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例研究”的教学方法改进及案例分析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新校园 XinXiaoYuan 教学实践 基于“课例研究”的教学方法改进及案例分析 易红燕 (武汉市京汉学校,湖北武汉430012) 摘要:课例研究聚焦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重视教师的行为跟进、理论提升、能力提高,改进常态 教学的质量。本文提出了案例研究的必要性及三个组成部分,以武汉市京汉学校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进行具体的教 学实践案例研究。 关键词:课例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一、概述 课例研究就是聚焦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重视教 师的行为跟进、理论提升、能力提高以及个体的自我反思, 从而促进教师群体共同成长。教师在个人已有的教学经验的 基础上,关注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行为,不断改进已有的 教学方式方法。课例研究在教学实践最后帮助教师学会怎样 去做,达到提高教师学科专业水平的目的,引导更多的教师 掌握并运用这种方法,改进常态教学的质量。 二、课例研究的三个组成部分 教学课例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教学设计、教学实 录和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是某节课或某些课的教学设计 方案; “教学实录”是实际教学场景; “教学反思”则描述 了“教学预期”的实现程度,也就是对教学的评价。中小学 教研活动中最常用的形式与课例研究的三个部分相对应。教 研活动中的“集体备课”与“说课”——教学预期解决问题 的方案(教学设计方案),“听课”——实际教学场景,“评 课”——教学反思(授课教师与其他教师对课的讨论与评价)。 从一定意义上讲,课例研究属于教研活动的范畴,是教师研 究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和成果。 三、结合课文《社戏》进行的课例研究实践 笔者以在武汉市京汉学校的实际教学经历为基础,结合 初中语文课文《社戏》,立足教学现实,围绕研修主题发现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锁定本次课例的研究问题。本课例研究 的问题是:如何提升教师依据学生学习能力和需要以及文本 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的能力;面对初中低年 级的学生.如何准确选择切入点,通过本课主旨问题的引领, 促进学生主动阅读,深悟文章主旨。 针对第一个问题,基于学生学习能力、需要以及文本特 点灵活使用了教材,即对教材进行了“增、删、调、融”的 创造性使用。具体来说,“增”加了“社戏的野外风致”与“罗 汉豆”两段文字,拓宽学生的视野,增进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删”除了文中与本节课主题几乎无关的大量篇幅,留出更 多的时间来精读重点情节; “调”出了船头看戏中最无聊的 一段与回味社戏之“好”的末尾一段作比较, “调”出了景 物描写与人物描写最精彩的段落做重点赏析;最后,纵观全 文,“融”合教材,“融”会贯通,理解主旨。 ・1OO・ 针对第二个问题,笔者也进行了比较灵活的处理。基于 一个“趣”字,大胆地把船头看戏部分做了切割手术,因为 这一大段的内容与本节课的目标关系很小,几乎无趣可言。 所以取其一段,窥斑见豹,得出戏不好看。然后出示结尾“好 戏”,凸显文本的矛盾。从文本的矛盾之处切入,针对文本 的矛盾设计课堂教学的主问题戏不好看,为什么说“好戏”? 通过主旨问题的引领,促使学生主动阅读,领悟文章主旨。 综合以上,两个研究问题在课堂上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四、课例研究案例分析 本课例研究围绕“落实课标,基于学生学习”的研修主题,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社戏》是鲁迅作品中少有的 全部采用明亮调子的文章,文中多次写到少年们的笑声,童 年的盎然情趣令人开怀。围绕“乐”与“趣”,由“嘻嘻…‘哈哈” 的笑声展开了探寻“乐趣”的阅读旅程,欣赏了趣景、趣事、 趣人,并意外地品出了“情”——平桥村人的淳朴自然热情。 这种设计本身充满情趣,与学生的年龄特点非常吻合。从笔 者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在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 高,能够深入文本,主动阅读,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本课例研究所选课例是阅读教学,旨在通过教师对教学 内容的合理选择,找准切入点,设置主旨问题,引领学生主 动阅读,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课堂上,笔者在很 多环节非常注意对学生的问题引领,如模拟动作.在比较中 追问;揣摩性格,在演读中追问;找出矛盾,在细节中追问。 但是在赏析景物这一环节,学生的阅读体验还是流于浅层次。 笔者在这一环节设计了静谧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听读想象, 问题设计是新颖生动的。 五、结语 课例研修这种培训活动形式是以教师教学中实际存在问 题的解决为指向,以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为目的。课例研修关注是教师经常遇到或亟待解决的实际教 育教学问题,追求实践本身的改进。因此,这种研修通过螺 旋往复的过程追求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是教师在行动中学 习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 观察与反思,通过与其他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对话与交流, 不断地对自我和自我实践加深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