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白银市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

浅谈白银市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16年12月

环境研究与监测

第29卷

生态环境(62~65)

浅谈白银市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宋俊萱

(白银市环境监测站,甘肃白银730900)

摘要:虽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并取得进展,但人为生态破坏仍未完全得到遏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的

状况仍未根本改变,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还需提高。根据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针对白银市的生态问题,提出白银市加强生态保护的对策与措施。关键词:白银市;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对策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甘)LK000067(2016)04-62-65-04

ThePresentSituationandProtectionCountermeasuresofEcologicalEnvironmentinBaiyin(BaiyinEnvironmentalMonitoringStation,Baiyin730900,Chin)

SongJunxuan

Abstract:Althougheffortstoprotectandimprovetheecologicalenvironmentandincreasingprogress,butman-madeecologicaldamagehasnotfullybeencurbed,thedeteriorationoftheecosystemservicefunctionhasnotfundamentallychanged,theoverallqualityoftheecologicalenvironmentneedstobeimproved.Accordingtothenationalpolicyofecologicalenvironmentprotectionandtheeco⁃logicalproblemsinBaiyin,thecountermeasuresandmeasurestostrengthenecologicalprotectioninBaiyinareputforward.Keywords:Baiyin;ecologicalenvironment;environmentalprotection;countermeasure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依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已逐渐被破坏的事实。如今,伴随我们成长的却是污浊的河流、浑浊的空气及堆积如山的废弃物。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是当下刻不容缓的事情。1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情况

2014年,在白银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生

(区)两级人民政府,多方筹措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自2011年始,环保系统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截止2014年底,白银市共投入8390万元对156个行政村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了重点村的人居环境。同时,环保部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减排项目,努力开展生态乡镇创建工作。白银市完成了26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减排工程,有两个乡镇申报了国家级生态乡镇,有五个乡镇申报了省级生态乡镇,有11个乡镇和11个村创建市级生态乡镇(村)。白银市靖远县刘川乡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同时,白银市在有机产品生产认证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白银市境内分布有景泰寿鹿山自然保护区、靖远哈思山自然保护区、平川崛吴山自然保护区和会宁铁木山自然保护区四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黄河石林公园。为有效地保护这些重要的生态屏障区,根据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白银市制定了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环保专项监督检查计划。相关领导

态文明建设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为契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产业结构,编制了《白银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市县

收稿日期:2016-09-04

作者简介:宋俊萱(1987-),女,甘肃会宁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现从事环境监测工作。

第4期宋俊萱:浅谈白银市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

63

于计划中期进行了现场督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通报,总结了具体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在白银的历史上,受工业发展模式粗放、生产工艺落后,以及人们认知水平较低等多种因素影响,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回顾过去,人们利用高浓度有毒、有害废水污灌农田,将含有有害物质的烟粉尘随意排放,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固体废物乱堆乱放等情况,造成重金属、硝基化合物、铬及六价铬等污染物污染土壤,对白银市重要饮用水水源—黄河的水质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同时,在受污染的土地进行农业生产也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早在2008年,白银市把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前期工作,编制了《白银市(白银区)重金属污染防治综合防治项目建设方案》,并主动向国家汇报并争取土壤污染治理项目,白银市(白银区)被环境保护部列为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之一。2014年白银市完成了《重金属污染沟道生态恢复治理项目》第二段治理项目,同时落实了《白银市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的资金。2

生态环境状况

2.1城市生态环境状况

多年来,白银市、区两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城区及周边大环境绿化工作。特别是近5年来,采用适宜白银市的绿化技术,使白银城区及周边大环境绿化工作成效显著,白银城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2014区环境绿化工作的指示》年,按照白银市委、市政府,白银市城市绿化主管部门

《关于加强对白银市制定了比较科学的相关计划,维修了上水工程和滴灌系统,调运适宜白银市生长的苗木,组织专业绿化队在市区及周边按计划要求进行绿化造林工作。

截止2014年底,白银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已达到1077.63hm2,园林绿地面积达972.63hm2,公共绿地面积231.33hm2,城市建城区绿化覆盖率25.67自然生态环境现状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03m2。2.2白银地处黄河上游、甘肃中部,因矿而得名,因企设市。是“兰西经济区”和“兰白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白银市下辖白银、平川两区和靖远、会宁、景泰三县,区域总面积21209km2,总人口180万。全境呈桃叶形狭长状,黄河呈S形从我市西南部流入,从北部流出,将境内地形分为西北与东南两部分。平均海拨在1275~3321m之间。白银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交汇处。

白银地区年降水量180mm~450mm之间,降水量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在区域上,降水量分布不均匀,由南向北逐步减少,会宁县年平均降雨量为435mm,是白银市降雨量最多的地区;北部的景泰县年降雨量只有186mm。受特定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条件的影响,该地区年潜在蒸发量高达16000mm~3390mm,由南到北逐渐增加。全市由南向北可分三个气候区,华家岭至会宁县城间的干燥度在1.0~1.5之间,属半干旱区。靖远县城向北至白银市和景泰间,干燥度由2.0逐渐增大为4.0,属干旱区。

白银市北部土壤受风力侵蚀比较严重,中南部则受水力侵蚀比较严重。地形地貌复杂,水热分布不均匀。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包括山地、山前冲洪积平原、低山丘陵、黄土丘陵等,呈现峰峦纵横突起,梁峁丘陵交错,河谷川塬相间,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

白银市气候为中温带半干旱区向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地表水分、光热等组合类型多样,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大部分地区光热充足,但降水不足,蒸发强烈。这种水热组合的异质性加剧了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大,生态系统敏感性高、稳定性低。

白银市荒漠生态系统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0%,荒漠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植被覆盖率低、植物稀少且生产力低、物种相对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生态系统的固水保肥能力差,对外来影响适应能力弱,对外界变化的响应程度高,敏感性强。食物链易受干扰而中断,生态系统稳定度低,脆弱性强。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沙漠化严重,土壤盐渍化面积日趋扩大。白银市水土流失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滑坡、崩塌)等几种类型,水力侵蚀主要以面蚀、沟蚀为主,兼有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据统计,白银市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1.45万km2,占

64

环境研究与监测第29卷

总土地面积的68.5%。水力侵蚀广泛发生于中南部的祖厉河流域、渭河流域及清水河流域等黄土丘陵沟壑区。由于植被稀少,地面坡度较大,多为深厚疏松的黄土覆盖,土壤节理性差,水力侵蚀严重,侵蚀模数一般在4000t/km2.10000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中北部干旱草原区。由于

t/km2a。

a~6000t/km2.a,最高可达地表缺少植被覆盖,严重干旱,强烈分化,地面形成了较多的松散沙砾、土屑,当风速达到一定程度时,沙砾就随风扬起,形成风力侵蚀。风沙危害是全市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造成可利用土地面积缩小,农业产量降低,草场质量下降,道路淤塞,交通中断等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据调查统计,白银市沙漠化土地面积达65.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0%,潜在沙化地24万亩,占3.7%。

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会宁县大部和靖远县的部分丘陵地区和坡度在65°~90°的河岸、谷缘等悬壁陡坎地带。主要形式有崩塌、陷穴、滑塌等,以崩塌最为普遍。长期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了白银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受上述因素的影响,白银地区自然条件差,境内沟壑纵横,生态环境脆弱。再加上长期的发展方式粗放,使得生态问题突出,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不仅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造成了重大威胁。而白银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中,居于北御风沙南保水土的关键环节,白银市处于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生态地位极其关键。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地区,是黄河流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对保护黄河水环境担负着重要使命,对保障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中,白银市被列入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和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围绕建设甘肃中部生态屏障,积极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城区大环境绿化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48.92万hm2,占国土面积的24.34%,森林覆

盖率达到13.93%,林木绿化率达到14.12%。完成退耕还林14.33万hm2、各类重点工程造林18.67万hm2、名优特经济林2.67万hm2。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城区绿化建设工程,改建了金鱼公园、西山公园,建成了以银凤湖、沁川水库、柳湖公园、大水头沙河、湿地公园为主体的城市水系,构筑了市区及周边绿色生态屏障,实现了景观美化和大气净化“双提升”。

白银市境内分布的四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保护面积为35.6万亩,仅占国土面积的1.1%。自然保护区除崛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暂由崛吴山林场管理外,其他三个保护区均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在各级政府的关注下,加大资金、人力投入,严格执法,严禁破坏,使自然保护区保护良好,起到了生态保护的作用。

多渠道筹集林业建设资金3.18亿元。全市共完成各类造林33.19万亩,其中:农田林网工程3.0万亩,特色经济林工程13.648万亩,大环境绿化工程1.821.27万亩,绿色通道建设工程1079.8km,折合面积庭院绿化户数万亩,“千村万户”49838户,绿化工程村折合面积(屯)5.08万亩;绿化662其它造个,林完成8.37万亩。义务植树530万株,育苗0.73万亩,调运各类苗木4105.19万株。

全市共完成集体林地确权面积241.91万亩,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3.1万亩。其中荒山造林完成2.6万亩,封山育林完成0.5万亩,占计划的100%其中退耕地还林。全市安排退耕还林补植补造面积12.98万亩、荒山造林11.7824.76万亩。万亩,完成了2011年度三北五期计划任务,其中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人工造林3.3万亩,封山育林5.3万亩;完成特色经济林工程13.648万亩。白银城区大环境绿化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将建设任务划片承包,分解落实到相关单位,采取提前整地、塘坝蓄水、泵站提水、管道输水、滴灌与喷灌相结合,工程配套新建10万m3调蓄塘坝1座,供水、增压配水泵站2座,架设供电线路1km,安装机电设备13台(套),铺设输水主管道6.5km,配水支、毛管道440km,安装滴灌面积3071亩,栽植刺槐、侧柏、杜梨、沙枣等30万株,柠条、红柳10万丛,完成绿化面积3071亩。西郊片绿化工程的建设对改善城区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第4期宋俊萱:浅谈白银市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

65

和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白银市是国家重要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区域,有三县一区得到国家转移支付资金支持。2014年拔付资金近1.6亿元,有力地促进了白银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的发展。3

生态保护的对策措施

(1)强化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等多种手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各级决策者和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依法行政,积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开发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各级法律法规,坚决禁止和取缔各种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非法开发建设活动,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3)加强领导,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落实好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要按照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落到实处。层层推进各级政府任期和年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落实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

建设和管理、资源开发项目的管理等生态环境保护内容。

(4)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是有着显著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事业,各地要确保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到位,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生态环境监测是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督和环境管理,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控能力建设,逐步建成自治区生态监测网站,确立和完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采用遥感等高新技术,建立生态环境灾害预警系统和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加强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预报。

(5)植树造林,保护地表植被。对施工限界内的植物、草皮、树木等做到尽力维护,尽可能将被铲除的草皮养护好,用于地表防护。同时,对施工废弃物和生活垃圾集中运至指定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严防逸散,防止对动植物造成损害。

(6)加强大气质量的防控力度。对锅炉烟气严格进行脱硫除尘,使用污染小的新能源,从根本上改进生产工艺,推行低碳经济。运输水泥等易飞扬物料时,用蓬布覆盖严密,配备专用洒水车,对施工现场和运输道路进行洒水湿润,减少扬尘。

(上接第67页)

3.5开展环境应急监测演练工作

当前,我国环境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及危化品运储过程中的突发环境事件仍然处于高发期。要通过演练活动,验证应急监测方案编制和应急监测报告编写的科学性。通过专项演练,提高应急监测人员熟悉方案,掌握监测内容,从而熟练掌握环境污染事故的应对方法,提高应急组织指挥和防灾能力。4

结束语

随着川东北地区油气田开发和化工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凤娣.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1,25(2):73-75.

[2]洪维民.加强预警监测体系建设高效应对突发生态环境问题[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21(2).

及危化品运储量的增加,环境风险在持续增加,环境监测站要深刻认识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改进作风,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才能进一步提高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和对环境污染事故与灾害的防控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