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矮小症150例临床病例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矮小症的病因、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50例儿童矮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检查结果显示,本组150例儿童矮小症患儿中,生长激素缺乏症47例(31.33%),青春期发育延迟40例(26.67%),宫内生长发育迟缓27例(18.00%),家族性矮小21例(14.00%),特发性矮小8例(5.3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7例(4.67%);经随访发现,经治疗后,患儿均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采用重组人生长激素(fhGH)治疗的生长激素缺乏症(GHD)患儿的生长速度从治疗前的(3.02±0.47)cm/年上升至(12.59±1.01)cm/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矮小症病因复杂,以GHD最为常见。医生应全面采集病史,并通过体格检查和试验室检查来明确病因,为早期治疗提供参考。
标签: 儿童矮小症; 病因; 治疗效果
身材矮小指的与正常的同种族、同性别、同年龄的人群相比,身高均值低于正常人的两个标准差以上,或者处于正常人生长曲线的第3百分位以下[1]。儿童矮小症病因比较复杂,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育。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50例儿童矮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病因和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50例儿童矮小症患儿的
临床资料。其中,男72例,女78例;年龄2~13岁,平均(5.69±1.62)岁。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1)病史采集。包括母亲的妊娠史和生产史;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疾病史、身高、生长速率、体质量、上下部量、形态等;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喂养史、智力发育情况、有无窒息史、手术外伤史等。(2)体格检查。对所有初诊患儿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上下部量、体质量;对患儿四肢、骨骼、头面部、躯干、和全身各器官进行检查,同时对其第二性特征进行检查及分期。(3)实验室检查。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血尿常规、电解质、血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促甲状腺激素(TSH)、黄体生成素(LH)、皮质醇、促卵泡激素(FSH)、泌乳素];②X线骨龄测定,若怀疑患儿存在骨骼病变时,则对其脊柱、四肢、胸廓进行进一步检查,从而明确患儿病因;③B超检查。通过B超检查,了解患儿性器官、肾上腺的具体情况,对于女性性发育延迟者,则还要做进一步检查,即染色体核型分析;④CT检查:主要是对患儿行头颅垂体CT检查,在必要时候,还需要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⑤测定患儿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和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⑥对于存在性早熟患儿,为了了解其病因,需要行促黄体释放激素(LHRH)激发试验;⑦生长激素激发试验了解患儿体内的生长激素情况,根据检查结果,判定如下:生长激素(GH)峰值>10 μg/L为正常,GH峰值为5~10 μg/L则为部分缺乏,GH峰值<5 μg/L则为完全缺乏。
1.2.2 治疗方法 根据儿童矮小症的病因诊断结果,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1)对所有患儿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钙剂、蛋白质、微量元素,同时督促患儿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锻炼,确保每天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2)对于特发性矮小、生长激素缺乏症(GHD)患儿,采用重组人生长激素(fhGH)予以治疗;对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采用左旋甲
状腺片口服治疗。
1.3 诊断标准
青春期发育延迟:患儿存在相应家族史;男童(14岁)、女童(13岁)没有出现性征;骨龄延迟;GH水平正常或偏低。生长激素缺乏症(GHD):参考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在1999年制定的相关标准[2]。家族性矮小:每年身高增长速度正常;父母或家庭成员身材矮小;性发育和智力发育均处于正常水平,且从年龄和骨龄诊断结果来看,均符合家族性矮小。宫内生长发育迟缓(IUCR):指患儿在母体子宫时生长发育不良,虽为足月儿,但出生身长<47 cm,出生体质量<2.5 kg。特发性矮小:指与正常身高相比,患儿低于2.25 s,出生时的身高、体质量均正常,生长速率与正常范围接近或稍慢;染色体核型正常,GH峰值正常;骨龄延迟或正常,不存在骨骼发育障碍和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骨龄落后;TSH水平升高;血清T4水平降低;伴随或不伴随智力发育低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50例儿童矮小症的病因情况
经检查结果显示,本组150例儿童矮小症患儿中,占据前三位的是生长激素缺乏症47例(31.33%),青春期发育延迟40例(26.67%),宫内生长发育迟缓27例(18.00%),
详见表1。
2.2 150例儿童矮小症的治疗效果
经治疗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12~24个月,平均(16.85±5.93)个月,患者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其中,采用重组人生长激素(fhGH)治疗的生长激素缺乏症(GHD)患儿的生长速度从治疗前的(3.02±0.47)cm/年上升至(12.59±1.01)cm/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儿童矮小症的病因
儿童矮小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儿童生长发育异常。据WHO在200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儿童矮小症在发展中国家的患病率为32.5%[3]。一旦儿童患上儿童矮小症,则对后期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诊断,为及早确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在本组研究中,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50例儿童矮小症患儿进行检查,结果以GHD(47例,占总数的31.33%)最为常见。在GHD患儿中,除了先天性原因(比如遗传性基因缺陷)外,还与靶细胞对GH无反应、暂时性GH分泌功能低下等有关[4]。
青春期发育延迟位于本组150例患儿病因的第2位(40例,占总数的26.67%),根据不同的分类,具有不同的原因。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大多具有家族史,属于一种暂时性发育延迟。功能性青春期发育延迟大多是由于营养不良或者慢性系统疾病,从而延迟了患儿的正常发育。
宫内生长发育迟缓(IUGR)主要是患儿在母体子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在本文的发生率为18.00%(27/150)。主要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没有达到正常胎儿的生长标准。在临床中,通常将IUGR分为匀称性矮小和不对称矮小,大多伴随GH不足或异常[5]。据相关临床资料显示,大多数IUGR患儿出生后会呈现追赶性生长,但如果2岁时仍未出现追赶性生长,则其后期发生持续性矮小身材的危险性则比较大[6]。
家族性矮小在本组的发生率为14.00%(21/150),遗传性因素是主要原因。此类患儿出生时身长偏矮,其他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均基本正常,但最终身高低于正常身高。
特发性矮小发生率为5.33%(8/150),主要表现为儿童期生长不足,进而造成身材显著矮小。这类患儿如果不采取措施予以治疗,则很有可能后期会发展成身材矮小的成年人。关于特发性矮小的病因,目前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是GH分泌不足或紊乱导致;也有学者认为是多种潜在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等[7]。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生率为4.67%(7/150),其病因主要是母孕期饮食中缺碘或者患儿存在先天性甲状腺缺陷[8]。临床表现为智力和/或体格发育障碍。
3.2 儿童矮小症的治疗
在儿童矮小症的临床治疗中,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治疗。首先,应在饮食上予以加强,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钙剂、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患儿的日常锻炼,比如打篮球、跑步等,并且监督患儿每日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并且提升睡眠质量;其次,对于特发性矮小、生长激素缺乏症(GHD)患儿,应采用重组人生长激素(fhGH)予以治疗,针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则需要采用口服左旋甲状腺片予以治疗。本组患儿经治疗后,随访结果显示患儿
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尤其是GHD患儿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
综上所述,儿童矮小症病因复杂,因全面了解患儿的情况予以诊断,了解其病因,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予以治疗,能够促进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毛静媛,李明,潘聪.重组人生长激素在矮小儿童中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1):108.
[2]黄庆华.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在矮小患儿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9):27.
[3]李静,殷二航.中药干预对学龄期特发性矮小症身高体重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5):33-34.
[4]李颖仪,黎创幸,吴幸梅.重组人生长激素在矮小儿童生长方面的应用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4):157-159.
[5]蒋健飞,刘萍,宋文辉,等.儿童矮小症45例病因和治疗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6):1269-1271.
[6]刘海涛,金文波,王霞,等.176例儿童矮小症病因分析[J].光明中医,2013,28(6):1186-1187.
[7]薛京会,常育.重组人生长激素对儿童矮小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J].西北药学杂
志,2010,25(2):127-128.
[8]梁妍琰,于少飞.儿童矮小症常见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案[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20):1735-17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