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可以说是最令人扼腕的朝代,作为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它的衰败并非像明、清等王朝,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生历程,恰如少年到青年到壮年到中年到老年最后去世。唐朝的衰败是十分突然,犹如壮年而突发大病,虽不是“英年早逝”,但却“一病不起”,虽有振作之时,但终究只是回光返照,再没有真正“金瓯无缺”。而这次“大病”便是对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战争之一——安史之乱。?
奇怪的是,后来的统治者正真痛恨并不是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安禄山,反而是他所担任的官职——节度使。似乎就是因为节度使这个“万恶之源”,把曾经不可一世的唐帝国一步步蚕食殆尽,安禄山则是“万恶之源”必然产物。假如事实确是如此的话,节度使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终把唐帝国彻底瓜分,直至取而代之?待小可慢慢道来:?
安禄山?唐朝建立后,全国分为十个道,在军队实行“府兵制”,这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平时务农,战时打仗,扛起锄头是农民,拎起枪头就是士兵。府兵受折冲府辖制,唐初约有634个折冲府,都有各自名号(关中约有261个),每个折冲府大致有府兵1000人(相当于一个团的编制),长官一人,是折冲都尉;副职有两人,分别是左右果毅都尉。 唐朝十道地域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均田制的破坏,
府兵难以承受兵役负担,府兵开始大量逃亡,甚至连拱卫京师的府兵都逃光了。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唐玄宗听从时任朔方节度大使张说的意见,全数撤销府兵编制,另行招募精壮,不论兵源出处,同时提高待遇,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彍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事实上,彍骑组成人员大都是逃跑的府兵。但因为府兵是临时工, 彍骑是正式员工,待遇更是“云泥之别”,所以同样一批人因为获得的名号不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职位认同感”。?结果不出十天,就招募到精兵十三万,然后分派到各卫,充实京师宿卫。但是彍骑并未实行很长时间,府兵自唐初到开元年间,存在了近百年,天下府兵尤其是关中府兵,因天下承平日久,军士久疏习练,将士无进取之心,诸葛亮说过: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所以,后期府兵的战斗力可想而知,甚至连二流边军战斗力都比不上。所以要想让这群人担当唐军主力,保家卫国,这无异于痴人说梦。于是,在边境各军也开始实行募兵制,方镇和节度使便应运而生。唐朝就是用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重新部署京师防卫,新瓶装旧酒,彍骑于是全盘接收了府兵的恶习,彍骑很快腐化下去了,京师防卫形同虚设。导致封常清率兵出征时,只能紧急招募市井之徒,组成一支乌合之众前去对抗安禄山的十五万精锐大军,结果封常清接连败退,唐玄宗罢免封常清,先后以高仙芝、哥舒翰为帅,也都以失败告终,潼关陷落。由是,安禄山叛军如
汤沃雪般,轻易攻陷两都,这是后话。其实,早在唐高宗永徽年间,都督带使持节者,都称之为“节度使”,但并没有成为正式官职,所以这时有只做无。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官称开始出现。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节度使职务正式得到朝廷任命。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唐朝东北、北方、西北以及西南的万里边境线上纷纷设置节度使,直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反叛前。共设置了十大节度使(经略守捉使三个暂且不计):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总计兵力490000余人,战马80000余匹。其中河西节度使手握兵力73000余人,战马19400匹;范阳节度使手握兵力91000余人,战马6500匹,这两个方镇兵马最为雄壮(陇右节度使虽然兵力多,但是战马较少。在冷兵器战争中,骑兵的机动力、战斗力、震慑力都远非步兵所能相提并论,尤其是在北方的大漠、草原这样的战场上,步兵简直就是“活靶子”)。??
十大节度使分布节度使?设立之初,??对抵抗周边国家的入侵,守护大唐帝国的疆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期的唐朝,强敌环视,东北的契丹、奚,北方的突厥、回纥,西北的大小勃律、西域甚至西亚诸国,西方的吐蕃,西南的南诏等。那么,节度使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一方诸侯,并从边境“蔓延”至
全国的呢?它到底对唐帝国的功有几多、过有几许?待小可下次再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