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 (SL190-96)
级别
平均侵蚀模数 [t/(km · a)]
南方红壤丘
东北黑土区 / 西北黄土
陵区 /西南
高原区 北方土石山区
土石山区 < 1000 1000-2500
< 200 200-2500 2500-5000 5000-8000 8000-15000 > 15000
2
平均流失厚度( mm/a)
南方红壤丘
西北黄土 东北黑土区 /
陵区 /西南土
高原区 北方土石山区
石山区 < 0.74 0.74-1.9
< 0.15 0.15-1.9 1.9-3.7
< 0.37 0.37-1.9
微度 轻度 中度 强度 极强度
< 500 500-2500
3.7-5.9
5.9-11.1
剧烈
注:本表流失厚度系按土壤容重
1.35g/cm 折算,各地可按当地土壤容重计算之。
3
>11.1
土壤侵蚀程度分级指标
劣地或石 质坡地占 该地面积 %
*
土地生物生
现代沟谷(细 沟,切沟,冲 沟)占该面积 %
植被 覆盖度
程度
地表景观综合特征
斑点状分布的劣地或石质坡地。沟
产量较侵蚀
( %)
前下降 %
谷切割深度在 1m 以下,片蚀及细 沟发育。零星分布的裸露沙石地表 有较大面积分布的劣地或石质坡
10-30
轻度
<10
<10
70-50
中度
10-30
10-30
50-30
地。沟谷切割深度在 1-3m 。较广泛
分布的裸露沙石地表 密集分布的劣地或石质坡地。沟谷 切割深度 3m 以上。地表切割破碎
30-50
强度
≥30
≥30
≤ 30 ≥ 50
*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
风蚀强度分级表 *
级别
床面形态(地表形态) 固定沙丘,沙地和滩地 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沙地
半固定沙丘,沙地
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沙地
流动沙丘,沙地 大片流动沙丘
植被覆盖度( %) (非流沙面积)
> 70 70-50 50-30 30-10 < 10 < 10
风蚀厚度 ( mm/a)
< 2 2-10 10-25 25-50 20-100 > 100
侵蚀模数
[t/(km · a)]
2微度 轻度 中度 强度 极强度
< 200
200-2500
2500-5000
5000-8000
8000-15000
剧烈 > 15000
*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风蚀沙漠化程度分级指标 *
程度
风积地表 形态占该
风蚀地表 形态占该
植被 覆盖度
地表景观综合特征
土地生物生
产量较沙漠
---
------WORD格式-----可编辑-------
地面积 %
地面积 %
(% )
化前下降 %
斑点状流沙或风蚀地。 2m 以下低矮沙丘或 吹扬的灌丛沙堆。固定沙丘群中有零星分
轻度
< 10
< 10
50-30
布的流沙(风蚀窝)。旱作农地表面有风
蚀痕迹和粗化地表,局部地段有积沙 2-5m 高流动沙丘成片状分布。 固定沙丘群
10-30
中度
10-30
10-30
50-30 ≤ 30
中沙丘活化显著。旱作农地有明显风蚀洼 地和风蚀残丘。广泛分布的粗化砂砾地表
5m 高以上密集的流动沙丘或风蚀地
30-50
强度
≥ 30 ≥ 30 ≥ 50
*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土壤盐渍化分级指标
类型
作物生长情况 含盐量( %)
轻度 稍有抑制
中度 中等抑制
强度 严重抑制
盐土
死亡
东北
0-50cm(SO 4 ) 表土层 (全盐量 ) 100cm 土体 ( 全盐量 )
2-
2-0.3-0.5 <0.2 <0.1 0.15-0.25 .04-0.8 0.3-0.6 0.554-0.727 0.391-0.491
0.5-0.7 0.2-0.4 0.1-0.3 0.25-0.40 0.8-1.2 0.6-1.0 0.727-0.866 0.491-0.597
0.7-1.2 0.4-0.8 0.3-0.5 0.40-0.60 1.2-2.0 1.0-1.5 0.866-1.345 0.597-0.895
山东
华北
0-20cm(CL — SO4 )
2-
0-30cm(SO 4 )
2-
西北
>2.0
新疆
0-100cm(SO 4 ) 0-30cm( 全盐量 ) 0-100cm( 全盐量 )
>1.5
>1.345 >0.895
石漠化程度评价表
等级
土壤侵 蚀程度 不明显
基岩裸露 ( %) <10
植被覆盖度
(%) >75
坡度(度)
土层厚度
( cm) >25
无
<5
坡耕地: 5-8
植被覆盖度
60%-70%的坡地: 5-25 45%-60%的坡地: 8-15 30%-50% 的坡地: 5-8
>15 >20 >25 >35
不太明
潜在
>50
显
50-70
植被覆盖度 植被覆盖度
<20
轻度 中度 强度 极强度
较明显 明显 强烈 极强烈
>35 >65 >85 >90
35-50 20-35 10-20 <10
<15
<10
<7
<3
降水酸度(酸雨)分级标准
pH < 4.00 4.00--4.49 4.50--5.59 降水酸度 强酸性 较强酸性 弱酸性
---
------WORD格式-----可编辑-------
5.60--7.0
中性
>7.0
碱性
pH 值的年平均值表示。降水酸度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每次降水的
注:降水酸度是用降水
pH
值换算 H+ 浓度后,再以雨量加权求其平均值,得到 pH 年均值。以氢离子浓度来划分降水酸度等级。
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的分级
分级 R 值 土壤质地
不敏感
<25 石砾、沙
0-20 水体、草本 沼泽、稻田
轻度敏感 25-100
粗砂土、细砂土、
粘土 20-50
阔叶林、针叶林、 草甸、灌丛和萌
生矮林
3 2.1-4.0
中度敏感 100-400 面砂土、壤土
51-100 稀疏灌木草原、 一年二熟粮作、 一年水旱两熟
5
4.1-6.0
高度敏感 400-600 砂壤土、 粉粘 土、壤粘土 101-300 荒漠、一年一
熟粮作
7 6.1-8.0
极敏感
>600 砂粉土、
粉土 >300
地形起伏度(米)
植被
无植被
分级赋值 (C) 分级标准 (SS)
1 1.0-2.0
9
>8.0
各因素权重确定专家调查表
指 标 降水 地貌 土壤质地
植被
对土壤侵蚀的相对重要性
X 1 X 2 X 3 X 4
Xi 为
注: Xi 为影响因子 i 对土壤侵蚀的相对重要性,可通过专家调查方法得到。当因子
蚀重要性为比较重要时,
Xi 为 1;当因子 i 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明显重要时,
Xi 为 5。
壤侵蚀重要性为绝对重要时,
i 对土壤侵3;当
因子 i 对土
沙漠化敏感性分级指标
敏感性
指 标
湿润指数
冬春季大于 6m/s 大风的天数
土壤质地 植被覆盖 ( 冬春 ) 分级赋值 (D) 分级标准 (DS)
不敏感
轻度敏感
中度敏感
高度敏感
极敏感
>0.65 <15 基岩 茂密 1 1.0-2.0
0.5-0.65 15-30 粘质 适中
3
2.1-4.0
0.20-0.50
30-45 砾质 较少
5 4.1-6.0
0.05-0.20
45-60 壤质 稀疏
7 6.1-8.0
<0.05
>60
沙质
裸地
9
>8.0
临界水位深度
地 区 黄淮海平原 东北地区 陕晋黄土高原
轻沙壤 1.8-2.4m
轻沙壤夹粘质
1.5-1.8m
2.0m 2.5-3.0m
粘质 1.0-1.5m
---
------WORD格式-----可编辑-------
河套地区 干旱荒漠区 2.0-3.0m 4.0-4.5m
注:土地盐渍化敏感性是指旱地灌溉土壤发生盐渍化的可能性。在盐渍化敏感性评价中,首先应用地下水临界深度 (即在一年中蒸发最强烈季节不致引起土壤表层开始积盐的最浅地下水埋藏深度 ),划分敏感与不敏感地区。
盐渍化敏感性评价
敏感性
要素
蒸发量 /降雨量 地下水矿化度 g/l
地形
不敏感
轻度敏感
中度敏感
高度敏感
极敏感 >15
<1 <1 山区
1 1.0-2.0
1-3 1-5 洪积平原、 三角洲
3 2.1-4.0
3-10 5-10 泛滥冲积平原
10-15 10-25 河谷平原
7 6.1-8.0
>25
滨海低平原、闭
流盆地
9
分级赋值 (S) 分级标准 (YS)
5 4.1-6.0
>8.0
注:运用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与地形指标划分等级。
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指标
敏感性 喀斯特地形 坡度 (度) 植被覆盖 (%)
不敏感 不是
轻度敏感
是 <15 >70
中度敏感 是 15-25 50-70
高度敏感 是 25-35 20-30
极敏感 是 >35 <20
注:石漠化敏感性主要根据其是否为喀斯特地形及其坡度与植被覆盖度来确定的。
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相对敏感性分级指标
因子 岩石类型
贡献率
1 1
等级 Ⅰ A 组岩石 Ⅱ B 组岩石 Ⅰ A 组土壤 Ⅱ B 组土壤 Ⅰ针叶林
Ⅱ灌丛、草地、阔叶林、山地植被
III 农耕地 Ⅰ >600mm/a
权重
1
0 1 0 1 0.5 0 1 0.5 0
土壤类型
植被与土地利用
2
水分盈亏量( P-PE)
2
Ⅱ300~600mm/a III<300mm/a
注: 1、生态系统对酸雨的敏感性,是整个生态系统对酸雨的反应程度,是指生态系统对酸雨间接影响的相对敏感性,即酸雨的间接影响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相对难易程度,它主要
依赖于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关的土壤物理化学特性,与地区的气候、土壤、母质、植被
及土地利用方式等自然条件都有关系。 生态系统的敏感性特征可由生态系统的气候特性、 土壤特性、地质特性以及植被与土地利用特性来综合描述。本标准选用周修萍建立的等权指标体系,该体系反 映了亚热带生态系统的特点,对我国酸雨区基本适用。
2、P 为降水量, PE 为最大可蒸发量。
---
------WORD格式-----可编辑-------
3、 A 组岩石:花岗岩、正长岩、花岗片麻岩
岩、去钙砂岩、某些第四纪砂
( 及其变质岩 ) 和其他硅质岩、粗砂岩、正石英砾
/ 漂积物; B 组岩石:砂岩、页岩、碎屑岩、高度变质长英岩到中性火
成岩、不含游离碳酸盐的钙硅片麻岩、含游离碳酸盐的沉积岩、煤系、弱钙质岩、轻度中性盐到超基性火山岩、玻璃体火山岩、基性和超基性岩石、石灰砂岩、多数湖相漂积沉积物、泥石岩、灰泥
岩、含大量化石的沉积物 ( 及其同质变质地层 ) 、石灰岩、白云石。
4、 A 组土壤:砖红壤、褐色砖红壤、黄棕壤
( 黄褐土 ) 、暗棕壤、暗色草甸土、红壤、黄壤、
黄红壤、褐红壤、棕红壤; B 组土壤:褐土、棕壤、草甸土、灰色草甸土、棕色针叶林土、沼泽土、白浆土、黑钙土、黑色土灰土、栗钙土、淡栗钙土、暗栗钙土、草甸碱土、棕钙土、灰钙土、淡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草甸盐土、沼泽盐土、干旱盐土、砂姜黑土、草甸黑土。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地区评价
生态系统或物种占全省物种数量比率 优先生态系统,或物种数量比率
物种数量比率 15- -30%
重要性
> 30% 极重要
中等重要 比较重要
物种数量比率 物种数量比率
5— 15%
< 5% 不重要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地区评价
国家与省级保护物种
国家一级 国家二级
其它国家与省级保护物种
无保护物种 重要性 极重要 中等重要 比较重要 不重要
根据重要保护物种地分布, 即评价地区国家与省级保护对象的数量来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地区
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重要性分级表
类型 城市水源地 农灌取水区 洪水调蓄
干旱 极重要 极重要 不重要
半干旱 极重要 极重要 不重要
半湿润 极重要 中等重要 中等重要
湿润 极重要 不重要 极重要
注: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的生态重要性在于整个区域对评价地区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及洪水调节作用。可以根据评价地区在对区域城市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对整个流域水资源的贡献来评价。
土壤保持重要性分级指标
土壤保持敏感性
影响水体
1-2 级河流及大中城市主要水源水体
3 级河流及小城市水源水体
不敏感
轻度敏感
中度敏感
高度敏感
极敏感 极重要 极重要 中等重要
不重要 不重要 不重要
中等重要 较重要 不重要
极重要 中等重要 较重要
极重要 中等重要 中等重要
4-5 级河流
注:土壤保持重要性的评价在考虑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基础上,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对下游河流和水资源的危害程度。
---
------WORD格式-----可编辑-------
沙漠化控制作用评价及分级指标
直接影响人口
>2000 人 500-2000 人 100-500 人
重要性等级
极重要 中等重要 比较重要 不重要
<100 人
注: 1、在沙尘暴起沙区,其重要性评价可以根据其可能影响范围来判别:
①若该区沙漠化不对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则该区对沙漠化控制的作用不大。
②若该区沙漠化将对本省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则该区对沙漠化控制有重要的作用。③若该区沙漠化将对多个省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则该区对沙漠化控制有极重要的
作用。
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分级表
河流级别
位 置 河流上游
影响目标 重要湖泊湿地 * 一般湖泊湿地 重要湖泊湿地
重要性
极重要
中等重要 中等重要
1、 2、 3
河流中游 河流下游
一般湖泊湿地 重要湖泊湿地 一般湖泊湿地 重要湖泊湿地 一般湖泊湿地 重要湖泊湿地
重要 重要 不重要 中等重要
河流上游
重要 重要
4、 5
河流中游 河流下游
一般湖泊湿地 重要湖泊湿地 一般湖泊湿地 重要湖泊湿地 一般湖泊湿地 重要湖泊湿地 一般湖泊湿地 重要湖泊湿地 一般湖泊湿地
不重要 不重要 不重要 重要
河流上游
其它
河流中游
不重要 不重要 不重要 不重要
河流下游
不重要
注:1、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主要根据评价地区 N 、P 流失可能造成的富营养化后果与严重程度。
如评价地区下游有重要的湖泊与水源地,该地区域的营养物质保持的重要性大。否则,重要性不大。
-2 -1
-1
2、重要湖泊湿地包括重要水源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物种栖息地。
表 1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
序号 1 2 3 4
分级 微度侵蚀 轻度侵蚀 中度侵蚀 强度侵蚀
年均侵蚀模数 /( t ·km ·a )
<200, 500, 1000 200, 500,1000 ~ 2500
2500 ~5000 5000 ~8000
年均流失厚度 /(mm·a )
<0.15,0.37 , 0.74
0.15, 0.37,0.74~ 1.9
1.9~ 3.7 3.7~ 5.9
---
------WORD格式-----可编辑-------
5 6
级强度侵蚀 剧烈侵蚀
8000~ 15000
>15000
5.9~ 11.1
>11.1
表 2 不同坡度面蚀分级标准
5o~ 8o 轻度 轻度 轻度 中度 轻度
8o~ 15o
轻度 轻度 中度 中度 中度
15o~ 25o
轻度 中度 中度 强度 强度
林草覆盖率 (%)
25o~ 35o
中度 中度 强度 极强度 极强度
>35o 中度 强度 极强度 剧烈侵蚀 剧烈侵蚀
60~ 75 45~ 60 30~ 45 <30 坡耕地
表 3 不同坡度、林草覆盖率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
5o 500 500 500 2500 500
8o 500 500 2500 2500 2500
15o 500 2500 2500 5000 5000
25o 2500 2500 5000 8000 8000
68 53 38 23 坡耕地
林草覆盖率 ( %)
35o 2500 5000 8000 15000 15000
表 4 不同坡度、林草覆盖率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按覆盖率标准化)
5o 1 1 1 5 1
8o 1 1 5 5 5
15o 1 5 5 10 10
25o 1 1 2 3.2 3.2
68 53 38 23 坡耕地
林草覆盖率 ( %)
35o 1 2 3.2 6 6
表 5 不同坡度、林草覆盖率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按坡度标准化)
5o 1 1 1 5 5
林草覆盖率 ( %)
8o 1 1 1 5 10
15o 1 5 5 10 16
25o 1 1 1 3.2 6
35o 1 5 5 16 30
68 53 38 23 坡耕地
王克勤: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