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科举制度,世家门阀的对手

科举制度,世家门阀的对手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科举制度,世家门阀的对手

科举制度,在我们日常的映像中就是明清时期的考试八股文。但是科举制度也是在不停的变化中,他萌芽于南北朝,完善于唐朝。在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选拔人才,就是以应策取士。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四书集注》。可以说,科举制度发展到了最后,造成了大量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就为了一朝高中,扬名天下的心态。也造成了这些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心理。那么,科举制度是为何产生的呢?首先我们要从科举产生之前的人才制度选拔方式说起。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基本上就是按照出身血统论。到了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争霸,需要大量的人才。就出现了“客卿”、“食客”等,他们立功后按照各国特别是秦国的军功爵制来提拔。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

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世家门阀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这样魏晋时期这样的制度,只会使得世家门阀出身的官僚越来越多,甚至完全占据朝堂。连皇帝都被他们所把控。而且这样也会造成其他社会阶层看不到希望,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影响皇权和江山社稷。所以,为了打压这些世家门阀,科举制度应运而生。当然,一开始的科举制度选拔的官员肯定还是以这些世家门阀们出身的为主,毕竟他们已经垄断了知识很多年,其他阶层的人要学习,要掌握科举的本领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过,这毕竟是一个好的开始,最起码有了让天下的人都有上升的机会。科举发展到最后的畸形,并不是科举制度本身造成的,关键是考什么的问题。如果科举考试考一些更加对社会有实际作用的知识,相信更加能培养人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