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长安乡中心学校 李敏

王荣生教授在他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中谈到:语文教学内容主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二是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乃至这一组这一个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可见,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多么的重要啊。教学内容这是教师施教的主要凭借,新课程的开放性为教师自主选择阅读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众所周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必须选择有效的内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是有效的呢?我认为有效的内容应该是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能很好地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的那些内容,并且要精当。

一、找准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

兴奋点即兴趣点,扣准了学生的兴奋点,就把握住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参与度。教师要在学情分析中寻找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情感纽带,清楚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不感兴趣的是什么。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时“寻趣而教”,才能较好地调控学生的积极学习情绪,促使学生因为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进而对教学过程投入。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中推荐阅读的一本书,教材中呈现的教学内容为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两部分。作为名著导读,除强调阅读方法指导外,更侧重于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本历险小说,故事围绕主人公的五次有惊无险的历险经历展开,情节一波三折,惊险刺激,很适合采用预测情节来激发学生

兴趣。预测阅读是导读激趣的有效途径,影响预测法运用效果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适宜预测展开的内容。我发现教材中的故事梗概部分对五次历险介绍得过于完整,加上在教材中直接呈现,难以制造悬念。于是,我反复阅读原著,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结果发现汤姆·索亚被罚刷墙部分,非常有趣,读到这儿总会让人忍俊不禁,“惩罚变成欢乐”这个题目就会给人留下很大的悬念,这应该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于是,除了“封面预测”、“目录预测”之外,我把“刷墙”部分确定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通过讲述波莉姨妈决定惩罚汤姆的前因,逐步让学生猜测:姨妈会怎么惩罚汤姆呢?汤姆会怎么将惩罚变成欢乐呢?由于故事的结果出人意料,课堂上,学生被吊足胃口的情况下,参与情节猜测的积极性不言而喻。无论最终有没有猜中,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的安排,的确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全书一睹为快的阅读热情。

不同类型教材的教学内容,学生表现出的兴趣点往往不同。即使是同一种文体的文章,也客观存在着作家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写作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学生阅读的兴趣点肯定也不一致。因此教师在把握学生兴奋点时,需要将学情分析和教材特点紧密结合,全盘考虑,这是合理、科学确定教学内容,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

二、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已有知识结构,着眼于知识拓展整合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其实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所以我们很多时候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注意学生的生活化,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运用自己所得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他们。

如在讲到秋天这一系列的课文时,我便是语文园地时进行了一次关于秋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将全班同学分成为五个组,在我们的家乡长安记录下眼中的秋天:一组编唱秋天的儿歌;二组写关于秋天的习作;三组“我为长安画新彦”(可画,可贴画,如树叶,种子。)

四组寻找长安秋天的果实;五组计算在长安发现的不同形状的树叶的面积。各组分别自主合作,运用课外时间去完成相关内容,最后用一节语文课的时间让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老师并带领同学们将四组寻找到的秋天的水果进行水果拼盘活动,让孩子们乐在其中。这次实践活动后,孩子们更加爱上了我的语文课,并不断向我提出了更多有趣的意见和活动方案。

三、关注创造与创新选择教学内容,放飞孩子们语文学习的思维。

从音、形、义的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学其实更多的是要让孩子们通过识字,学词,断句,赏文,能吸其精为己所用。整个学习过程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创造与文字的运用。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更应该高度关注创造与创新。

人教版五下《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中,作者林海音回忆了五岁时在北平故里的几个生活片段,抒发了对童年一去不返的惆怅,更表达了对童年、对故乡的怀念。由于课文所描述的时代距今已有80多年,所介绍的地域是学生不太熟悉的北京,两者构成了时空上的“遥远”。这种时空的距离,正是教学内容重构的一个创生点。我选择了照片和音乐这两种非文字教学内容,课前谈话时以聊一聊老北京为话题,为学生呈现一组北京的旧照片:老巷子、四合院、骆驼队……伴随着京腔浓郁的京韵大鼓,一帧帧泛黄的旧照片会把学生带到那个特点的年代,为学生接下去学习的怀旧故事提供了很好的认知和情感基础。

引导学生从五岁的孩子的视角去看作者回忆的人和事,对林海音笔下的故乡、童年产生贴己的感受,感受作者对故乡、对童年的怀念,是课文教学的重点,学生理解感悟上的难点,教学内容的创生点也在于此。教学“童年往事”部分时,我就从大处删繁就简,小处精打细磨,将教学内容“聚焦”在“呆”字上,同时整合多种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阅读体验过程。首先,组织学生阅读文本,直接沿用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抓住三

个“那样”、骆驼咀嚼的动作了解小英子因什么而看“呆”。其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联系“那个时候小英子才五岁”,通过比划“五岁的孩子该有多高”,让文章中小英子的形象变得立体而鲜活,让学生明白正因为是一个小小的孩子,才会有下文看“呆”的表现;而后补充林海音《城南旧事》中“小英子看小油鸡”的教学内容(一个破藤箱子里,养了最近买的几只刚孵出来的小油鸡,那柔软的小黄绒毛太好玩了,我和妞儿蹲着玩弄箱里的几只小油鸡。看小鸡啄米吃,总是吃,总是吃,怎么不停啊!),让学生充分感受小英子看得投入,为下文“呆”的理解蓄势作铺垫;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小英子从看“小鸡”到看大“骆驼”的表现差异,延展看“呆”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表演,直观演绎看“呆”的样子,丰富对“呆”的理解。最后,再次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一对近义词“呆”和“傻”分别出现的语段中读出内涵的不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童年的可爱,读懂作者对童年的追忆。

王荣生先生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只有有了相对确定的教学内容,再加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新的发现与调整,教学效益才有突破,才有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