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3周 2.1《史记》介绍

第3周 2.1《史记》介绍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史籍介绍与选读》 课程教案

任课教师: 任教班级: 第二编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计划课时 2 章节名称 籍介绍及选文 第一章 《史记》介绍 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纪传体史书的优缺点;了解《史记》的作者、体例和内容、史学成就、“史记三家注”等;选文《秦始皇本纪》中的重难点字词。 教学重点难《史记》的体例、内容及史学成就;《秦始皇本纪》中的个别字点 词。 教学准备 熟悉教材、查阅教学参考书及参考文献 教学过程 导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从此中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史籍又有怎样的发展呢?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序言 一、此期史官制度的演变情况 二、各类史籍的发展情况 三、此期史籍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则 导入:播放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引入本章所要讲的内容。 第一章 《史记》介绍 一、作者及在成书经过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二、体例和内容 《史记》,初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到东汉桓、灵时代,才以“史记”作为此书的专名。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52万余字,记述上起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以前的史书,《尚书》只是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还算不得是正式的史书,其他如《竹书纪年》、《春秋》、《左传》等均是按年月顺序编写,《国语》、《战国策》则是分国编写的。《史记》的编撰方法在当时具有独树一帜的首创精神,司马迁创造性地以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种不同的体例来记载复杂的历史事实。这种方法,便于考见各类人物的活动情况以及各类典章制度的沿革源流,开创了以人物记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的编纂方法,成为历代封建王朝所修

正史的典范。 三、《史记》的成就。 1、创立纪传体 2、厚今薄古,思想进步 3、尊重史实,秉笔直书。 4、《史记》既为史学名著,又为文学名著。 通过对史学成就的介绍,引导学生思考司马迁的史学思想,进而讲解《史记》的缺陷及司马迁思想的局限性。 四、注释与研究 “《史记》三家注”:指的就是历史上三位《史记》研究学者的成果。《史记》自东汉始就有人为之作注,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旧注有三家: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裴骃[yīn] ,字龙驹。裴松之的儿子。与其父一样,裴骃少秉家学,酷爱经史,官至中郎参军。他一生把主要精力倾注于史学研究领域,尤其为《史记》加注,做出了卓越贡献,是古代杰出的史学大家。裴骃曾多次反复阅读《史记》,深感无注给后人阅读和研究带来极大的困难和不便,于是他经过多年艰辛努力,终于撰成《史记集解》80卷,为后世研究我国古代史提供了丰富资料。后来,唐司马贞又撰成《史记索隐》30卷,张守节撰成《史记正义》30卷。后世将这三种注本合称为“《史记》三家注”。 五、文章选读《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这篇本纪出自《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作者司马迁。这篇本纪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这篇本纪以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活动为中心,逐年叙写,简中有繁,概括与重笔相间,通篇读来,不仅给人以历史的原貌,还可以使人感到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两代帝王的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眼前。写秦始皇,首先简要地历数了他在前代取得重大胜利的基础上,调兵遣将,乘胜进击,并吞六国的过程,中间穿插记叙了粉碎嫪毐(lào ǎi,烙蔼)吕不韦集团、李斯上书谏逐客、尉缭献计、荆轲行刺等事件。然后依次叙写他统一天下后的言行和事件,一方面列举了诸如议帝号、改历法服色、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巡行刻石、南取陆梁地、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咸阳宫关于学古与师今的一场大辩论、焚书坑儒等等;另一方面又列举了秦始皇不惜巨资派人入海求仙、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和骊山陵墓、随意杀戮无辜等等。 通过以上这些,不仅表现了秦始皇的政治、军事才能和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作风,而且也表现了他的愚昧荒诞、暴虐凶残,为了自己生前死后的享受而不惜民力民财的骄奢淫逸。其中有许多典型的事例或通过叙写,或借用他人之口,补写始皇帝之性情,均写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一个杰出君主同时又是凶狠暴君的秦始皇的形象就这样被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来。写秦二世,则施以重墨,着意叙写了在秦始皇逝世之后,他与赵高合谋篡权的详细经过和他的极端残虐、极端腐朽,生动深刻地揭露出一个昏庸暴君和一个阴谋家的丑恶嘴脸。

尤其是对赵高杀二世、子婴杀赵高的精雕细刻,曲折惊险,前者令人深思,后者令人心旷神怡,饱含着作者对二世和赵高的深深憎恶。 (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丞相綰、禦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制曰:“可。”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制曰:“朕聞太古有號毋謚,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謐。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謚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略) 1、讲解文选中简繁体的转换,及异体字、多音字等,如: 眇眇:通“秒”,微小,是自我谦辞。 2、引导学生熟悉文选内容,分别请学生对原文段落进行课堂朗读的练习,通过熟读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讲解文选中涉及的地名、官名及典章制度等内容。如: 丞相:百官之首,协助天子,处理政务。御史:即御史大夫,在君主左右掌管文书档案记录等事,又负责监察执法讨奸治狱,是秦代最高的监察官。始皇时此官地位仅次于左右丞相。 寡人:少德之人。这是一种自我谦辞。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皆自称寡人,至秦、汉犹然。先秦诸侯的夫人亦可以此自称。可参阅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六寡人条。 三十六郡:历来解释不一,南朝宋裴骃《集解》云:“三十六郡者,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与内史为三十六郡。”此只备一说,未可尽信。郡下辖县若干,郡守、县令由由中央任免,以防割据。 守、尉、监:即郡守、郡尉、郡监。郡守为一郡的最髙行政长官。郡尉是郡守的副职,掌一郡军事。郡监,又称监御史,负责监察。 4、通过以上讲解引导学生翻译全文。 秦国刚刚兼并天下,下令丞相、御史说:“……我这微不足道的人,发兵诛暴讨乱,靠着祖先宗庙的威灵,六国国王都已各服其罪,天下完全平定了。现在不改换名号,就不能颂扬建立的功业,流传后世。希望议论一下帝王的称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都说:“过去五帝管辖千里见方的地区,在这个地区之外的侯服、夷服,有的诸侯朝贡,有的诸侯不朝贡,天子不能控制。现在陛下调遣义军,诛暴讨贼,平定天下,四海之内,设置郡县,统一法令,这是从上古以来所没有过的,五帝也望尘莫及。我们谨慎地和博士讨论,都说:‘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高贵。’我们冒着死罪献上尊号,王称为‘泰皇’。天子之命称为‘制’,天子之令称为‘诏’,天子自称叫‘朕’。”秦王说:“去掉‘泰’字,留下‘皇’字,采用上古表示地位称号的‘帝’字,叫作‘皇帝’。其他遵照议定的意见。”(对已经决定了的名号,)下达制命说:“可

以。”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皇帝下达制命说:“我听说远古有称号,没有谥号,中古有称号,死后根据生前行迹确定谥号。这样做,就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王,很没有意义,我不采取这种做法。从此以后,废除谥法。我是始皇帝。子孙后代用数计算,从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至无穷。 丞相王绾等建议说:“各国诸侯刚被消灭,燕、齐、荆地辽远,不在那里立王,就没有人来安定燕、齐、荆。请把皇帝的几个儿子立为王,希望得到皇帝的赞成。”始皇把王绾等人的建议交给群臣讨论,群臣都认为很适宜。廷尉李斯建议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封立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族属疏远,互相攻击,如同仇敌,诸侯交相讨伐,周天子不能禁止。现在依靠陛下的神灵统一了天下,都划分成为郡县,皇帝的子弟和功臣,都用国家的赋税重加赏赐,(这种局面,)很容易治理。天下没有二心,这就是国家安定的方法。封立诸侯是不适宜的。”始皇说:“天下苦于无休止的战争,是因为有诸侯王的缘故,依靠宗庙之灵,刚刚平定了天下,再去建立诸侯国,这是自我树敌,而要求得安宁,岂不是很困难的吗!廷尉的建议是正确的。” 四、作业 1. 纪传体史书为何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之“正史”? 2. 《史记》的体例结构及各部分的关系。 3. 阅读并翻译《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史记·平准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