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本文主要探讨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创设情境、提供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活动的一种教与学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是学生的引导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语言文本的理解感悟有一定的思维局限性和不全面性。鉴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状态显得尤为重要,要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性的特点,让他们自己过程学习交流解决所遇到的学习困惑。老师要充分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因此在新课程数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就成了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话题。以探究式学习为基础教育课程的新课程改革,不仅将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而且将探究作为课程的内容标准。下面我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究”之火。譬如,在课堂上教师要改变以往的盲目讲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应该经常使用“你想知道些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谁愿意来提个问题”等富有引导性的语言。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同学们,你们心中各自记住—个数:“同学们随便说一个数,老师能马上告诉你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说出一些数时,老师便迅速作出正确的答复。对此,学生会感到很惊讶,老师怎么回答得这么快?到底有什么窍门?这样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有位哲学家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探究空间,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保证探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例如,在教学《圆柱

与圆锥》(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时,课前可以让学生去搜集一些圆柱体、圆锥体的物体或者图片,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教师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提问:“在实际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这样的物体?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特点?”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实践探究圆柱体、圆锥体各自有什么特点,二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俯下身去参与学生的实践探究,以朋友的身份发表意见。这样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平等对话,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目标。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只充当探究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探究,多鼓励表扬学生,允许学生出错,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横加指责,强令修正,而是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反复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完成探究性学习的任务。

三、感受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从而强化学习兴趣,激起对探究学习的热爱。如教学“秒的认识”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在钟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针一秒针。接着,通过引导学生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随着秒针走动的频率体

验秒的实际意义。同时让学生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和“秒”实际关系(1分=60秒)。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进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随眼保健操的音乐节拍做眼保健操,体验1拍用的时间就是1秒,闭眼睛数出60秒;推荐一名同学跑50米再返回,估计跑100米大约用多少秒等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切实体验到了“秒”的实际意义,形象地建立了有关“秒”的感性知识。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的个数、拍手的次数、音乐的节奏等现实的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注重探究学习过程的评价,促进激励机制的形成。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时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帮助者。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个性差异等来组织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必要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教师的指导帮助要适时适度,要看准时机,掌握技巧,控制分寸,点到为止。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标新立异。在探究过程中,及时鼓励,让学生树立成功的

信心。充分淡化结论的正与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评价实行多元化,不仅关注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更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坚持指导性和激励性的评价原则,使评价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评价指导学生的探究,注意使用激励性语言,既使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评价标准上,体现开放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唯一化,激励学生独立思考,有所创新。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适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数学学科特点的学习方式,其基本模式是从问题出发,经过学生自主、合作或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的有目的的探究,获得新知、发展能力、培养探究习惯,并激发起继续探究的欲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它顺应了课改综合化的走势,促进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