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20年申请指南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二〇一九年五月 第一章申请须知 一、总体目标
面向首都,以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需求为导向,开展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健康促进等新技术、新医药健康产品以及卫生管理策略的应用性研究,促进医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适宜技术的推广普及,培育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为提高首都防病治病水平和医疗卫生整体服务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研究周期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以下简称“首发专项”)项目实施年限最长为三年,即开始时间为2020年1月1日,最后截止时间为2022年12月31日。
三、资金来源
首发专项项目经费包括市财政专项经费和匹配经费两部分。其中,非全额拨款单位应自筹匹配经费不少于市财政专项经费的30%,全额拨款单位不需匹配经费。
首发专项项目经费实行预算制度。其中,市财政专项经费只编制第一年和第二年的预算;匹配经费可根据需要编制第三年的预算。项目经费按照批复的预算分年度拨付。
四、项目类型及经费安排
首发专项主要支持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应用研究为主。根据项目支持方向分为重点攻关、自主创新、基层普及和青年优才四个项目类型。
(一)重点攻关项目
围绕首都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的重大需求,针对重点人群健康改善、重大疾病诊治能力提升、重要公共卫生防控策略优化以
及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由多学科、多中心联合实施、具有示范应用、辐射带动作用的科学研究项目。
重点攻关项目应至少包括3家具有申请2020年首发专项资格的机构联合申请,其中牵头单位1家,其他单位作为合作单位。非市属单位作为牵头单位的,须联合至少1家市属单位(专指北京市属、区属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学科研机构)共同申请。
每项市财政专项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二)自主创新项目 1.常规方向
针对首都卫生健康工作的实际问题,在疾病预防、诊治、康复护理、健康促进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开展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等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学研究项目。
2.转化医学研究方向
针对首都卫生健康工作的实际问题,在疾病预防、诊治、康复护理、健康促进等方面已完成初步可行性验证的基础上,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成果转移转化等市场应用前景的技术产品研发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药物、医疗器械(含体外诊断试剂)、健康及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化妆品、医
信和医工结合的创新产品等。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且有企业出资开展的药物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项目、知识产权已完全或部分归属于企业的项目除外。
每项市财政专项经费不超过40万元。 (三)基层普及项目
根据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面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适宜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应用的科学研究项目。
每个项目应由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完成。其中城市医疗卫生机构专指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或市、区级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
每项市财政专项经费不超过15万元。
(四)青年优才项目
针对卫生健康领域有望进入国家乃至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青年骨干,开展基于疾病防治技术的自主选题研究为主的科学研究项目。
每项市财政专项经费不超过20万元。 五、申请资格
(一)申请单位的条件和要求
1.申请单位应为北京地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学科研机构,无行政处罚或违法记录,无不良科研诚信记录。
重点攻关项目的申请单位应为三级(含)以上医疗机构、 央属医学科研事业单位和卫生机构、市属医学科研机构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申请单位应设有科研和财务管理部门,科研和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健全、规范,制定有科研类差旅费、会议费、咨询费等经费管理办法,建立了劳务费分配制度,临床研究伦理审查体系健全。
3.申请单位应具有较强的工作基础和科研能力,能够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资金及其它条件保障,能够做到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独立核算,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实施。
4.近5年内在申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中无不良信用记录。 5.满足《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管理办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申请人的条件和要求
1.申请人应为申请单位的正式在职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无不良医疗行为记录;申请人来自医疗机构的,申请单位应为申请人的第一执业单位。
2.申请重点攻关、自主创新(常规方向)和基层普及项目时,所在单位为三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市属医学科研机构、市和区级卫生机构、央属医学科研机构和卫生机构的申请人,应为提交过《2020-2022年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需求建议》的建议人。
3.重点攻关项目、自主创新项目和基层普及项目的申请人应在国家规定退休年龄前完成规定的项目任务并结题;青年优才项目申请人年龄应未满35周岁(1985年1月1日以
后出生)。如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执行期间跨越退休年龄,所在单位需提交能够按期完成项目的意见书,以保证项目顺利完成。
4.重点攻关项目的申请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申请人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科技领军人才、北京市卫生系统“215”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领军人才或学科带头人、承担过省部级及以上科技项目(含首发专项及原首发基金)以及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的,予以优先考虑。
青年优才项目申请人应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但应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研人员推荐,推荐表格式见《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同行专家推荐表》(附件1);具有从事卫生与健康领域研究课题的经历。
5.申请人应具备良好的科学道德,掌握本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应为申请项目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研究工作的主持者,能够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用于项目研究。具有以下情况之一的个人不得申请:
(1)因药物临床试验数据不真实、不完整和不规范等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处罚期间的申请人;
(2)在结题业务验收中综合评价结论为“差”的2014年和2016年首发专项(含转化专项)项目的项目负责人。
具体情况见《2014年和2016年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结题业务验收差评项目目录》(附件2);
(3)被列入北京市信用联合惩戒名单内的人员;
(4)被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含国家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的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人员。
6.申请人牵头申请项目限一项,另外参与项目不超过两项。未结题的首发专项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得申请新项目。承担两项及以上在研国家级科技项目的牵头负责人(含课题负责人)不得申请本轮首发专项。国家级科技项目专指科技部(含国家自然基金委)资助支持的科
技项目。
7.满足《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管理办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申请项目的条件和要求
1.重点攻关项目选题应符合本指南第二章“项目研究方向”中“重点研究方向”确定的内容;自主创新(常规方向)和基层普及项目选题应符合本指南第二章“鼓励研究方向”确定的内容。
2.知识产权归属明晰,无纠纷或争议。
3.项目性质、类型与经费符合本指南第一章项目“类型及经费安排”的规定。
4.项目组成员年龄、知识结构、职能分工合理。
5.重点攻关、自主创新项目应提供由北京市临床研究质量促进中心出具的方法学评价意见,且评价结论为“A”或“B”。北京市临床研究质量促进中心联系方式见《北京市临
床研究质量促进中心名单》(附件3),方法学评价内容见《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方法学评价表》(附件4)。
6.凡与其他单位联合申请的项目应有合作单位出具的合作意向证明,应包括合作内容、合作期限、合作经费、知识产权归属、违约责任及解决争议的方式等要素,并需加盖单位公章。
有企业参与的项目,参与企业应提供项目申请市财政专项经费2倍以上的匹配经费。
7.应避免项目重复申请,凡已经获得其他政府资金资助的研究项目不得以相同内容申请首发专项项目;申请首发专项前已经通过其他渠道申请资助相同研究项目的,应在申请时作特殊说明。
8.单位申请项目数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1)医疗机构
①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单位提交需求建议10项以下的,申请项目数量不超过提交需求的数量;提交需求10项以上的,每单位不超过10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不超过2项。
②其他三级医疗机构:单位提交需求8项以下的,申请项目数量不超过提交需求的数量;提交需求8项以上的,每单位不超过8项。
其中,重点攻关项目不超过1项。
③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单位提交需求3项以下的,申请项目数量不超过提交需求的数量;提交需求3项以上的,每单位不超过3项。
(2)其他机构
①央属卫生机构和医学科研机构、市属医学科研机构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单位提交需求7项以下的,申请项目数量不超过提交需求的数量;提交需求7项以上的,每单位不超过7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不超过2项。
②其他机构:单位提交需求2项以下的,申请项目数量不超过提交需求的数量;提交需求2项以上的,每单位不超过2项。
(3)青年优才项目
每单位申请一项,不计入单位的限项数量,另外增报。单位在限项数量内申请青年优才项目,项目数量不限。
(4)自主创新(转化医学研究方向)项目
单位和个人的申请项目数量不限,不计入单位的限项数量,但每人只能最多获得一项立项。
(5)奖励项目
①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曾在2017年和2018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的单位,申请项目数量可按照奖项获得数量增加相应项数(不可申请重点攻关项目),项目申请人不必是2020-2022年首发专项需求建议的建议人。
②在“2016年首发专项项目结题业务验收”中被综合评价为“优”的重点攻关项目,其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可自愿申请2020年项目滚动支持。滚动支持项目不计入单位的限项数量,不需提供指定机构出具的方法学评价意见。申请滚动支持的项目负责人还应符合申请人的条件和要求;申请滚动支持项目的研究内容应与前期研究内容直接相关且更加深入。具体
情况见《2016年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重点攻关项目结题业务验收评优项目目录》(附件5)。
在“2016年首发专项项目业务验收”中被综合评价为“差”的项
目,其承担单位的申请项目总数相应减少,减少数量同“差”评项目数量,减项项目类型除青年优才项目外均可。具体情况见附件2。
(6)各级各类中医(含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及其他机构申请的中医类(含中西医结合)项目,由市中医局组织推荐,申请要求由市中医局另行通知。
(7)转化医学研究方向项目的结题验收指标应至少包括临床试验批件、专利(或技术)使用权许可、专利所有权转让、专利入股成立公司或形成新的可上市产品等。
六、申请材料的编制与递交 (一)网上填报 1.申请单位登陆或注册
项目申请单位科研管理部门需登陆“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管理系统”(网址:)进行登陆或注册,成功后组织本单位的申请人进行填写。
2.申请人填报
项目申请人可新注册或按照原有用户名和密码登陆“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管理系统-申请人登录界面”,按照提示及“系统使用手册”(在系统首页通知公告)认真填写《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申请书》(附件6)、《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预算申请书》(附件7)及《首都卫生发展
科研专项项目申报文本》(附件8),对所填内容确认完整无误后,提交至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在填写过程中可参考《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结题绩效评估指标框架》(附件9)内容修改完善申请材料。
本指南全部附件的电子版文件可从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内部工作-科技与教育-公告通知中下载()。
3.申请单位自查
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负责按照《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单位自查表》(附件10),对每个项目的申请材料进行自查,并在书面自查表上逐项确认和签字,确保全部申请材料符合自查内容要求。
4.申请单位提交
申请单位对自查合格的项目签署意见后网上提交。 (二)递交书面材料
申请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将本单位自查合格并网上提交的项目申请材料汇总后统一报送,不受理个人申请。我委统一对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不合格者直接取消项目申请资格,不予修改。申请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申请函:由申请单位出具,正本一式一份,请用仿宋三号字、A4纸打印。包括:
(1)正文:需加盖单位公章,格式不限;
(2)申请项目汇总表(包括序号、项目名称和项目负责人); (3)单位自查表:每个项目一份自查表并签字确认自查 合格。
(4)单位管理制度情况(包括单位的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联系人、单位科研和财务管理制度目录、临床研究相关伦理委员会备案证明材料等);
(5)申请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代码证复印件(首次申请单位需提供)。
2.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申请书及附件:正本一式一份。请用A4纸、宋体小四号字打印,并左侧装订成册(白色纸质封面)。
(三)时间及地点
各单位应于2019年5月24日(星期五)0时-2019年6月20日(星期四)24时前完成网上申请工作。其中三级医疗机构于6月24日至25日(星期二)17时前、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6月26日至27日(星期四)17时前完成书面材料报送工作。逾期不报视为自动放弃。
书面材料报送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甲10号中轻大厦8层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延安会议室(除转化医学研究方向外其他项目),嘉陵江会议室(转化医学研究方向)科技教育处:王岩(除转化医学研究方向外其他项目)、(转化医学研究方向)
北京医学教育协会学术部:
附件:1.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同行专家推荐表
2.2014年和2016年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业务验收差 评项目目录
3.北京市临床研究质量促进中心名单 4.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方法学评价表
5.2016年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重点攻关项目结题业务验收评优项目目录
6.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申请书 7.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预算申请书 8.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申报文本
9.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结题绩效评估指标框架 10.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单位自查表 第二章项目研究方向
一、学科领域:W01心血管疾病 (一)重点研究方向
1.高危复杂冠心病的诊疗策略研究
针对高危复杂冠心病的治疗策略选择,技术难点的突破以及部分罕见冠状动脉受累疾病的治疗探索进行重点支持。包括高危冠心病人的策略研究(含冠脉功能检测,药物治疗,质量控制);突破弥漫、分叉、闭塞等复杂冠脉病变治疗技术难点的研究;冠状动脉扩张导致反复心脏事件的机制及治疗研究。
2.微创及介入治疗在高危复杂心脏瓣膜相关疾病中的疗效评价研究
对基于新型治疗技术治疗老年瓣膜性心脏病不同策略进行重点资助,包括新型治疗技术的关键环节和技术难度进行研究,对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标准化的诊疗及综合评估体系的建立。
3.不同病因心衰诊疗及康复策略研究
开展心衰的病因、分型和疗效与转归的关系研究;研究急性期救治规范;研究出院后康复计划,包括心理、体能锻炼及科学指导的康复策略。
4.主动脉疾病诊治和疗效评估研究
研发多中心主动脉疾病数据库,针对高死亡率的急性主动脉疾病,研究快捷的诊断方法,构建高危预警模型,指导治疗策略选择及预测转归,形成完善的规范化治疗策略;研究新型的主动脉弓修复方法;研究急性主动脉疾病导致的内脏灌注不良更加准确的评价方法以及风险评估。
5.改善复杂右心畸形外科远期疗效综合研究
通过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的对照及队列研究,提升相关疾病的手术根治率,探索包括法四根治术以及右心外管道在内的术后再次手术干预的最佳适应症和时机,寻求延长右心系统手术中所需管道材料的耐久性及新材料的开发运用,探索复杂右心畸形解剖根治与姑息手术在远期预后的差异,减少远期预后的并发症。
6.自主神经微创及介入干预在晕厥与猝死的治疗应用
探索通过外科微创或经皮介入手段,对交感神经星状神经节或心脏自主神经节丛进行干预处理,以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同时评价其防治晕厥和心源性猝死的价值。
7.北京地区规范化高血压诊治体系的建设与效果评价
建立互联网网络管理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取随访信息进行管理和数据分析,建立医患之间的密切联系,达到标准化和同质化治疗。
(二)鼓励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及3D打印技术在复杂先心外科治疗中的应用,心血管病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治,罕见冠状动脉受累疾病治疗方案的探索,希浦系统起搏技术应用研究,急性心梗早期预警体系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功能学检查对冠状动脉的评估及介入治疗的指导,复杂高危冠心病介入与药物治疗的解决方案,居民健康档案在预防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诊疗策略,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围手术期风险评估及康复。
二、学科领域:W02神经系统疾病 (一)重点研究方向
1.神经系统肿瘤临床大数据平台开发及应用研究
面向首都神经系统肿瘤临床研究平台的运行模式与数据使用需求,探索建立基于虚拟化的私有云、公有云相结合,能够满足医学统计、影像处理、机器学习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多模式数据分析平台,开发智能化的神经系统肿瘤大数据管理工具,制定数据管理的模块化构架、标准化流程,实现首都神经系统肿瘤注册登记研究平台的智能化安全化数据管理。
2.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相关技术研究
探索建立更精细的评分筛查系统;研究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治疗的个体化问题;缺血性脑血管病外科血运重建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警研究;开展颈动脉闭塞及颈动脉
支架后再狭窄的治疗体系研究;颈动脉狭窄再开通术后与认知功能改善的相关性研究;血流改善对慢性颅内低灌注患者认知功能及脑内氧化应激水平的作用研究。
3.垂体瘤新型临床诊疗策略研究
建立基于AI技术的垂体瘤影像组学平台和辅助诊断系统,同时对难治性垂体腺瘤的综合治疗开展临床研究。
4.脑出血干预与预后评价研究
通过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不同药物干预对其预后进行评价,同时,通过不同时期脑出血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发现生物标志物动态变化与脑出血发生发展及预后之间的关系,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实验室指标与血肿扩大的相关性研究。
5.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多模态影像学评价研究
通过对微生态和环境污染因素研究,确定斑块稳定性相关危险因素,探究相互作用关系,特别是挖掘新的临床干预靶点。探索建立基于高分辨磁共振、宝石能谱CT及多模态超声技术的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价联合评价体系,研究多种技术联合临床治疗方案。
(二)鼓励研究方向
弥散张量成像在颅底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脑胶质瘤辅助切除技术研究,动脉瘤介入治疗相关技术的研发,基
于4D FloW MRI 技术的脑动脉瘤及血管畸形血流动力学研究,慢
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诊疗新策略,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管理及干预研究,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诊疗相关研究,周围神经病相关疾病研究,儿童先天性颅骨病变的治疗和康复研究,儿童癫痫术后脑功能研究,康复治疗在卒中后认知障碍治疗中的应用,脑梗死急性期静脉溶栓及桥接治疗研究,脑卒中一级预防管理、院前干预及延误处理,脑小血管病相关研究,运动障碍性疾病诊疗研究,青年缺血性卒中病因及诊治相关研究,头晕/眩晕患者病因分型及诊治,癫痫相关疾病诊疗技术研究,神经系统相关疾病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推广,脊髓血管畸形新分类和治疗决策系统研发,颅内外搭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全周期照料模式的构建及研究,工作记忆训练对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的影响,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微生物组及菌群调节干预研究,运动障碍性疾病术中辅助新技术。
三、学科领域:W03肿瘤 (一)重点研究方向
1.肿瘤检测、诊断技术及方法研究
肿瘤分子及免疫标记物在肿瘤诊断、治疗评价等应用性研究,开展分子检测(含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精准定位等技术)结果判读与疗效及预后判断的应用研究。
2.外科新技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重点关注新技术在保持疗效的基础上,减轻手术创伤、保护功能等方面的有效性。
3.预测恶性肿瘤治疗疗效及治疗反应的研究
评估抗肿瘤治疗的疗效和治疗反应,寻找或构建预测肿瘤复发、转移相关因素或模型。
4.恶性肿瘤个体化放、化疗策略研究
根据常见恶性肿瘤的不同危险度分层,对个体化选择放化疗模式进行多中心研究。
5.早期恶性肿瘤治疗策略优化
探讨早期恶性肿瘤复发和转移规律,优化治疗模式。 6.恶性肿瘤免疫治疗及机制研究
探索恶性肿瘤免疫治疗与微环境的相互作用,观察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及靶向治疗的疗效和毒性。
7.恶性肿瘤药物治疗耐药机制的探索研究
探索抗肿瘤药物治疗耐药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8.探索腹膜后肿物的治疗方法研究
探索腹膜后肿物术后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提高对该类难治肿瘤的认识和疗效。
9.肿瘤精准放疗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
探索肿瘤放疗新技术的应用和实施,推动精准化放疗技术的应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