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美术_【课堂实录】移步换景 别有洞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课堂实录】移步换景 别有洞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种类、基本要素和造景手法。 2、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及精神内涵。 3、学会欣赏中国古典园林。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感受、思考,以讨论的方式学习基本知识,并自己建立各知识环节间的内在联系,生成并表述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之美、空间之美、人文之美。 2、愿意走进中国古典园林,愿意带着一颗安静的心,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赏析寺观园林、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不同类型的中国古典园林典型作品,领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独特的意境魅力和特有的艺术成就。在领略中国古典园林鲜明的特色艺术的同时,一方面感受和体味中国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审美情感和人文情趣,另一方面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观念和方法,了解其蕴涵的儒、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以及山水诗、山水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了解凝结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勤劳和智慧的特色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体会造园艺术中所反映的自然观、人生观

和世界观。如何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更有效的感受和体味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感和特色,并进一步了解园林艺术的布局和造景方法。

三、教学过程

移步换景 别有洞天 设计目的和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安排学生课前了解教材内容。可以学生自主组提前布置学布置学生提前做相关的资料合小组,争取为生收集材料收集,准备好制作的材料。 有效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本次课前准备 做好准备。 课的顺利开展,学生形成收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 提问:我们中国最让人引以为学生讨论并点出引导学生交豪的都有什么? 导入新课, 智慧的象征,是中国古代文人明确目标 对自然和自我关系的一种深度思考。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我们几千年的精

建筑——园林建流与互动,进入主题。 使学生能够初步对本课所讲的内容有所了解。 总结:园林建筑是我们中国人筑

神积淀。 我国的古典园林有三大体系: 学生欣赏园林园林的种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图片进行讨论,问题,学生林。皇家园林以颐和园、圆明参与问题,进行很容易理新授阶段 园、承德避暑山庄为代表;私思考 家园林以苏州园林最为有特 色;寺观园林以灵隐寺为代 表。从我们欣赏的这些园林中 你能找到建造园林的基本要 素是什么? 解。图片的选取要有广泛的识别度,便于学生很快地抓住重点。 总结: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要 素:山石、水、植物、建筑。 这些园林建筑给人带来的感 受是怎样的? 皇家园林气势恢宏、做工精 细,私家园林风景秀美、浑然 天成,寺观园林林木葱郁、清 新脱俗。俗话说“江南园林甲 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这 届我我们就重点来欣赏一下 苏州园林。 欣赏苏州园林:拙政园

园林的制作如同绘画,由设计 师构画出草图,再由工匠施工 完成,明代就有了园林设计的 中西方园林特点在比较重得到最自图书计成《园治》。对比中西欧洲园林对称公然、直观地方园林比较不同的风格。 正,强调人工之呈现,学生总结古典园林的特点:虽由人美;中国园林自很容易领作,宛自天开——自然之美。 由、自然,强调悟。 叶圣陶曾在《苏州园林》中用自然之美。 这样的句子描绘“务必使游览 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年前总学生思考,根据林》正是初是一副完美的图画”他很好的提问层层递进,二语文书中诠释了园林的第二个特点,我回答问题。 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园林图片, 看看是什么特点? 的篇目,此处出现,在切题的同时,又与语文学科实现横向联系,总结:移步换景,别有洞天— —空间之美。 空间有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在 有限的空间内制造景色了。 小飞虹分而未更能够唤起拙政园北寺塔——借景 小飞虹——分景 漏窗——框景 分,静中求动,学生内心深增加了空间层处的联想。 次,丰富而深远。 这是园林最基本的造景手法。

欣赏远香堂,此名是江南四大 才子文征明所提,庭堂四周环 绕荷花到了夏天,湖里的荷花 盛开微风拂过远远的就能闻 到荷花的清香,非常有意境。 与谁同坐轩,你想与谁同坐其 创设条件,使学生主动设想,在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同时,也使他中谈古论今呢?此名乃是大学生静心感受,们贴切地理诗人苏轼所提,后句“明月、表达真实自我。解小飞虹的清风、我”我们的园林建筑还此时不是思考,设计。 带有诗情画意的特色。 不是分析,是情“与谁同坐?”这是个所有人都愿意去设想的问题,那就让所有人在问题的引领下,进入园林,与古人苏轼一起对话明月、清风。

听雨轩屋外有芭蕉、竹子、荷感的交流。 叶,南方是个多雨的地方,每 当下雨时静静的坐在其中,听着雨打芭蕉竹子的声音,闻着荷花的清闲,优哉游哉。 这说明了我们古典园林的第三个特点天人合一,如诗意境——人文之美。 总结:我国古典园林的三的特点自然之美、空间之美、人文之美。

文明载德五千年,精工承物八 总结中国古千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仅仅聆听,感受,回典园林的精只是中华文明艺术宝库中的答问题 一颗明珠,但它足以让我们骄傲与陶醉!苏州园林内的诗词匾额、楹联题对是造园者最真实动人的内心独白,它高于自然,又使人心向自然归隐。一草一木处处有情,以情景交融的草木楼台创设出如诗的意总结拓展阶境。 段 出示与一位国外的园林专家描写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字:“我一直渴望独自坐在水边,在月光下的凉亭里聆听风吹竹叶、鱼跃池塘的声响,凝望清晨的荷花伴着朝露慢慢绽放。只可惜游人如织,渴望成了奢望。实际上根本无需拥有一片园林。一盆绿竹足够了。只要竹影投到白墙之上,那不就是一方水亭吗?”

神内涵。 前后呼应,回到初始问题,让学生自由说出内心的答案。 一位外国人的中国园林情结,正符合此时学生们对走入园林的渴望。

在衣食不愁的今天,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是不是应该多想一想该怎样和自然和谐相处,少一点对自然的破坏,多一点对环境的关注呢?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美术已经有较多的了解,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但是,对于园林艺术的了解就较少。有的可能提到园林还不知道什么是园林。再者,初二的学生的学习活跃程度就不如初一的好,所以课前对这些情况要作充分的准备。

【效果分析】

一.导入阶段让同学们自己去思考我国最具特色的事物,点出建筑——园林建筑,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也愿意去想象回忆。以赏析为主的课型,在教学设计方面强调选择典型园林艺术作品,要引导学生大胆感受中国古典园林赋予的独特美感,在审美感受中逐步探讨相关知识,并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蕴含的深层内涵,感受其独特的审美特点。

二.新授阶段,在欣赏过程中运用探索、比较鉴赏法,设置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表达,如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相比有什么特征?

找出中国园林的造园要素?园林中的建筑有何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有何特征?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学生根据问题的牵引对园林建筑有一定的兴趣。经典赏析,典型突破。重点赏析探究某一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园林力作,如苏州的拙政园,探讨了解其审美特色和布局造景方法。以此为点,引导学生感性把握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特色,再从表现形式上探讨分析,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表现手段以及所蕴含的审美内涵。

三.总结拓展阶段,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华文明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一种独特而经典的艺术设计形式,并对之后的艺术产生有深远的影响。欣赏现代设计案例苏州博物馆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借鉴。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其间的池塘水域、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的巧妙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延伸出学生对现在人与环境如何和谐相处的思考,希望能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对未来思考的种子。

【教材分析】

本课为“欣赏・评述”课型。主要是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认识与思考。中国古典园林恰恰是中国几千年文明所形成的精神积淀,是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和自我关系的一种深度思考,并将其外现于园林的状貌和空间形态。本课的知识点是认识中国古典园林的种类、特点、

要素和造景手法。种类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其中皇家园林以北京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为代表,私家园林以苏州园林为代表。较之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与中国的哲学精神、文化气质更为契合,所以本课的欣赏对象以苏州园林为主。园林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与这二者有关的要素都将在教学中体现。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有山、水、植物、建筑(墙、窗、亭、廊、阁、轩、舫等)。造景手法它包括对比、衬托、框景、隔景、借景等,教材上都有相应的图例说明。中国古典园林一切的精神内核都源自于儒、道、佛三家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的融合,又得益于中国古代文人将绘画、诗词、文学融入其中,形成了诗情画意般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特点,与欧洲的整齐一律,均衡对称,推崇几何图案,强调人工美的风格迥然不同。

【评测练习】

本课为欣赏课,以赏析为主的课型运用比较鉴赏法,并设置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表达,如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相比有什么特征?找出中国园林的造园要素?园林中的花木有何作用与寓意?园林中的建筑有何特点?有何作用?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有何特征?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课后反思】

中学美术欣赏课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还能让学生正确认识美学观。但想上好美术欣赏课,

让学生对欣赏课感兴趣,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一直是我们美术老师研究的内容。我在平常的教学中也尝试了很多教学方法,比如小组讨论、课前学生收集资料、用文字形式谈谈作品感受等。虽然课堂效果比较好,但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只有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慢慢的进行摸索。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应该说,课程改革给美术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以学习美术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加入了更多人文性质的内涵,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美术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

在《移步换景别有洞天》一课中我主要讲述苏中园林,对于学生来说课前的资料搜集肯定是寥寥有限的,课堂的时间短不能够细致的去欣赏,只能从知识的大框架简单了解园林艺术,而这样就存在着学生理解的不透彻,进入状态慢的现象,欣赏课教师的讲解过多会减少学生思考的空间,但如果学生脑子里没有此类的知识积淀那想象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在欣赏课中,课前的材料搜集是非常关键的,而在这一方面我没有给孩子做充分准备的时间,如何调动学生课下自觉地搜集材料是我该改进的地方,在讲解欣赏中应多给学生时间去碰撞,知识的延伸上探索的不够,学生在谈到欣赏时不知从何说起,不知道欣赏什么怎样用美术术语对欣赏内容进行分析,是我现在欣赏课上应主

要解决的问题,这是我对本节欣赏课的反思,请广大教师多提宝贵意见。 【课标分析】

本课的课业类型是“欣赏、评述”。新课标中关于“欣赏、评述”领域的说明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咸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学会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培养人文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的联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