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学理论整理

文学理论整理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文学理论整理

1、艺术构思

定义: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2、灵感

定义: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补充 ———— 灵感具有突发性和易变性。灵感产生的原因;其一,灵感的爆发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总是有着漫长的史前期,它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结果,没有这样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灵感是不可能凭空产生的。其二,灵感往往产生于紧张的心理活动之后,在创作中作家往往殚精竭虑、上下求索,他要洞察事物之间隐秘的联系,补充生活之链中缺少的环节,剥离浮现于事物外表的假象,剔除掺杂在事物之中的杂质,发现贯穿于众多事物之中的主线,把这些事物连接起来,使之达到完形。其三,灵感的产生还要有适当的机遇来加以诱发,历来的理解往往把获致这种机遇的方式神秘化了,其实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它只不过是对于整个思维过程所存在的缺口的发现和弥补。也可以说,因为有了紧张的理性活动在前,所以获得这种机遇仍然是偶然中有必然。

3、形象思维

1

用一句直白的话说,就是不脱离形象的思维,它也要对社会生活加以概括,但它并不抛弃事物的感性现象,并不粉碎事物的具体性和个别性,而是与具体形象同起伏、共始终,最终创造出从个别中见一般、从现象中显本质的艺术形象。

4、创造想象

所谓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5、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从本质上说,是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相互交融的有机融合体,它是作家在主观方面的个人独特性在创造过程及其物化的成果——作品中的体现,它不但在作品的形式上,而且在作品的内容上表现出来。

6、文学流派

所谓文学流派,就是一批在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相互趋同或接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他们在实际创作中往往表现出艺术特色和风格追求的一致性。

7、文学思潮

文学思潮是比文学流派更大的概念。所谓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一定哲学思想、美学观念、文学主张支配之下所形成的文学创作的潮流。

8、文学作品的内容

2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指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展现的社会生活,以及这种艺术形象所隐含的思想意蕴。

9\\体裁:指文本明显可辨的种类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于审视生活的角度、塑造形象的方式、语言的表现形态、体质篇幅的规模等方面。体裁对作者的写作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同时也制约着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一般来说,我们将文学作品的体裁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

10、期待视野

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自身具有某种思维定向和先在结构。它包括伽达默尔所谓历史视界和个人视界两方面内涵;一方面“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这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另一方面,读者以往的阅读记忆也积累了阅读经验,这两方面的融合就形成了一代代读者的期待视野。

11、共鸣

”共鸣“原是从物理学吸收而来的概念,它是指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之间所发生的声音的共振,在文学鉴赏中则是指读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情感意蕴达到一致,进而发生心灵的共振,它一是指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二是指读者与作者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三是读者与读者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

12、文学批评

所谓文学批评,就是在文学鉴赏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于各种文学现象

3

所作的判断和评价,包括对于文学运动、文学思潮、风格流派、作家作品以及文学批评本身的判断和评价。

13、隐含读者

指相对于现实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二、材料分析、简答、论述

1、各个文学思潮的特征(浪漫、现实、现代、后现代)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首先,浪漫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想主义,虽然其中有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之分,前者是向往未来,后者是缅怀过去,然而它们通过追求理想来摆脱现实、否定现实则一。

其次,浪漫主义在创作上重主观而轻客观,贵情感而贱思维,褒想象而贬理智,扬天才而抑人力,用心而不用脑,凭神秘体验而不是凭常情常理。

再次,浪漫主义在创作题材上有特殊的偏重和爱好,它提倡“回归自然”,通过赞美大自然以表明自己对于都市生活的否定立场,于是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常常成为它的某种精神寄托,消极浪漫主义作品所描绘的大自然往往带有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积极浪漫主义作品所展示的大自然则往往成为它所讴歌的民族民主运动的背景和舞台。浪漫主义也歌颂自然人性,歌颂儿童,向往古代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向往边远地淳厚质朴的乡风民俗,主张回到中世纪,借此表达对于现代文明的弃绝。从而它非常重视吸收民间文学的营养,借

4

取民间文学的题材,甚至它的命名都与此有关,在浪漫主义思潮形成之初作家主要效仿中世纪“浪漫传奇”的题材和风格来写作,“浪漫传奇”包括中世纪流行于民间的英雄史诗、骑士传奇和抒情诗,因而这一思潮被称为“浪漫主义”。

最后,在艺术手法上,浪漫主义文学大量采用夸张、比喻、象征、变形等手法,并吸收神话和传奇的因素,运用华丽繁缛的词藻,追求自由舒展的格律,创造出大胆奇特、神秘莫测、变化多端、绚丽多彩的氛围和境界。

现实主义思潮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现实持批判态度,通过文学形象十分尖锐地揭露了资本主义黑暗、丑陋的一面;其次,现实主义要求如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真实地描写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并且揭示各种人物和事件由以产生的社会原因,作家在创作时应当面对当代生活、服务于当代生活。现实主义提倡用客观的、冷静的态度来进行创作,主张对现实生活作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和解剖;尽管如此,现实主义对于社会生活的描写也并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十分讲求作家的思想对于题材的凝聚整合作用;再次,现实主义注重塑造那种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典型形象,并通过这种典型形象对现实生活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作出概括反映,同时它也着力表现典型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揭示典型环境对于典型人物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最后,与以上特点相应,现实主义在艺术上通常采取写实手法,主张对现实生活作精确细致的描写,它讲究叙事态度的客观性,细节刻划的逼真性和心理描写的深入细腻,也追求结构的严谨和语言的朴素。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有一下一些特点: 首先,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其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反对传统的现

5

实主义那种客观地反映外部世界;再次,现代主义文学普遍带有强烈的哲理意味,表现出图解观念的倾向;最后,在艺术手法上,现代主义文学极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之能事,往往把艺术形式上的花样翻新视为最高的追求,力图借此取得不同凡响的效果。

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首先,后现代主义文学表现为深度模式的消失。其次,后现代主义文学也表现为历史感的消失。再次,正因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消解了本质、真理、所指和意义,而将一切都浮现于表面,所以虽然它所描绘的形象非常丰满,也能忠实地复制出现实,但正是在这种复制中,形象将现实抽空了,使得现实非真实化了,到处弥漫着一种空无感。最后,后现代主义文学还通过制造一种自相矛盾的情境来达到去中心和非逻辑的目的。

2、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指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展现的社会生活,以及这种艺术形象所隐含的思想意蕴。要素,人物、事件、场面、思想。

文学作品的形式,文学作品的形式则是文学作品内容的载体,它是指作品的内部组织构造和外部表现形态。要素,小说体裁、章回体格式、白描手法、文白相间的语言。

两者之间的关系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统一的,这二者互为条件、互为依存、互相过渡、互相转化,没有内容,形式无所依凭;没有形式,内容无从表现。

内容与形式存在着如此密切的关系,但是二者也并非等量齐观、不分主次的,内容

6

是主要矛盾方面,而形式则是次要矛盾方面,其中内容具有主导的、决定的作用,是内容主导着形式而不是相反,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符。

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对内容有反作用

当然,肯定在文学作品中形式不能脱离内容而孤立地存在,并不是说形式没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形式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演变与内容之间往往会出现时间差,二者并不同步进行。

补充:正因为文学作品中是内容主导着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应,所以形式的缺陷归根到底总是来自内容的缺陷。

2、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历史回顾⑴ 内容至上说⑵ 形式至上说 金胜赞 “事、文分离” 陌生化 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黑格尔指出“内容非他,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非他,内容无从表现。”

3、形象思维的特征

形象思维的特点

1、始终离不开感性形象

2、想象在形象思维中占据重要地位

3、情感是形象思维的动力、材料和内容

7

4、形象思维是一种诗情观念或真观真理

4、文学风格的内涵

1、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

问:文学风格、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

创作个性区别于文学风格

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定和构成风格,风格的形成受到题材主题、体裁的影响。日常个性是作家在世俗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常为俗世功利困扰,而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精神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习性,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

2、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 布封提出“风格即人”

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那些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为他和别人所共有的东西之后所获得的

精神个性的差异是文学风格形成的重要方面。

总结:文学风格是作家通过对象表现自己精神个性的形式和方式。

3、文体特性和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8

创作个性作为作家潜在的心理构成,有待于外化,形式化到具体的作品中,才能形成风格、文体和言语组织是风格的载体。

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5、英加根文学文本的五层次论

1、语音层 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意义构成的质料基础,包括字音和以字音为基础的更高级的语言构造,如节奏、节拍、语调、音律等。

2、意义层 是文学作品结构整体的核心层次,语句意义和整个意义单元及构成了文学作品的一个单独的质料层。

3、再现层 一般作品所描绘的世界是以再现的客体作为基本组成部分。文学的再现的客体,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依赖意义单元的连续性而表现一个被确定了的世界的质的内涵;二是存在若干“未定域”。

4、图式观相层 纯粹的文学作品只是一个构架,是在各方面都是图示式化的结构,它含有空白、未确定点和图式化方面。在读者的阅读进程中,必须将未定的具体内容填充进去。 图式层的作用:一是对再现客体进行控制,影响到读者对他的建构;二是图式构架本身具有自己的特性和审美价值,包含了作家的艺术风格和对客体的改进。

5、形而上层

6、简述诗歌的基本特征

9

⑴着重于抒情,富于个性。着重于抒情讲的是诗歌的深层本质,诗歌之所以产生即因为人有一种抒发情感的需要。诗歌抒发的是诗人的情感,在诗歌中,总是表现着作者对客观事物独特的感受,有着不可代替的个性特质,在优秀的诗作中可以看到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手法、独特的体验,诗歌中的方方面面都打上了诗人个性的印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说诗歌是作家最好的自我表现的文体形式。

⑵语言的高度凝练、精美。诗歌和小说相比是要运用最准确、最凝练、最精美、最富有艺术表现力的语言,用最经济、最简洁、最富有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表现方式,塑造典型化程度更高的艺术形象,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形式。

⑶更富自由、大胆的想象。诗歌的抒情个性决定了诗歌创作中极大的自由度和想象的奇伟。诗人感情激动时,不能不产生丰富的想象,甚至可以说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写不出好诗来。

⑷结构上富有跳跃性。诗歌在结构上往往省略一些起交代作用的过渡性、转折性陈述,而留下大量“空缺”,形成一种“突兀”的言语组合,从而在结构上呈现出跳跃性的特征。

⑸更富有韵律美。对于诗歌尤其是格律诗来说,韵律的要求是强制性的,就是自由体诗也同样需要在音韵方面着力。诗歌的韵律美是由很多因素融合而成的,其中最基本的是节奏和音韵。

6、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所谓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主要用以衡量作品的认识价值、思想倾向和趣味格调;所

10

谓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则用以检验作品的美学价值和审美效果。

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就是衡量文学作品的认识价值、思想倾向和审美格调优劣、是非、高下的尺度和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是作品通过形象反映生活的本质、规律的正确程度和深刻程度。其次 是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倾向的正确性和进步性。再次 是作品所表现的趣味、格调的健康和高雅程度。

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则是衡量文学作品的形象性和形式感的尺度和准则。这种尺度和准则包括两个方面:首先 是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描绘的形象画面所达到的丰富、鲜明、生动程度。其次 是作品运用的艺术形式所达到的完美、新颖、独特程度。

文学批评中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如何?

【文学批评标准是指批评家据以批评文学现象的具体尺度。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具体的文学批评标准主要有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⑴思想标准是指批评家据以评价文学现象的思想或意义内涵的价值尺度,具体体现为对文学作品蕴涵的真实、倾向和情感等作思想性的评判。当然,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性的优劣高低,判断它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流露倾向和表达情感,终究要看他是否能够在特定的社会读者中产生共鸣,从而成为时代精神与呼声的集中表达。

⑵艺术标准是指批评家据以衡量文学作品的艺术性的价值尺度。艺术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艺术形象、阅读余味等所展现的美学成就及艺术魅力,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语言形式的创造性。语言形式包含语词选择与组合、问题构造、结构设计乃至抒情与叙事方式等方面。第二,艺术形象的概括性。艺术形象的概括性是指艺术形象以其

11

丰富、鲜活和独特的风貌,可以达到对社会生活进行概括的目的。第三,阅读余味的醇厚性。阅读余味的醇厚性是指文学作品在读者阅读中产生余意深厚与绵长的效果。

⑶对成功的文学作品来说,思想性和艺术性是统一的。文学批评应当始终不渝地坚持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及其具体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同时又注意针对具体作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

7、文学批评模式(列举两三种文学批评模式、特征)

(课本)社会历史批评、心理批评、形式主义批评、道德批评、审美批评

(笔记)1、传统批评模式

(一)、伦理道德批评 是以一定的道德知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Eg:中国古代儒家文艺思想就是以伦理道德批评为主要特色的批评模式。

(二)社会历史批评

⑴社会历史批评的理论特征

文学观 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社会历史批评的“社会生活”不是一个泛指的抽象概念,而是特指的具体的历史时期。在社会历史批评中,时代、背景、现实等词汇成为常用概念,将文学置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阶段加以考察是社会历史批评最重要的特征。

12

评价尺度 真实性 社会效果

⑵操作方法

阐释作品和社会历史内容

社会历史批评要求批评家在分析任何一个作家及其作品时,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

考察作家与所处时代、环境的关系

⑶社会历史批评的局限

庸俗社会学习惯于从政治观念出发批判文学作品,用阶级分析代替艺术分析,政治标准成了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正常的文艺批评变成了政治斗争。

(三)审美批评

审美批评的特点 是一种情感性评价

是一种体验与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有“超功利”性质

常常是一种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2、现代批评模式

13

(一)心理学批评

是建立在现代心理学成果基础上的批评模式 eg: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建立在性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古代文学批评思想中有这方面的因素,如“虚静说”、“性灵说”、“神韵说”等。

(二)语言学批评

西方二十世纪出现的许多批评流派如象征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以及结构主义等都可以划入此模式,注重文本特点,重视语言在作品中的功能、含义、技巧。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也有此方向内容,如“赋比兴”也是语言技巧问题,再比如言意关系的讨论

(三)文化批评

8、“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

所谓“隐含的读者”,指相对于现实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隐含的读者”的形成受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制约:

第一,作家的创作动机决定了文本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如白居易在写新乐府诗时就有隐含的读者。

第二,作家赋予了文本的思想内涵,决定了隐含读者的存在,如杨沫《青春之歌》。

第三,作者的选材及文体特点决定了文本中隐含读者的存在,如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

14

詹姆斯·乔伊斯

文学接受的发生,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作品中“隐含的读者”开始向“现实的读者”的转化。一般来说,那些与“隐含的读者”相近的读者,往往最能理解作品的内涵,最易与作品之间形成交流,因此,也就最有可能成为“现实的读者”。

论述题

1、文学接受过程中正误与反误的区别

(笔记)例如电影《艺术家》

《麦琪的礼物》 工业——消费社会

【摘自《文学理论教程》学习辅导与习题集P186——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答:⑴文学接受过程中也就是读者对某一作品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由于经验期待视野的存在,读者之于作品,必然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分,即阐释学理论所指的“前理解”。这种“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对话”关系是复杂的,既可能相应,也可能相悖。对于前者,我们可称之为“正解”,后者即为“误解”。

⑵在具体的阅读现象中,误解又可分为“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义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正误”不失为一种值得肯定的

15

有效阅读方式。反误,是指读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以及对作品非艺术视野的歪曲等等。“反误”只能导致对文学艺术的损伤乃至粗暴践踏。如《诗经·关雎》是首爱情诗,经学家却读为对“后妃之德”的赞美】

2、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的关系

(笔记)顺向相应 逆向受挫

【摘自《文学理论教程》学习辅导与习题集P186——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

答: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的经验期待视野与文本之间,常常呈现出顺向相应与逆向受挫两种情况。当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等等,与读者经验期待视野中的预先测定完全一致时,即是顺向相应。这样的作品所提供的想象空间,没有超出读者的经验期待视野,因此这样的作品必然被视为平庸陈旧、缺乏艺术魅力。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读者固然会得到一种先见之明的满足,欣赏过程也十分轻松,但却会因期待指向的畅行无阻而感到兴味索然,会因缺乏主动创造的机会而心灰意懒,会因文本经验的平常而窃笑作者的低能。与之相反,那些真正富于创作意义,富于艺术魅力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期待指向的遇挫。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时,一方面,由于作品中总会贯穿着某些共通的生活逻辑,读者会不时地体验到顺向相应的轻松,但一方面这种想象惯性又时常难以为继,受阻遇挫,诱使读者进入一个超越于自己经验期待视野的新奇的艺术空间之中。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读者可能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遏而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与此同时扩充和丰富了经验期待视野而感到欣悦与满足。有时候,由于文本的内涵完全超出了读者的经验期待视野,令人难以介入其间,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期待指向的“完全遇挫”。令人“完全遇挫”的作品,有的尽管有着很高

16

的创新价值,但因阻绝了读者的介入,其价值却往往难以实现。实际上,真正赢得大多数读者喜爱的作品,往往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遇挫。一部作品艺术成就的高低,显然与这部作品对读者经验期待视野的丰富和补充程度,也就是超越读者经验视野的程度有关系。】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