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导式项目教学策略初探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问题引导式项目教学策略初探 本文为陕西科技大学职教研究所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zjgz yj2O1505) 教学改革 问题引导式项目教学策略初探 张强任工昌 f陕西科技大学【摘陕西西安710021) 要】项目教学法在实践中的效果不理想,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分 析了项目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途径,探索了问题引导式的项目教学策略,并重点介绍了情景问题的设计原则。实践表明,该策略体现 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为解决项目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途径。 【关键词】项目教学;建构主义;问题引导式 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 向高等工程教育领域拓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项目教学强调 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向一线教师提出了许多新 课题。笔者结合项目式综合实验的教学实践,围绕如何发挥教师的 主导作用、提高项目教学效果,探索了问题引导式的项目教学策略。 项目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教学是指cJ币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工作而进行的 教学活动。项目来源于工程实际,教学内容不是以学科知识的体系 结构来组织,而是按照解决工程问题的技术逻辑进行组织。开展项 目教学不能脱离一定的工作情境,可以是真实的或者通过技术手段 再现的。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从信息收集、方案设计、实施到结果评 价,学生通过主动研究和探索,构建新的知识,获得完成任务的过程 体验。总之,项目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实际 为背景,以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实施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 由于项目教学法具有的诸多优点,使其受到普遍认同并在职业 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等领域得到推广。然而,在教学实践当中项目 教学的应用效果往往不理想。例如,许多学生表现出兴趣不高、缺 乏主动性,项目进度拖延,教学计划无法按期完成,一些教师认为没 有获得预期效果。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方面看,除缺乏工程 实践和行业经验外,教师对于项目教学认识不到位是一个重要原 因。一些人片面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提供项目、资源和 条件,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对项目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预 见性的对策和措施。从学生方面看,目前我国中学甚至大学的应试 教育色彩依然浓重。许多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后,缺乏自主学习的意 识和习惯,习惯于老师“领着走”甚至“抱着走”,不适应项目教学, 面对项目任务时往往感到无处下手,学习热情和兴趣减退。同时, 学生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的差异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综合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看,笔者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关键之一 是,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较少考虑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 用。因而,面对学生存在的上述问题时,教师缺乏有效措施帮助学 生适应项目教学的要求。 一、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创设帮助学生对所学知 识进行意义建构的学习情境,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教师 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对教学过程的宏观设计、调控,使得教学活动 能够有序、按计划进行,从而为达成教学目标创造条件。显然,这种 主导作用应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作用实现,而不能通过其它什么 途径实现。 在项目式实验教学中,比较强调项目任务的整体性,要求学生 自主地完成从信息收集、方案设计到实施等各环节的任务。当学生 遇到问题时,要求教师给予学生帮助和引导。需要注意的是,这种 帮助、引导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被动性。笔者认为,这是造成教师 主导作用弱化的重要原因。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观,问题是学习的核心驱动力,解决问题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知识隐含于问题之 中,问题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设计(如创设学习情境、准备学习 资源等)和教学组织都围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展开。为此,笔者在 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一种问题引导式的项目教学策略。其要点是,在 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重构逐层递进的教学目标,创 设与各层次目标、任务对应的情境问题。情境问题涉及项目准备、 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和结果评价各环节,问题与问题之间隐含着知 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形成一个引导性问题链。教师以问题为媒介主 导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渐进地完成项目任务。 这一策略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 念,为解决项目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尝试。 三、情境问题设计的几点考虑 情境问题是项目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也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的切入点。这里,笔者结合职教师资本科数控机床综合实验的教学 实践,谈谈情境问题设计的几点考虑。 1、着眼于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设计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 二、问题引导式项目教学策略 项目教学法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其中以建构主 义学习理论最为重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 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 的途径获得的。[3】‘‘建构意义”指学习不是对知识的复制、记忆,而 是学习者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 知识的过程。 系的。情境问题的创设应具有导向性,促进学生对于有关知识的意 义建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深入分析项目隐含的知识 及能力要求,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例如,方案设计是项目 实施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然而,很多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 经验,在构思方案时表现的比较盲目甚至茫然。为此,笔者根据机 电产品方案设计的技术逻辑,将功能分析和工作原理构思列为方案 设计的核心环节,结合具体项目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开 展方案设计和分析。又例如,数控机床PLC程序设计项目中,PLC 与数控装置的协同要求是技术难点之一,而这往往也是学生容易忽 略的。为此,笔者在项目方案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各环节,有意设定 了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认识和解决上述协同问题。 2、做好学情分析,针对学生实际设计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力,以学生为中心的 情境化学习,并重视协作学习的作用。这些都与项目教学法在本质 上是一致的。项目教学实质上就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 探究性教学模式。为此,笔者试图以建构主义的视角,分析项目教 学所存在的上述问题。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由教学舞台的主角退居为幕 后导演,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这种帮助、指导作用主要 实际上,在接受项目任务时,学生通常不清楚自身基础与项目 要求之间的差距。为此,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应分析学生的知识、 能力现状,结合项目针对性地设计问题。例如,数控机床电气设计 与安装项目,需要学生熟悉项目所涉及的数控系统。虽然通过有关 课程学习,学生已学习了数控系统的一般结构和工作原理,但缺乏 具体数控系统的相关知识,如系统的接口、参数等。为此,在项目准 《新西部》2016.33期 一163— 问题引导式项目教学策略初探 教学改革 备阶段,笔者设计了有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寻找 验。为不断改进教学设计,笔者建立了“教师提问一一学生解决一一 问题答案,为项目实施做好知识准备。 教师评价”的反馈机制,对每一个提出的问题进行跟踪、评价。通 3、设计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过评价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同时对问题设计的合理性进行评估, 开放性问题是指解决问题的条件、方法或者问题的结论不唯一 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问题设计。 的一类问题。『4 与之相对,封闭性问题的条件、方法和结论是唯一 四、结束语 的。显然,开放性问题更具挑战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 在推行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应重视发挥教师的主要作用。实 这对于达成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的问 新精神。在项目教学中常见的开放性问题一般为目的明确,条件、 践表明,方法不唯一。因此,设计开放性问题时,一方面应清晰呈现问题的 题引导式项目教学策略,将情景问题设计作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 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少给甚至不给条件、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寻解 切入点,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在实践中的冲突, 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例如,在数控机床PLC程序设计准备阶段,笔 是对现有项目教学法的补充和完善。两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该策略 者向学生提出问题“NC程序中的代码M03如何由CNC装置传给 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解决项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有 PLC?”,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理解和掌握数控系统 益的探索。 中PLC的信息交换机制及具体实现方法。此题只给出了明确的目 的,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有利于学生通过反思和探究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4、合理确定问题粒度,有效引导和调控教学过程 [1] 宗亚妹,李建启.系列化项目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 如前所述,知识隐含于问题之中。这里借用知识粒度的概念来 国大学教育,2013(11)44~46. 描述问题的复杂性。小粒度问题具体、单一,大粒度问题综合、复杂。 [2]赵丽菡.职业学校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不同粒度问题对于知识的整合程度是不同的。为此,教师可以根据 [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学生情况、项目难度,在项目实砸的各阶段设置一些粒度不同的问 [3] 何克抗.建构主义一一革新传动教学的理论基础[J]. 题。例如,在综合实验教学的初期,笔者主要设置以小粒度为主的 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 问题。由于问题单一相对容易解决,使得学生在问题引导下一步一 [4] 朱德全,李平,陈亮.基于开放性问题解决的实践性思维 步完成项目。在实验教学的中、高级阶段,则主要设置大粒度问题, 数学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05(4)46~49. 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应综合考虑学生 实际和项目难度,合理设置问题粒度。 【作者简介】 5、建立反馈评价机制,持续改进问题设计 张强(1969一)男,山东烟台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机 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只有通过评价才能检 电一体化、职业教育教学. (上接第161页) 课题,创造机会让学生分担研究任务,以帮助拆装机构、测量零部件 时,使其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精度入手,逐步参与更多专业内容,从而在实践操作中消化概念和 理论、锻炼技术应用能力,成为学生中的“学术带头人”,带动整体 【参考文献】 学习质量。由于实际课题与工程要求相一致,技术标准符合行业准 [1] 于峰.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理论在实验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则,学生越早介入实际项目研究,对于塑造学生从事技术和管理的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172—173. 职业素质、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就越有利。 [2] 朱定见,付正飞.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方法的探 三、调整课程考核侧重,引导工程意识养成 讨[J].机械管理开发,2007(12)145—146. 课程考核是督促学生学习、引导研习方向、保证教学质量的有 [3] 王恒迪,武充沛,张发玉,马伟.刍议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效手段,为提高课程教学的理论掌握质量和工程素养教育,改变以 课程的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1)86—98. 往期末一张考卷评定成绩的方式,采取过程考评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4] 范德梁.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实验[M].北京:机械工 的考核方式,抑制学生平时不认真、期末搞突击的做法,促使学生在 业出版社,l992. 课程学习中始终保持良好状态。总评成绩由平时考核50%(日常 [5] 彭丽.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科 考核20%,实验考核30%),期末笔试50%构成,平时成绩不合格者, 学与技术,2010(6)108-1l1. 不得参加期末考试。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明确各部分成绩的考核标 准,做好考核 己录。 【作者简介】 本门课程内容,是机械类技术学习与应用的必备基础,属于本 陈丙三(1980一)男,汉族,安徽宿州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专业“不断线”学科,实践性和实用J性强,必须在夯实概念与理论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 的基础上强化应用培养,在引导本专业学生自主训I练应用能力的同 (上接第162页) 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真 的构建与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1O.80~83. 正成为知识的掌控者。 [3] 王磊,李业农.机械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与探索[J].职业,2014.4.96 ̄98. 【参考文献】 [1] 李翔,项林芳.职业技能导向下机械专业教学模式[J]. 【作者简介】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9.114~115. 王万新(1971一)男,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机械制造自动化 [2] 徐鹏云,张秀花,王泽河.机械类专业实践技能培养体系 研究. ---——164—--—— 《新西部》2016.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