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德育的思考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在教学上, 日本德育课程课时多,早在1879年, 便颁布了《修订教育令》,确定以修身 为“本”,知识为“末”的原则,使独 立的德育课程——修身科的口授学时占 总授课学时比重的10%,在各学科中跃 居首位。Et本非常注重不同年龄层次德 育的细节教学,从青少年最基础的公民 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生活礼节到大 学生职业道德伦理教育各方面都有专门 的课程设置。另外,日本德育教学的参 与主体广泛,除学校以外,还动员了家 庭成员、社区管理者、社会成功人士和 优秀企业参与到德育的队伍中来。将对 摘要: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德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 学生的德育蕴涵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使 学生每经历一件事情就得到一次道德教 育的洗礼。 都不能放松和削弱。在物质文明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将德育做深入,做到位,是 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议题。通过对德育体制建设、德育主体、 德育中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网络媒体等重要精神文明传播途径等方面的思考,希望 进一步巩固德育效果。只有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使人的价值得到扩展,人格得到 健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新一代的才能,使社会和谐、全面、快速地发展。 二、我国德育现存的问题 (1)对德育教学认识不足:在应 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在进行基础性 关键词:德育;经验;思考 德育自古便是人才培养教育的重要 组成部分,《大学》有云:“心正而后 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德育直接决定着社 教学时重智育,轻德育,重政治教育, 国有着广泛而良好的基础:该国宗教团 体种类众多,信教民众比例高达91% 轻道德品质教育;德育课程开课率相比 别国严重不足,德育教学体系涉及范围 狭窄,内容重复性高,教学层次不分明。 以上。为诚实、仁慈、宽容、博爱等公 共品德的孕育提供了良好的宗教、社会、 家庭基础。在教学体系上,美国德育教 根据心理学家科尔伯格道德的认 知发展理论,人的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 会道德素质的高低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现今社会发展呈 现多元化、复杂化,要做到十七大提出 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德育也必 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一学体系层次分明、内容涉及广,有鲜明 的政治性。注重一对一的咨询和指导性 质的德育方式。高校注重学生行业道德 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在工作中有 平:第一阶段为前习俗水平,这个阶段 道德标准未内化,年龄约为10岁以前, 这期间儿童是根据行为本身的后果和利 己主义原则来判断事物,处于被动受教 的状态。所以这个时期道德规范的主要 任务是灌输规范性行为准则,教学的主 要方向应该是礼节礼仪性教育和生活中 、外国德育的经验 责任感,爱岗敬业,有良好职业操守的 公民。其社会服务性德育实践受到高度 重视,自21世纪80年代后美国的学校 由于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不同,引申 出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使东西方国家 在德育中形成不同特色。下面以美国与 日本为代表对其德育特点进行简述。 1.美国德育 普遍要求学生最大可能地参与到为社会 相关法律法规内容、条文,以规范其行 做各类工作中来,并将实践学分的高低 作为毕业和升学的考核依据。 2.日本德育 为。第二阶段为习俗道德水平,这个阶 段道德标准仍未内化,但开始能顺应并 模仿父母或社会认为正确的道德标准。 这个阶段应该注重通过正面历史、文学、 思想政治宣传,逐步扩展视野,了解社 美国作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无论 在政治、经济、文化娱乐、教育等方面 均领先并影响着世界。其德育作为上层 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鲜明的西 El本作为具有东方特色的经济强 国,其文化有“和魂”这一突出的民族 特色,民众更展现出无法小觑的团体主 会,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打好基 础。第三阶段为后习俗道德水平,该期 义精神,在东方德育体系中展现出了迷 方文明特色。该国的价值观体系以个人 主义为主:强调个体的平等、竞争。这 种价值观体系正与市场经济体系的观点 不谋而合,进一步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 展和政权的巩固。在公共品德培养上美 人的光彩。日本的德育具有强烈的民族 特色,其文化将儒学精髓、西方民主主 义与日本传统文化结合,使“和魂”这 一间道德判断内化,个体对伦理问题开始 进行主动思考,显示出个体的道德特性。 这个时期的教育需要采取开放式教学, 引导个体根据其自身习得的知识或参与 的实践对事物进行判断,并对其结果进 民族精神能兼容并蓄、与时俱进。在 价值观方面,重视团队精神培养,强调 作者简介:曹静芳(1979一),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在读,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财政金融系辅导员, 助理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碧 行分析,以加深教学效果。因此德育教 学课程体系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和教育者 能投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调查与研 三、关于新时期德育提高 的思考 (1)高度重视德育教学。重塑德 影视节目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多 地宣传儒学中的忠、孝、礼、义,帮助 社会转变扭曲的价值观;宣传中国传统 文化以建立民族自豪感,焕发爱国热情; 究,重建符合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体系。 (2)德育方法单一:目前我国进 行的德育主要依赖各级学校开设的思想 政治课程来进行,采取说教的方式居多, 育教学体系,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分年龄、分层次地建立德育课程。将公 民生活礼仪规范、法律基础条例、伦理 道德等内容以不同的形式灌输给学生。 宣传真善美,扩大正面舆论影响,减少 人们错误理念的习惯化思维,弘扬新时 期的中国文明风尚。 “参与式”、咨询类教学少,内容难以 深人人心,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难 (4)建立行业德育标准,注重专 将德育中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内容配 合起来使教育效果能相互配合,互为补 业伦理教育。学校培养的人才必将走向 社会进行职业分工,每个行业都应该有 以提高。社会上教育者的家庭、社会优 质企业、社会成功人士对德育参与率低。 同时,网络媒体具有对信息传播速度快、 影响范围广的特点,作为德育的一个重 要的传播途径,其作用被严重忽视。目 前由于网络媒体、影视节目的写手众多, 道德尺度各异,对于新闻或剧情只求经 济价值不考虑社会影响,导致社会黑暗 面异常扩大,而真正优秀的社会现象, 在这些黑暗面报道的浓墨渲染下反而黯 然失色。这使得很多价值观待形成的年 轻一代产生了严重的价值偏差,社会中 不断出现像药家鑫、马加爵等价值观、 人生观扭曲的人。 (3)专业学科伦理教育不足:高 校的专业学科教育,除个别对应行业设 置的职业道德课程外,教师将主要教学 精力集中在职业化专业性教学中,未将 专业对应行业中存在的伦理性问题进行 深刻反思,致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对行 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缺乏明确的判断标 准和应对准则。如中国近年来一再出现 上市公司食品质量问题,大型超市价格 标签与售价不相符问题,制假售假摊贩 百灭不灵,种种报道的出现,使得开展 专业伦理教育的要求迫在眉睫。 (4)缺乏有效的实践课评价机制: 德育实践就是使学生走出校园,以多种 义务形式服务社会的过程。目的是为 了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在工作中培养 团队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我国目前一 些发达城市和各大高校都出现了各类义 工组织,教学中开始侧重公义服务的教 育,但大多数活动仅流于形式,缺乏有 效的考评机制。学生参与率低,积极性 没有被广泛调动起来。实践课程是否落 实,实践效果如何,实践后怎样进行方 案调整等方面的信息都无法及时考量和 反馈。 充,相得益彰。更要强调提高德育教师 自身的素质:思政战线上的教辅人员应 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水平以符合各时期 政治上的要求;要深入对马克思主义哲 学以外的哲学思想的学习,以提高逻辑 思辨的能力;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 以便使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人类心理发展 规律,最终能在课堂中游刃有余地进行 开放式教学,课后也能完成对学生各类 问题的指导和咨询。 (2)扩充德育生力军。德育需要 社会各界力量的广泛参与:从家庭方面, 学校可协助在读者家庭成立家长教师协 会,定期对青少年存在问题进行交流, 使学校和家庭的资源得到整合,起到联 合育人的作用;从社区方面,社区机关 可以协助学校组织学生了解生活社区的 历史发展,与老一辈社区生活长者交流 了解社区变化等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 活动增强对本地区的认识,增强为社区 服务的热忱;地方政府也可以协助学校 邀请地方社会成功人士、道德模范到各 级学校开展道德讲座,帮助学生在生活 中唤醒民族自豪感。而优质企业则更应 该设立开放日,宣传企业成功经验,企 业文化、精神等。一方面提高社会企业 的社会公信力,另一方面给学生更多接 触社会、了解职场行业的机会,使其改 变学习态度,变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 习,奠定职业选择基础。 (3)德育必须占领新时期网络媒 体和影视节目这个重要战场。网络媒体、 电影电视,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 不可少的组成部分。80后、90后年轻 人的休闲时间70%以上是应用在这些 现代化娱乐中,因此德育必须占领这个 重要战场。在新时期,主管文化教育类 工作的机关应该进一步规范网络媒体、 自己的职业道德标准。专业教师要调整 教学的角度,对当前存在于行业中的问 题进行深刻思考,克服功利主义,使学 生能带着明辨是非、爱岗敬业的良好从 业操守走入社会。 (5)建立有效的德育实践机制。 学校德育实践课程的设置必须根据学生 年龄层次、工作能力、专业性等方面综 合考虑。实践活动前尽量提高学生的参 与率,统筹分配实践任务,避免资源的 浪费和实践内容的重复。在组织实践活 动中,应该配备具有咨询资质的教师在 适当的时候配合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督促学生保持热情。活动后及时让学生 对活动目的和意义进行反思和讨论,增 强活动的成就感。 总之,德育的价值在于:为人类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 人类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更大程度 地满足其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各 方面的能力,使其人格更高尚,心理更 健康,促进社会和谐。不同的时期在不 同的人群中,会不断孕育出新的德育课 题,这需要政府和学校因人因事不断调 整青年人的道德教育内容及方法,以保 证德育的价值与效果。德育工作任重而 道远且意义深远,需要通过社会各界力 量齐心协力共同参与,从而“通过一个 学生影响一个家庭”,最终推进整个社 会的道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贾银兰.日本道德教育对我国德育工 作的启示[J].青春岁月,2010(10). 【2】杨玉环.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 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3).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