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崔颢《长干行》原文翻译与赏析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崔颢《长干行》原文翻译与赏析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崔颢《长⼲⾏》原⽂翻译与赏析【原⽂】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不相识。  下渚多风浪,莲⾈渐觉稀。  那能不相待,独⾃逆潮归。  三江潮⽔急,五湖风浪涌。  由来花性轻,莫畏莲⾈重。【赏析⼀】  《长⼲⾏》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来源于南京长⼲当地民歌。崔颢所仿作的《长⼲⾏》共四⾸,⼀般选本多仅选其中前⼀两⾸,马茂元选注的《唐诗选》四⾸皆录,便于观其全貌。  崔颢这四⾸诗⼀定程度上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却⼜有所超越。诗的风格并不是艳丽柔媚,或者浪漫热烈,⽽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净健康。诗以⽩描⼿法,朴素⾃然的语⾔,描述了⼀对虽是同乡却从不相识的年轻男⼥的戏剧性的相识过程,⼜通过两个⼈的来往问答,含蓄蕴藉地表达了他们之间的爱慕之情。作者⽤笔收放⾃如,曲直尽妙,对⼈物⼼理的刻划细致⼊微,⽣动活泼,另⼈赞叹。  马茂元的注评基本上是⼗分到位的,但对于第⼀⾸的注释,我略有异议。【赏析⼆】  《长⼲⾏》是古乐府,古乐府《长⼲⾏》多是描写古代妇⼥⽣活的,崔颢的这⾸《长⼲⾏》是写船家⼥问江上来客的,虽然⽆场景,⽆动作,只有短短的四句⾔语,前两句是写船家⼥的询问,后两句是写船家⼥的解释,犹如⼀台⼤型的独⾓戏,崔颢把整个故事⼤部分情节给隐藏起来,给读者留下⼀个⾜够想像的空间,是诗外有意。【赏析三】  《长⼲⾏》语⾔精炼,情感活动浓烈,使诗外有意,像⼀杯酒,不,更像⼀壶酒,闻到⾹⽓四溢,不⽤喝便知是好酒,只是闻味便勾起了读者⽆限的想象,喝过后便引起了⽆限的回味,深深难忘。  我认为崔颢的《长⼲⾏》绝对是⼀⾸好诗,值得⼀读。【赏析四】  《长⼲⾏》⼤致的内容是:船家⼥听到亲切的乡⾳,想向对⽅打听⼀下故乡的近况, ⼜怕对⽅误会,短短的四句诗词,表现出⼀个⼤场⾯,就像⼀部⼤戏,把场景隐藏在后台,更看不到演员,观众似乎变成了听众,不是在看戏,⽽是在听戏。【赏析五】  诗的语⾔朴素⾃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的答唱了。“家临九江⽔”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也是风⾏⽔宿之⼈,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相逢。这⾥初步点醒了两⼈的共同点。“同是长⼲⼈”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家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个“同”字把双⽅的共同点⼜加深了⼀层。这三句是男主⾓直线条的⼝吻。现在只剩最后⼀句了: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如⽤“今⽇得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平直。诗⼈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翻:与其说今⽇之幸⽽相识,倒不如追惜往⽇之未曾相识。“⽣⼩不相识”五字,表⾯惋惜当⽇之未能青梅⽵马、两⼩⽆猜,实质更突出了今⽇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相逢的可珍可贵。这⼀笔的翻腾有何等撼⼈的艺术感染⼒!  《长⼲曲》是南朝乐府中“杂曲古辞”的旧题。崔颢这两⾸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柔媚,⼜⾮浪漫⽽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净健康。⼥主⾓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男主⾓的表情也只以“⽣⼩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