,即雷 火神针和太乙神针 J。这一时期的《古今医统大 全》《景岳全书》《外科正宗》等医学专著,也存在着 关于艾条实按灸的记载。到了清代中期,沧州叶圭 氏《太乙神针》中出现了悬起熏灸的方法_6 】。自 此,艾条不仅仅是实按灸一种操作。 1.2温和灸、雀啄灸和同旋灸的起源温和灸、雀 啄灸和回旋灸是艾条悬起灸的三种操作方式,与早 期的烟卷灸有关。1954年王德隽在《中医药进修手 册》中讲述:“近年来所发明的新灸法,即为烟卷 灸。” 同年,朱琏出版的《新针灸学》,记载了她两 次出差时罹患肠胃炎,使用烟卷灸疗的经历,进而提 出将艾卷结合兴奋与抑制的操作方法试用于临床, 并且定名为艾卷灸法 :。可见,“艾条悬起灸”的 操作方式可能来源于“烟卷灸”。 1.2.1 温和灸和雀啄灸的起源朱琏在其1954版 的《新针灸学》中第一次介绍了艾条悬起灸,同时将 其临床操作方式分为温和灸和雀啄灸,此处的温和 灸和雀啄灸是借鉴烟卷灸的方式,并非其命名 j。 端,对准皮肤输穴处一上一下如麻雀啄食似地施灸, 用时须注意不要烫伤患者皮肤,可均匀她向左右方 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可见此时的反复旋转施 灸,是雀啄灸的补充和调节,被认为属于艾灸泻法。 直至1991年的《实用灸疗》依然将雀啄灸和回旋灸 均置于泻法的范畴 。 1957年田占元在《实用针灸学》¨ 中描述艾条 悬起灸时,出现了熨热灸,采用回旋往复的艾条悬起 灸方法。与此同时,在其他的文献中就出现了回旋 灸的名词 。 ” ,并且此时就认为是一种新且实用的 艾条悬起灸操作方法。 自此,临床最常见的3种艾条悬起灸操作方式, 正式出现于针灸学界。因为针灸补泻或者兴奋、抑 制等指导思想的影响,对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孰 补?孰泻?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 1.3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的临床适应证朱琏 提出温和灸时,并未具体讲明温和灸的临床适应 证-2]。后来的田占元 ]、陆瘦燕 埽 等均认为温和 灸的临床适应证较为广泛。 不同于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的早期临床适 应证相对局限。雀啄灸的临床适应证主要包括两 类:其一是小儿疾病和晕厥急救,起回阳固脱的作 用: 。¨;其二是关节疼、腹痛、腹泻、胎位不正[ '22]。 而回旋灸则主要适应于广泛性的皮肤病 ’。,神经性 皮炎’ 。 如今,对于这3种艾条悬起灸法的临床适应证 已经明显扩大,儿乎适应于内外妇儿各科病症。而 不同艾条悬起灸法操作的适应证界限明显模糊化。 2艾条悬起灸施术方式的现代研究 艾条悬起灸是一种临床干预方式,对于灸时、灸 式的精确把握,才是发挥其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 而对于艾条悬起灸的灸时、灸式研究,也逐渐成为现 代临床研究的重中之重。其中,陈13新教授就结合 这3种操作及其敏化现象,还提出了热敏灸的概 念 。 世界中医药2016年l2月第l 1卷第i2期 ・2541・ 2.1 单次艾条悬起灸时间窗的研究 过去灸法著 活,进而不同温度的艾条悬起灸研究均是围绕此方 作对于艾条悬起灸操作时间的记载,多为单次艾灸 10 min左右,但这只是作者们主观经验知,缺乏客观 单次艾条悬起灸的最优时间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 向开展。 周攀等 在弗氏佐剂的关节炎,开展为期5 d 的抗炎效果最好,而且在TRPVI阻断剂辣椒平的皮 的临床验证。如今,使用系统的、科学的方式,研究 的不同灸温(38℃、45℃)疗效的观察,发现45℃ 成果。我们将单次艾条悬起灸操作时间分成3个等 肤阻断之后,这种抗炎效果明显下降。此课题组在 级予以区分讨论:1)<30 min;2)3O一60 rain;3)> 60 min。 2.1.1 小于30 min的艾条悬起灸研究 邢海辉 等 使用正交设计,观察不同的艾灸时间对高胆圊 醇血症的影响,认为单穴10 mid的艾条悬起灸,相 对于5 min的干预,拥有更好的降脂效果。在此基 础上,比较10 min和15 min的艾条悬起灸,10 rain 的艾条悬起灸还是存在较好的效果 ,然而另外一 个研究却认为这两个不同时间窗的艾条悬起灸都存 在降脂效果,两者之间不存在差异 。另外一项观 察艾条悬起灸对局部缝隙连接蛋白43的影响,也证 明了5 rain的艾条悬起灸效果不及10 min或者l5 min[ 。陈仲杰 。 等也得出了相近的结论,认为30 min艾条悬起灸存在较好的调脂功效。王茎 ’等则 观察了5 min、15 min和25 min的艾条悬起灸时间 对克罗恩病的影响,认为15 min、25 min存在较好的 免疫调节效果。 2.1.2 30—60 min的艾条悬起灸研究丁凤等比 较单次更长时程的艾条悬起灸的调脂能力,发现与 30 min和45 min的艾条悬起灸效果比,15 min的艾 条悬起灸效果更为显著 。而对于浅表性胃炎的 不同灸疗时间观察,20 min和40 min均存在效果, 且两者之间不存在差异 。 2.1.3大于60 min的艾条悬起灸研究张伟等 对于哮喘模型大鼠的研究,则认为1 h的艾条悬起 灸解痉平喘的效果,比15 min、30 rain、2 h的更好。 综上,我们推测l5—60 rain内的艾条悬起灸可 能易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当然不同的病症之间还 有差异。薛斐然的研究认为,20 rain可以诱导出更 好的腧穴热敏化状态,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川。一 个适当的艾条悬起灸操作时长,可能与激发腧穴敏 化、产生临床效应的时间有关。 2.2艾条悬起灸的灸温控制早期温和灸出现时, 朱琏就认为施灸时,刺激体表的温度控制在42— 43℃之间为宜,此温度也是人可耐受的体表温度极 限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体表存在一种称之为瞬 时电位感受器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l,TRPVI),此通道可以被>43℃的温度激 相同模型上,给予皮肤辣椒素涂抹,发挥激活TRPV1 通道的作用,及时给予38℃的艾灸刺激,同样发挥 着相同的抗炎作用,原因很有可能还是TRPV1的激 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45℃艾灸合并辣椒素涂抹, 并未表现出更好的抗炎效果 。 乇耀帅等 盯 比较了两种不同温度(38℃、 46 qC)艾条温和灸对心动过缓模型大鼠心功能、血 流循环以及普萘洛尔在体内代谢分布的影响,结果 发现,2种温度的热刺激均能改善心动过缓大鼠的 心律、心功能、提高股动脉平均压,以及加快普萘洛 尔在体内的代谢分布。该效应因刺激温度不同而不 同,艾条悬起灸46 cC明显强于艾条悬起灸38℃的 热刺激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46 cc的热刺激能够 使野生型小鼠局部皮肢肥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并 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 王玲玲课题组 对于高脂血症的患者,采用 38 oC和45℃的温和灸比较,发现45℃在降低三酰 甘油和胆固醇,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风险,同时 促进一氧化氮的表达。其在动物模型的研究基础 上,发现38 cc只会引起轻度的皮肤结构的变化,而 45℃对皮肤结构的影响较为明显,同时认为TRPVI 的表达含量增高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孙申田 等【4 比较43℃和55 cc的艾灸刺激对于大鼠结肠 电生理的影响,发现两者并未有任何差异。 可见,既往的研究均指向使用>43℃的温和 灸,才可以起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李亮等 研 究不同热灸温度、热灸面积对延髓背侧网状亚核 (Subnucleus Retieularis Dorsalis,SRD)的影响,发现 温度在40~42 cc时,无论多大刺激面积,SRD没有 激活作用;当温度在44~52℃时,无论刺激面积多 大,SRD都会发生激活反应。不同面积的研究,其认 为圆形热灸刺激面积直径4 em、温度5O℃的刺激, SRD神经元的激活作用达到最大值;低于4 cm的热 灸刺激,SRD的放电频率和刺激温度正相关。 2.3艾条悬起灸的施灸频率邢海辉等在艾条悬 起灸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中,除了单次艾条悬起灸 的持续时间窗外,施灸频率也被纳入观察,通过正交 设汁研究.}人为相对于每天艾灸,隔天施灸存在较好 ・2542・ WORLD CHINESE MEDICINE December 20I6,Vo1.I I,No.12 降脂效果[2 。但是亦有人发现,每天艾灸效果较 导临床,科学规范的使用此类方法,进而重复前人所 好,隔2 d艾灸的调脂能力下降 :王云等 认为 认识到的临床实际功效。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方式的 每天灸和隔天灸之间,不存在任何降脂上的差异,只 蓬勃发展,艾条悬起灸的科学研究极大的汲取了现 是认为隔天灸可以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减少艾烟所 代科学知识,采用客观的、科学的理论依据,认识研 造成的污染排放。王春华等每天灸、隔天灸和每削 究艾条悬起灸的科学使用方式。从单次施灸时间、 灸进行比较,发现每天灸和隔大灸存在较好的抗衰 施灸间隔、施灸疗程等角度,观察现有的研究成果, 老效果 。 总结其内在的联系,提炼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指导方 案,有利于科学合理的指导艾条悬起灸临床实践。 艾条悬起灸对病理状态的调整,使之趋向于生 从现有有限的研究来看,每天或隔天施灸的频 率,差异不大,也就可能存在24~48 h的间隔 占 代关于施灸频率的记载,也存在一定的借鉴意义。 如清代《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有“……必分13 灸之,或隔日灸之”的记载,《小品方》对于严重的口 眼歪斜则强调每日施灸,连续三灭后间隔施灸: “……灸,随年壮,日13报之,三报且息,三日不效,复 三报之。”f¨] 2.4艾条悬起灸的施灸疗程 针灸的疗程和疾病 本身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急性的病症疗程10 d 左右1个疗程,慢性病症以及较难痊愈的病症疗程 较长动则百13一 。讨论艾条悬起灸的疗程,首先考 虑疾病自身的缓急属性。圣海蓉等研究高脂血症。 发现对于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升高为主晏表现的患 者,只要1.5个月的艾条悬起灸,就可以产生较好的 效果。而对于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的患者,则需要3 个月以上的艾条悬起灸,才可以扭转此现象 。类 似的研究则发现,连续60 d的艾灸,存在较好的临 床降脂效果 。 综上分析,影响艾条悬起灸的因素,除了疾病本 身的性质外,还与单次施灸时间、施灸温度、和间隔 时间、总的施灸时间(疗程)有关。就现有研究表 明,艾条悬起灸的单次施灸不少于10 min,且温度控 制在45℃左右可能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3展望 随着现代对艾条悬起灸深人的研究,能极大地 推动艾条悬起灸的临床应用,促进艾条悬起灸理论 的创新。艾条悬起灸临床适应证的扩展、临床操作 手段的逐步科学性,有利于艾条悬起灸在罔内外广 泛的推广。 通过分析艾条悬起灸的源流,还原艾条恳起灸 的本来面貌,分析其内在积极的临床意义,探索古人 对其所认可的临床价值,发现古人认识的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有利于指明今后艾条悬起灸科学研究 的发展方向,提高临床运用的治疗功效。进而分析 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的发展历程.还原其本来的 临床操作方式和临床适应证:有助于科学客观的指 理水平的能力不可估量,对于艾条悬起灸深入挖掘 其潜在功效,研究其内在机制,可以极大的丰富现代 针灸学的科学内涵,使之成为人民百姓健康的福音。 为此,今后需要站在更广阔的视角上看待艾条悬起 灸,研究艾条悬起灸。 参考文献 1]吴焕淦.中国灸法学(精)[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l5. [2]朱琏.新针灸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1-418. 13]黄畅,刘钧天,刘耀萌,等.艾条灸源流发展及应用探析[J].中华 q Tl必药杂志,2015,3O(12):42I8-4220. 【4j上 苔.古代灸法考(下)[J].中国引’灸,1982,2(3):35-40. [5]晰 l :奋.张建破.实按灸源流考[J].巾f日针灸.2012.32(9):852. 855. :6]黄坨祥.灸法源流考[J].针灸临床杂忠,1995,Il(9):11.12. [7]范培兰.太乙神针[M】. 安:陕西科 技术出版社,1992:54-55. [8j 德高.中 约进修手册一第六辑针灸专辑一新针灸疗法的原理 j应用[M J.北京:新巾华医药学会.1954:13. 9]韦立富,潘小霞,刘兵.等.朱琏针灸I临床特色与经验[J].中国针 灸,2015,35(I):94-97. 1 10]李索云.张t剑.刘兵.朱琏西医背景下的钊‘灸理法认识[J].中 国针灸.2014.34(1I):I】27.1l3O. ¨1]于耀/j‘.刺灸学讲义[M].喻尔滨:黑龙江中医学院,1981:81. I2j王诗锦.针灸学题解[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l985. 【l3]承淡 .中国针灸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1-366. 『I4]I卟成 .实用灸疗[M].北京:中医占籍出版社,1991. [J5:ttt rIi庀.实用针灸学[M].人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57:l88. [16 牛人民共和闲卫生部.庆况建国十周年医学科学成就论文集 (卜卷)[M].北j; :人民卫 出版社,l959:392. [17]叶1 人民共和Ⅲ卫生部巾 #医学会.全国急性传染病学术会议 资料选编 M].北京:人民l£生出版社,l959:270. [18 Jfl 瘦燕,朱汝功.刺灸法fI:沦[M].. 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59: Ic)9.I10. [I9 中医研究院.针灸学简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324. [2()]厂 尔中医 :院.中医学新编[M].卜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 374. 2l J延安地 :人K医院.赤脚 生针灸 册[M].西安:陕西人民出 版材:.I976:21. [22]南京中I ’ :院.针灸 ’ 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4:9. (下接第2546页) ・2546・ WORLD CHINESE MEDICINE December 2016。Vo1.Il,No.12 激量与脊髓背角神经元响应的量效关系。 funclinnal archileetmc of the thermoregulatory syslem.American jour- 综上所述,高温热灸的传导通路部分是由辣椒 素敏感的c纤维介导,并且在脊髓背角部分辣椒素 敏感性神经元得到响应。但是,高温热灸在脊髓背 角神经元响应中也存在独特的效应规律,其机制和 原理,尚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建斌,王玲玲,胡玲,等.艾灸温通作用的 沦探讨[J].中国钏。 灸,2011,31(1):5卜54. na1 of physiology[J].Regulatory,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physiolo・ gY,200 7,292(I):1,137-46. [8]李心仁.实验针灸 [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55.256. [9]许巍.熊俊,陈13新,等.蟮于现代文献的麦粒灸临床治疗病症谱 研究[J].i[宁中医杂志,2016,43(3):598 ̄00. }10]赵敏生,余安胜。李西林.辣根过氧化物酶追踪“足三里”穴的脊 髓投射研究[J].中国针灸,1999,I9(9):39-41. [11]汪克明,王月兰,吴予建,等.脊髓通路与针刺“足三里”效应关 系的研究[C]//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 会第十 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2009:2. [12]骆吴,万有,韩济生.辣椒素及其受体[J].生理科学进展,20(13, 34(1):II—I5. [2]张建斌,王玲玲,吴焕淦.等.艾灸温通温补概念的内涵分析[J]. 中国针灸,2012,32(I1):1000.1003. [3]Walder RY,Radhakrishnan R.11oo L.et a1.rrRPVI is.Jl1  ̄rlanI for mechanical and heat ̄nsitk’ity in uninjured animals and cvelopmenl of heat hype ̄,ensitivity after nmscle inflammation[j].Pain,2012,I 58 (8):1664-1672. [13]华兴邦,何志娟,朱玲英.等.中枢机能状态对电针效应的影响 【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3):4O42. [14]朱丽霞,黎春无,吉长福.辣椒豢对c类神经纤维传导的影响 [J].生理科 ,1988.8(5):340. [4]Alawik.Keeble J.The paradoxical role of lhe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 tial vanilloid receptor in inflammation【J].Pharma(・ol Ther,2010,l25 (2):181-195. [15]刘乡,黄平波.蒋曼春.辣椒素阻断腓总神经c纤维的效应及其 对电针“足一 里”镇痛作用的影响[J].针刺研究,1997,22(4): 295-303. [5]Baylie RL,Brayden JE.TRPV channels and vascular function[J . Acta Physiol(Oxf),201 1,203(1):99—1 16. [6]吴楠,张丹龙.衡立军,等.TRPVI与pJNK在树脂毒索致痛模型 大鼠脊髓背角的表达变化[J].神经解剖学杂志,20I5,3I(2): l55.I6o. [16]刘乡.以痈制痛——针刺镇痛的基本神经机制[J].科学通报, 200I,46(7):609-6I6. (2016一l2—07收稿责任编辑:洪志强) [7]Romanovsky AA.Thermoregulation: ne concepts have changed (上接第2542页) [23]柴玉.艾有新意[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3):上.f 2. [24]邢海辉,王玲玲,张建斌,等.温和灸 i同时间参数对高肌固酣 血症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 针灸,2叭O,30(I1):937.940. [25]王士超,王耀帅,工玲玲,等.温和灸不同灸量iJ爿节血脂的效应 比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l,13(1):33-35. [35]胤攀,张建斌,一 玲玲,等.不同灸温的艾灸抗炎效应及TRPV1 作用机制研究【J].巾 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9(9):1143一 Il45. [36]季辉,王玲玲,周攀,等.不同灸温对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 消IL-113、11 -2及TNI:-ot含{建的影响[J].j二海针灸杂志,2015, 34(7):597-599. [26]林巧云.不同灸时温和灸对高脂血症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37]上耀帅.艾灸以温促通效应与TRPVI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 I阜j京巾医药人学,2012. [27]王耀帅,王士超,张建斌,等.不同灸时温和灸对急性岛脂血疵 大鼠施灸局部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 学学报,2013.30(1):44-46. [38]高建 .乇桂荧,王玲玲.TRPV1介导不同温度艾灸调脂通脉效 廊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9):2182-2184. [39]张会劳.不同灸温调脂通脉效应及TRPVI介导灸法“以温促 逋”效血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40]王桂英.王耀帅, 开信,等.不同灸温对高脂血症小鼠胆固醇 及“神阙”穴皮肤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6.36(1):59-63. [28]陈仲杰.高脂血症“温灸和之”有效性及小同灸治时程对调脂效 应的影响[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 [29]王茎,夏晓红,叶敏.等.不同灸鞋艾灸对克罗恩痫大鼠结肠组 织损伤积分和血清IgG、lgA、IgM水平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大 学学报。2014,33(I):22-25. [4I]孙日I田,李娟,盛泽民,等.不同温度的艾条对家兔结肠运动和 结肠电影响的实验研究[J].针灸学报,1987,4(1):3I.34. [3O]丁凤,王婧吉,储浩然.温和灸不同灸量对治疗血脂异常最佳灸 量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6,28(2):237-239 [42]李亮. 同热灸温度和面积刺激对大鼠延髓背侧网状亚核神经 元的激活作用[r)].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 [43]于颖梅, 冰,张博,等.不同频次温灸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 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2012,31(6):443446. 【44]王云.不同间隔时间温和灸冶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45] 奋华.胡玲,王健平,等. :同施灸频度温和灸对亚健康状态 [31]常小荣,谢华,严洁,等.温和灸不同灸冶时间对浅表性胃炎脾 胃虚寒证患者临床疗效及胃肠激素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 刊,2011,29(11):238l-2383. [32]谢华,刘密,常小荣,等.不同施灸时问对脾胃虚寒型浅衷性胃 炎临床疗效的观察[J].针刺研究,2OI2,37(4):3I8-323. [33]张伟,陈明人,熊俊.不同灸量悬灸“大椎”穴对哮喘大鼠细胞免 影响的研究(J]. 海针灸杂志.2()l6,35(4):379-382. [46] 海蓉.不同疗程温和灸对原发性高脂血症疗效的临床研究 I)].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疫学机制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2,37(3):202—205. [34]薛斐然.不同时程温和灸对中风后房痛患者肩髑穴热敏化影响 及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北京中 药大学,2010. (2016—12—07收稿责任编辑:洪志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