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双孢蘑菇菇渣不同堆制方式制作有机肥试验

双孢蘑菇菇渣不同堆制方式制作有机肥试验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江苏农业科学2013年第41卷第2期 于建光,李瑞鹏,常志州,等.双孢蘑菇菇渣不同堆制方式制作有机肥试验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2):334—335 双孢蘑菇菇渣不同堆制方式制作有机肥试验 于建光 ,李瑞鹏 ,常志州 ,张建英 ,顾元 ,陆建刚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江苏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14; 2.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5;3.江苏省无锡市祥云菇业有限公司,江苏宜兴214217) 摘要:对双孢蘑菇菇渣采用自然存放、调节水分堆制及添加牛粪后堆制,分析不同堆制菇渣理化性状、养分含量 及对白菜发芽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经堆制的双孢蘑菇菇渣总养分含量已达国家有机肥标准的要求,经不同方式 堆制后,各处理总养分含量依次为:T3>T2>T1。双孢蘑菇菇渣本身是一种肥效较高的有机肥,经堆肥处理尤其添加 牛粪堆肥后,养分含量明显提高。未经堆制前双孢蘑菇菇渣对小白菜的发芽指数已达80%,经不同方式堆制后各处 理发芽指数均得到提高。双孢蘑菇菇渣不经堆制或经不同方式堆制后均是良好的有机肥料,可直接还田施用。 关键词:菇渣;堆制;有机肥 中图分类号:S1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3)02—00334—02 秸秆半腐熟后用作堆制基料生产蘑菇是秸秆综合利用的 重要途径,不仅能变废为宝,而且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然而 栽培蘑菇后的基料由于减容较少,仍面临再处理的问题。栽 08:00用水银温度计测定堆体温度。堆肥30 d后多点取样组 成混合样品,充分混合后保留样品500 g,风干部分样品,粉碎 过筛,测定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鲜样用于测定pH 值、EC值、含水率和发芽指数。 表1堆肥原料的基本理化性质 培蘑菇后残留的栽培基料也常被称为菇渣。实际生产中大多 将菇渣与其他辅料共同制作成园艺和蔬菜的育苗基质 , 可有效降低基质生产成本 。不可否认的是,实际生产中受 舶( )D 465.., /TOC地域或产业构成的限制,不可能将菇渣全部用作基质。因此 将菇渣制作为有机肥,满足大田作物需求的相关菇渣处理技 ( )( g/kg) 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双孢蘑菇菇渣经过发酵腐熟和蘑菇 菌丝的分解利用,速效养分含量增加,但菇渣中还含有较多未 完全分解和腐殖化的木质纤维素,仍需评估将其直接还田利 用和经不同方式堆制后的施用风险。本试验对双孢蘑菇菇渣 1.2测定指标及方法 堆体温度测定:选取堆体中心点(该点距堆肥地面、顶部 及四周距离一致)及与该点位于同一平面的2点(该2点距 左右边界及中心点距离一致)作为测定点,取该3点温度平 自然存放、调节水分进行堆制以及添加牛粪后堆制等方式进 行评价,旨在为合理有效施用菇渣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均值作为堆体温度,同时记录堆肥场地环境温度。采用常规 方法测定堆体理化性状及养分含量 :将鲜样与纯水按 1 g:10 mL振荡,采用浸提pH计测定基料pH值,采用电导 率仪测定EC值,采用烘干法测定含水率;将新鲜样品与蒸馏 水按1 g:20 mL混合,室温下连续振荡30 min,离心后过滤, 分别在465 nm和665 nm波长下用uV一2100型分光光度计 测定吸光度值,计算其比值D /D 。采用重铬酸钾容 量法一外加热法测定总有机碳含量,采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 测定全氮含量,采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全磷含量,采用火焰光 度法测定全钾含量。将新鲜样品与蒸馏水按1 g:10 mL混 供试双孢蘑菇菇渣取自江苏省无锡市祥云菇业有限公 司,供试牛粪取自南京市西岗奶牛场,堆肥原料的基本理化性 质见表1。试验于2011年12月6日至2012年1月5日在江 苏省农业科学院温室进行,设3个处理,分别记作T1、JI2和 ,T1为双孢蘑菇菇渣不调节含水率自然堆放,,I2为双孢蘑 菇菇渣调节含水率为65%进行堆制,13为双孢蘑菇菇渣和牛 粪混合,双孢蘑菇菇渣和牛粪鲜重比为4:1,调节含水率为 65%进行堆制。各处理物料充分混合后置于400 L塑料箱中 堆制30 d,堆肥开始后在堆体温度降低时进行翻堆,并在每天 合,室温下连续振荡30 min,静置30 rain后过滤,吸取10 mL 滤液,加到铺有2张滤纸的培养皿(内径为9 cm)内,每个培 养皿播20粒饱满的白菜种子,重复3次,30℃下培养72 h, 测定发芽率和根长,根据下式计算种子的发芽指数,同时用蒸 收稿日期:2012—08—01 馏水作空白对照。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编号:200903011—01);江 发芽指数(GI)=(处理发芽率×处理根长)/(空白发芽 率×空白根长)×100%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堆肥处理下菇渣温度变化 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编号:CX(09)622]。 作者简介:于建光(1975一),男,山西忻州人,博士,副研究员,从事农 业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研究。E—mml:yujg@jaas.ac.cn。 通信作者:常志州,研究员,从事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研究。Tel: (025)84390238;E—mail:czIli小ou@hotmm1.corn。 堆肥温度变化是堆肥快速腐熟的重要参数,在整个堆肥 于建光等:双孢蘑菇菇渣不同堆制方式制作有机肥试验 过程中 温度最高,rI2次之,T1最低。由于T1堆体含水率 ..——335--—— 表3不同堆肥处理前后菇渣养分含量变化 低,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堆体温度几乎没有变化,堆肥全过 程堆体温度与室温相近。rI2和 的堆体温度均先增加后降 低并逐渐接近室温,因为 是纯菇渣,易分解有机物含量较 少,微生物不能大量繁殖,使得堆体温度较低。与,I2相比, rI3因为加入了牛粪,为堆体添加了部分易分解有机物,使得 堆体温度较高,且50℃以上高温持续了5 d,符合高温堆肥卫 生标准的要求(图1)。 60 55 50 45 越 40 赠 35 3O 25 2O l5 堆肥天数(d) 图1 不同堆肥处理下菇渣温度变化 2.2不同堆肥处理前后菇渣理化性状变化 经过30 d不同堆肥处理后,堆体pH值均下降,降幅依次 为,I3>T2>T1;3个处理EC值均有所增加,T1、12和13的 Ec值分别增加了55、295、390 p ̄S/cm,表明堆肥的矿质化程 度增加;3个处理D /D 值都有不同程度下降,表明堆 肥的腐熟程度有不同程度提高;3个处理含水率均有所降低, 这主要是由于堆肥过程中生物脱水和自然蒸发所致(表2)。 表2不同堆肥处理前后菇渣理化性状变化 2.3不同堆肥处理前后菇渣养分含量变化 未堆制前,茹渣有机质含量和氮磷钾总养分含量均已达 到国家有机肥含量标准。经不同方式堆制后,各处理菇渣有 机质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主要是由于菇渣中有机碳 被降解所致。堆肥结束时各处理的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 比堆肥初始有所增加,rI3增加最多,全氮、全磷、全钾分别增 加了26.03%、35.62%、27.61%,T2次之,全氮、全磷、全钾分 别增加了9.7%、14.14%、7.6%,T1增加最少,全氮、全磷、全 钾分别增加了1.8%、2.7%、0.7%。堆肥结束时各处理总养 分含量顺序依次为:T3>他>T1,且均高于国家有机肥标准 总养分含量标准(表3)。 2.4不同堆肥处理前后菇渣对白菜发芽指数的影响 发芽指数可用于检验堆肥产品对植物发芽的抑制作用, 也可直接用来检验堆肥腐熟度。依据发芽指数可以评价堆肥 无害化和稳定化程度:当发芽指数大于50%时,堆肥对植物 基本没有毒性,堆肥基本达到腐熟;当发芽指数大于80%时, 可认为堆肥已经腐熟 。图2表明,T1和rI2的发芽指数在 堆肥前均已大于80%,表明菇渣不经堆制也已达腐熟,rI3由 于添加了新鲜的牛粪,因此未堆制前发芽指数小于T1和rI2, 略低于80%。经过30 d堆制后,各处理的发芽指数均有所提 高,提高幅度依次为13>T2>T1,这主要是由于各处理的堆 肥条件不同,堆肥反应程度不同所致。堆肥结束时,,I3发芽 指数最高,为94.28%,T2次之,T1最低,表明菇渣经不同堆 制处理后,均可有效提高白菜的发芽指数。 100 95 邑9o 羹8敞80 5 75 70 Tl T2 T3 处理 图2不同堆肥处理前后菇渣对白菜发芽指数的影响 3结论 本研究表明,未经堆制的双孢蘑菇菇渣总养分含量已达 国家有机肥标准的要求,经不同方式堆制后,总养分含量依次 为: >T2>T1。双孢蘑菇菇渣本身肥效较高,经堆肥处理 尤其是添加牛粪堆肥后,养分含量明显提高。未经堆制前双 孢蘑菇菇渣对白菜的发芽指数已达80%,经不同方式堆制后 各处理发芽指数均提高,尤其是菇渣添加部分牛粪后堆制,可 使发芽指数由79.6%提高至94.3%。 参考文献: [1]刘方春,马海林,马丙尧,等.菇渣用作无纺布容器育苗成型机配 套基质的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26(5): 477—481. [2]张殿宇,张云舒,朱建雯.蘑菇渣复合基质特性及对辣椒苗质量 的影响[J].北方园艺,2009(3):39—41. [3]时连辉,张志国,刘登民,等.菇渣和泥炭基质理化特性比较及其 调节[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4):199—203. [4]李加友,苗淑杏,姚样坦.蘑菇菌糠二次增效发酵及其作物栽培 应用[J].食用菌学报,2008,15(3):75—79. [5]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6]汤江武,吴逸飞,薛智勇,等.畜禽固弃物堆肥腐熟度评价指标的 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03,15(5):293—296. [7]Zucconi F,Forte M,Monaco A,ct a1.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COrn— post maturity[J].Biocycle,1981,22(4):27—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