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卒”字,会写“逢、卒”2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铁杵成针》,能读出其节奏和韵味。 3.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一)亲近李白,解题入文

导语:“诗仙”知道是谁吗?(生回应)了解李白吗?(指生答。相机引导:李白,字太白,所以又叫——“李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们是李太白的忠实“粉丝”,李白斗酒诗百篇!能吟诵一两句吗?(学生回顾,吟诵李白的相关诗作。)看来,不仅是忠实“粉丝”,还是“铁杆粉丝”!

1.写题读题。今天咱们一起分享李太白的传奇故事——(出示文题,提示“杵”的读音)读——伸出手跟老师认认真真地写课题(板书)——再读文题。

2.解词释题。出示“铁杵”的注释,展示舂米和捣衣的图片助解(舂米、捣衣与学生认知有距离);引导学生把文题的意思说一说。(铁棒变成针;把铁棒磨成绣花针等。)

【设计意图】基于学情,由旧知切入,激起学习兴趣,亲近文中人物,同时也是让“诗仙李白”与文中“李太白”建立联系,助解通文。“铁杵、舂米和捣衣”与学生的生活均有距离,通过图片帮助学生形象感知,并形成强烈的对比,为后文补白对话和“感其意”奠基。

(二)正音疏句,理解句义

导语:《铁杵成针》的故事小朋友们听过吧,不过今天咱们要学的是宋代祝穆先生写的文言文,距今700多年了,虽然只有5句话,45个字,但是想要读好不容易的。有信心读好吗?

(1)范读引领。读正确字音,不算会读,读文言文还要读有停断,注意句逗。当然,句逗不仅是逗号和句号,还包括句中的停断。竖起耳朵,听老师读。 (2)像老师这样出声地练习读一遍,随手在文中用斜线标注一下停断。 (出示)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3)请一位练得最投入的同学来读,其余同学在心里跟着读。

(4)真是超级模仿秀!老师为什么这么断句?首先要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意思理解了,自然就能准确断句了。你有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吗?咱们四年级已经学过了文言文——《精卫填海》和《王戎不取道旁李》,谁来分享?

生自由表达:借助注释,利用组词,结合插图,联系生活…… 让学生先自主尝试,时间大约三分钟;再同桌交流。 4.集中反馈,理解句意。

(1)“以读代讲”解首句: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A指生读:去掉逗号再来读——意思清楚了吧?还能换个说法吗?“磨针溪”“象耳山”,是溪流和大山的名字,现在已经是四川的著名景点了。能记住吗?

B考考你:请用“读句子”的办法,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注意,要让老师听出答案。磨针溪在哪儿?(生读)什么在象耳山下?(生读)同一句话,侧重不同,读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读书真有意思呀!第二句谁来读。

(2)“词语联想”解次句: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A调整语序理解:“读书山中”,引导调整语序,就是“在山中读书”。联系生活,在某校读书,古人会讲“读书某校”。以后再读古文,要学会调整语序去理解。

B组词助解:“弃”有点挑战啦!可以组哪些词呢?(出示:抛弃、放弃、丢弃等)引领学生通过组词法尝试理解。提示:学习文言文,要尝试把单个的字组组词,再放到句子里面读一读,这样就会正确理解了。(出示:组字成词,选词入文)

C提问: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了,离开了。你会联想到哪些词儿?(半途而废、无功而返、有始无终、三心二意等)

D指导朗读:是呀,真可惜,太遗憾啦!能读出这种感受吗?引领再读“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句,表达惋惜之意。(让老师看到你的表情。)

(3)“借助注释”解两句:接下来难度提高,第三、四句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注释来谈。

重点提示:“媪”是对年老妇女的敬称,现在可称为老婆婆。“是溪”就是这条溪,这条溪名叫磨针溪。逢,碰到、遇到。方,正在。“问之,曰:‘欲作针。’”引导学生弄清楚谁问谁答,把话说完整。

(4)第五句最难理解,但又最容易解决,让学生借助注释说一说。 5.出示:连句成文 ,整合串讲。让学生试着把故事讲完整,讲清楚。

(1)自主尝试,连起来说一说。

(2)推荐学生完整地讲。(其他学生补充)

【设计意图】一读正音,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二读疏句,注意句逗,读有停断;三读知意,借助注释,自主理解。层层推进,帮助学生把文言文读正解、流利,并能利用借助注释等途径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达成教学目标。

(三)补白对话,探究“其意”

导语:你讲得清清楚楚,但老师听了却有点疑惑——这李太白也太容易感动了吧?一问一答,就改变了主意。难道二人只有这样一次问答吗?还会有哪些对话呢?

1.四读明理:补白对话,探究“其意”(出示) 2.先自主思考,再同桌之间互相模拟对话。 3.指生对话。

4.师生对话,老师扮李太白。(预设) 师:老婆婆,您磨铁杵干什么? 生:——想要磨成绣花针。

师:把这么长、这么粗的铁杵磨成绣花针?您是不是开玩笑呢?! 生(语气坚定):不是。我就是要把铁杵磨成针!

师:那您要到何年何月才能磨成呢?简直不可思议!我不相信! 生1:一定行的!只要坚持去做,一定能成功的。 师:请你把“坚持”两字写在黑板上。

生2:今天没弄好,明天继续去做,只要有耐心一定能成功!

师:每天都去做,那么这个耐心可以换成“恒心”,请你写在黑板上。 生3:我们才学过“精卫填海”,它能这样做,我也会把这个铁杵磨成针的! 生4:我想到了滴水穿石、愚公移山!(相机让学生上台板书关键词) ……

师:哦,我明白了。(指黑板学生写的词,学生读;出示“精卫填海”、“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学生再读)这就是“其意”的意思!

5.此时此刻,假设你就是李白,你心里会怎么想?(指生说,反思反省之类。) 【设计意图】文以载道,何以悟道?此环节,设疑激思,补白对话,还原画面,让学生在对话中自主探究明晰“其意”所在。将中华勤学文化用关键字词定格在黑板上,铭刻在心灵上。

(四)五读定格:整读全文,传承经典

1.学以致用:今后,当你见到做事情半途而废、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的人,你会怎么办?(生:我会给他讲《铁杵成针》的故事……)

2.结语提升:是的,中华美德要发扬光大,中华经典要世代传承!愿意的同学们请起立!师生齐读全文——“铁杵成针”。美梦成真!祝福同学们!

【设计意图】辩证看事情,深刻学道理。教学充分利用经典故事积极的一面,发挥其正能量,指引学生如何解决困难,走向成功。中华美德要发扬光大,中华经典要世代传承,虽然没有要求背诵,但要让学生熟读内化,传承经典!

六、板书设计

铁杵成针 有志者事竟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