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新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复习资料

人教版新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复习资料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优选文档

汪神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唐诗五首

《野望》复习要点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照顾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犹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气氛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犹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9.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尾联说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10.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答:两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远近相映〞、“光色相融〞〕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犹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答:颔联和颈链主要采纳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

.

优选文档

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11.诗人在黄昏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答: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

1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景与人〕动静结合,活现一幅浓浓的秋暮晚归图。

1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1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心愿。

15、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答:“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 期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黄鹤楼》知识点总结

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哪里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以写景知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哪里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想的根底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5.“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6.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明媚的阳光下,从黄鹤楼眺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楚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郁茂盛,生机盎然。

7. .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答:岳阳楼、滕王阁 8.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9.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寂寞、惆怅

10.“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拟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4分〕

.

优选文档

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1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1分〕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1分〕千载白云,空自漂浮,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1、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4分〕

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楚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2分〕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布满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加强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2分〕

12. 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衬托思乡之情。〔答出“抒情〞1分,分析1分,共2分。〕

13.体会“空〞的意味。 〔1〕“空余〞的“空〞意义是:略带遗憾之情,有只、仅仅的意思 〔2〕“空悠悠〞的“空〞意义是:有辽远的味道

14〔1〕从诗词的对偶的角度看,这首诗对偶最工整的一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从表达方法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__写景_,“日暮乡关哪里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__抒情_。

〔3〕.“日暮乡关哪里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句是诗的__尾__联,这是__疑__问句,“使人愁〞,诗人的“愁〞是_乡愁__ 《使至塞上》知识点总结

⒈本诗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困难行程,描绘了边塞奇美壮丽的景象

⒉从体裁上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上看是边塞诗。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⒊古诗中常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与首句的“单车〞相照顾。

⒋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强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精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丽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⒌生动描绘出了塞外的荒凉萧瑟,运用比喻的修辞,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好似“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⒍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

.

优选文档

成了一幅塞外风光图〕

⒎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

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丽。 对仗工整、写塞外景象,开阔鲜亮,气概雄浑〔“直〞表现孤烟之高,又表现了他的劲拔、坚强之美;“圆〞表现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两词表现大漠、长河地区的平阔 ⒏赏析“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经过长途跋涉,诗人总算“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了解“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连续下去,但诗歌却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余地。

⒐ 从“诗中有画〞的角度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诗的画面感。首先,他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他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画出景物的根本形态,概括性极强,好像抽象派的作品。第三,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芒,静静的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⒑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并把自己的孤寂悲凉之情巧妙融入景中,侧面表露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 《渡荆门送别》知识点总结

1. 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逝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立刻变得开阔了。 2. 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土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依恋之情。〔1分〕 3.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仍怜故土水,万 里送行舟。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 任选一个角度进 行赏析。(2分)

a.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逝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概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b.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概,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冲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

优选文档

5.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对故土山水的眷恋之情

6.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7. 对于本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诗中实在无送别朋友的意思。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应该是作者辞别家乡的意思,所以删去“送别〞二字更为适宜。 8.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移情于物,外表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故土

9.“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

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好像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概磅礴。

10. 赏析颈联“月下飞天镜〞句中“飞〞字的妙处。

“飞〞字,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生动形象。

1.从表达方法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土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顾?

1、记叙。地点、目的

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逝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3、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洁白澄澈,普照大地。那漂浮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丽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

优选文档

4、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土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顾。 《钱塘湖春行》 知识点归纳:

1、点明巡游时间和地点的句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2、从动物(仰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从植物(俯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表达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直抒胸臆,既点明春行,又照顾春行的地点的句子:最爱湖东行缺乏,绿杨阴里白沙堤。 5、诗中为突出早春季节特点描写了哪些典型景色?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答:本诗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缺乏等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6、颔联中几处谁家能不能换成处处、家家?

答:不能,因是初春,乍暖还寒,飞鸟不多,故不是处处、家家。

7、颔联中用争和啄字美在哪里?答: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8、本诗描绘的西湖早春景色生机盎然。你认为哪一联最能表达这个特点?为什么?

答:颔联,颔联以莺燕做春天的代表,以几只莺抢占向阳的暖树一试歌喉和数只燕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为典型形象,描绘出一幅热闹的春的图景。

★或:颈联,颈联以绚丽的花﹑蓬勃的草为代表,描绘出杂花满眼﹑嫩草铺地的春色。

9、举例说明《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直抒胸臆的诗句是什么?答:几处早莺争暖树与谁家新燕啄新泥这两句对近景及高处的莺燕的动态描写,突出了早春特有景象,修辞上运用了对偶的方法。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也是写近景,是写低处的花草,也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缺乏,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

10、你还能背出一首写早春景象的唐诗吗?你还积存了哪些写西湖胜景的名句?请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答: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