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剪力墙钢筋

剪力墙钢筋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剪力墙钢筋

剪力墙水平钢筋与竖向钢筋的里外关系

1、剪力墙的水平钢筋在外面? 还是纵向钢筋在外面? 2、地下室剪力墙钢筋又该如何放?

3、剪力墙水平钢筋在端柱的外面?还是里面? 答:1、水平钢筋放在外侧;

2、地下室外墙竖向钢筋通常放在外侧,但内墙不必;

3、一平时排布在外侧,(03G101-1)(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的第47页已经表示清楚。

1、为什么钢筋端头及弯折点10d内不能焊接;

2、为什么板筋铺设时底筋短向在下,长向在上;上层筋短向在上,长向在下; 3、剪力墙水平筋究竟在竖筋内侧还是外侧更合理,为什么?

4、在03G101中P35箍筋的平直长度且≥75mm的要求,仅仅对直径6mm的钢筋有影响,为什么要这样调整?

答:1、在弯折点10d内不焊接肯定比焊接要好,所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有禁止焊接的规定?

2、因为力(作用)朝最近的支座(短跨方向)传递较多,由此引起的内力(作用效应)也较大,需要的构件强度(抗力)也相应较高。请参考《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大学教科书)中的有关双向板的章节。

3、水平筋放在外侧不仅仅是为了施工方便。

4、HRB400级钢的性能非常好,有直径6mm的非常适合做箍筋,不久后会普及使用(在日本,至少15年以前就已经普遍采用HRB400级钢做箍筋),光圆箍筋会逐渐淡出。

在“剪力墙”这个总体概念内部,有没有“谁是谁的支座”问题?

1、剪力墙的支座是基础(梁)。 暗梁、暗柱、端柱等都是剪力墙的一部分,现在的问题是:在“剪力墙”这个总体概念内部,有没有“谁是谁的支座”问题?例如:连梁的支座是暗柱(或端柱)?

或者说暗柱不该称作支座,但是连梁纵筋伸入暗柱还有个“锚固长度”的问题。

2、连梁的纵筋都比较粗,如果按伸入暗柱一个锚固长度(LaE)的话,暗柱的宽度可能满足不了LaE。如果以《03G101-1图集》第19页的两个连续的LL4为例,(设LaE为44d 即 880 mm )

(1) 两个连续的LL4的纵筋可以在中间暗柱GYZ6上连通;

(2) 两个连续的LL4的两端暗柱为GJZ3和GYZ5,其混凝土宽度分别为825和850,不满足LaE的要求,此时LL4的纵筋只能弯折锚入暗柱,其弯折长度应为多少倍的d ? 锚入暗柱的最小直锚长度有什么要求(是否象框架梁纵筋那样,为 0.4 LaE )? 26/8/2003答:1、搞清楚谁是谁的支座是一般的(初级)结构常识,如果深入探讨,从系统科学的整体观出发看问题,结构中的各个部分谁也不是谁的支座(正如肩臼并不是胳膊的支座的道理相同),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功能)结合到一起。我们根据各部分构件的具体情况,分出谁是谁的支座,只是为了研究问题和规范做法更方便一些。相对于剪力墙(含墙柱、墙身、墙梁)而言,基础是其支座,但相对于连梁而言,其支座就是“墙柱和墙身”。 2、(1)“能直通则直通”是结构配筋的重要原则;

(2)如何锚固,请看51页:“1、墙端部洞口连梁”构造。

前不久,有的网友与教授讨论过剪力墙竖向钢筋和暗柱纵筋的基础插筋问题,当时是把二者绑在一起讨论的。现在,这里有人认为二者应该分开来讨论。剪力墙竖向钢筋的基础插筋与暗柱纵筋不一样。 1、剪力墙竖向钢筋插入基础梁只需直锚 LaE ,而不需弯折 15d (或 12d )。 2、一般有剪力墙的地方都设置基础梁,基础梁的高度一般大于剪力墙竖向钢筋的 LaE ;当基础梁的高度不足 LaE 时,要保证插筋的直段长度不小于 0.5 LaE ,并且弯折 15d 。

3、当不设置基础梁、剪力墙墙身直插基础板(筏板)的时候,剪力墙竖向钢筋的弯折长度为 35d 。

4、剪力墙竖向钢筋的插进基础内部时,要不要布置一两根水平分布筋? 请问陈教授,上述做法可以吗?

08/9/2003答:问题中所指“剪力墙竖向钢筋”应为“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 1、竖向分布钢筋可以这样锚固; 2、可以;

3、应同2条的锚固方式;

4、需要布置,以保证浇筑振捣混凝土时插筋的稳定。 要清楚剪力墙边缘构件(暗柱、端柱)的纵筋与墙身分布纵筋所担负的“任务”有重要差别。 对于边缘构件纵筋的锚固要求非常高,一是要求插到基础底部,二是端头必须再加弯钩≥12d。对于墙身分布钢筋,请注意用词:“可以”直锚一个锚长,其条件是根据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低抗震等级时“可以”,但高抗震等级时就要严格限制。

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剪力墙受地震作用来回摆动时,基本上以墙肢的中线为平衡线(拉压零点),平衡线两侧一侧受拉一侧受压且周期性变化,拉应力或压应力值越往外越大,至边缘达最大值。边缘构件受拉时所受拉应力大于墙身,只要保证边缘构件纵筋的可靠锚固,边缘构件就不会破坏;边缘构件未受破坏,墙身不可能先于边缘构件发生破坏。

在非框架梁中,箍筋有加密与非加密之分吗?

答:在非框架梁中,没有框架梁柱箍筋加密区构造要求。 但均布荷载时可以设置几种不同的箍筋间距,支座端承受剪力大,理论上箍筋间距应当密一些。

具体设计与标准设计的关系

平法将创造性设计内容与重复性设计内容合理分开,设计者采用平法提供的数字化符号化的设计规则完成创造性设计内容,而重复性设计内容则实行大规模标准化以标准设计的方式提供,两大部分为对应互补关系,缺一不可,合并构成完整的平法设计;对应互补的方式为设计时采用各种构件代号,以其作为连接信息的纽带,与标准设计中有相应代号的构造详图一一对应。所以,平法标准设计为“指令性的设计文件”,而不是“参考性的设计资料”。 约束边缘构件与构造边缘构件

约束边缘构件适用于较高抗震等级剪力墙的较重要部位。其纵筋、箍筋配筋率和形状有较高的要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请参见GB50011-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4.6条。

何谓“一次搭接接长”?

03G101-1第54页第5条“当贯通筋d≤28时,除按图示位置搭接外,也可在跨中L/3范围内采用一次搭接接长。”请问何谓“一次搭接接长”,若有根两跨梁,上部有4根贯通筋,那这4贯通筋是否可在同一跨内的跨中L/3范围内搭接?

答:规范规定的通长筋最小直径往往小于梁上部负弯矩筋,由于钢筋变换直径,因此需要两

个连接位置。一部分设计师习惯采用通长筋直径与梁上部负弯矩筋直径相同,此时仅需在跨中1/3范围连接一次即可,但是“一次搭接接长”并不等于100%在同一区段接长。 关于BKL的钢筋保护层

如果说,框架梁伸到剪力墙区域就成了边框梁(BKL)的话,那么,边框梁(BKL)的钢筋保护层是按框架梁的保护层来计算,还是按剪力墙的保护层来取定呢? 如果是按剪力墙的保护层来取定的话,会不会造成同一道直通的梁在框架柱(端柱)两边的保护层不一样呢?(这时若有直通筋的话,有点别扭) 30/9/2003

答:问题提得很好,观察问题比较细致。这个问题跟底层柱埋在土中部分与地面以上部分的保护层不一致有些类似。 边框梁有两种,一种是纯剪力墙结构设置的边框梁,另一种是框剪结构中框架梁延伸入剪力墙中的边框梁。前者保护层按梁取还是按墙取均可(当然按梁取钢筋省一点),后者则宜按梁取,以保证钢筋笼的尺寸不变。

柱埋在土中部分的截面b*h应适当加大,即所谓的“名义尺寸”与“实际尺寸”问题。这里面应当体现“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不是埋在土中的“局部”柱的截面服从地面以上的“整体”柱截面,而是服从整体的钢筋笼的截面。至今为止,尚未查阅到有任何一本著作谈及。我们拟在基础结构的有关技术文件中解决。

由此可见,结构专业的诸多学识和某种学识的诸多当面仍旧存在大量的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有些看似很小,但有实际应用价值。 锚固长度怎么定义?

答:把受拉钢筋安全地锚固在支座中所需要的钢筋长度。 如何判断何处受压何处受拉等3问题的回答:

1、通常,设计师不会把力学分析的内力结果提供给施工方面;施工人员基本没有条件进行整个结构体系的力学分析,如此这般,何以要求施工人员判断何处受压何处受拉?当然可以通过一般的结构概念大致判断,但并不准确,可靠性不高,要有长期经验和比较深厚的功底才有把握。另外,梁上部通长筋要按受拉考虑。

2、03G101-1不是强制标准,但里面肯定含有与规范中强制性内容相同的“具体化”了的内容。如果设计者未选用,就不具备任何功能;如果设计者选用,就是正式的设计文件,是施工的依据。03G101-1编制所依据的规范为设计规范(见总说明),未考虑GB50204-2002的计算方式。

3、架立筋是“一般”构造需要,通长筋是“抗震”构造需要。架立筋的功能从字面上可知是架立为梁的钢筋骨架,通长筋贯通框架梁全长的钢筋。 梁箍筋不需要勾住二排 当梁纵筋为两排或以上时,箍筋的弯钩是否应钩住第二排或以上的纵筋,详98ZG003中的勘误表中有此做法,而实际工程都只钩住第一排,请问正确的做法?

10/10/2003 答:一般只需要勾住第一排,不需要勾住第二排,但角度要更大一些,否则弯钩会与第二排筋相顶

下层柱混凝土浇筑多长时间后,对上层柱的主筋进行电渣压力焊比较合适?

请问钢筋混凝土柱在下层柱混凝土浇筑多长时间后(或者说混凝土的强度达到多少后),对上层柱的主筋进行电渣压力焊比较合适,混凝土规范好象没有对这种技术间歇作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但我认为应该要有一定的强度要求的,如果混凝土的强度不够在施工是很容易造成钢筋与混凝土脱离而导致没有“握裹力”造成节点出现质量事故。

17/10/2003 答:1、通过计算后决定。计算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应有:电渣压力焊引起钢筋的摆动幅度、摆动力度、震动等对钢筋与混凝土结合位置的作用力与作用效应,混凝土要达

到多高强度才可以具备足够的抗力。 2、由施工经验决定。

3、即便采取可靠的稳定措施,也要等到混凝土终凝或常温下至少24h之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