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现代建筑的普遍性与延续性_从柯布西耶到迈耶

现代建筑的普遍性与延续性_从柯布西耶到迈耶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开发应用现代建筑的普遍性与延续性——从柯布西耶到迈耶陈必锋(孝感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湖北孝感432000)摘要:本文通过对勒・柯布西耶与理查德・迈耶两位不同时期的建筑大师的作品分析比较,总结存在于优秀建筑师之间的“普遍性与延续性”观念,研究建筑设计与空间实质之间的内在关系,寻求现代建筑设计的优秀理念与设计手法。关键词:柯布西耶;理查德・迈耶;现代主义;立面构图;坡道DOI:10.3969/j.issn.1671-6396.2010.35.009ModernArchitectureoftheUniversalityandContinuity——FromCorbusiertoMeierCHENBi-feng(SchoolofCivilEngineering,Xiaogan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Abstract:LeCorbusierandRichard・MeiertwodifferenttimesofArchitecturalAnalysisandComparisonofMaster'swork,summedupbetweentheexistenceoftheoutstandingarchitectsofthe\"universalityandcontinuity,\"theconceptofarchitecturaldesignstudieswiththespacebetweentheinnersubstanceof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searchforthebestmodernarchitecturaldesignconceptsanddesignmethods.Keywords:Corbusier;Richard・Meier;Modernism;Elevationmapping;Ramp1引言曾经一度生机勃勃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到了20世纪后半叶,却招来了许多质疑和非议,似乎尚未充分辉煌,便有随即凋零之势。在现代建筑遭此厄运的情况下,许多建筑师便改换门庭,一时间颇使人感到一种现代主义建筑后继无人之情。所幸,还有贝聿铭,安藤忠雄和理查德・迈耶等为数不多的建筑师,仍不改初衷,沿着现代建筑的基本轨道继续探索,并趋利避害,试图为现代建筑寻觅新的出路,从而衍生出一种焕发生机的新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在这些人中,尤以迈耶的作品脉络更为清晰。迈耶继承了纯净主义鼻祖——柯布西耶的美学观,追求立体主义构图和光影变化,强调面的穿插,讲究纯净的建筑空间和体量。在对比例和尺度的理解上,他扩大了尺度和等级的空间特征;在“顺应自然”的理论基础上,他常用白色表面材料,以绿色的自然景物衬托,表达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使人觉得清新脱俗;在建筑内部,他运用垂直空间和天然光线在建筑上的反射达到富于光影的效果;在对待传统建筑时,他以新的观点解释旧的建筑,并重新组合几何空间……最终在建筑界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3建筑的新形象正如凡・杜斯堡说过的:“如果表现手法从各种特殊性中解放出来,他们就会与艺术的最终目的一致,那就是:实现一种全球性的语言。”20世纪初柯布西耶开创了全新的现代建筑语言,一种不分地域与文化的“国际主义”风格。迈耶继承了现代主义的建筑语言,并在理性的指导下将建筑先驱者的语汇加以改造转换,表现为一种纯粹的合理的几何形式构图,形成丰富的光影与凹凸效果以及连续的三维空间感受。历史总是要发展,社会总是要进步,建筑形式与风格也总在不断延续与演变着。探索者在摸索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克服障碍与困难,挣脱各种束缚,使新形式、新风格日臻完善,最终必然在更高的层次上与社会保持同步的发展,并获得人们的认可。至于旧的形式与风格,大多由于没有与时俱进,只会两者距离越拉越大,终被历史淘汰。在做建筑创作时,我们反对模仿抄袭已成的形式,但却不能以此为借口而拒绝借鉴前人在建筑创新中所积累的经验。我们只有对前人的建筑元素加以理解,设计手法加以领会,才能在自己的设计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于是本文通过对两位大师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来叙述他们之间建筑语汇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2设计理念发展的背景与设计特点2.1现代建筑领军人物的出现柯布西耶所处的是由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变的时代,也是由感性审美向理性审美转变的过程。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复杂的、装饰的、隐喻的建筑审美渐渐被建筑的合理性、逻辑性代替。工业审美深入人心,简洁理性成为主流。在这种背景下柯布西耶以领军人物的身份出现,他的建筑运用实体材料,雕塑手法围合空间,有较强的实体感,并且运用理性规则的柱网取代了厚实笨拙的石墙;简洁明了的立面取代了无尽繁琐的装饰与线脚;通透明确的交通空间取代了封闭独立的楼梯间……这一切无不诠释着一种新兴的工业审美。2.2现代主义思想的逐步完善收稿日期:2010-10-16修回日期:2010-11-18作者简介:陈必锋(1976-),湖北应城籍,硕士,孝感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建筑系主任,从事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19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12月(中旬)第09卷第35期总第232期昌迪加尔艺术品陈列馆(1964~1968年),于此,间接采光得到广泛应用,顶棚鲜亮的色彩引人注目:黑、白、红、黄屋顶上设有巨大的排水沟渠和雨水喷口;三角形凸窗给人以面的效果展示于众,产生了富有韵律感的投影,在长条的红砖墙上开有一挑台形成雨棚,背景转换为玻璃幕墙,整体产生强烈凹凸、虚实对比起到了突出入口之效;室外设有便捷的直跑至二楼观景平台的楼梯;室内设有富有流动性的垂直交通体系坡道等等。3.1丰富光影的形成图1图2图3最典型的例子是1995年建造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南入口(图2),由于设置了一片与主体结构完全脱离的墙面,从而摆脱了功能与结构的限制,整合了原本凌乱的立面,形成可自由编制的图底。迈耶在墙面上挖出带形洞口,再从凹面里挑出一挑台,从洞口可以看到部分的内部结构,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层次感,起到了强化入口的作用,借助此手法不仅在虚实与凹凸对比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墙面的层次变化。建筑物中带形窗口的处理(图3),原来是如萨伏伊别墅的窗,经过迈耶的精心处理,将昌迪加尔艺术品陈列馆的屋顶与墙体交接处的片墙移位到窗前,此手法将片墙缩小化处理,与建筑结构相结合,给人以力度之感。这种手法的诀窍主要表现在建筑物的长度长,而且柱网均匀分布的立面上,若开小窗显得琐碎,而且通透性不够。只要在带形窗的柱子交界部位,用片墙将带形窗分隔,在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同时,从而取得了丰富光影变化与韵律感。类似这样的手法,在迈耶的作品中比比皆是,这里就不赘余了。3.2完整的立面构图图4图5图6在迈耶的作品里,可以发现一种常见的室外楼梯处理手法,及利用面的补偿来取得体量的平衡匀称。这种手法可以说是对现代建筑的理念的变通。现代建筑崇尚形式服从功能,表里必须如一,反对一切与功能无关的形式要素,甚至把这些原则当做一种教条而不容异议。这样,便作茧自缚,从而导致形式上的单调。当代某些建筑师不顾这种教条的束缚,致使外形流于凌乱。为克服这一缺陷,建筑师时而也利用一些透空的格架,以虚拟灰的空间来填补残缺的部分,以求得体形上的完整。迈耶常用的手法则20是借助于功能性的直跑楼梯从而在平面上形成一条水平线段,而在立面上将这条线三维化使其成为自由的墙面。如印第安纳州图书馆(图6),他的一端楼梯以三角形实墙作为建筑的尾声。此手法不仅与匀衡了主体建筑的体量,又呼应了建筑主入口的造型。另一个例子是哈特福德神学院利用楼梯顺理成章的将面延伸,同时形成了安谧的前入口空间,在符合建筑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营造了建筑神秘宁静的氛围。3.3流动的内部交通图7图8图9柯布从萨伏伊别墅开始就已经开始探讨空间在高度维度上的连续性。同样,昌迪加尔艺术品陈列馆再次尝试了坡道来形成空间在高度上的连续。赖特的古根汉姆博物馆更是将坡道和功能结合形成一个完全流畅的展览空间。迈耶的建筑秉承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具有清晰真实的结构体系,而他的作品中则表现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的分离,使得空间从厚实笨拙的古典石墙中解放出来,同时两种体系的分离也创造了二者之间的过渡空间,不但削弱了建筑的体量感,又继承了空间的层次性与流动性,如前面提到的巴塞罗那现代艺术博物馆正面的右侧,在作为围护体系的玻璃幕墙拉开结构体系形成的过渡性空间中设置了上升坡道(图9),给人们在进入建筑的过程中体验到空间的流动与转化。此手法还用在亚特兰大高级艺术博物馆的四分之一圆形大厅的弧边上,此坡道是整个建筑中主要的正式循环通道,在行进中激发人们去发现那些展品的价值,以及通过空间的体验来让人们对其中的展品有更加深入的思索。4小结在遵循现代设计理念的情况下,工业时代的柯布西耶需要体现工业之美,模数化的结构,简洁的造型,共享的交通空间,无一不体现工业时代的经济原则。而半个多世纪后的迈耶以白色派著称,两位大师的设计尽管在外观上不尽相同,但有着相似的建筑语汇和设计手法:挑台增强虚实对比,强化入口;窗前片墙丰富立面,增强其光影变幻;室外楼梯形式,均衡立面建筑整体性;内部坡道完成空间在高度上的连续性。由此可以看出两位大师创作上的普遍性与延续性。这里的延续性不是指盲目性的模仿和抄袭,而是懂得了建筑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产生某一风格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在把适合于彼处的东西运用此处时,深入比较两者之间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这样就可避免盲目性。从而便可以自信、从容和豁达的态度来吸取别人的东西,这才是借鉴。既不复古、又不模仿抄袭,才能走出一条创新的路来。因此,一个好的建筑师并不在于追随或创立某种另类(下转第45页)开发应用的日期查看本周工作计划。(4)报修管理:通过报修管理及时上报设备、水电等各种故障,对报修及办理结果及时进行统计,加快报修的流程与效率。(5)请假管理:在线填写请假时间、审批人员以及请假事由等信息进行提交,相关的部门负责人可逐级审批。(6)办公用品管理:实现办公用品的购买申请、入库、借出、归还流程的功能,规范办公用品的购买、使用与管理。(7)文件共享:将学校常用文件与信息资料存放在文件共享区,方便各部门各教师进行查看,实现文件资料的规范管理。(8)个人辅助管理:为个人办公需要,提供各种办公辅助工具,如备忘录、通讯录、常用网站链接、常用信息查询功能等等。(9)信息交流:学校各部门及各工作人员之间可通过信息交流,进行个人对个人(在线交流)、个人对集体(新闻公告)、集体交流(在线论坛)等各种方式的沟通。4关键开发技术本系统采用当前主流的的服务器端脚本技术,ASP.NET是一种建立在通用语言上的程序构架,能被用于一台Web服务器来建立强大的Web应用程序。ASP.NET提供许多比现在的Web开发模式强大的优势。(1)执行效率的大幅提高,ASP.NET是把基于通用语言的程序在服务器上运行。(2)ASP.NET构架是可以用Microsoft(R)公司最新的产品VisualStudio.NET开发环境进行开发,WYSIWYG(WhatYouSeeIsWhatYouGet所见即为所得)的编辑。(3)因为ASP.NET是基于通用语言的编译运行的程序,所以它的强大性和适应性,可以几乎使它运行在Web应用软件开发者的全部的平台上。(4)ASP.NET使运行一些很平常的任务如表单的提交、客户端的身份验证、分布系统和网站配置变得非常简单。(5)ASP.NET使用一种字符基础的、分级的配置系统,使服务器环境和应用程序的设置更加简单。因为配置信息都保存在简单文本中,新的设置有可能都不需要启动本地的管理工具就可以实现。(6)ASP.NET已经被刻意设计成为一种可以用于多处理器的开发工具,它在多处理器的环境下用特殊的无缝连接技术,将很大的提高运行速度。(7)基于Windows认证技术和应用程序配置,确保原程序的安全。4.3SQL数据库目前MSSQLServer数据库以其先进成熟的体系结构、高可扩展性、与WindowsNT完全集成和对海量数据的支持等优势,受到广大用户的信赖。它提供的图形化用户界面,使系统管理和数据库管理更加直观、简单;丰富的编程接口工具,为用户进行程序设计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因此本系统选用MSSQLServer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5结束语本文简要介绍了基于B/S模式的校务OA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本系统利用ASP.NET等技术,充分利用B/S的交互性好、容错能力强、方便移植和功能完善等特点,实现了对学校事务的全面日常管理。用户操作不受时空限制,只要连接到局域网中,登陆IE,即可实现移动办公、远程办公,从而提高了学校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参考文献:[1]任泰明.基于B/S结构的软件开发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4~6.[2]刘炀.ASP网络程序设计[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134~140.[3]任小瑞,段银田.基于B/S模式的高校学生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河南科技,2010,6.Browser/Server+ASP.NET+SQLServer开发技术。4.1B/S结构B/S结构系统是援用动态网页技术,加入0A的开发理念,完全适应网络办公和移动办公需求,也是现代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首选技术。基于B/S模式的校务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以Web为中心,采用TCP/IP为传输协议,客户端通过Browser访问web以及与web相连的后台数据库,不需要像C/S那样在不同的客户端安装应用程序,B/S结构功能都在Web服务器上实现,开发和维护工作简单易行。这种结构可实现网上查询的基本功能,如用户注册、查询、修改信息和报表输出等。我们称这种模式为B/S模式。开发校务OA系统,采用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的主要特点是:(1)客户端仅需安装Web浏览器和操作系统,其余的软件均安装在服务器端,所有的数据处理都是由服务器完成的,减少了客户端的系统维护工作量。(2)用户只要通过客户端的浏览器就可以访问Web服务器,以获取所需信息。(3)采用完全开放的动态多媒体超文本文档体系结构。(4)支持多种数据库的访问,具有良好的扩展性。4.2ASP.NETASP是一种使嵌入网页中的脚本可由因特网服务器执行(上接第20页)风格而排斥这种普遍性与延续性。相反,精彩的设计正是建立在坚实的普遍性上。正如迈耶很好地接受了这种普遍性,师从柯布,且将其加以借鉴与升华,成了现代建筑的延续。致谢:笔者在此由衷感谢指导老师杨子江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参考文献:[1]W・博奥席耶.牛燕芳,程超翻译.勒・柯布西耶(全集第8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65~1969.[2]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理查德・迈耶的作品与思想[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3]彭一刚.化体为面,重焕生机——迈耶作品赏析[J].新建筑,2003,(4):47~51.[4]赵文.创新与突破——迈耶新建筑读解[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3,(8).[5]彭一刚.从建筑与社会角度看模仿与创新[J].建筑学报,1999,(1):46~47.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