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措施
2023-11-03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措施 【摘要】本文主张问题意识的培养 应重点抓好“自主先学…‘摘要留疑…‘思 维探究”“练习提升”四大关键环节,从 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和生成新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问题意识培 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一 0073-02 审视我国目前的教育,课堂提问的 “话语权”往往由教师掌握,学生在长期 “填鸭式”灌输教育下,早已没有了问题 意识,缺少怀疑精神,处于学习的被动地 位。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笔 者尝试以“问题”为主线统领学生的学 习过程,引导学生在“学、疑、思、练”四 步教学环节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生成新问题”, 通过“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激发学 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内驱力。 一、自主先学——培养学生发现问 题的能力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启 发学生思维、发展智慧的有效工具。学生 只有了解了书本必要的基础知识,才能从 原有认知结构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形成 自己独特的见解,生成问题。学生自主先 学,首先要从认真研读政治教材开始。 高中思想政治以生活逻辑为线索, 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 实际,在排版上体现了形式的多样化,增 加了如“想一想”“议一议…名言”“专 家点评…‘相关链接”等辅助阅读的小栏 口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赵晓丹 目,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发现问题的兴奋 点,学生要学会利用教材的“小栏目”, 点亮思维的火花。同时,学生还要学会把 握教材的“矛盾冲突”,如教材前后知识 之间,教材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政治教 材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教材理论与现 实生活之间……教材的矛盾之处,也是 学生容易产生困惑的地方,抓住这些地 方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能形成学生认知 上的不协调,促使他们去探究、去深思, 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高二哲学“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这一框题内容中,仅在辅助文中 “想一想、议一议”的探究活动就有四 个,此外教材还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 言”,苟子、孟子、贝克莱、王夫之、朱 熹、恩格斯、列宁、笛卡尔……这些哲学 家的重要言论,对教材原理做了很好的 拓展性说明,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其中, 有的学生针对教材中前后出现的两位哲 学家的观点提出这样的质疑:“王夫之认 为‘气者,理之依也’,而朱熹却说‘未 有此气,已有此理’,两人都在探讨‘理’ 与‘气’的关系,该如何理解他们的观点 呢?”学生通过认真研读教材,明确哪些 内容是自己已经掌握的,哪些问题依然 还有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为新课学 习奠定坚实的学习基础。 二、摘要留疑——培养学生提出问 题的能力 为了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学生在导学案“摘要留疑”一栏中可以大 胆提出自己的疑问,记录下的可以是课前 预习中遇到的未知知识,听课过程中的 不解之处,与老师同学的分歧意见,或者 是自己在课后完成作业时遇到的棘手难 题等,只要是学生有质疑的,都可以提出 来。学案中的“摘要留疑”小栏目,为学 生的提问拓展了时间和空间。 为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 教授学生提问的技巧和方法,指导学生 判断问题的有效性。在自主学习“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框题时,学生就 以下内容提出质疑:①什么是唯物主 义、唯心主义?②唯物主义有几个发展阶 段?③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 朱熹却说“理在气先;未有此气,已有此 理”,该如何理解他们的观点?④凡是 唯物主义都是对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 错误的吗?⑤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的唯一标准是什么?⑥为什么说唯心史 观是近代唯物主义的局限性?⑦什么是 形而上学?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之间什 么关系?⑨什么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那么多的问题都要一一作答吗?通过引 导学生比对和分析,舍弃那些为了完成 任务而“问”的虚假性问题,自行解决那 些通过自身努力或借助工具书就能轻易 完成的简单问题,抛开重复性问题,筛选 出真正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进行探究,才 能带领学生进入深刻的、有效的思维活 动中。 三、思维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 题的能力 “思维探究”是把学生思维引向纵 深,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它强调以学生 的自学自探为基础,借助生本互动、生生 互动和师生互动,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 梳理、深化学习的成果,促进学生问题 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针对课前预习提出的问题,学生首 上,笔者让学生回顾“刻舟求剑”的故 事,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静止看问题的形 而上学思维方法的感悟。针对第二个问 式、个性化作业,让每个学生都带着问 题走出课堂,推动学生去直接观察、收 集资料、动手操作。开放式作业可以实现 “问题——知识——新问题”的良性循 先要学会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独立 的思维探究,可以通过查阅报刊、书籍、 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方式获取 相关的文字与音像资源,借助参观、调 查、访谈等方式获取相关的实践活动资 题,第二小组的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他们从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合理性 和局限性、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的局 限性和进步性出发,通过对知识的综合 环,有效地把课堂内外连接起来,用课 内知识指导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实践,又 用课外的实践巩固和补充了课内知识, 源,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收集网上 的信息化资源……学生在搜集、阅读、 思考、实践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实现 与文本的有效对话,找到解决问题的突 破口。面对学生自学探究后依然解决不 了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同位 探讨、小组讨论或全班辩论,鼓励学生 彼此设疑、相互释疑,通过生生之间的 分析和争辩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四、练习提升——培养学生生成新 问题的能力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创 造力。 综上所述,以“问题”为主线统领整 个学习过程,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每 一教学的最终结果不是用传授知识去 完全消灭问题,而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 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问题,从 而推动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练习提 升”环节就是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反思、 开放式训练,巩固迁移所学知识,发现 新问题的过程。 步教学环节中,从未知走向已知,又从 已知走向新的未知,通过自己发现问题、 主动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课后 实践延伸生成新问题,学生成为知识的 积极探求者,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为学 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互动合作,使不同的观点得以暴露并能 够彼此交流,不断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 度。当然,“生本互动”和“生生互动”中 又都隐含着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交流。教 师要有意识地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 中,以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身份与 学生共同解决疑问。 如,“什么是形而上学?”“凡是唯 物主义都是对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 误的吗?”这两个问题对刚开始接触哲 学的学生来说理论性较强,不好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把学生分成两大组, 分别探讨这两个问题。第一组的学生通 课堂结束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设计 “收获与感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我 反思:“这节课我学到了哪些知识,认识 【参考文献】 [1]陈爱蓥.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丁念金.问题教学[M].福州:福 建教育出版社,2005 上有了哪些变化?课堂上我提出了哪些 问题,掌握了哪些思维方法和技巧?我 帮助同学解决了哪些问题,我是通过什 么途径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 [3]王坤_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T].学 科教育,1998(7) 我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我以后怎样 才能更有效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反思与总结,学生对自己的 [4]张安义.谈新课程互动教学中学 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徐州教育学院学 报,2007(6) 思维历程有了清楚的认识,为更好地改 进思维状况提供借鉴。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开放 过翻阅《现代汉语词典》,查询到“形而 上学”的两层含义。在生本对话的基础 (责编罗汝君) (上接第66页)不同,这可能和所研究调 查的学校管理、升学途径选择的多样 74.3%,现实中高的录取率和不容乐观的 【参考文献】 [1]Avolio B.J.and Gardner W.L (eds).Unlocking themask:A look at the process by which authentic leaders impact follower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就业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使得人们的 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发生着变化。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层 次的学生只要目标定位准确同样能成 才。因此,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心理资本及 化、高校的不断扩招和社会的要求变化 有关。本研究所调查的学校从高一开始 就进行分层教学,如果低层次班级学生 的学习成绩达到一定的要求那么就可进 入上一层次班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形 [J].Leadership Quarterly,2004(6) [2]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 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 与行为研究,2010(1) 其各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四、结论 成竞争意识,而且还有助于学生设定恰 当的目标定位。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 展,现在高中升大学路径选择多样化, 除了原有的传统高考外,还有出国留学、 保送、部分高校的单招或自主招生,等 等。随着高校的改革,招生不断扩大,教 育部公布的数据,2015年高校录取率达 高三学生总体心理资本和各维度的心 理资本处于较高7K- ̄-o在心理资 总水平和 希望维度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P<O.05); 理科生和文科生在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 差异不显著;不同成绩类型学生在心理资 本及其各维度差异不显著。 【作者简介】辛卫华(1977一 ),女, 汉,广西玉林,玉林实验中学教师,中学一 级,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卢建龙) O 匠虱疆圃