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8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8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18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10分)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所以动心忍性, 。(《孟子》) ②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③至于夏水襄陵, 。(郦道元《三峡》) ④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⑤ ,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⑥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样《过零丁洋》)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渔家做•秋思》中,范仲淹借酒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②《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面对衣着华丽的“同舍生”的态度是“ ”。 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森林是地球之肺,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的森林fù盖率却比较低,这难道不令人担忧吗?1981年,我国立法规定适龄公民必须lǚ行植树义务。政府通过广泛宣传,特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使人均绿地面有所增加。放眼未来,我们必须进一步行动起来,自觉爱绿、植绿、护绿,让绿水清山遍布祖国大地。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fù 盖 比较 lǚ 行 .(2)最后一句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适龄公民”中“适”的意思是

A.切合、相合 B.刚才、方才 C.往,到 D.舒服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3.(4分)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1)“用苦痛换来欢乐“是他写给埃尔多迪伯爵夫人信中的话,也是他的人生写照。他是

A.罗曼•罗兰 B.贝多芬 C.米开朗琪罗 D.托尔斯泰

(2)“却说那【甲】久坐林间,盼望行者不到,将行李搭在马上,一只手执着降妖宝杖,一只手牵着缰绳,出松林向南观看。”

上面文字中【甲】指的是《西游记》中的 ,他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终成正果,受封为 。

4.(12分)学校开展”亲近经典”读书活动,请你参加。 【我阅读 我朗诵】

(1)小明在朗诵叶赛宁的《夜》时,遇到一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①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幽 暗 的 松 林 失 去 喧 响

②朗诵这一诗节,应采用的语调是 A.舒缓 B.欢快 C.激昂 D.深沉 【我阅读 我分享】

(2)下面是小明分享的一段阅读感悟,请你帮助修改。

活动中,【甲】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古典诗词,还写了读书心得。阅读,让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重陶,思想在孜孜求索中变得深邃。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面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乙】我们主动向同学、老师、家长等身边的人不耻下回。最后,祝大家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子用语不得体,应将“ ”改为“ ”。 【我阅读 我创作】

(3)请你仿照示例,写两行小诗。 示例:每一缕晨曦 都是喷薄而出的希望

二、阅读(55分)

5.(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冰雪精灵﹣﹣雾凇

①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②“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凇花云叠。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冰羽晶莹,克裳窈窕,欲舞高寒阙。烟波照影,翩幅思与谁约?”

③从古至今,赞美雾凇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④雾凇非冰非雪,是冬李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0℃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晶沉积物。

⑤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甲】其次,雾凇的形成要求睛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乙】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丙】若是掀掉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丁】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散的冰晶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⑥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状雾凇(或软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⑦由于雾凇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不仅看起来轻盈洁白,附着在树木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般的吉林雾凇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这是因为雾凇篷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

⑧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增多。据测,吉林松

花江畔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可这上千至数千个,比没有雾凇时的负氧离子数量多5倍以上。

⑨此外,雾凇还是环境的天然“消毒器”。雾凇由于具有浓厚、结构疏松、密度小、空隙度高的特点,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在形成雾凇的成排密集的树林里感到幽静,就是这个道理。

⑩“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雾凇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馈赠,就像人生一样,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觅得良机,才会成就一场繁华。

(选自《气象知识)2018年第2期,作者张敏,有改动)

(1)对画线部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丙】∥【丁】 B.【甲】∥【乙】【丙】∥【丁】 C.【甲】【乙】∥【丙】【丁】 D.【甲】【乙】∥【丁】∥【丁】

(2)第⑥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何作用?

(3)选文从雾凇外表的 美说到雾凇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凇内在的 ,运用了 说明顺序。

(4)请用平实的语言概述雾凇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 。 (5)雾凇奇观的形成给你哪些启示?

6.(21分)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不但需要快速、机敏,还带着刺激的冒险滋味。它的玩法简单易学,谁都可以参加。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笔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的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捡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可是就在他四处去捉那些藏身的孩子时,冷不防从什么地方会蹿出一人,“叭”地将罐儿踢得老远,倒霉,又得重新开始……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歪儿!

③歪儿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盼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他妈妈四十岁才生下这个有点残疾的儿子,取名叫“歪儿”。我们每天都听到她呼唤儿子得我声音,却把“弯儿”错听成“歪儿”。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种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好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个子比同龄的孩子高一头,腿也几乎长一截,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谁也甭想逃脱我的追逐。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叭”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运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脱了轨的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闪电般冲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蛋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至儿一屁股坐在地上,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甲】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至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乙】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丙】这时忽见窗子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丁】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儿。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地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作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

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互相都能感到对方急促的心跳,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的眼晴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晴。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选自《冯骥才散文选》,有改动)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我的心被一种内疲深深地刺痛了。 A.【甲】B.【乙】C.【丙】D.【丁】

(2)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①那个着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 .②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 ......

(3)第⑥段独句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在内容上的作用是 。 (4)第⑦段说“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请联系上下文概括发生了哪些变化。

(5)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述理由。

7.(15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

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又何间焉 .②小惠未徧 .③必以信 .

间: 徧: 信:

④必以情断之 之: .⑤智虽弗及 .

及: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是则可矣。

(3)【甲】【乙】两段文字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 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 。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三、写作(55分)

8.(6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是奇妙的旅程。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能够学会谦虚,自私的也会懂得感恩……就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另一面的自己吧。

请以“原来,我也很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2018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10分)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②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③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郦道元《三峡》) ④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⑤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⑥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样《过零丁洋》)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渔家做•秋思》中,范仲淹借酒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浊酒一杯家万里 ”。 ②《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面对衣着华丽的“同舍生”的态度是“ 略无慕艳意 ”。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古诗词文默写能力。解答此题,平时积累是关键,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通过抓重点字词多练写,多积累。 【解答】答案:

(1)①曾益其所不能(注意“曾”不要写成“增”) ②山岛竦峙(注意“竦峙”的正确书写) ③沿溯阻绝(“溯”不要写成“朔”) ④感时花溅泪(注意“溅”的正确书写) ⑤君问归期未有期

⑥山河破碎风飘絮(注意“飘”不要错写为“漂”) (2)①浊酒一杯家万里

②略无慕艳意(注意“慕”的正确书写)

【点评】解答此题,学生可通过抓重点词语,弄清诗文结构,理解修辞方法或是

分层推进记忆等方法,准确记忆,第二要注意解答过程中不能出现错别字。

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森林是地球之肺,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的森林fù盖率却比较低,这难道不令人担忧吗?1981年,我国立法规定适龄公民必须lǚ行植树义务。政府通过广泛宣传,特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使人均绿地面有所增加。放眼未来,我们必须进一步行动起来,自觉爱绿、植绿、护绿,让绿水清山遍布祖国大地。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fù 覆 盖 比较 jiào lǚ 履 行 .(2)最后一句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绿水清山 ”,正确写法是“ 绿水青山 ”。

(3)“适龄公民”中“适”的意思是 A

A.切合、相合 B.刚才、方才 C.往,到 D.舒服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这很令人担忧。

【分析】第一题考查字音字形。第二题考查查找错字并改正。第三题考查词语释义。第四题考查句式转换。

【解答】(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第一个字写作覆,第二个读作jiào,第三个字写作履。

(2)本题考查查找错字并改正。细读材料可知,“绿水清山“应写作“绿水青山“。 (3)本题考查词语释义。适龄公民的意思是与要求年龄相一致的公民。所以适的意思应是切合,相合。 故选:A

(4)本题考查句式转换。作答时,分析划线句的语义,然后用一个陈述句表述出来即可。划线句是一个反问句,它的语义是这是令人担忧的。所以改写陈述句应为:这很令人担忧。 答案:

(1)覆;jiào;履

(2)绿水清山;绿水青山

(3)A

(4)这很令人担忧。

【点评】第一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不能根据自己的感觉随意作答,要重点关注同音字和形近字,要借助工具书来作答。

3.(4分)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1)“用苦痛换来欢乐“是他写给埃尔多迪伯爵夫人信中的话,也是他的人生写照。他是 B

A.罗曼•罗兰 B.贝多芬 C.米开朗琪罗 D.托尔斯泰

(2)“却说那【甲】久坐林间,盼望行者不到,将行李搭在马上,一只手执着降妖宝杖,一只手牵着缰绳,出松林向南观看。”

上面文字中【甲】指的是《西游记》中的 沙僧 ,他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终成正果,受封为 八宝金身罗汉菩萨 。

【分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及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学生必须对名著内容熟悉,才能准确把握所给语段出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主人公是谁,文学常识也就迎刃而解。

【解答】(1)《名人传》作者罗曼•罗兰,是20世纪上半期法国著名作家。 主要内容:本书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小说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其中贝多芬遭遇病痛的折磨,仍不放弃音乐。 (2)《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唐僧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的帮助下,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的故事,题干中所指为沙僧。 答案: (1)B

(2)沙僧;八宝金身罗汉菩萨。

【点评】此题作答,可首先结合平时积累,结合对名著内容及重要人物,重要情节的把握进行辨析。

4.(12分)学校开展”亲近经典”读书活动,请你参加。 【我阅读 我朗诵】

(1)小明在朗诵叶赛宁的《夜》时,遇到一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①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幽 暗 的 松 林 失 去 喧 响

②朗诵这一诗节,应采用的语调是 A A.舒缓 B.欢快 C.激昂 D.深沉 【我阅读 我分享】

(2)下面是小明分享的一段阅读感悟,请你帮助修改。

活动中,【甲】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古典诗词,还写了读书心得。阅读,让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重陶,思想在孜孜求索中变得深邃。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面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乙】我们主动向同学、老师、家长等身边的人不耻下回。最后,祝大家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 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 ”。 ②【乙】处画线句子用语不得体,应将“ 不耻下问 ”改为“ 虚心请教 ”。 【我阅读 我创作】

(3)请你仿照示例,写两行小诗。 示例:每一缕晨曦 都是喷薄而出的希望

【分析】第一题考查句子停顿为朗读技巧。第二题考查修改病句。第三题考查仿写。

【解答】(1)①本题考查句子停顿。可根据句子成份来进行划分。这句话的主语是幽暗的松林,谓语是失去。宾语是喧响。故可划分停顿为:幽暗的松林/失去/

喧响。

②本题考查朗读技巧,朗读的语气应根据诗中的意境来判断。本诗所写为夜景,表现了夜的幽静,所以语调应为舒缓的。 故选:A

(2)本题修改病句。第一句话中的“诗歌“已经包括了“古典诗词“,去掉后者即可。第二句话中的“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虚心请教。

(3)本题考查仿写。作答时,需仔细阅读例句,分析例句的格式和语义,仿句要与例句格式相同,语义相关,修辞一致。据此可仿写为:每一次努力,都是获得幸运的伏笔。不要求统一答案。 答案:

(1)①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②A

(2)①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 ②不耻下问;虚心请教

(3)示例:每一次努力,都是获得幸运的伏笔。

【点评】仿写句的类型有三种:以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从句式词性角度去仿写、以修辞为主的仿写。仿写语句时要注意:一是仿写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要与例句一致;二是所仿写的句子的内容与提示的内容要构成一个整体,语意连贯,合理顺畅。

二、阅读(55分)

5.(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冰雪精灵﹣﹣雾凇

①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②“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凇花云叠。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冰羽晶莹,克裳窈窕,欲舞高寒阙。烟波照影,翩幅思与谁约?”

③从古至今,赞美雾凇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

的美。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④雾凇非冰非雪,是冬李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0℃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晶沉积物。

⑤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甲】其次,雾凇的形成要求睛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乙】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丙】若是掀掉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丁】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散的冰晶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⑥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状雾凇(或软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⑦由于雾凇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不仅看起来轻盈洁白,附着在树木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般的吉林雾凇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这是因为雾凇篷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

⑧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增多。据测,吉林松花江畔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可这上千至数千个,比没有雾凇时的负氧离子数量多5倍以上。

⑨此外,雾凇还是环境的天然“消毒器”。雾凇由于具有浓厚、结构疏松、密度小、空隙度高的特点,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在形成雾凇的成排密集的树林里感到幽静,就是这个道理。

⑩“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雾凇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馈赠,就像人生一样,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觅得良机,才会成就一场繁华。

(选自《气象知识)2018年第2期,作者张敏,有改动)

(1)对画线部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B A.【甲】【乙】【丙】∥【丁】 B.【甲】∥【乙】【丙】∥【丁】 C.【甲】【乙】∥【丙】【丁】 D.【甲】【乙】∥【丁】∥【丁】

(2)第⑥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何作用?

(3)选文从雾凇外表的 通透灵动 美说到雾凇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凇内在的 优秀品质 ,运用了 逻辑 说明顺序。

(4)请用平实的语言概述雾凇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 ①雾凇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②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 ③雾凇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能让环境变得幽静。 。 (5)雾凇奇观的形成给你哪些启示?

【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雾凇。第一段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第二段第三段介绍雾凇美景。第四段和第五段介绍了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第六段介绍了雾凇的形状。第七、八、九段介绍了雾凇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最后总结全文。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

【解答】(1)本题考查划分层次。细读画线部分可知,甲说明雾凇的形成的条件,乙丙说明了冬季水汽的凝结,丁说明了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综上所述,层次划分为:甲∥乙丙∥丁,故选B。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答题时,根据句子特征找相关的说明方法,注意表说明 方法的语言标志。回答格式:这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方法),(准确地/具体地/生动地/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XX(特点)。第⑥段介绍雾凇两种主要形状,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有介绍了什么是粒状雾凇,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让读者对雾凇的形状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3)本题考查的是说明顺序的判断。通读全文,这篇文章首先由雾凇外表的通透灵动说到雾凇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凇内在的优秀品质,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4)本题考查提取信息。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可以作答。.结合文章第⑦段“雾凇篷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第⑧段“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

第⑨段“雾凇还是环境的天然′消毒器′”可概括作答。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善于提炼,结合具体的语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比如,雾凇奇观的形成不仅可以带来美丽的自然景观,还让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答案: (1)B

(2)①分类别、下定义;②介绍了雾凇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雾凇的认识更加明晰。

(3)通透灵动;优秀品质;逻辑 (4)①雾凇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

②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 ③雾凇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能让环境变得幽静。 (5)示例:①雾凇可以带来美丽的自然景观; ②雾凇可以改变环境,让环境更加优美、宁静; ③雾凇可以让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点评】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6.(21分)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不但需要快速、机敏,还带着刺激的冒险滋味。它的玩法简单易学,谁都可以参加。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笔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的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捡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可是就在他四处去捉那些藏身的孩子时,冷不防从什么地方会蹿出一人,“叭”地将罐儿踢得老远,倒霉,又得重新开始……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

苦差事,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歪儿!

③歪儿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盼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他妈妈四十岁才生下这个有点残疾的儿子,取名叫“歪儿”。我们每天都听到她呼唤儿子得我声音,却把“弯儿”错听成“歪儿”。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种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好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个子比同龄的孩子高一头,腿也几乎长一截,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谁也甭想逃脱我的追逐。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叭”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运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脱了轨的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闪电般冲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蛋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至儿一屁股坐在地上,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甲】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至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乙】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丙】这时忽见窗子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丁】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儿。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地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作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正要被发现,

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互相都能感到对方急促的心跳,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的眼晴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晴。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选自《冯骥才散文选》,有改动)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D 我的心被一种内疲深深地刺痛了。 A.【甲】B.【乙】C.【丙】D.【丁】

(2)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①那个着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 .②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 ......

(3)第⑥段独句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承上启下 ,在内容上的作用是 承接上文写歪儿沉醉于玩“玩踢罐电报”的经过,引起下文大家对歪儿的理解与友爱 。

(4)第⑦段说“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请联系上下文概括发生了哪些变化。

(5)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述理由。

【分析】本文通过记叙男孩们一起玩踢罐电报的游戏,身体瘦弱的歪儿总是被伙伴们捉弄,在坐庄的时候累的东倒西歪,因此被妈妈责骂不能跟我们一起玩,但是当我们又在一起玩的时候,歪儿却把铁罐扔给我们,我们带歪儿一起游戏,但是这次大家都护着他,让着他;表现了对自己之前戏弄歪儿的愧疚与忏悔,和再与歪儿在一起的喜悦与激动。

【解答】(1)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齐句子。作答时,需分析空白处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根据语境来判断指定句子应放在哪里。细读文本可知,我们戏弄了歪儿,他却不以为意,还偷偷地把罐给我们扔下来,这让我心中内疚,所以才会招手让他下来玩,并且小伙伴们还处处照顾他。所以这句话应放在丁处。 故选:D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作答时,需首先明确句子所用的手法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第一句话中的“飞“,一颗心是不会飞出去的,所以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可知,这个字突出的表现我想去玩游戏的急切心理。第二句中的三个“宁愿“句式工整,语义相关,这是排比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可知,这三个分句,这处排比表现了歪儿对于这种游戏的喜爱和痴迷。

(3)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作答时,需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细读第六段可知,这一段的内容既与上文他沉迷于这种游戏,又引出了下文我们在游戏中对他的照顾,所以在结构上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七段中的“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地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可提炼作答。

(5)本题考查拟题的能力。给一篇文章拟题,题目可以概括文本的内容,也可以提示文章的主旨。本文的主要人物是歪儿,通过玩铁罐这个游戏表现了孩子们的善良和友谊,所以本文可以主要人物为题:歪儿。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D

(2)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逼真的表达了“我”听到歪儿叫唤、去玩游戏的急切心情。

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体现了歪儿(他)对“玩踢罐电报”这种游戏的喜爱和痴迷。

(3)①承上启下(过渡) ②承接上文写歪儿沉醉于玩“玩踢罐电报”的经过,引起下文大家对歪儿的理解与友爱

(4)①大家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的到来。 ②大家做假成真,情愿被他捉住,尽力不叫他坐庄。 ③我们又像先前一样兴奋、亲热、满足。

(5)示例:歪儿。因为本文通过写我们同歪儿一起玩“玩踢罐电报”的游戏,表现了孩童时代天真、纯洁的友谊与快乐,重点突出了歪儿的形象特点。

【点评】句子赏析的答题方法:

一、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人物描写 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 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 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 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7.(15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

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又何间焉 .②小惠未徧 .③必以信 .

间: 参与

徧: 通“遍”,普遍、遍及 信: 诚信

④必以情断之 之: 代指案件、案情 .⑤智虽弗及 .

及: 够,达到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是则可矣。

(3)【甲】【乙】两段文字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 语言 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 对比 。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分析】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乙】长勺之战,曹刿向鲁庄公问(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一定凭实情裁决。”曹刿回答说:“这就能战了。如能衷心地为人民利益考虑,智能即使有不够的地方,也必定将达到目的。”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①句意为: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

②句意为: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徧”通“遍”,普遍、遍及 ③句意为: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信:诚信。 ④句意为:一定凭实情裁决。之:代指案件、案情。 ⑤句意为:智能即使有不够的地方。及:够,达到。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中重点词有:鄙,目光短浅。谋,谋划。句意为: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②句中重点词有:是,这。则,就。句意为:这就能(开)战了。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描写方法,【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甲】文把鲁庄公和曹刿进行对比。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知庄公做到了取信于民。根据战后曹刿的解释可知,曹刿军事上详察敌情,能捕捉反攻和追击的正确时机。 答案:

(1)①参与 ②通“遍”,遍及,普遍 ③诚信 ④代指案件、案情 ⑤够,达到

(2)①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②这就能(开)战了。 (3)对话(语言);对比

(4)①鲁庄公任人唯贤 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点评】“以”的用法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 4.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5.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三、写作(55分)

8.(6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是奇妙的旅程。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能够学会谦虚,自私的也会懂得感恩……就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

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另一面的自己吧。

请以“原来,我也很 脆弱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分析】【审题立意】此题中的“原来”、“也”很关键,不能忽视,它告诉作文者,文中所写的“棒”、“能干”等原先自己没发现,现在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才使作者恍然大悟,因此,作文中肯定要写到“棒”、“能干”等的反面,不提到这个方面,作文就离了题。文题中“我”表明是文章的视角是第一人称,或者是作者自己,或者是行文中的叙述者。

【表达方式】整篇文章要以记叙文字为主,也可以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在文章最后可以写一段议论抒情文字,写出所感所悟,升华一下文章的主旨。 【细节描写】观察生活中我也很××是一种心理体验,所以文章中一定要有大段的细节刻画,各种细节描写方式都可以酌情使用。

【创新指导】写作文时,可以加适当的创新形式,比如加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题记。也可以使用几个小标题,串联起自己发现的几个瞬间,使文章层次清晰,具有一定的新意。 【解答】【例文】

原来,我也很脆弱

“我,天不怕地不怕,还会怕你!你算哪根苗!”若是你在喧嚣的人声中听到 一句这样的话,不用怀疑,它一定出自本姑娘之口。

我一生下来就强硬,强硬得似一块在太上老君八卦炉里煅打出来的铁,调皮捣蛋的男生们都惧我三分,胆儿小的女娃儿就更甭提了。凡是沾惹我的人,一见我火 了,都会退避三舍,忙着请别人来转弯道歉。每每这个时候,我是乐得满地找牙。

我越来越觉得,我好坚强,我从不知道眼泪是啥滋味。可是,谁曾想到,

一件突如其来的小事,却让我蓦然意识到:原来,我也很脆弱。

记得是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考数学,我一拿着试卷,高兴得差点儿蹦起来,太简单了,太好做了,我又是第一名喽!从初一到初二,大大小小的考试也有上十 次了吧,每次我可都是轻轻松松取得桂冠,学校还专门组织人马敲锣打鼓给我家送过喜报呢。唰唰唰,唰唰唰,我的笔在试卷上欢快地飞舞,我的心如浪花般欢快地 开放。太好做了,真是太好做了!三下五除二,我做起了。抬头逡巡四周,他们都 还在辛苦攻关呢。交了吧,既捞个成绩第一名,又捞个交卷第一,我的思维敏捷吧,老师、同学、爸妈准得又夸我。可是,等到公布结果的那天,我却傻了眼,我的数学还有一个12分题没有做,成绩是全班第十二名,总名次也降到了第四名。我努力睁大眼睛,眼珠使劲往上翻,但眼泪还是很不听话地如断了线的珠子般滚落下来。 谁都知道:眼泪常常是脆弱的代名词。啊,天哪,原来,我也很脆弱啊!

自此以后,我的狂热降温了,因为我知道了:坚强背后是脆弱,每个人都有他 (她)脆弱的一面,再坚强的人也不能例外。

【点评】【例文点评】习作先写“我”的强硬和坚强。这样写,既能紧扣考题要求,又为下文写脆弱起到了反衬作用,为下文作好了铺垫。接着笔锋一转写脆弱,而写表现出脆弱的那件事时,不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写脆弱,而是先描写作者考试时的狂傲与草率,再写脆弱。这样写有两个好处,既能更加突出“我”的性格,与前文协调一致,又暗示了我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狂傲与草率,再写失败掉眼泪就水到渠成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