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活动主要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
朝阳二幼
问题二:游戏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且在相当一部分没较好地考虑到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需求和兴趣。
解决策略:
(1) 平行班互动,尝试合作游戏
平行班互动与合作游戏即相同年龄班的幼儿打破班级的空间约束,在平行班活动室内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游戏的方式。这样做一方面小朋友认识了更多的合作伙伴,增加了交往的频率与范围,增加了自由度,拓展了游戏空间,培养了自主性和责任心,另一方面对于老师而言,只需要充分准备一到两类游戏材料,而不需要面面俱到,有利于集中精力观察指导游戏及时发现解决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使游戏指导更有针对性。如从中班开始,每周三下午开展同龄班级游戏共享活动,幼儿自由结伴、自由选择活动的地点,在游戏中尽情地享受空间、材料、时间、人际的开放,大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幼儿性格活泼大方,热情、主动交往,探索发现的愿望比较强烈,整体素质明显比较高。
(2)打破年龄界限的交往游戏。
这是一种打破年龄束缚与其他各个年龄混合游戏的方式。在平行班游戏的基础上,打破班级界限,使全园所有的空间都成为游戏的场所,全体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自由选择游戏的机会。这样做能为孩子构建了更为立体的交往空间,他们能多层面体验人际关系,多层面地了解自己的
角色,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形成相应的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意识。开展这样的游戏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温馨场面:大孩子牵着小弟弟妹妹的手,他们低声说着悄悄话,商量着某些事情,年长的孩子尽量放慢自己的脚步,而年幼的宝宝则急速地加快自己的步伐,期望赶上大孩子的节奏......大带小,小学大,这样的交往模式弥补了独生子女缺乏交往伙伴的问题,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积极的情感。
(3)以主题领衔的全园集体游戏。
这种游戏是在全园混龄游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题更加明确的游戏。游戏中儿童可以保持原有的自由,又可以通过玩同一主题下不同形式的游戏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一方面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激发和保持孩子游戏的强烈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达到游戏与教学活动的高度融合。
(4)以区角为主与主题结合的游戏:在班级相对固定的区域内放置游戏材料,结合近期开展的一些教学主题活动开展的一种游戏,这种形式一方面能发挥固定区角保持游戏联系性的作用,又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能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创设环境,提供材料,让孩子们在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发现问题,提高能力,获得发展。
问题三:一部分班级的区域活动大多为“老三篇”语言区――几张图片(或几本书),美工区(手工区)――笔、纸、剪刀,音乐区――一张节奏图、几件打击乐器……
解决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从以上这一问题可以看出,教师并没有按这一要求地去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不要为了应付检查而设置一些区域。
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区域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设置各种区域,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的材料,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意愿选择内容,宽松、自由地进行活动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是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幼儿游戏,它在幼儿自发自愿的活动提供条件的同时,又渗透教育的目的要求。因此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时应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材料的层次性。
首先,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在同一区角中材料的投放中即也呈现其差异。如:数学区中,要求中班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形、时空等概念,并学会比较、分类、排序、测量等简易方法,所以在材料投放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图形与数字”(根据图谱上的图形与数字,找出相应数量的图形摆放在图谱上)、“有序的花”(将花按一定的颜色规律插到泡沫板上)等。而大班幼儿在已掌握简单数理概念的认知活动外,还应学会简单的运用,所以在区角中教师投放的材料也随之有了一定的深度,如“数字填空”(将纸板中缺少的数字按正确的顺序补充完整)、“毛毛虫”(根据卡片上的数字添加虫的身躯,目的在于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等。
其次,同一年龄段中幼儿各方面能力的不同,对材料的要求也就不一样。因此,在同一区角中应提供不同的材料,以便满足各类幼儿的操作需求。如:大班美工区以“有趣的复制”为主题投放了各类相关材料,根据不同层次幼儿的需求,在材料摆放中遵循了由浅入深的规律,有现成的直接可复制的、有提供瓜果要进行雕刻后复制的、还有用糖纸搓成团后进行印染的等。幼儿可根据教师提供的不同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从中,我们还发现由于幼儿能力的差异,同一材料其操作的途径也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看家本领”。
二、材料的数量化。
区域投放的材料不能五花八门、但也不能过于单一,应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密切结合,同时要有一定的数量保证。这样就可满足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能力去选择和操作。按班内幼儿在每个活动区中人数计算,确定本班幼儿每个区角中材料投放的数量。比如,小班在创设区角时,设计了娱乐区、图书角、娃娃家、生活区、建构区,每个区角按4个人的比例进行材料分配。按照现成的及家长共同收集来的材料,在相应的区角中设置了多套操作活动。如娱乐区有活动3种(投篮、玩沙、钓鱼)、建构区有玩具5类、生活区有活动6种(喂食、娃娃家、折叠衣物等)。
三、材料的动态性。
区域的材料除了有一定的数量化外,也不能够一尘不变,而应随着幼儿能力的提升及主题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换、添加,使其呈现动态性。
我们在创设区域活动时,有一些是相对静态式区域,是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目标进行有的放矢,例如:益智区、数学区等。而有些区域是处于动态的,它的内容经常性地与主题密切联系,随着主题活动不断更换、深入而不断变化、调整,如:美工区、科学区等。区域中我们可以将主题中一些操作性、探究性为主的内容投放其中,主题活动中收集到的资料、物品、新累积的经验等也可放入其中,并授予其新的目标和要求。
此外,还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及发展水平随时调整材料。当幼儿已能轻而易举地完成某区域里的任务或这一区域主题长时间的未被理睬,那么教师就应该考虑调整材料了。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持续时间短,老师就要利用新鲜的材料去刺激他们的兴趣,使之不产生厌烦、乏味感。
四、材料的低结构性
高结构的材料规范、精细,目标明确,幼儿在操作中能达到和检验自己的操作结果。但是区
域活动中注重不是操作程序、结果,而是让幼儿通过对材料千变万化的摆弄,尝试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而低结构的材料正好符合此要求。所以,在材料的投放中,注意高低材料相结合。在区域投放的材料,既有买来的现成材料,还应有自制的活动材料;既有成品,还应放置半成品。一些废弃的鞋盒、纽扣、毛线等都成了幼儿最喜欢操作的材料,于是我们特向家长收集各类废旧物品,将其摆放在相应的区角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些不引人注目的东西有的被孩子们制作成件件工艺品,有的被孩子们搭建成了座座高楼……
问题五:游戏评价相当多的如同虚设,要么面面俱到,要么简单了事。
解决策略:
新纲要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发展的需要,从而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在以前的游戏中,老师经常是在游戏结束时先入为主、以点带面的对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语也很单一,其实,这种评价对孩子在游戏中的发展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更无法引起互动。如何在游戏中给孩子适宜的评价,我们老师在游戏中也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和尝试。
游戏是幼儿个体经验的反映,在游戏结束后的评价与讨论是一种相互交流、相互比较、相互启发的社会学习过程。为此,教师应引导幼儿就游戏情况展开讨论,让幼儿体验和回味游戏过程,帮助幼儿整理和提升游戏中零散的经验,修正错误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从中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应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情绪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共享中,增添幼儿游戏的兴趣,为幼儿间互相交流、共同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游戏评价应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为幼儿提供交流经验、展示作品的机会,让幼儿体验游戏的的成功和快乐;通过评价,鼓励和支持每一个孩子在游戏活动中的创造,激发幼儿进一步游戏的兴趣和热情。
游戏评价活动的形式必须根据年龄班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托班幼儿还处在直觉行动思维阶段,他们难以通过语言的概述和描述与别人进行游戏的评价,所以托班幼儿游戏评价的时间可以少一些。小班幼儿的语言虽有发展,但思维还很具体,所以评价活动主要倾向于通过表现和表达,进一步体验游戏中的快乐,或只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发表看法。中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明显提高,游戏的评价活动可以集中于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讨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