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外实验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乐园,是对化学教学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拓展 化学 课外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而课外实验是课堂实验的延伸和拓展,所以我们教师在上好课堂实验的同时,还应重视和上好课外实验课。课外实验有其很多优点,它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和教学进度的约束,拓展了教材资源,为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和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其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活跃学习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养成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如何开展化学课外实验教学呢?下文笔者谈谈几点粗陋的见解。 一、开展课外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化学现象千变万化,化学过程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而且课外实验内容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选择实验内容时要注意它应适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1)选择的内容与学生在课本学过的知识有紧密的联系,是课本知识的延伸。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指导实践,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选择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 (3)选择的内容为化学上的一些难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使命感。
化学课外实验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可根据不同的内容灵活地进行设计。例如,对一些趣味性的实验,可用魔术的形式进行,使学生的趣味和求知欲大大增强,效果会更好。另外,有的演示实验改换一下形势,既可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又能应用于课外实验。 课本上一些选做实验也可以安排为课外实验。例如,做”明矾净水的本质探究”实验,首先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明矾溶于水中会解离为k+、al3+、so42-。接着做出假设:可能是k+或al3+或so42-有净水功能。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做kci、k2so4、aici3,、al2(s04)3能否净水的对比实验,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既能明白明矾净水的本质,又能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用食醋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的ph值”等一系列实验。
二、拓展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探究
在进行课外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现象中寻找规律,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做了铁片与稀盐酸反应的演示实验,课后让学生探究在铁片与稀盐酸反应中出现的黑色物质成分。引导学生提出猜想:这些黑色物质是铁片与稀盐酸反应的生成物,或是过量的铁粉,或是炭粉......然后设计实验方案:过滤获得黑色物质,再用磁铁检验,或加入过量稀盐酸,或让其在空气中燃烧。最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该黑色物质不
能被磁铁吸引,不是铁粉;能在空气中燃烧,且燃烧时发出红光,再用涂有澄清的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黑色物质应是炭粉。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解决了实际问题,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检验化学探究活动的结果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学会验证。对课堂教学中一些需要进行验证的结论或原理,可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验证。例如,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因此可用于灭火,但是不是所有燃烧都可用二氧化碳去熄灭,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可以补充镁可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的实验。 问题情境:镁在空气中燃烧非常剧烈,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物质。
提出问题:镁在空气中燃烧如何熄灭?
进行猜想:a可用水熄灭;b可用二氧化碳熄灭;c可用沙土熄灭。 实验验证:镁和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镁,氢气是易燃易爆的气体镁可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2mg+co2 2mgo+c,二氧化碳不但 起不了阻燃的作用,二者反应还会生成可燃物c,继续燃烧,所以这时不能用co2来熄灭燃着的镁;用沙土覆盖可使火熄灭。 实验结论:可用沙土盖灭,不可用水、二氧化碳来熄灭燃着的镁(从而得出:燃烧不一定要o2参加)。
这样的化学课外实验不但能培养学生学会验证,而且能锻炼学生
的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学生对身边物质的认识,使学生建立将所学知识与运用到实践中的意识。 三、提倡家庭实验,扩充实验机会
家庭实验是一些小型的,易于学生动手操作的课外实验。例如,鉴别厨房里的食物,如食盐,白糖等白色固体,白酒、水等液体食物。鼓励学生综合分析这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采用简单的方法去鉴别,并写出实验方案在班上交流。开展家庭实验,可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实验机会。每次布置家庭小实验,都应启发学生按照”确定实验内容--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展开实验--结论与评价”的步骤去思考和进行实验。为了解决实验用品问题,教师可发动学生筹建”化学微型实验箱”,收集(或购买)生活中可以用于化学实验的用品,如蜡烛、火柴、食盐、食醋、铁钉、铜丝、锌片、碳棒、磷肥、碳铵等:指导学生选择仪器、试剂的代用品,如用塑料小勺代替药匙,眼药水瓶代替胶头滴管,注射器代替反应器、量筒及暂时储存某些易挥发、易变质试剂的容器,医用青霉素小瓶替代试管、广口瓶,以点滴板充当微型实验的主要反应容器等;用食醋、土豆等代替酸、淀粉等化学试剂,用植物的花瓣自制酸碱指示剂。部分实验所需的难以筹集到的化学试剂可由实验室提供,如ph试纸。学生在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进行试验的过程中,培养了节约的意识,为了弥补个体思维的局限和力量的不足,可让学生组成小组,共同探讨,一起动手完成家庭小实验。教师定期检查落实,对好的及时肯定,对存在问题及时解决。
实践证明,凡能坚持做家庭小实验的学生,其综合素质都有相当大的提高。
四、结合社会调查,延续课外实验
新课程标准尝到学生走进社会、关心社会、亲身体验化学世界的奇妙,认识化学科学的用处。在实验中,可结合社会调查,延续课外实验,以活生生的化学事实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学习”化学与生活”后,可针对社会不良现象,如引导学生验证香烟中的物质对人体有害,并完成小论文《吸烟有害》;还可对”汽车尾气的成分与危害”、”白色污染情况”、”人类的营养与健康”等方面展开凋查,通过实验分析写出调查论文,为相关部提供资料。这样,让学生经历”确立调查项目-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资料一进行相关实验一得出结论-写出调查报告”的全过程。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外实验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乐园,是对化学教学的有益补充,对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不可缺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