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文中考诗歌诗词教学鉴赏

语文中考诗歌诗词教学鉴赏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语文中考诗歌诗词教学鉴赏

诗歌,它根据肯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我在此整理了语文中考诗词教学鉴赏,供大家参阅,盼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语文中考诗词教学鉴赏1 1、过故人庄 孟浩然?〔唐代〕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舒适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伴侣的情意。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对这种生活的憧憬。全文非常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爽隽永。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辞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爽舒适,写伴侣情意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秀丽的山村风光和安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自然 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2、春晓

第 1 页

孟浩然?〔唐代〕

春眠不觉晓,到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非常美丽。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绽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纳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获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宠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唐代〕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本文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学问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查找

第 2 页

出路,学问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盼望得到赏识,举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盼望他赐予关心。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愿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悟的。 语文中考诗词教学鉴赏2 1、宿建德江 孟浩然?〔唐代〕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漫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此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羁旅之思。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安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衬托,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别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2、早寒江上有怀 / 早寒有怀 孟浩然?〔唐代〕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孤帆 一作:归帆)

第 3 页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是一首抒情诗。依据诗的内容来看,大约是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家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奔波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艳羡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冗杂的。

3、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唐代〕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非常热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潇洒超俗的胸怀。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五六句写月光照射,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终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语文中考诗词教学鉴赏3 1、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唐代〕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第 4 页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幻想。(中 一作:终)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九。下面是四川诗词学会理事、四川高校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对此诗的赏析。

孟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就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此诗,诗人是多么盼望有伴侣在身边,闲谈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很多惆怅。这种怀念故人的心情始终连续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竟然在梦中会见了自己的好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孟浩然擅长捕获生活中的诗意的感受。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得意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非常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具有朴实的形式美,层递自然,由景及意到达浑然一体,极富韵味。2、与诸子登岘山 / 与诸子登岘首

孟浩然?〔唐代〕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第 5 页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尚在 一作:字在)

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此诗因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理想,不觉格外哀痛,泪湿衣襟。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肤浅,平淡中见深远。

语文中考诗词教学鉴赏4 1、田家元日 孟浩然?〔唐代〕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诗中首尾两联反映了我国古代农夫特别重视观测天象,留意气候、节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其中虽有某种程度的迷信颜色,但更多的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阅历,有肯定的科学价值。中间两联叙写了自已的隐居生活内容,其中隐隐透露了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说明他的鹿门隐居只是为了取得清高的声望,以便得到举荐到达入仕的目的。这首诗既叹自己的不遇,惜壮志之难伸;又复悲天悯人,忧农收之不丰,隐然有一心以天下为己任的怀抱。原来,士各有志,人各有愿;而在总的盼望的水中,九派百支,主流总趋于一个定向:愿年

第 6 页

年月圆花好,愿岁岁人寿年丰。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新年伊始的心绪。前四句写时间匆忙,又一年开头了,自己已届四十,仍未做官,不禁产生淡淡的哀伤。后四句写自己与牧童、农人一起推想气候、年成,不觉又有一丝自适之情。全诗没有明显的起伏,语调平和,而静味深长。尾句“共说此年丰”当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农田耕种的丰收,二是企盼即将去长安赴试有一个好的结果。

2、留别王侍御维 / 留别王维 孟浩然?〔唐代〕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孤独,还掩故园扉。

这首诗是孟浩然回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举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这首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综观全诗,既没有美丽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这首诗是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

第 7 页

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 语文中考诗词教学鉴赏5 1、送朱大入秦 孟浩然?〔唐代〕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首句“游人五陵去”“游人”,强调其浪游者的身份。“五陵”本为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长安,诗中用作长安的代称。京华之地,是游侠云集之处。“宝剑值千金”,惜别赠别乃知之所为这句诗本为曹植《名都篇》诗句,这里信手拈来,不仅强调宝剑本身的价值,而且有身无长物的意味。这样的赠品,将是无比宝贵,不行等闲视之。诗中写赠剑,有一个谁赠谁受的问题。从诗题看,本可顺理成章地理解为送朱大以剑。而从“宝剑”句紧接“游人”言之,好像还可理解为朱大临行对留赠以剑。在送别时,虽然只能发生其中一种状况;但入诗时,诗人的著意唯在赠剑事本身,好像已不太注意说明孰失孰得。这反而耐人寻想。 千金之剑,分手脱赠,大有疏财重义的慷慨之风。不禁令人联想到一个有名的故事,那便是“延陵许剑”。《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受封延陵的吴国公子“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

第 8 页

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季札挂剑,其节义之心当然可敬,但究竟已成一种圆满。“分手脱相赠”,痛快淋漓。最终的“平生一片心”,语浅情深,似是赠剑时的赠言,又似赠剑本身的含义——即不赠言的赠言。只说“一片心”而不说一片什么心,妙在含浑。却更能激发人海阔天空的联想。那或是一片仗义之心,或是一片报国热忱。总而言之,它表现了双方平素的仗义相期,令人咀嚼,转觉其味深长。浩然性格中也有豪放的一面。唐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称他“救患释纷,以立义表”,“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新唐书·文艺传》谓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那么,这首小诗所表现的慷慨激扬,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2、自洛之越 孟浩然?〔唐代〕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这首诗词诗人本来满腹牢骚,但表达时到处自怨自艾,而流落不偶的遭际却不言自明。中间两联扣题,实写自洛赴越,把洛阳与吴越联系起来。中间两联意思连接很紧,首尾跳动很大。首联总结自己勤勉失意的一生,尾联说明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诗人辞别洛阳前往吴越,目的纯粹是为了去寻求名山佳水,想在自然山水中忘掉世俗,找到归宿。孟浩然虽然一生布衣,但心中进与退、仕与隐的冲突始终存

第 9 页

在,并且连续到晚年。但这首诗却洁净利落地摈弃尘俗,不管功名,是他特定时期真实心情的写照。 3、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唐代〕

秋空明月悬,光荣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这是一首抒情诗,描写诗人在注视那一轮明月时的感怀:似有一丝喜悦,一点安慰,但也有很多的愁苦涌上心头,如仕途的失意,抱负的幻灭和人生的坎坷等。这首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第 10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