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各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出猎的壮观场面,表现出词人踌躇满志的英雄气概。
B.由“为报倾城随太守”可知,词人是为了报答太守而随其出城打猎的,侧面表现了太守的仗义和词人的知恩图报的品质。
C.本词先写出城射猎,继而由射猎过渡到演武,最后写挽弓“射天狼”,一个“狂生”形象跃然纸上。
D.本词融写景、叙事、言志、用典于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词人的胸襟见识。
2.下阕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B
2.意思:那时候,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要报效国家,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内容的理解。B“为报倾城随太守”描写了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故选B。
2.此题考查的是对主旨句的理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据此作答。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
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1) ,(2) 。 烟水极天鸿有影,(3) 。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请从A、B、C三句中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入原诗(1)(2)(3)处。 A.新月偏明落叶时 B.霜风卷地菊无姿 C.寒山常带斜阳色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答案】
1. (1)C (2)A (3)B
2.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解析】
1.《秋暮吟望》完整的诗句是: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此诗内容时令是秋季,时间是暮色夕阳。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后面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
3.阅读《渔家傲·秋思》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记录了此地大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奋飞之事,暗含了边塞秋季的萧瑟、荒凉。
B.“长烟”“落日”之后缀以“孤城闭”三字,与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气象有所不同。
C.“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一杯”与“万里”形成对比,一杯浊酒销不掉浓重的乡愁,带给人深深的震撼。
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表现出将军与征夫的情绪,加之全词景物的描绘,呈现出典型的婉约风格。
2.古诗文中,常常有乐器出现:如本词中出现的羌笛,作者借助“悠悠”“羌管”描绘出①______的意境;《关雎》中,用“琴瑟”表达“君子”对“窈窕淑女”的②______之情;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借“调”“素琴”的行为暗指自己③______。
【答案】 1.D
2. ①凄切悲凉 ②渴慕 ③情趣高雅 【解析】
1.D“呈现出典型的婉约风格”分析不当。“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而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
2.考查对意境特点的概括。一空,“悠悠”“羌管”描绘的是将士们都没有睡觉,听着悠悠笛声哀婉动人,满地的霜映照着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这是多么令人悲切的情景。所以可概括为“凄切悲凉”。二空,《关雎》中,用“琴瑟”来亲近“淑女”,所以表达“君子”对“窈窕淑女”的渴慕之情。三空,“可以调素琴”: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调字即是弹弄的意思,古人一般不成弹琴,一般都为弄琴,调素琴等,为求雅致。所以这里暗指自己“情趣高雅”。
4.古诗阅读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桶,天上接行杯③。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②迥:远.③行杯:传杯而饮。
历代文人写下过许多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传世佳作。范仲淹著有《岳阳楼记》,孟浩然创作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请仔细比较这三篇作品,完成下表。 作品 洞庭湖的景象 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
《岳阳楼记》(范仲淹)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①______________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②________________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③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过对比,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③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回答问题。①《岳阳楼记》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②“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写景转入抒情,生出求荐之意. ③《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结合“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分析“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5.诗歌赏析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诗中“山泉”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品格特征?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答案】
1.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
高自守的品格。
2.语言角度:(1)“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消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写法角度: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构思角度:首联叙事点题,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且中间两联分别从正反两方面立意,构思新颖。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赏析。在艺术上,首先,注重形象描绘。整个诗歌,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清凉丰溢的山间清泉。其次,拟人手法的运用。诗人赋予山泉以人的性格品质,拉近山泉与人之间的距离,便于借此抒发了自己情感。再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可以说,咏物诗往往都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这里,诗人借写山泉来明心志,并使二者高度统一,融合一体。第四,欲扬先抑的手法,提高了抒情效果。前文的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据此结合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译文:
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整个地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 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小池塘。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不论怎样,这股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
6.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
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
1.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歌情感。结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分析,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和诗歌明白首、颔、颈、尾四联,确定颈联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结合其意思“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分析: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7.古代诗歌阅读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释)①十年离乱:指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使兄弟俩分别已十年。 1.对这两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两首诗都写于唐朝战乱期间,都写到了战争使兄弟离散的痛苦。 B.《月夜忆舍弟》首联写边塞秋景,颔联写望月怀乡,引出忆弟。 C.《喜见外弟又言别》颈联写叙旧时间很长,正面表现欢聚喜悦。
①
D.两首诗都语言凝炼,朴素自然,感情深沉,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答案】 1.C
2.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开始更凉更白,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这里的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 【解析】
1.C错误,颈联是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说从今夜起进入白露的天气了,天气开始变冷了,十分想念故乡的明月。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8.下面对《过零丁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一二句写诗人回顾身世、追述战斗生涯,暗示其对现在艰难困苦生活的不满。 B.三四句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C.五六句诗人巧妙的运用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语,寓意深刻,富有情味。 D.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诗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是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起兵勤王。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结合在一起。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所以A项中的“暗示其对现在艰难困苦生活的不满”的理解是错误的。
9.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南乡子(四川道中作)
曹伯启
蜀道古来难,数日驱驰兴已阑①。石栈②天梯三百尺,危栏;应被旁人画里看。两握不曾干.③
,俯瞰飞流过石滩。到晚才知身是我,平安。孤馆④青灯夜更寒。
(注释)①阑:尽。意兴阑珊,兴致全无。 ②石栈:山壁上凿出的栈道。 ③“两握”句:两手紧张时掌中多汗。④孤馆:指简陋的驿站或客店。
蜀道难(节选)
李 白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
争喧豗②,砯崖③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注释)①凋朱颜: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②喧豗(huī):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③砯(pīng)崖:水冲击石壁。
(李白《蜀道难》集评)
唐·殷璠: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多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
①
(《河岳英灵集》卷上)
明·朱谏:首二句以叹辞而发其端,末二句以叹辞而结其意,首尾相应,而关键之密也。白此诗极其雄壮,而铺叙有条,起止有法,唐诗之绝唱者。
(《李诗选注》卷二)
清·钱良择:篇中三言“蜀道之难”,所谓一唱三叹也。突然以嗟叹起,嗟叹结,创格也。
(《唐音审体》卷一)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数日驱驰兴已阑(____) (2)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 ..(3)白性嗜酒(______) (4)故其为文章(______) ..2.用现代汉语描绘下面句子的场景。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结合诗歌内容体会曹伯启登蜀道的复杂情感。
4.上面两首诗用了同样的手法凸显“蜀道难”,请找出并分析。 5.根据(集评)内容,推测李白《蜀道难》一诗的结构特点。
【答案】
1. 几 距离 特别爱好,酷爱 所以,因此
2.急流瀑布飞泻,争相发出巨大的声响,喧闹异常;水在陡峭的岩壁上反复冲击,像接连不断的雷声一直在山涧鸣响。
3.从“三百尺”、“飞流过石滩” 等可以感受到到作者冒险时内心的恐惧与惊悸;从“应被旁人画里看”等可以感受到作者历险结束后流露出的满足感与自豪。
4.两文都使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南乡子》中的“石栈天梯三百尺”是正面写蜀道的高险,“两握不曾干”写了两手一直紧张到出汗,从侧面体现了蜀道难。《蜀道难》选段中的“连峰去天不盈尺”等句子正面写蜀道高险,“使人听此凋朱颜”则写人的害怕,侧面体现蜀道难。
5.首尾呼应,“首二句以叹辞而发其端,末二句以叹辞而结其意,首尾相应”;“蜀道难”三次出现,贯穿全诗,循环往复,一唱三叹。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诗歌(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去”:距离。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嗜”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特别爱好,酷爱”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题干要求用现代汉语描绘下面句子的场景。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可运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把瀑布飞泻、鸣响异常等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3.要求体会曹伯启登蜀道的复杂情感。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可分析“三百尺”“飞流过石滩”等句,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作者恐惧与惊悸的情感。还可分析“应被旁人画里看”语句,写的是满足与自豪是情绪。所以说曹伯启登蜀道时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
4.比较阅读。考查两首诗使用的表现手法。可分析曹诗的“石栈天梯三百尺”和李诗的“连峰去天不盈尺”,这都是从正面写蜀道的高险。还可分析曹诗的“两握不曾干”和李诗的“使人听此凋朱颜”,这些都是从侧面表现蜀道之难。所以,两首诗都使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5.题干要求推测李白《蜀道难》一诗的结构特点。一定要读懂【集评】内容。如从“首二句以叹辞而发其端,末二句以叹辞而结其意,首尾相应”一句可以分析出《蜀道难》首尾呼应的特点。再如从“蜀道难”三次出现,间隔反复,一唱三叹,一意三叠,酣畅淋漓,痛快至极。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感情逐步加深。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凤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注释)①瞥:突然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案】运用拟人、设问的修辞,“摧”宁赋予浮云以人的动作,生动而巧妙地写出了青山被浮云遮覆的景象:一问一答间,富有情趣。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修辞角度赏析。“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中的“何人半夜推山去”是问句,“四面浮云猜是汝”为答句,这是设问的手法,将青山被浮云遮盖的特点进行具体表达,突出一种厚重感;“猜是汝”猜想是浮云所做,赋予浮云人的行为,为拟人的手法,突出词人喃喃自语的特点。
1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小题。
梦中作① (宋)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释)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前两句诗写出月光下的夜晚 、 的环境特点。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凄清 迷离
(2)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解析】 【详解】
(1)首句写静夜景色。从“凉”“月”等字中可知时间大约是在秋天。一轮明月把远近山头照得如同白昼,作者在夜凉如水、万籁俱寂中吹笛,周围的环境显得格外恬静。次句刻画的却是另一种境界。“路暗”,说明时间也是在夜晚,下面又说“百种花”,则此时的节令换成了百花争妍的春天。这里又是路暗,又是花繁,把春夜的景色写得如此扑朔迷离。
(2)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第三句借一个传说故事喻世事变迁。这里运用了梁代任昉《述异记》中的典故,反映了诗人超脱人世之想。末句写酒兴意阑,思家之念油然而生,表明诗人虽想超脱,毕竟不能忘情于人世,与苏轼《水调歌头》所说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意境相似。“诗言志”,全诗至结尾,寓意就逐渐明朗了。诗人的抑郁恍惚,与他当时政治上的不得志有关。作此诗时欧阳修还在颍州,尚未被朝廷重用。所以这四句是在抒发心中的感慨,它的妙处是没有把这种感慨直接说出。
12.赏析崔颢的《黄鹤楼》,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昔人已乘黄鹤去”的“黄鹤”与楼同名,紧扣题意,与下句形成虚实结合。 B.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
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
D.本诗传说与现实、景与情结合,意境深远、气势雄大,情感真挚感人。 2.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案】 1.C
2.白日里可一望千里,历历在目;但现在凝眸远望,已不知乡关何处。漂泊异乡的人,见此情此景,不禁惹动满怀愁绪。或(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解析】
1.C错误,“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意思是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所以“乡关”的意思是故乡,“故乡在哪呢?”思乡之愁溢于言表。
2.考查对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理解。“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1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意为“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意为“即将与好友分别,难舍之情让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离开好友后我心里孤独茫然”。
C.“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描述了“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的情景。 D.“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意为“为了酬答满城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我亲自射虎,请你们看看孙郎当年的射虎的英姿 ”。
2.下列各项中,对两首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城子 •密州出猎》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江城子 •密州出猎》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
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C.《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表达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D.两首诗词都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因得不到朝廷重用和信任的悲愤与愁苦。
【答案】 1.B 2.D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意为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并非选项中的“与朋友分别”。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行路难》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对人生前景充满信心。《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这两首诗词虽然运用了典故,但都不是表现作者因得不到朝廷重用和信任的悲愤与愁苦之情。故选D。
14.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情感。
2.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在你头脑中呈现的画面。
3.“落红”即落花。古诗词中,常借助“花”来传达诗人的情感。请从你读过的诗句中,再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本诗除外)。
【答案】
1.离别的愁绪 自我牺牲的爱国热忱 奉献精神等
2.浩浩荡荡的离愁就像江水滚滚而来,“我”满怀着这样的惆怅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添了无边的愁思,尽管如此但“我”毅然地举起了马鞭向东一指,义无反顾地走向天涯(故乡)。
3.只看带有“花”字的一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体味诗人情感的能力。回答此题,要结合诗句意思,“浩荡离愁百日斜”中的“离愁”既指诗人离开京城时的伤感,也指眼见朝廷衰落腐败的伤心之意。“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它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作者以“落红”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2.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古诗句中重点诗句的理解与描述画面的能力。答题时首先理解诗句的大意,然后结合全诗的内容,同时要在把握诗歌写作背景和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化。示例: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夕阳西下,黄昏将至,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
3.根据自己的诗歌积累,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即可。注意书写正确。 如:牧童遥指杏花村 —— 唐 · 杜牧《清明》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 南北朝 · 佚名《木兰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唐 · 杜甫《春望》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宋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 近代 ·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的一项是( )
A.衡阳雁去 B.四面边声 C.长烟落日 D.孤城紧闭
(2)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 【答案】(1)A
(2)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思乡之情萦绕心头。这“一杯”与“万里”形成了悬殊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所以“衡阳雁去”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故选A。(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要结合写作背景和句子含义分析。此词是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时所作。当时他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一篇之眼,意思是: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直接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与浓重乡思相矛盾的情感。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校书:官名,即校书郎。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①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_______) ②第三、四句是个转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_______)
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诗中最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________)
④“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现实主义手法,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________) ⑤最后四句诗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回到现实,豁达乐观,意境高远。(________) 2.简要赏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答案】
1. ①A ②A ③A ④B ⑤B
2.人生在世是如此的不如意,倒不如明天就散披着头发,驾着扁舟到海上遨游去吧!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不能伸,宦途不得意,心情抑郁,思欲远离这愁人的环境,摆脱烦忧,到一个逍遥的新世界去。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④句,“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运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不是现实主义手法。理解错误。⑤句,从诗歌最后的四句诗来看,“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写出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所以⑤句中的“诗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显然不准确。④⑤两项是错误的,其它三项正确。按要求填写作答。
2.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叙写了李白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伸抑郁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据此理解作答。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7.无 8.无 9.无
10.无 11.无 12.无 13.无 14.无 15.无 16.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